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作素材集锦(全)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_高中作文素材_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重视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而丰富写作材料,提高水平。
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苏轼的高考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一苏东坡的读书方法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二王安石出题三难苏东坡王安石出题三难苏东坡,在文坛传为佳话。
其第三难是出句成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云: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
东坡虽是才子,但这上联出得蹊跷,一时寻对不出。
不过后人已代苏东坡对了出来: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东坡第二句对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地名半塘。
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
不过,后人假托乩语,也把此句对了出来,对云: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时苏东坡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
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
这第三句至今未见有人对出下联,诸君不妨一试。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三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也作得好。
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苏轼作文素材5篇

苏轼作文素材5篇苏轼作文素材(一)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
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苏轼作文素材(二)《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
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
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
《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
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
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苏轼作文素材(三)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一)苏轼,一世的传奇1.苏轼改联学无止境苏轼少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受人夸奖,以致渐生傲气。
他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心中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苏轼尴尬极了。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就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赶忙在对联上添了几个字,即: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2.东坡续诗自以为是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么会落瓣呢?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满地落金。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3.以诗戏友佳句即来张先和苏轼是好友,两人素有来往,经常酬唱,品诗论词。
张先八十岁时,纳了一妾,这个小妾只有十八岁,当时张先心里高兴,写了一首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君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知道了这首诗,看不下去了,于是写了首诗调侃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夜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锦绣文章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苏轼论据素材

苏轼论据素材1.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那叫一个惨啊,就好比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漂荡的小船,随时都可能被吞没。
看看他被贬到黄州,还能乐观潇洒,写出那么多厉害的作品,牛不牛?比如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心态,绝了!2. 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感情那可是相当深厚呀,手足之情让人感动不已,就像相互依靠的大树和藤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就是他写给弟弟的吗?这情感太真挚啦!3. 你们知道吗?苏轼还是个超级吃货呢,简直就是美食界的探险家!被贬到惠州,能发现荔枝的美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得有多爱吃呀!想想他享受美食的样子,是不是很有意思?4. 苏轼的文学成就那简直高耸入云啊,好似一座巍峨的山峰让人仰望。
他的诗词文章,风格多样,有的豪迈,有的婉约,每一篇都精彩绝伦,像《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大气磅礴的作品,谁能不爱呢?5. 苏轼面对挫折的态度多牛啊,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顽强又坚韧。
不管生活怎么打击他,他都能笑着面对,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看看他在困境中还能谈笑风生,太了不起了!6. 你们说苏轼的豁达是不是世间少有?就像广阔的天空一样包容一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洒脱有几个人能做到?这简直就是我们的榜样呀!7. 苏轼的影响力那可是超级大呀,简直如同太阳照耀大地一般。
多少后来人受他影响,爱上了诗词,爱上了文学,难道这还不够厉害吗?8. 想没想过苏轼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闪闪发光。
他的思想、他的才华,都让人惊叹不已,这就是伟大的苏轼呀!9. 苏轼就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他的事迹、他的作品,永远值得我们去品读、去回味!他是真正的大家,无人能及!。
苏轼名句启示作文素材

苏轼名句启示作文素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哎呀,人生啊,真的
就像飞鸿踏过雪地一样,转眼间啥都不剩,就留了点儿浅浅的脚印。
但这就是生活嘛,别总想着能留下啥大痕迹,过好每一刻,那才是
最重要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这哥们儿
真潇洒啊,他说啥来着?拿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轻松自在。
这告诉我们啊,别怕困难,别怕挑战,咱们就勇往直前,管他什么
风风雨雨呢!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青春啊,就那么几年,得
赶紧享受啊!别总忙着工作赚钱,偶尔也得停下来,泡杯新茶,吟
几首诗,喝几口小酒,这才叫生活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说起西湖啊,苏轼这
老哥儿说它就像那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得不可方物。
这道理啊,放在人身上也一样,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不
用刻意去模仿别人,做自己就挺好。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篇前言●同学们,还记得吗,在900多年以前,在浓密的山间树林中,有过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还记得吗,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着芒鞋,手持着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还记得吗,在那个曾经烈火雄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赤壁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种种过往,不禁从胸中倾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篇章,回首自己这风雨飘零的一生,他更是从心底翻涌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长叹!是的,这个人,便是苏轼。
苏轼,中国文人心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唐宋八大家之一,大书法家,大文学家,佛学大师,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的,我们可以给他灌上许多诸如此类的名号,但是,无论我们如何的褒扬他,都绝不会显露出一丁点的过分与夸张。
他,不仅有着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可贵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人生路途的风雨飘零,并没有让他高尚的人格遭到一丝的磨灭,相反,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之后,他依然还拥有着一分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的难得心境;人生的风雨何其多,但是,即使路上的风雨再大,即使在他人都感到狼狈困顿之时,他却还依然能够吟啸徐行;惟大英雄能显本色,是真名士自然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风雨人生路,超然旷达情回顾苏轼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很关键的字——贬谪。
是的,凭借骄人的文学才华进入到官场之中,对于苏轼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是,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从不随波逐流的性格,却注定了他在今后的那条出仕之路上必然要走得格外的坎坷与艰辛——因为与朝庭大员政见不合,苏轼一次又一次的被卷入到此起彼伏的政治风波之中,成为朝庭内部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他一次又一次的被贬谪,黄州,杭州,密州,湖州,惠州,一次比一次偏远,甚至在海南,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足迹。
苏轼素材积累

