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杂化轨道理论简介》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2.2《分子的立体构型》参考教案

【板书】
1、形形色色的分子:
CO2H2O NH3CH2OCH4
直线形V形三角锥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形
【指导】五原子分子的立体构型很多,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形,甲烷分子中4个C-H键都相同,所以它们构成的是正四面体形。
学生分析
《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子化学中式较为抽象的,这部分就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高,内化程度要深。对于高年级学生,在思维上,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理论思维。高一阶段必修二中已经对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进行一定的学习。本部分教学内容正是对上面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扩展和提高,帮助学生由直觉经验型思维向抽象型理论思维过度。进而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过程与方法】
1、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教学难点
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教学媒体
多媒体;分子的球辊模型
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观察发现
§2.2【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分子的立体构型案例(1)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或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1:形形色色的分子
任务1.1:复习分子的结构式和电子式的书写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第1课时)》教案设计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教学重点: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一、形形色色的分子1、三原子分子立体结构:有直线形如C02等,V形如H2O等。
2、四原子分子立体结构:平面三角形:如甲醛(CH20)分子等,三角锥形:如氨分子等。
3、五原子分子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形如甲烷、P4等。
4、测分子体结构:红外光谱仪→吸收峰→分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1、价层电子互斥模型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AB n型的分子或离子,中心原子A价层电子对(包括用于形成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和没有成键的孤对电子)之间存在排斥力,将使分子中的原子处于尽可能远的相对位置上,以使彼此之间斥力最小,分子体系能量最低。
3、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1)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分子中的价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果(2)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使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1)确定中心原子A价层电子对数目(2)价电子对数计算方法(3)确定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4)分子空间构型确定教学步骤、内容[复习]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过渡]展示常见分子的球棍模型,我们知道许多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与共价键的三个参数有什么关系?我们开始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
[讲]大多数分子是由两个以上原子构成的,于是就有了分子中的原子的空间关系问题,这就是所谓“分子的立体结构”。
例如:三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有直线形和V形两种。
如C02分子呈直线形,而H20分子呈V形,两个H—O键的键角为105°。
[板书]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一、形形色色的分子[板书]1、三原子分子立体结构:有直线形C02等,V形如H2O等。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容标准要求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它建立在共价键的分类、键参数、电子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之上,来预测AB n型共价分子的立体构型,使学生对已有认知中“CO2分子为直线型、H2O分子为V型、CH4分子为正四面体型”等知识有更深层的认识。
第一节的共价键为其做铺垫,而后面的杂化轨道理论又可以与之相辅相成的共同解决分子立体构型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共价键》的学习,同学们对共价键分类、键参数、电子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对“由相同数目的原子组成的分子,其构型有很大差异”的疑问是其学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驱动力。
三、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可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解释和预测。
2. 知道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的计算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利用分子的微观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引入】展示教材图片——形形色色的分子。
为什么这些分子会有如此的立体构型呢?而同样是AB2型分子,为什么CO2为直线形,H2O为V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环节二:以NH3为例,演示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构型的步骤,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模型。
【教师活动1】以NH3为例,演示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构型的步骤:①确定中心原子(分子中原子数少的为中心原子)②确定σ键电子对③确定孤电子对数④确定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⑤确定VSEPR模型⑥确定分子立体结构。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3 第2章 第2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1课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明确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学生自主学习一、形形色色的分子1.三原子分子(AB2型)2.四原子分子(AB3型)3.五原子分子(AB4型)最常见的为□09正四面体形,如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为□10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1109°28′。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分子中的价层电子对(包括□01σ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的□02孤电子对)由于□03相互排斥而趋向尽可能彼此远离,分子尽可能采取对称的立体构型,以减小斥力。
2.价层电子对的确定方法σ键电子对数可由分子式确定。
a表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对于主族元素来说,a=原子的□04最外层电子数;对于阳离子来说,a=中心原子的□05价电子数-离子电荷数;对于阴离子来说,a=中心原子的□06价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x表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07原子数。
b表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08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氢为1,其他原子=□098-该原子的价电子数。
3.VSEPR模型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1)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的分子(2)中心原子上有孤电子对的分子对于中心原子上有孤电子对(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的分子,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互相排斥使分子呈现不同的立体构型。
1.五原子的分子空间构型都是正四面体吗?提示:不是,只有中心原子所连四个键的键长相等时才为正四面体。
如CH3Cl 因C—H键和C—Cl键键长不相等,故CH3Cl分子的四面体不再是正四面体。
2.VSEPR模型和分子的立体构型二者相同吗?提示:不一定相同。
