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的基本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物理公式推导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物理公式推导导言: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理公式是物理学的核心,通过推导这些公式,可以深入理解物理现象的背后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
一、力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1.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通过推导F=ma公式,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设计推论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施力的大小,让学生实际感受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应用该公式解决与运动有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力的大小等。
2. 动能和功的公式推导通过推导动能和功的公式,让学生理解能量和功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培养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高处和低处的运动状态,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推导出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二、热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1. 温度和热量的公式推导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并推导出温度和热量的数学表达式。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热交换规律,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2. 热膨胀的公式推导通过实验和数学推导,可以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并推导出热胀系数的计算公式。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热胀系数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光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1. 光的折射和反射公式的推导通过实验和几何推导,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并推导出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数学表达式。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并引导学生用几何方法推导出折射和反射定律。
2. 光学仪器的公式推导通过光学仪器的构造和作用原理,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光学公式的推导过程。
如通过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并应用该公式解决实际的光学问题。
公式必背(初中物理)

考前公式必备力学部分1.速度;定义公式:t sv =vts vst ==;变形公式:物理量及单位:速度(m/s 、km/h );路程(m 、km );时间(s 、h )。
单位换算:1m/s=3.6km/h;应用:求物体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2.密度;定义公式:V m=ρVm mV ρρ==变形公式:物理量及单位:密度(kg/m 3、g/cm 3);质量(kg 、g );体积(m 3、cm 3)单位换算:⎪⎪⎩⎪⎪⎨⎧====.m 101dm L 1m 10cm 1ml 1kg/m 10×1.0=1g/cm 1g/cm =kg/m 10×1.033-336-3333333;;;应用:求物体的密度、质量和体积。
3.重力;定义公式:mg G =mGg g G m ==变形公式:物理量及单位:重力(N );质量(kg 、g );重力加速度(N/kg )应用:求物体的重力和质量4.压强S Fp =定义公式:pSF pFS ==;变形公式:物理量及单位:压强(P );受力面积(m 2、cm 2);压力(N )应用:求物体的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定义公式:gh p ρ=变形公式:gh p =ρgph ρ=物理量及单位:压强(p );密度(kg/m 3、g/cm 3);深度(m 、cm )注意事项:外部压力:物体对水平地面(或水平桌面)的压力:F=G 总=G 容器+G 液+G 物;压强:地面(或水平桌面)的外部压强:物体对水平SS G S F p 物液容器总G +G +G ===底的压强:内部压强:液体对容器;gh ρ=p Sp 排液G +G 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内部压力: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pS=ρghS (或ρgV );规则容器:F=G 液应用:求液体的压强、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
6.浮力(1)压力差法:向下向上浮F -F F =(2)称重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物体的重力;(弹弹浮F G F -G F =特点:有弹簧测力计示数,或有拉力大小时。
物理公式大全(1)

专题02 物理公式记忆大全一、初中物理公式解读 1.速度公式:v=ts 灵活运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1)变形公式s=vt (2)变形公式t=s/v 2.物体振动周期与频率的关系式:T=1/f(1)周期T :物体完成1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周期。
(2)频率f :物体完成在1s 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3)变形公式:f=1/T 3.密度公式:Vm =ρ 变式求质量:V m ρ= ,求体积ρmV =4.重力公式:G=mg(1)变形公式m=G/g (2) 变形公式g=G/m 5.固体压强公式:P=F/S(1)变形公式F=PS (2)变形公式S=F/P 6.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 ;ρ──密度──kg/m 3;g──9.8N/kg ;h──深度──m 。
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7.求解浮力大小的公式(1)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即称量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其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G(G 是物体受到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则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 浮=F 1-F 2(2)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即压力差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为F 1,向下的压力为F 2,则物体受到液体对其向上的浮力F 浮=F 1-F 2(3)用漂浮或悬浮的条件求浮力即平衡法:物体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时,均有F 浮=G 。
G 为物体自身的重力,F 浮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4)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即公式法:F 浮=G 排或F 浮=ρ液 V 排g(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8.功的计算公式:W=Fs(1)力与物体移动的距在方向上必须是一致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同一物体且同一段时间;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根据二力平衡求解牵引力;力的单位一定要用牛顿, 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用米。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公式推导与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公式推导与应用一、引言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其中物理公式推导与应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公式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数学工具之一,它能够简洁地表达物理现象和规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物理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理公式的推导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推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内涵和适用条件,从而更好地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以牛顿第二定律F=ma为例,该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与其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其推导过程如下:首先,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可知,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其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可知,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a与其所受合外力F成正比,与其质量m成反比。
