阳江的各种传说

合集下载

阳江风土人情

阳江风土人情

广东省阳江市风土人情
山歌节
自1987年起,阳江每年举行山歌节。

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

“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阳江农村各地,意在祈求农家丰收。

类似“跳禾楼”这种斗歌形式的还有后来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以及海边沧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

以上所列的尽管在演唱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山歌擂台除有组织地进行外,许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自1987年起,每年在市区北山公园、市人民礼堂和体育场都有山歌节和自发的斗歌活动,是一项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活动,可丰富游客的娱乐内容。

阳江城的过去

阳江城的过去

阳江城的过去唐昭宗大顺二年(891)恩州因兵乱徙州治到恩平城。

昭宗天祐四年(904)时局稍为安定,才复迁州治回阳江城。

闵帝应顺元年(934),恩州升为防御州。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兵部通告广东广惠南恩等五郡,要训练抢手壮丁1.4万余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南恩州奉朝廷令,训练壮丁习武。

当时时局已动荡不安。

北宋以前,阳江未建城池。

经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才考虑在阳江建起城池来,以御寇患。

一、阳江建城1、阳江土城民国十四年(1925)版《阳江志》(林志)载: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琏任阳江知州,同年在南恩州州治旧址筑土城。

[清道光二年(1822)版《阳江县志》(李志)作绍圣五年]。

在城的周围挖土,垒起一堵环形墙来。

至此始有阳江城,历史上叫做“阳江土城”。

土城外围环形的土被挖上垒了“城墙”,于是形成一环低洼处,积水成河,这就是后来的护城河,阳江城人习惯叫它做环城河。

这环城河稍加整理,马上具规模:河深一丈,河宽三丈,环形的护城河周长970丈。

有了这座土城,聊作防御之用,亦稍为增加城内人的安全感。

2、阳江簕竹城200年过去了,至元代成宗大德元年(1297),又觉得土城不可靠,防御能力太弱。

于是又想出在土城的外靠“城墙”的周围加种簕竹,以簕竹为障,总算多了一层防御物,比纯粹土城自然胜了一筹。

历史上叫“阳江簕竹城”。

跟原来土城比较,也算增加了一点微不足道的防御能力。

3、阳江砖石城近百年过去了。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肇庆府志》作二年)设阳江守御千户所,千户张均德改阳江簕竹城,把土城的土城墙和簕竹易之以砖石,改建为砖石城。

城墙高两丈,厚一丈五尺,周长892丈。

城上设周庐(兵房)44间,城墙上开凿垛口1353个,门楼4个。

浚护城河深一丈,宽三丈五尺,周长970丈。

全城还设东西南北四个门楼,下设四个城门。

东城门曰承宣门,西城门曰威肃门,南城门曰宁海门,北城门曰镇安门。

又将原来护城河浚宽为3.5丈。

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

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

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广西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个誉满中外的山水城市。

那你知道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桂林的民间故事:刘女仙石的传说从前,阳朔福利莫家有个大财主叫莫怀台,百姓们背地里都喊他莫坏胎。

