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的刻板印象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刻板印象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刻板印象研究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群体或个体形成的固定的、片面的、偏见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导致人们对特定人群的误解和偏见,并对其进行歧视。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影响,并探讨对策。

首先,刻板印象的形成是由于认知的简化与归类机制。

人类在处理大量信息时,无法一一分辨,因此会采用归类的方式,将相似的人或物归为同一类别。

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根据个别经验或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代表,将整个群体形成模糊、片面的印象。

比如,一个人遭遇过几次破坏公物的年轻人,可能就会将所有年轻人都视为不守规矩的群体。

其次,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刻板印象的形成。

人们往往受到媒体、家庭和社交圈子等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偏见。

社会的文化、伦理和道德观念,以及人们对某些特质和价值的认同与否,也会成为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因素。

例如,某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对女性角色进行刻板印象的强化,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应该具备柔弱、依赖的特质。

刻板印象对个体和群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刻板印象对个体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刻板印象标签后,他们会在其对应的行为中表现出与标签一致的特点,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多样性。

这也就是俗称的“自我成就的预言”。

例如,当一个学生被标记为“笨蛋”,老师和同学的评价都认同了这个刻板印象后,该学生可能会对自己失去自信,因此在学业上表现欠佳。

其次,刻板印象还会影响社会中的群体关系。

当一群人被贴上某种刻板印象的标签后,可能会导致其他群体对其持有偏见和歧视。

这种偏见和歧视会造成不公平的对待和社会的不和谐。

例如,红色发饰被认为是犯罪团伙成员的象征,因此有些人对佩戴红色发饰的人抱有恐惧和敌意,这种对固定物品的刻板印象会带来对一类人的歧视。

针对刻板印象带来的问题,心理学提出了一些对策。

首先,个体应该主动拒绝刻板印象,提高对个人和群体的多样性的认知和包容。

了解事物和群体的多元性,能够避免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片面的看法。

老年人老化态度及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老化态度及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1李慧奇,宁运琨,杨俊飞,等•穿载式跌倒防护安全气囊研究J/集成技术J01C;4(7):712.14Tamura T,Yoshioura Tjedine M,at a.A wearable airbag i pre­vent fall Uj/Us〔J〕.IEEE Trans Inf Technol BPmed,2009;13(6):916.1鲍伯君.Hip AR可穿戴安全气囊:老奶奶你随便摔,摔坏了算我输〔EB/OL〕!https://uww.heyunwang.conL/auhives/462132, 26180129.1千韵惘•全球老年行业创新创业趋势分析与机遇〔EB/oa/nt-tps O/uww.xianjicyma.conL/kews/keUiP_123527.htmi,202-66­13.17墨痕•腿脚不好,用ActUePutectOe可穿戴式气囊防摔〔EB/ OU/htps:///ww.+iphone:conL/caivom/a-eye/JTrknBLz-KM2RMS3.htmU26221A9.1aeichman AK.Hip-Hope chsPUns falls i preven-fractures in eldeky 〔EB/OL〕.https O//kin-doke-cysPioks-felis-to-pu v enkfuctuu s-in-elUeUy/, 20172306.1王国杰•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跌倒防护气囊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J014.20文耀锋.一种实时的跌倒姿态检测和心率监护系统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J003.01闫俊泽•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老年人跌倒监测系统的开发〔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22姚冕,马英楠,高星,等•基于惯性传感的穿戴式跌倒预警防护系统J/集成技术2615;4(5):6927.09Shi G,Chad CS,Uno Y, at a.Deve+pment of a human airbag system for fall puic/ox using MEMS motion sensing ichno+g〔C〕.Bei­jing:20002EE/RSJ Nteuatinal Cccfeunce on Ni—igent Rokots and Systems:IPOS2006.04张文龙,屈纯,付文斌•穿戴式老年人跌倒防护气囊系统设计J/中国老年学杂志;4018;35(13):3334O•25王维念,胡兆燕,陈正龙,等•可穿戴式跌倒检测及防护装置的研究现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J617;39(3):3432.26Sixs m i t h A,JoUnsox N.A smart sensor i detect the falls of the eldes-U/J/2EE PemaPa Computing,2064;3(4)202.07Gjoreshi M,Gjoreshi H,Uushed M,at al.How accyutely can your wkst device recognize daily activities and detect falls〔J〕?Sensors, 2019;19(6):C06.28王杰,胡兆燕,陈正龙,等•可穿戴式跌倒防护装置充气结构的设计与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618;37(3):2912.29杨俊飞,朱兴元,赵国如.穿戴式跌倒护髋安全气囊系统自动充气机构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机械262;(4):52.〔26202309修回〕(编辑吴舒)老年人老化态度及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王西鸽曹琴琴李慧敏李峰(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吉林长春189001)〔关键词〕老化态度;健康;作用途径〔中图分类号〕R5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21)12-9037-04;doi:10.3969/j.issn.105-9202.2021.10.061截至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31亿〔-〕。