(1)VSEPR模型指的是包括σ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在内的空间构型;分子的立体构型指的是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只考虑分子内的σ键)所形成的空间构型。
(2)若分子中没有孤电子对,VSEPR模型和分子立体构型一致;若分子中有孤电子对,VSEPR模型和分子立体构型不一致。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选修3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是在必修2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介绍分子的立体结构。
本节内容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但不必讲解太深,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解释即可。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弱,相关知识的链接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
但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和已有知识关联度较少,通过设计引导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三、考纲要求: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正确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学会分析分子的立体构型能力培养1、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教学,提升学生化学理论素养。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
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自身素质。
五、重点难点1、分子的立体构型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六、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模型构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复习回顾]σ键成键方式“头碰头”,呈轴对称1.共价键的类型π键成键方式“肩并肩”,呈镜像对称2.判断规律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两个为π键键能衡量化学键稳定性键参数键长键角描述分子的立体结构的重要因素[板书]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提问] 什么是分子的立体构型?[学生回答] 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空间位置关系。
[追问] 双原子分子存在立体结构吗?[过渡] 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什么构型呢?[板书]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学生活动] 看大屏幕1、双原子分子:直线形O2HCl2、三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CO2和V形H2O)3、四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C2H2、平面三角形CH2O、三角锥形NH3、正四面体P4)4、五原子分子立体结构(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CH4)5、其他[问题导入] 1、同为三原子分子,CO2和H2O 分子的空间结构却不同,为什么?同为四原子分子,CH2O与NH3分子的空间结构也不同,为什么?2、立体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分子的立体结构如何测得?并请学生阅读课本P37-P38二。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杂化轨道理论简介》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杂化轨道理论简介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理解杂化轨道的观点及其重点,运用这一理论剖析和解说分子立体构型。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育空间抽象思想能力、逻辑辩证思想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着手实践能力。
学习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实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感情目标:培育思疑、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加强集体凝集力。
【教课重点】1.2. 杂化轨道理论的重点运用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立体构造。
【教课难点】1.2.3. 杂化轨道理论依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立体构造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色。
【教课方法】1.采纳动画演示,自制黏土混淆演示,自制气球模型,自制球棍模型,图片展现等把抽象的杂化过程和分子立体构造形象化,易学易懂,生动风趣。
2.3. 充足调换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比,激发学习热忱。
合时总结概括知识,练习落实,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组内议论、合作共学;组间PK 、互补共进;老师组织、评论解惑;课后检测、查漏补缺。
【学情剖析】1.知识方面:学生刚才学习了第二节的“林林总总的分子”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有必定的价键理论知识。
2.能力方面:高二的学生具备必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但还不够。
教课时利用小组合做模型,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利用小组互帮互帮,优扶差共同进步。
3.学习模式方面: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在试行研究阶段,需要不停创新,激发小组激情。
【学习过程】开课: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激励小组互帮,小组竞争学习,激发学习热忱。
活动一:检查预教案,复习旧知识,发现新问题指引学生复习甲烷的构造特色和 C 的价电子排布图,从键数、键能、键长、键角、构型各方面察看,发现 C 的价电子排布与CH4的构造之间的矛盾之处。
趁势引出杂化轨道理论。
注意:充足考虑学生学习能力,设计教案时,设置多空仔细指引,谆谆教导,让学生经过指引和议论成功发现 C 的价电子排布与CH4的构造之间的矛盾之处。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实用教案设计

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在此之前学生已在化学2中学习了共价键基础,又在本章第一节“共价键”学习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
这都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
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立体结构。
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
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本节内容在基础结构化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一些典型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②通过对典型分子立体结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及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③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④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脑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重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难点: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解释分子的立体结构二、教学策略1.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构建数学立体模型与合作探究”。
①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推动学生思考。
人教版选修3 化学:2.2 分子的立体构型 教案

分子的立体构型(课时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课时一,该部分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新增的内容。
就整个高中化学课程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即解释了常见分子和离子的立体构型,又进一步为后面学习晶体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埋下铺垫。