他是莫怀仁的本家,为人刻薄刁滑,做事狠心手辣。

如果讲莫怀仁是树上的竹叶青,那莫坏胎就好比洞里的赤练蛇。

自从刘三姐到阳朔传歌后,穷人们一跟上刘三姐,就好象吃了豹子胆,天不怕地不怕,不服他莫坏胎的管制了。

莫坏胎一想起这事,就气得吃不下饭,谁不好觉。

他派人四处搜寻,要抓刘三姐。

但抓来抓去,刘三姐的影子没见着,倒赔了不少银子。

后来听说刘三姐成仙走了,他也慢慢放下这条心,以为从此万事大吉了。

哪晓得刘三姐走后不久,三姐传下的歌却越唱越多,越传越远。

那真是山歌越唱越开怀,漓江两岸成歌海。

莫坏胎感到奇怪,派人出去一打听,才知道刘三姐人虽走,还留了本歌书在阳朔。

莫坏胎认为歌书比刘三姐更可怕,就买通官府,贴出告示搜查歌书。

还规定:交出歌书的,赏银三百两;隐藏歌书的,查获后要严加治罪。

穷人都是心连心的,大家看了告示,没有一个人吭声。

莫坏胎四面撒网,到处摸鱼,为了一本书出动了许多家丁。

家丁们像癞皮狗,到处乱咬乱嗅,翻腾了几个月,也没捞到一片纸、半个字。

莫坏胎起得咬牙切齿,整天破口大骂,拿手下人来出气。

有一天,一个家丁急急忙忙跑来向莫坏胎报告,发现犁头山上有三个看牛妹崽捧着一本书在唱山歌。

莫坏胎一听马上来了精神,亲自带领一帮奴才前去搜查。

他赶到犁头山偷偷地一瞅,果然有三个看牛妹崽坐在山顶上,围着一本书边看边唱。

莫坏胎洋洋得意的想:这一回你就是插了翅膀,也逃不出我的手心啦!莫坏胎命令奴才们悄悄地向顶包围过去,一定要捉住三个妹崽,缴获歌书。

奴才们用手当脚,翘着屁股往上爬,刚爬到半山腰,就被三位妹崽发现了。

三位妹崽急中生智,将几头牛轱狠命地打了几鞭,牛轱被大痛了,大声哞叫着向奴才们冲去,吓得莫坏胎和奴才们连连后退。

阳江妈祖文化初探

阳江妈祖文化初探

阳江妈祖文化初探邓格伟整理阳江悠阳旅游网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组织机构和生活状态,是人类和知识、智慧、科学、艺术、思想、观念等的结晶和物化形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妈祖文化”这个提法,是1987年在福建莆田举行妈祖千年祭学术研究会时首次提出的,与会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作了研讨。

妈祖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含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操。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研究妈祖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术性话题,还关联到社会文明等的方方面面。

妈祖文化隶属于海洋文化,而海洋文化是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基本内涵就是一种民俗文化形式,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研究阳江妈祖文化,更有利于探讨阳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有利于研究阳江古代外贸史和古代渔港村落发展史等,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利用妈祖文化资源及其遗迹的历史价值。

妈祖文化的核心是妈祖信仰,妈祖宫庙是妈祖文化的物质载体,妈祖的传说,祭祀仪式,民俗事项,是妈祖文化的非物质载体,所以说,妈祖文化同时是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

据史料记载,妈祖原名林默,福建省莆田县湄洲岛人,诞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农历九月初九日在湄洲岛海上为抢救遇险的渔民而牺牲的,年仅27岁。

林默的父亲林愿,做过都巡检,生一男六女,林默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

她幼年聪明颖悟,八岁入塾读书,过目成诵。

传说她出生后一个多月没有啼哭过,其父给她取名“林默”,她出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

她长大后,凭着水性好和善心,多次在海上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时人称她为“神女”、“龙女”。