老年歧视的概念、 工具、 特点与机制

老年歧视的概念、 工具、 特点与机制

老年歧视的概念、工具、特点与机制作者:江荷蒋京川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年第11期摘要老年歧视作为一种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偏见,其负面影响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在梳理以往国内外老年歧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介绍了老年歧视的概念、测量工具,分析了老年歧视的特点,总结了老年歧视的形成原因,从四个方面对目前的老年歧视研究进行了论述。

未来研究不仅要继续探讨老年歧视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还应该从测量工具的整合、老年歧视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少老年歧视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歧视;老龄化分类号B844.4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11.0061引言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和价值观的改变,传统的关于老化过程和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观点也正逐渐的被侵蚀。

据统计,美国现有的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美国人口的13%,预计到2030年将会将近20% (U.S. Census Bureau, 2012)。

而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1%。

面对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和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型,虽然许多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大众对于老年人的看法,相反老年歧视却是随处可见的。

老年歧视不仅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医疗卫生机购(Ferrario, Freeman,Nellett, & Scheel, 2008)、工作场所(Powell, 2010; Rupp, Vodanovich, & Crede,2006),而且跨越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如日本、东非以及西方文化(Achenbaum,2015)。

此外,以往的研究表明,老年歧视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如果老年歧视的态度被老年人内化,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不仅会伤害个体的自尊,降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性和愿望,而且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导致抑郁甚至自杀行为(Butler, 1980; Levy, 1999);另一方面,老年歧视也对社会行为和公共机构的老年人服务产生消极影响,如来自医生的差别治疗,对老年申请人歧视性的雇佣程序等(Robb, Chen, & Haley, 2002; Williams, 2000)。

传媒学论文 媒介对老年群体的污名化现象研究-以“让座”事件报道为例

传媒学论文 媒介对老年群体的污名化现象研究-以“让座”事件报道为例

媒介对老年群体的污名化现象研究——以“让座”事件报道为例Research on media stigmatization of the elderlyin the cases of seat dispute reports摘要近年来,“老少让座”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俨然成为了当前全国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让座事件中,老年群体的污名化现象不容忽视。