同时,也可以通过动力学基本方程m=F/a得到验证。
在推导过程中,需要注意到惯性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在其中的基础作用。
再比如欧姆定律I=U/R,它描述了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通过电阻的定义式R=U/I,结合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即I=U/R的一部分),可以推导出该定律。
需要注意的是,欧姆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在纯电阻电路中,对于非纯电阻电路,该定律不再适用。
三、物理公式的应用物理公式的应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公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密度公式ρ=m/V为例,该公式是密度这一概念的基本表达式,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从而判断物体的状态和性质。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密度公式判断物体的状态(如气体、液体、固体),并根据密度值的大小进行分类和比较。
此外,该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的测量、配制等。
初中物理公式运用梳理与总结

初中物理公式运用梳理与总结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能量转化等基本现象与本质。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公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运用公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物理问题,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公式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提高我们在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时的效率和准确性。
1. 速度与加速度的公式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V表示。
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 S / t,其中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在加速度运动中,除了位移和时间外,还需要考虑加速度a。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 = (V - U) / t,其中U表示初速度。
当物体匀加速运动时,可利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V = U + at求解。
2. 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重要公式。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计算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或者根据已知力和质量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3. 功、能量和力的关联功是物理学中描述力量对物体作用所做的功效的物理量,通常用W表示。
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F表示作用力,S表示物体位移,θ表示两者之间的夹角。
能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性质,常用E表示。
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可由功和能量的关系来描述,即功等于能量的转移或转化。
4. 折射率和光速度的关系折射是光线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偏折现象。
折射率是描述介质对光的折射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n表示。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光在介质中的速度为v,折射率与光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由折射定律描述:n1 × sinθ1 = n2 × 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表示入射角和折射角。
5. 应用力的条件下的物体平衡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要保持平衡,这些力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合力为零。
初中物理公式及推导

初中物理公式及推导初中物理是中学物理的起点,主要涉及物理的基础概念、基本量和单位、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与物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在初中物理中,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公式,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公式进行介绍。
1.路程公式:s=v×t,其中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速度乘以时间得到路程的关系。
2.速度公式: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路程除以时间得到速度的关系。
3.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质量乘以加速度得到力的关系。
4.功的公式: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力乘以位移得到功的关系。
5.功率公式: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功除以时间得到功率的关系。
6.压力公式:P=F÷A,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力除以受力面积得到压力的关系。
7.密度公式: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质量除以体积得到密度的关系。
8.加速度公式:a=(v-u)÷t,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末速度减去初速度再除以时间得到加速度的关系。
以上是初中物理中较为常见的一些公式,这些公式通常需要进行推导。
以速度公式为例进行推导:已知路程公式:s=v×t,将公式两边同除以t,则有s÷t=v,即v=s÷t。
这就得到了速度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只是描述物理现象的数学表达式,推导这些公式的过程是基于实验观测和理论分析的结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理解这些公式的物理含义,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公式解题。
初中物理中的基本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初中物理中的基本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掌握和应用基本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从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两个方面展开,来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初中物理基本公式。
一、公式推导1.加速度(a)、初速度(v₀)、末速度(v)、位移(s)之间的关系:根据加速度定义:a=(v-v₀)/t整理得:v = v₀ + at再根据位移公式:s = v₀t + 1/2 at²可以求得:v² = v₀² + 2as2.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时间(t)、位移(s)之间的关系:设初速度为v₀,末速度为v,加速度为a,时间为t,位移为s。