阳江历史资料

阳江历史资料

关于阳江豆豉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平冈人王三德的老祖先娶窦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后就得病死了。剩下窦氏带着儿子,住在漠阳下游一间又矮又破的土地庙里,靠乞讨度日。一天,娘儿俩讨来许多煮熟的黑豆,窦氏娘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黑豆收藏在瓦罐里。一晃过了一个多月。一天遇上刮风下雨,没法出门讨吃。窦氏记起黑豆,打开瓦罐一看,黑豆已经发了一层厚厚的霉。日子太苦,发霉的豆子也不能浪费啊。窦氏把霉洗干净,吃了一点点稍稍填下肚子,剩下的重新放进瓦罐。为免得熟豆子再发霉,她特意在上面撒了一把盐。
近年来,全市文化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文艺的“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事业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全国唯一的国家水下考古中心落户海陵岛。“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于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专门安放“南海Ⅰ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基本建成即将开馆。市青少年宫、市妇儿活动中心、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科学馆、文化馆等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23”、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工程,建立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省级流动图书馆2个、流动图书服务点11个、流动演出团队7个、农家书屋61家。全市现有群众艺术馆1个、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文化馆4个、文化广场5个、文化站48个,村(社区)文化室(活动中心)283个,社会力量建设的文化设施有“大澳渔家民俗博物馆”、“漆画陈列馆”、“风筝收藏馆”以及民间办起的“大明奇石馆”、“根雕艺术馆”、闸坡“渔家民俗博览馆”等,覆盖城乡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
岁月流传,窦氏的事迹早已不可稽考。传说不管是真是假,都给豆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阳江豆豉能够挺立数百年而不倒,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风味有独到之处。先说原料,生产阳江豆豉选用的都是阳江本地区所产的黑豆。因为其皮薄肉多,颗粒适中,皮色乌黑油润,豉肉松化,豉味浓香醇厚,味道鲜美可口,余味绵长。此外,在高温浓缩下,其它种类的豆豉会成为糊状,而阳江豆豉依然颗粒玲珑,豉味更加浓香。如曾获国家金质奖的广东“豆豉鲮鱼”罐头,就是以阳江豆豉为主要辅助原料制成的。不少地方生产的豆豉中含有水分,阳江豆豉却是干的,这样更卫生,运输更方便。由于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具一格,品质优良,阳江豆豉被港澳客商誉为“一枝独秀”。

阳江市民间故事

阳江市民间故事

财主仔学讲话从前,有一个财主仔,笨过条虫,连一句似样个话也无识讲,财主佬捰出一嚿钱,畀其出外低学讲话。

有一日,财主仔去到一个圩,看见有人在乃卖猪仔,就行近乃问:“果个咪系猪仔?”卖猪仔果个佬看着其傻机机果个样,顺口应都一句:“知得又使乜问喳?!”财主仔觉得果句话好听,即时记紧都,接着又问:“啲解得卖一个?”卖猪仔果个佬抵无紧又应都一句:“好嘢无在多,一个顶十个!”财主仔觉得果句更好,记紧都又问:“为乜事爱笼紧其?”卖猪仔果个佬火都,大大声应其:“你果个人做乜委果样问个?无笼就绑,无绑就笼,无笼无绑咪畀其走甩都鸡?!”财主仔觉得学紧都嘢,就扲出几两银畀去卖猪仔果个佬,卖猪仔果个佬莫名其妙就白拾几两银。

财主仔学紧都话,满心欢喜,立即起程回屋企话老哣知。

行下行下,就到都晚黑。

财主仔无看着都路,就坐在路边等天光。

啱好遇紧附近村乃有贼佬偷嘢,村民追贼追到路边,看着财主仔在乃,就问财主仔:“你就系来偔村偷嘢个贼?!”财主仔将白日学来个话来应:“知得又使乜问喳?!”村民又问:“同你一齐来有几个?”财主仔眼都无眨就应:“好嘢无在多,一个顶十个!”村民看财主仔应得唝淡定,窒都一窒。

大家商量:“果个贼仔唝狼,一定系有乜所恃,困其入木笼好还系用索绑好?”财主仔一听,定定当当讲:“无笼就绑,无绑就笼,无笼无绑委走甩鸡!”村民听都,一齐上来用索将财主仔绑好,写明呈状,解去衙门。