1.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2.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
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
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
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
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岗,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
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
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五、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在大窑中嚼着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在北海边,他牧着等待生小羊的羝羊,没有粮食。他取野鼠所储存的果实充饥,但手中日夜拿着汉廷的符节,即使节上的牦牛毛全部脱落也没有放下。他对大汉的忠贞令人感动,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须发尽白地回到大汉。
四、李煜:词人皇帝
【获奖名片】皇位诚可贵,诗词价更高
【评价】
1.四十年的短暂岁月,他无悔度过,有过荣华与富贵,也有过艰辛与无奈。一生的追求,永远在历史长河中定格,词人皇帝——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一帝。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在这场战役中,孙膑运用非凡的才智屡出妙计,最终使得魏军大败,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赵救魏”的光辉战例。后来孙膑又在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之时与庞涓斗智,使庞涓死于万箭中。孙膑因战出名,世世代代也相传他的兵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洗东坡月色清——苏轼写作素材集锦刘晓晔中学生多很喜苏轼,爱苏轼,因此也常常写苏轼。
去年参加高考阅卷时,笔者随机作了个统计,发现使用苏轼这一材料的文章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六。
由此可见,苏轼在高考舞台上的“出镜率”是很高的。
但在谈起苏轼时,许多同学多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表达往往是大众化,缺少新鲜感和独到性。
笔者有感于此,编写了这则以苏轼为中心的写作素材,以期同学们能真正走进苏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感悟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一、生活故事1、佛与狗屎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
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
”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
”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
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
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
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
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
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
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
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
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
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
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
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
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
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
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
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
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6、旷达洒脱《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
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
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
《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
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
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二、诗词佳句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5、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水龙吟》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10、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12、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水调歌头》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19、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知识积累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
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宋神宗在接受了何正臣、舒亶等御史们对苏轼的指控后,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
押解至京后,苏轼被投入御史台的监狱。
何、舒等人把苏轼写的诗深文周纳、无限上纲、曲解附会,目的是欲陷彼于罪,置彼于死地。
他们对苏轼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的解释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全诗如下: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咏物诗,作者是想以此说明自己有桧树一样挺拔不屈的品格。
何、舒等人则借此大做文章,指控这首诗有不臣之意。
乌台诗案在朝野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
对苏轼心寄同情和出面营救的人不少。
远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焚香念佛,为苏轼祈祷平安;曾任参知政事、此时已经隐退的张方平愤然草拟奏章,劝神宗爱惜“天下奇才”。
宰相吴充对神宗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
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弥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曹太后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盖轼、辙也。
今杀之可乎?”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神宗皇帝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宋神宗很怜惜苏轼之才,本不愿对诗案进行深究。
当多方的营救之声不时传来时,他不能不为之动心,特别是极为器重的王安石的话,他更无不听之理。
于是他最后下决心了结此案:贬苏轼去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把他当作政治犯发配到地方上去,同时还要接受当地官吏的监督。
一百三十天的监狱生活结束后,苏轼又获得了自由。
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
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
有诗为证:游东坡十一绝【南宋】王十朋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
读公赤壁词并赋,如见周郎破贼时。
说到底,乌台诗案,是载于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朝野震动、吏民惊目的文字狱。
四、名家评论1、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宋】范温2、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3、眉山学士百代豪,夜郎谪仙两争高。
——【明】杨慎《苏祠怀古》4、霸业原如春梦短,文章常共大江流。
——近代刘熊兴5、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
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近代钱穆6、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林语堂《苏东坡传》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朱德8、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9、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