根据加速度定义:a=(v-v₀)/t整理得:v = v₀ + at由于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初始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v=(v₀+v)/2带入上式可以求得位移公式:s=(v₀+v)/2*t3.牛顿第二定律(F)与物体质量(m)、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F = ma可以看出力和加速度成正比,而质量和力成正比。
二、公式应用1.运动中的力学公式应用在解决力、质量、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定量关系问题时,可以运用上述的公式。
例如: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15N 的水平作用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 = ma 可以得到a = F / m = 15N / 1kg = 15m/s²。
2.常见的能量公式a. 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K) = 1/2 mv²,其中 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b.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重力势能 (U) = mgh,其中 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的高度。
c.功的计算公式:功(W)=Fs,其中F为施加力的大小,s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3.光学公式的应用光学是物理学中的分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及推导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及推导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及推导是重要的物理知识。
学生通过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公式,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为关于初中物理公式的一些总结:1.普通状态滑轮组的拉力与物重关系式:F=(G+G动)/ n。
其中,F代表拉力,G代表物重,G动代表动滑轮的重量,n代表绳子的段数。
2.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关系式:W总=W有+W额。
其中,W总代表总功,W有代表有用功,W额代表额外功。
3.机械效率定义式:η=W有/W总。
其中,η代表机械效率,W有代表有用功,W总代表总功。
4.机械效率公式:η=G/nF(竖直方向)。
其中,G代表物重,n代表绳子段数,F代表拉力。
5.机械效率公式:η=f/nF (水平方向,含有摩擦力)。
其中,f代表摩擦力,n代表绳子段数,F代表拉力。
6.吸热公式:Q吸=Cm(t-t0)=CmΔt。
其中,Q吸代表吸收的热量,C代表比热容,m代表质量,t和t0分别代表温度和初始温度。
7.放热公式:Q放=Cm(t0-t)=CmΔt。
其中,Q放代表放出的热量,C、m、t和t0的意义同上。
8.热值公式:q=Q/m。
其中,q代表热值,Q代表热量,m代表质量。
9.热平衡方程:Q放=Q吸(当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
10.热力学温度与普通温度的关系:T=t+273K。
其中,T代表热力学温度,t代表普通温度(摄氏度)。
11.电流强度定义式:I=Q/t。
其中,I代表电流强度(A),Q代表电荷量(C),t代表时间(s)。
12.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R=ρL/S。
其中,R代表电阻(Ω),ρ代表电阻率(Ω·m),L代表导体长度(m),S代表导体横截面积(m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
成像性质
应用
倒立
正立
放大
缩小
实像
虚象
像距
υ
同侧
异侧
u> 2 f
倒立
缩小
实像
2 f >υ> f
异侧
照相机
u=2 f
倒立
等大
实像
υ= 2 f
异侧
2 f >u> f
倒立
放大
实像
υ> 2 f
异侧
幻灯机
u= f
不成像
u< f
正立
放大
虚象
无
同侧
放大镜
像、物移动时的变化规律
凸透镜成实象时,物距变大(小),像距变小(大),像变小(大)
= I2R t = U2t / R
适用于所有电路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电功率
P = W / t = U I
= I2R = U2R
适用于所有电路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10
热量
Q= Cm△t(发生热传递时)
吸热:Q吸= C m(t – t0)
放热:Q放= C m(t0– t)
不计热损Q吸= Q放;
C水=4.2×103J/(Kg.℃)
F = F1-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 = F1+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5
压强
p = F / S
=ρg h
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
(注意F及S的取值)
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固体中的柱体的压强
1标准大气压=760mmHg柱= 1.01×105Pa = 10.3 m水柱
n为奇数,下接法; n为偶数,上接法;
9
斜面公式Biblioteka F L = G h适用于光滑斜面
初中物理公式(二)
序号
物理量
计算公式
备注
1
机械能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的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及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与形变的大小有关
物体的机械能可能为0,但内能不可能为0
2
功
W = F S = P t
m一定时,ρ和V成正比;V一定时,ρ和成m反比。
1 g / c m3= 103Kg / m3
ρ木=0.6×103Kg / m3
ρ冰=0.9×103Kg / m3
ρ水=1.0×103Kg / m3
ρ铝=2.7×103Kg / m3
ρ铁=7.9×103Kg / m3
ρ铜=8.9×103Kg / m3
4
合力
表示:1Kg的水上升(或下降)1℃,需吸收(或放出)4.2×103J的热
Q = q m(固态或液态燃料)
= q V(气态燃料)
q:燃料的热值
定义:完全燃烧1Kg的燃料所放出的热量。
电热
Q = I2R t
= U I t = U2t / R = P t = u Q/(Q/:为电量)
适用于所有电路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②F浮=G漂浮 悬浮ρ液=ρ物悬浮
③F浮<G下沉ρ液<ρ物下沉
7
杠杆平衡
条件
F1L1= F2L2
实验前,应先把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这样方便读取力臂的长度。
8
滑轮组
F = G / n(不计阻力)
F =(G动+ G物)/ n
(只计动滑轮的重力)
υF= nυGS= n h
理想滑轮组
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6
浮力
①F浮= F上- F下
②F浮= G – F
③漂浮、悬浮:F浮= G
④F浮= G排=ρ液g V排
⑤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计算浮力的步骤: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1F浮>G上浮至漂浮ρ液>ρ物漂浮
(两个电阻并联)
R = R0/ n(n个等值电阻R0并联)
分压
U1∶U2=R1∶R2
分流
I1∶I2=R2∶R1
W1/ W2= P1/ P2= Q1/ Q2
= U1/ U2= R1/ R2
W1/ W2= P1/ P2= Q1/ Q2
= I1/ I2= R2/ R1
W = W1+ W2+…+ WnP = P1+ P2+…+ PnQ = Q1+ Q2+…+ Qn
1J = 1N·m = 1W·s
做功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3
功率
P = W / t = Fυ
1KW = 103W,
1MW = 103KW
υ为平均速度
4
有用功
W有用= G 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 W额=ηW总
5
额外功
W额= W总– W有= G动滑轮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
11
炉效
η= Q有/ Q总×100%
定义式
初中物理公式(三)
电路中基本电量的关系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流
I1= I2=…
I = I1+I2+…
电压
U = U1+ U2+…
U1= U2=…
电阻
R = R1+ R2+…
R = n R0(n个等值电阻R0串联)
1 / R = 1 / R1+ 1 / R2+…
R = R1R2/(R1+ R2)
6
总功
W总= W有用+ W额= F S = W有用/η=W额/(1-η)
7
机械效率
η=W有用/ W总×100%
定义式
η=G /(n F)×100%
= G物/(G物+ G动)×100%
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8
电流
I = Q / t(定义式)I = U / R(欧姆定律)
9
电功
W = U I t = U Q = P t
初中物理公式(一)
序号
物理量
计算公式
备注
1
速度
υ= S / t
1m / s = 18/5 Km / h 1Km/h=5/18 m/s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m /s C=λf(电磁波)
2
温度
T = t +273K
T:开尔文(K)、t:摄氏度(0c)
3
密度
(属性)
ρ= m /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