珍珠湾的传说很久以前,珍珠湾一带原是一片小浅海湾。

湾东面的飞鹅岭,西面的北环迳和北面的白根山将浅海围成一个“U”字型的大港池,人称口洋。

有个水上人家的青年叫大鳖,长年累月在洋上以捕鱼为生。

一天,大鳖遇到一条大海豚在洋边的沙洲上搁了浅,实在不忍心将它捕杀,便救起放归大海。

原来,这海豚是龙皇的三女儿。

为感谢渔夫的救命之恩,小龙女遂摇身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大姑娘嫁给大鳖为妻。

从此,夫妻俩在岸上搭起蛋家棚居住。

平日丈夫出海捕捞,妻子便在洋里养殖珍珠。

人们看到新娘子如花似玉,又有一手养殖珍珠、加工手饰的绝活儿,便叫她珍珠玉女,并将她养殖珍珠的地方叫做珍珠湾。

阳江十八怪导游词

阳江十八怪导游词

阳江十八怪导游词传说中的阳江十八怪词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阳江十八怪导游词,欢迎大家来阅读!第一怪:姑娘大姐倒着崖(叫):在阳江,把年轻没结婚的女子叫大姐,而把结了婚的妇人叫姑娘(夫娘).第二怪:小贩随街把妈卖在阳江,所有的糕点包子点心都可以叫做"妈",在阳江听到有人说:吃妈啦,那是叫你吃包点,而不是吃你妈,因而可经常听到走街过巷卖包点的小贩会随街叫:买妈罗,买妈罗第三怪:银链做成裤腰带是指在闸坡、沙扒、东平、溪头等渔港的蛋家男人,穿的是没有象斤的裤,用银链做成裤腰带,扎紧,往裤里一塞,就固定了,有点象现在桑拿冲完凉后用浴巾围在腰间的样子我听人家是这样解释银链腰带的作用的:因为以前行船是很危险的,经常遇到风暴而船毁人亡的事,如果人还能够漂到他岸,则凭借身上的银裤链换钱作为回家的费用,如果是尸首漂到了他乡,则异乡人会死者身上的银链作为亡人的入土费第四怪:粉皮包粉卖通街阳江有一味小食,叫猪肠碌(取其形状象猪肠一样一碌一碌的)书面语叫猪肠卷,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粉包粉,里面是用豆芽炒熟的碎河粉,再加点熟芝麻,外面再包一成张的河粉皮,卷成圆圆的一条条的,这东西看着简单,在阳江特别受欢迎,不论是五星级的酒店,还是一般的大排档,还是街边小食店,早餐店,到处都有卖,阳江人特别喜欢吃,这个东西也只有阳江有,其他地方基本没有,记得长江国际俱乐部在北京的分店也有做,但就是吃不出阳江的那种味道第五怪:夜情成招牌菜不要误会,阳江人的夜情其实就是一种咸鱼,是把刚捕上来的鲜鱼(主要是红三)放在埕里用盐腌一夜,第二天拿出来晒干,这种鱼既有新鲜又带一点咸(又不太咸),因此特别受欢迎,原来叫淡晒咸鱼,也叫一夜埕咸鱼,近来不知谁把它叫成了夜情,从而令其名声大振,外来人最喜欢点个干煎夜情来下粥,成了阳江的招牌菜。

来阳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海源渔产买点夜情回家,送人或加点腩肉清蒸,味道好极了第六怪:蛋家女人弟换体阳江沿海一带的蛋家人,给女儿起名喜欢用弟、娣、体、换、荐等字,如蛋家女很多这样的名字:群弟,招弟,引弟,目的就是希望这个女孩的下一胎是个男的第六怪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是这样的:有对蛋家男女结婚后生了第一胎,是个女儿,为了下一胎是个男孩,因此把女儿取名叫招弟,结果第二胎还是个女儿,不心惜,取名叫再招,到了第三胎,还是个女儿,取名叫重招,到了第四胎,还是个女儿,取名叫又招,到了第五胎,还是个女儿,蛋家人心都凉了,认命了,绝望了,不想再招了,所以把最后一个女儿取名叫绝招第七怪:阳江傻帽阳春戴阳春是山区,以前交通不发达,因而阳春人与外面少接触,因而显得见识少,不少阳江人会笑阳春人,在阳江人讲出的很多笑话中,愚蠢、见识少的主角总是阳春人,这样的笑话比比皆是,下面略举几个:最经典的一个是:阳春人到阳江人家里作客,适逢吃饭时间,阳江人力邀阳春人进餐,阳春人说自己用过饭了,坚拒不吃,出来后嘲笑阳江人:“还说阳江人比阳春人聪明,我骗他说我吃过饭了,他也相信,真是愚蠢”车万装:一个阳春的乡村,有一年来了一台吉普车,没有见过吉普车的阳春人围住车后面的备胎看,边看边说:“城市人真是怪,车后面都要挂个万装(大鞭炮)”洗头机:阳春人第一次住宾馆,不知坐厕是何物,看来看去,按了下顶部的掣,看到坐厕内的水哗哗的流出,才知道:“原来是洗头机”以前阳江唯一有电梯的是华侨大厦,餐厅在5楼,有阳春人第一次到此,不会用电梯,走楼梯到五楼吃饭,看到其他人从电梯里出来,吃完饭后又坐电梯里下去,想了一会终于明白:“阳江人贡奇怪,食饭前要磅一磅,食饭后又要磅一磅。