所以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按照新课程标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要求,在必修2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分子或离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通过学习,学生能在分子水平上,从分子结构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于前后知识逻辑性的延伸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分子结构的有效理解与运用。
二、学生分析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和已有知识关联度较少,通过设计引导希望尽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学生已初步了解分子和离子的电子式、结构式,以及性质和结构的关系,但学生对分子和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略弱,相关知识的准确度把握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细致讲解。
三、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学会计算分子或离子的孤电子对数(=(a-xb)÷2);能用VSEPR模型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分子立体结构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推导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计算能力;通过PPT和模型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分子的立体构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孤电子对数的计算;VSEPR 模型和分子模型的差别。
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模型和分子模型的差别。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是模型实物展示、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图表法、举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简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杂化轨道的概念及其要点,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释分子立体构型。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空间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辩证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习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怀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教学重点】
1.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2.运用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立体结构。
【教学难点】
1.杂化轨道理论
2.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立体结构
3.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教学方法】
1.采用动画演示,自制粘土混杂演示,自制气球模型,自制球棍模型,图片展示等把抽象的杂化过
程和分子立体结构形象化,易学易懂,生动有趣。
2.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比,激发学习热情。
3.适时总结归纳知识,练习落实,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组内讨论、合作共学;组间PK、互补共进;
老师组织、点评解惑;课后检测、查漏补缺。
【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二节的“形形色色的分子”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有一定的价键理论知识。
2.能力方面:高二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但还不够。
教学时利用小组合做模型,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利用小组互帮互助,优扶差共同进步。
3.学习模式方面: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在试行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创新,激发小组激情。
【学习过程】
开课: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激励小组互助,小组竞争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活动一:检查预学案,复习旧知识,发现新问题
引导学生复习甲烷的结构特点和C 的价电子排布图,从键数、键能、键长、键角、构型各方面观察,发现C 的价电子排布与CH 4的结构之间的矛盾之处。
顺势引出杂化轨道理论。
注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学案时,设置多空细致引导,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引导和讨论成功发现C 的价电子排布与CH 4的结构之间的矛盾之处。
培养探究能力和怀疑精神。
活动二:老师主讲,解惑杂化,提炼方法
1.提出教材上没有明确给出的杂化的概念:原子中能量相近的几个轨道间通过重组混杂,形成相同
数量的几个新轨道的过程。
所形成的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2. 以甲烷为例,配以价电子排布图讲解:。
3. 配以动画演示:
4.配以粘土现场展示杂化过程:
老师用蓝色球形粘土做s 轨道,红色哑铃形粘土做p 轨道,现场演示杂化过程,展示和讲解细节。
5.配以表格总结知识,落到实处:
6.配以自制的四色正四面体形的气球模型,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提炼分析分子结构的学习方法。
注意:此环节是新知识和重难点,由教师主讲,条理一定要清晰,细节要仔细展示,充分运用各种教具让知识生动有趣,形象易懂。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 形成的杂化轨道和数目 杂化轨道间夹角 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活动三:小组共学sp2杂化,合做模型
1. 利用学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计算和分析BF3的结构特点,然后分
析B的价电子排布图,发现矛盾,分析杂化。
2. 动画演示:
3.表格总结
4.小组合作,用气球或超轻粘土,做s p2杂化轨道的模型。
请一个小组重点展示作品,其余小组共同展示,收获知识,收获成就感。
注意:此环节小组合作学习,适当指导学法,指导合作,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
活动四:师生导学sp杂化
采用类推学习,简要讲解,并发现新问题----未杂化的轨道起何作用?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
形成的杂化轨道和数目杂化轨道间夹角
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
形成的杂化轨道和数目杂化轨道间夹角
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活动五:拓展新问题,探究未杂化的p 轨道的作用与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形成过程
1.分析乙烯的结构特点和杂化方式,发现有未参与杂化的轨道。
2.老师用气球模拟,未杂化的p 轨道与杂化轨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合作,用气球模拟乙烯中碳碳双键的形成过程。
并展示作品,得出结论。
4.老师引导讲解,类推理解乙炔中碳碳三键的形成过程。
充分理解乙烯、乙炔的成建特点。
注意:此环节的教与学都是难点,教师要化繁为简,分析有理有据,用气球模型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适当引导提示,让学生充分合作、展示,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攻克难点。
活动六:拓展新问题,探究有孤电子对的杂化轨道,总结判断杂化类型的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计算和分析NH 3的结构特点。
2.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关注杂化前后轨道的夹角与NH 3的键角之间的矛盾,推出其杂化方式。
夹角
p 轨道与p 轨道
NH 3键角
3.引导学生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NH 3的键角为什么与N 杂化轨道的夹角不一致? 老师利用粘土、牙签、气球做一个右图模型,加以演示和讲解。
4.小组合做如右图的模型,并分组展示。
在体验过程中愉快学习和理解知识。
5.总结:杂化轨道能容纳孤电子对,总结出判断杂化轨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注意:此环节设计为层层递进,引导探究,要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不能直接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通过推理和模型感知,理解判断方法和易错点。
V S E P R 模型
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 隐去孤电子对
分子(离子)的立体构型
价层电子对数
活动七:学以致用,落到实处。
注意:练习中,要提炼易错点,点拨方法。
CO2和SO2化学式相似,SO2和H2O都是V形。
点拨学生不能被表象迷惑犯错,应深入本质,综合运用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分子结构。
结课:
总结主要内容,回顾学习目标,布置作业。
评价优胜小组,齐诵班级口号,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