本文以新浪新闻2014年有关老人让座事件报道为样本,对老年群体在让座事件中的污名化现象进行分析。

媒介长期持续的报道强化了老年群体在受众心目中的不良形象,而标题、情感和单方观点是形成老年人媒介污名化的表征。

笔者从宏观角度对让座事件引发的老年群体的污名化过程进行剖析,认为技术现象引发了媒介污名化现象,最终导致了老年群体污名化的社会现象。

最后,文章从社会、媒介和个人三个层次,揭示了造成污名化的深层原因,旨在为新闻媒介更加理性、积极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让座”事件老年群体污名化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vents of "the young and the old seat dispute" in the press have become the current hot topic of national concern. In the events of seat, stigma phenomenon of the elderly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cases of Sina news,the concerned news reports of the seat events in 2014 has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media stigmatization of the elderly in the cases of seat dispute reports.Sustainability of the media reports has strengthened the bad images of the elderly in audiences.And the title, emotion and unilateral viewpoints are the stigma characterization in media. In a macro perspective, the process of stigmatization is found that stigmatization of the media is triggered by technical phenomenon,and then it led to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the olderly stigmatized .Finally,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factors of the stigmatization from three levels of the community, the media and individual, in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a kind of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s media in a more rational and positive level.Keywords: seat dispute reports the elderly stigmatization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绪论 (1)一、老年群体污名化研究综述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1)(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3)(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5)二、让座事件报道中的老年人污名化的表征 (5)(一)内容分析法操作过程 (5)(二)样本数据分析 (6)(三)老年群体污名化报道的表征 (8)三、老年群体污名化的形成过程 (10)(一)从技术现象到媒介现象 (10)(二)从媒介现象到社会现象 (11)四、老年群体污名化报道的深层原因 (11)(一)社会层面 (11)(二)媒体层面 (12)(三)个人层面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3)附录:新浪新闻2014年有关老年群体在让座事件中的报道 (15)后记 (16)近年来,有关老年群体的污名化报道不断见诸报端,新闻媒体给老年群体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这不仅给老年群体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也影响到了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甚至使老年群体污名化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老年歧视的特点 机制与干预

老年歧视的特点 机制与干预

三、老年歧视的机制
1、社会偏见:社会偏见是老年歧视的主要来源之一。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老 年人观念陈旧、行动迟缓,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偏见可能导致老年人 在社会中被忽视和排斥。
2、文化刻板印象:文化刻板印象也是导致老年歧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 些文化中,老年人被视为“落伍的一代”,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刻板印象 可能导致老年人在社会中被边缘化。
参考内容
老年歧视在许多社会中仍然存在,这不仅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而且也对老 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次演示将探讨老年歧视的原因和影响,以及 老年社会工作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角色和作用。
首先,老年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社会对衰老和老年人的刻板印 象根深蒂固,认为老年人没有价值、无用、甚至是负担。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 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需求增加,但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却不足,这导致了老年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下降。
二、老年歧视的特点
1、隐蔽性:老年歧视往往隐藏在道德批判、偏见和刻板印象背后,难以察 觉。例如,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老年人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他们的意见和需求不屑 一顾。
2、普遍性:老年歧视在许多社会和文化中普遍存在。尽管这种歧视可能不 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群体中,但它在某些社会和文化中尤为明显。
3、制度性:老年歧视有时会通过社会制度或政策表现出来。例如,一些国 家或地区的养老金政策可能会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针对这些发病机制,运动干预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运动可以改善老 年人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代谢水平,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此外, 运动还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心理状态,对防治高血压相关性衰弱具有积极 的作用。
然而,运动干预机制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如何选择适合老年人的 运动方式、强度和频率仍需进一步探讨。其次,运动对高血压相关性衰弱的治疗 效果及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最后,如何将运动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进一 步提高治疗效果,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老年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老年群体的某些特征产生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看法。

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老年刻板印象的原因。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于怎样减少刻板印象威胁和增加积极老年印象。

标签:老年人;刻板印象;影响因素老年刻板印象(aging stereotypes)指人们对老年群体的某些特征产生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看法。

当个体被纳入老年群体时,其附随的刻板印象亦会被冠于此人身上,亦即我们会采用与我们对老年群体的看法及信念相一致的方式来知觉和对待此人,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化(stereotyping)。

对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在制定各种有关老年人的政策中更加贴近老年人的需求,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利。

对个体而言,对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助于成年人在整个一生中完善对衰老的认识,帮助个体平稳地过渡到老年期,并能适应自身心理和生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同时研究老年刻板印象还具有利他性,通过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成功地应对老年期的任务和挑战,并学会如何与老年人相处。