浅析阳江市江城区“端午逆水赛龙舟”

浅析阳江市江城区“端午逆水赛龙舟”

浅析阳江市江城区“端午逆水赛龙舟”江城区是阳江市唯一的市辖区和全市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端午逆水赛龙舟,是江城区一项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在清道光《阳江志》卷十九记载,至今最少已经有200多年历史。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江城举行的端午赛龙舟,吸引了二三十万人次的观众,漠阳江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已于2013年11月22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为更好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笔者上门走访江城区现有各支传统龙舟队的龙种(所属地龙舟协会负责人),多次到每艘龙舟归属当地的神庙或姓氏宗祠进行调查,以所得资料为依据,就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这一民俗节庆活动之分布的区域、历史渊源、主要特征及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分布的区域江城区是阳江市唯一市辖区,位于广东南沿海,是珠三角通往粤西的门户。

江城区海岸线长59.1公里,阳江市最长河流漠阳江干流南北贯穿全区,形成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

由于水运往来的频繁,所以在江城这里,民间每年端午都要举行龙舟竞赛活动。

在梁、陈、隋朝时期已十分盛行,到了明清两代,开始了阳江地区龙舟竞渡的鼎盛时期,由此发展成为今天颇具特色的群众性民间民俗节庆活动。

其中又以江城的渊源较长,最为热闹,龙舟文化最为丰富。

江城区现有十二支传统龙舟队,主要集中分布在漠阳江沿岸的城西、城南和中洲三个街道办事处区域内的东砵村、那西村、洲头社区、洲尾社区、太傅渔洲社区、马洲社区、马福社区、麻演社区、西岸社区。

赛场设在自北向南流经江城区的漠阳江上。

二、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活动的历史渊源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整个华人乃至东南亚地区,端午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形成很多独具特色的风俗,如划龙舟、吃粽子。

端午逆水赛龙舟,是阳江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群众性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在当地俗称为扒龙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江温泉的传说阳江温泉在阳东县合山镇东北约6公里的地方,泉眼20多个,水温72度以上,有多种医疗作用。

有关温泉的传说很多,这里挑两个说说--癞仔与阳江温泉癞仔是阳江民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传说,传说,癞仔就是"八仙过海"中的那位手执洞箫的大仙韩湘子,只当日偶游南海,看见渔民因为大雾迷航,有家归不得,他起了恻忍之心,偷愉收起了三天迷雾,解救海上渔民。

此事激怒了玉皇大帝,把他贬谪到凡间受苦。

癞仔出生时,浑身长满疮疥,长到五岁时还不会说话,而且疮疥越长越多,连头顶都长满了。

父母就把他扔到山边,不要他。

这天,正好北惯某村一姓林的师公佬(道士)打斋回来,经过这里,看见癞仔,见他挺可怜的,就把他带回家。

刚回到村口,师公佬看见他的儿子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说"爹,不好了,咱家那头母猪死了!"师公佬一听很着急,飞也似的往家里跑。

忽听癞仔开口说:"爹,跑啥,咱家的母猪还未死呢。

"师公佬听了大吃一惊:怎么这哑巴还会说话的?回家一看,那头母猪果然还口吐白沫,早死了。

师公佬没有好气的瞪了癞仔一眼:"没死?说不定还是你这丧门星给带来的晦气哩!"说着就要把癞仔赶走。

癞仔不出声,走进猪栏,拍拍母猪,口中说了几句什么,嘿,那母猪就象刚刚睡醒了一样,摇头摆尾的又去吃潲了。

这下子,师公佬又惊又喜。

惊的是哑巴开口,死猪复生,这癞仔一定不是凡人;喜的是今天路上捡了个非同一般的儿子,家里死去的母猪又复生了。

当然,师公佬不知道这个浑身长满疮疥的孩子,原是八仙中的韩湘子降生。

村里人见他浑身疮疥,便叫他癞仔。

传说这个癞仔确实是个非凡人物。

他能叫鲤鱼犁田,白鹤插秧,念咒语给人医病……总之很神奇。

他牧牛时,带着一支洞箫,骑在牛背脊上,边吹箫边放牛,悠哉悠哉。

村外草地旁边有一池热水,一年四季热气腾腾的,到了草地,癞仔用洞箫划一个大圈,牛就在圈里吃草,从不出圈外。

他便跳进热水池去洗他的疮疥,牧童都叫那热水池叫"洗疥池"。

有一年的农历七月初三,癞仔放牛回来,路上经过一座小桥,看见一个手拄拐杖的白发老翁迎面走过来,癞仔连忙从牛背上下来让路。

老人微笑对他说:"韩湘子呀韩湘子,神仙你不当当牧子。

"癞仔擦擦眼睛细看,知道是北极仙翁超度自己来了,便问:"仙翁,癞仔几时脱痂回天去?"北极仙翁便:"村前石狗吐血日,神仙自然超度你。

"说罢化作一溜青烟去了。

癞仔很高兴,回来便和牧牛同伴说:"等到村前的石狗吐鲜血,我就上天去了。

" 牧童听了都笑他是傻瓜、疯子。

癞仔也不管,第二天又是这样对同伴说。

这其中有一个调皮的小同伴,很会恶作剧,听癞仔说得多了,趁那天家里杀猪,从偷了点猪血出来,等到夜里村里人都睡着了,他便把猪血塞进村口石狗的嘴巴里。

七月七这天,癞仔起来,放牛出村,看见石狗口吐鲜血,便把牛赶回家,对师公佬说:"爹,今天我不能帮你放牛了,我要回去了。

"师公佬以为癞仔是要回他父母那边,心想,他父母是哪条村子的呢?便跟着癞仔出去。

癞仔来到往日的"洗疥池",一边洗疥,一边把疥痂放在池边,对师公佬说:"爹,我没有米饭钱还给你,就把这个送给你吧。

"师公佬一听火了,一脚把疥痂一踢--这下子可不得了!眼前一片金光闪闪!师公佬大吃一惊,回头看时,癞仔已经不见了。

村里人这才知道癞仔升仙了!这以后,村里人不再把那池热水叫"洗疥池了",就叫"热水",旁边的小村也叫"热水村"。

当日癞仔遇见北极仙翁的那道小桥叫做"遇仙桥"。

村口那对石狗现保存在北山公园里。

热水池周围的那一片稻田呢,总是结实饱满,黄金灿灿的,据说是当日癞仔把疥痂撒到那里去的缘故。

因为癞仔是农历七月七升仙的,大家都说那是个吉祥的日子,村子附近的人都喜欢在七月七那天合家老小到热水池沐浴,沾点仙气好运。

因此,民间童谣云:"六月六,稔子熟;七月七,洗白白……"。

阳春“仙人过坳”的传说距离阳春市春湾龙宫岩约一公里的石林里,有一座宛如人形的巨石矗立在山坳之中,是石林的八景之一,名曰“仙人过坳”。

传说这是一位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天庭仙翁的化身。

在阳春,有这么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唐朝中宗年间,歌手刘三姐为逃避官府的追捕,从新兴辗转来到阳春黄泥湾(今春湾一带)传歌。

因为刘三姐的歌多是抨击时弊、鞭挞财主老爷的,深得广大贫苦百姓的喜爱,同时也激起了财主们的憎恨。

有一年,黄泥湾一带流行了一场凶猛的痢疾,一个姓欧的财主和巫婆乘机蛊惑人心,诬陷刘三姐,说这场瘟疫是“妖女”刘三姐招来的。

但刘三姐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的形象早已在百姓的心目中扎下了根,任凭财主和巫婆怎样煽动和挑拔也无济于事。

眼见瘟疫横行,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刘三姐和白鹤书生张伟望(又名小牛)坐立不安,心急如焚。

有一天,刘三姐和张伟望到山上采药,由于劳累过度,刘三姐不知不觉睡着了。

朦朦胧胧之中,忽见一个鹤发童颜的仙翁手持云帚,踏着祥云从东边飘然而来。

仙翁对着刘三姐轻轻念着:“三姐破瘟疫,不离春砂仁。

欲问何处有,蟠龙金花坑。

”三姐听后大喜,忙起身向仙翁施礼。

哪想身子一动,一下子就惊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三姐立即下山向当地百姓打探蟠龙金花坑的去向。

原来金花坑就在春州(今阳春市)东郊。

于是,刘三姐和张伟望星夜兼程赶到蟠龙金花坑,用美酒灌醉了看守春砂仁的乡丁,取来了春砂仁。

刘三姐和张伟望用春砂仁配好药,分送给当地的百姓,终于降服了凶猛的痢疾。

因为春砂仁是朝廷贡品,欧财主和巫婆勾结官府缉拿三姐和张伟望。

欧财主和巫婆领着官府的官兵气势汹汹地涌进刘三姐的家。

就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只见东方红光冉冉,烟雾腾腾,仙翁手持云帚飘然而至。

仙翁对官兵怒喝一声:“凡间官兵休得无礼!”说罢用云帚一扫,欧财主、巫婆和那些官兵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仙翁钦佩地对刘三姐说:“刘三姐,你在凡间扶正祛邪,积德行善,誉满人间,名气天庭。

玉帝特派敝老来钦锡你为歌仙。

你和张伟望在凡间已成朝廷钦犯,难以立足,你可与张伟望乘我的仙鹤飞天归仙。

在天庭同结良缘。

”仙翁说罢,用云帚轻轻一拂,一只仙鹤从天徐徐而落。

刘三姐、张伟望和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挥泪告别。

转瞬间,刘三姐和张伟望径直飞向了天庭。

仙翁翘首目送刘三姐和张伟望远去。

因为他的仙鹤让给了刘三姐和张伟望,再也不能上天庭了。

突然,他站着的那个地方腾起了一团烟火。

烟火过后,不见了仙翁,只见山坳上矗立着一座人形巨石。

这便是“仙人过坳石”。

从此,“仙人过坳”便成了春湾石林八景之一。

阳江东平大澳的传说关于大澳名称的由来,原来还有一段民间的传说。

大澳位于东平镇东南方,是当年广东大港之一,史称“六澳之首”。

我国古代南“海上丝绸这路”从始发港广州至出口港徐闻,大澳是中途的一个必经的重要港口。

大澳港水深池宽,水上交通方便。

当年往广州、香港海上贸易的商埠。

港内商贾云集,商务繁华,设有商会。

明清大澳鼎盛时期,这里的店铺达数十间,热闹非常,繁华富庶的景象胜似都市。

大澳当时名闻四方,与广州“十三行”并称“十三行尾”。

大澳原来叫做小澳,据说后来是乾隆重皇帝改的名。

传说当年乾隆重皇化名高天赐,与他的契仔周日清微服下江南,在一间客栈与来自广东的的捕快方魁相遇。

那方魁不知眼前的是万岁低频,二两黄汤下肚后借着酒意,把家乡东平的小澳港大大吹嘘了一番。

当方魁说到十三行尾时,随行的周日清甚感举,问道:何谓十三行尾?方魁其实对之所以谓的十三行尾也是一知半解,酒酣耳热之际便信口开河说:那是在阳江东南沿海的一个叫澳仔(当时小澳港也称澳仔)的小港口,你可别小看这么个名字,那可是一个好地方呀!一旁正竖起耳朵细听的乾隆皇甚感失望,随口说道,我还以为是一个什么繁华之地,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小港口而已。

方魁接口道:兄台有所不知,这小澳港可历来是海上丝绸这路的必经这港,列为广东六澳之首,商贾云集,可是一片繁华啊,你不去看一看可真是可惜了。

乾隆问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难道小澳港胜过苏杭?方魁哈哈一笑,兄台看来真是有所不知了,难道你没听说过“小澳赚钱小澳花,未到小澳莫归家”这句话吗?那小澳的繁华可想而知了。

当晚乾隆皇在客栈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心里想:这小澳究竟有什么好,那方魁竟说可以苏杭?第二天,乾隆便带着周日清直奔小澳而去,决定一睹真面貌。

一路奔波,到了小澳一看,只见它背山面海,绿树成荫,海水碧蓝,景象别致,港内帆船云集,岸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好一派江南的繁华富庶景象。

乾隆皇赞道:果然是一个好地方呀,当下找了一间全澳位置最好的客栈“广客隆”放好行李后,就迫不及待地带上周日清在澳内到处游转,发现这小澳果真是十分繁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到了晚上,在酒楼里大啖海鲜,酒足饭饱之余,乾隆皇便考起周日清来了:清儿,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做十三行尾?周日清挠了挠头,答道:乾隆皇答道:你看看这澳内渔栏、杉木、桐油、盐店、造船、海味、绳缆、苏杭铺、万生堂、酒米铺、饭店、客栈、日杂齐全,刚好是十三个行业,这就是十三行了。

周日清问:那十三行尾又是什么意思?乾隆皇笑着指了指酒楼旁边:这尾嘛,就是指这些青楼岐院和赌坊了。

乾隆皇说着说着不觉叹道:这分明是大澳嘛,为什么要叫小澳呢?“广客隆”客栈的老板是读书人出身。

这几天来,见乾隆皇两人举止不凡,谈吐不俗,知道不是一般客人,所以照顾得特别周到。

一晚送水到客房时,请求乾隆皇留个墨宝。

那乾隆皇正在兴头上,便一口答应:“好吧,你明天来拿。

”那老板听了,连连道谢。

第二天一早,店老板亲自来扫打房间时,发现两位客人早已离,探头一看,只见桌面上果然留下龙飞凤舞的“大澳”两字,再仔细一看那落款,不由得浑身打哆嗦,原来题字的是当今的皇帝老爷呀!当下连忙跪地谢恩。

之后又连忙跑到当地衙门禀告,当地官员这才知道当今皇上曾亲自驾到,就在澳头建了个牌楼,上面镶上乾隆皇所题的“大澳”两字。

从此,当日的“小澳”便给御赐名成为“大澳”了。

消息传开,那间“广客隆”客栈因为乾隆皇曾入住过,生意一直兴旺不衰,其它地方的客栈也纷纷仿效挂起了“广客栈”这个招牌。

因此,直到现在广东许多地方的商铺都喜欢挂“广客隆”的招牌。

虎岭的传说阳西县织篢镇东面的一座山名叫虎岭。

到过阳西县城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山的模样象只老虎。

曾经有这么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溪头马村近海一带山头有很多老虎,经常下山入村,咬兽吃人,弄得平民百姓日子很不好过。

此事被南海龙王闻知,大怒,立即呼风掀浪,海潮借助神力,呼啸着向马村一带山头撞去,“哗”地击起几丈高浪,呼的一下温过了几座山头,腾的一下又退回,卷走了全部老虎扔进了海里。

奇怪,不旮海水到了山脚,不往农田、家舍冲去,而是乖乖往回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