一、文化因素对年龄刻板印象性质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因而这些研究中可能会暗含一些文化偏见。

例如,也许在其他文化中不存在对青年人比对老年人更偏爱的情况(Schaie 和Willis,2010)。

正如Liu等人(2003)所指出的:“我们了解到的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主要来自于一些白人对另一些白人的看法。

”在亚洲文化中对孝或孝道的重视要求年轻人要尊老敬老,老年人在这种文化下就拥有更高的地位(Ho,1994),因而,孝道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在亚洲文化中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比在西方文化中要积极(Liu等,2003;Zhang 等,2002)。

一些研究结果又表明,老年刻板印象在亚洲文化中比在西方文化中更消极。

Harwood和他的同事(Harwood 等,2001)的报道指出,亚洲太平洋地区(中国、菲律宾、日本、韩国)中的青年人与西太平洋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青年人相比,前者认为老年人更缺乏活力(如有吸引力、健康的、强壮的)和仁慈(热情、大方、博学)。

老年歧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老年歧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遭遇歧视的表现 人 是 一 个 流 动 的 生 命 历 程 ,人的生命历程 既是 自然 过 程也 是一个社会过 程 ,而 年龄 则 是记录人成长 和经历 的 “ 年 轮 “ 正是社 会根据 年龄 对 。 老”
人进 行的一种划分 ,它标 志着 人 已经进入生命历 程 的最后 一

另一方 面在感情上 ,漠视 老 年人 的情 感需求 ,对 其他家 庭 成员亲热 , 而对 老年人冷淡 、 不 尊重 、 乏精神沟 通和交流 。 缺 个发生在 我身边 的例 子 :我 表 姐的女孩才 7岁就不 和她爷 爷说 话 , 因很简单 , 原 爷爷身上 有 股 味道 — — 对 老 年 人 的 歧 视 。可想而知 ,一个 7岁的小 孩子都对老 年人存有偏 见 ,更 何 况大多数年 轻人呢? 其次 : 在社会上 , 歧视 老年 人 的现象也屡 见不 鲜 。 在 劳动就 业方面 的歧视 , 有 的单位对老 年人轻视或不 重
老年人 遭遇 歧视 的理论 分析
刻 板 印 象
刻板 印象也 称定 见 ,是 人 们对 某一 类人或 事物产 生 的比
较 固定 、概括而 笼统 的看法 或 印象 ,是我们在 认识他 人 时经 常 出 现 的 一 种 相 当 普 遍 的 现
象 。这种 看法就像 刻在 木板 上 样 那 么的难 以更 改 、 灭 。 抹 社 会刻 板 印象是人 们对某 个社会 群体 形成 的一种 概括而 固定 的 看法 ,并 以此作为 判断评 价其 人格 的依据标 准 。 公 众 对 老 人 的 刻 板 印 象 有: 老人年老 色衰 , 白发稀疏 ,
年轻人 把需要赡养 的老人视 为 累赘和包 袱 ,因而 不能把老 年 他们认为老年人身衰体弱 , 人 和 其他 家庭 成 员 一样 看待 、 视 , 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事工作 , 因 视 同仁 。 排 方面在 吃、 、 、 等 而在 工作 中排挤、 斥老 年人 。 穿 住 用

关于刻板印象的案例新传

关于刻板印象的案例新传

关于刻板印象的案例新传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于某个群体的成员所持的固定、刻板的、错误的看法。

刻板印象可能源自文化传统、媒体影响、个人经历等原因,它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对于个体和群体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刻板印象的存在和对策。

一、种族刻板印象案例1: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如美国,种族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

对于非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通常是负面的,他们被误解为暴力、懒惰、愚钝。

这一刻板印象导致了非裔美国人在就业、教育、司法等方面面临不公平待遇。

案例2:同样在美国,对于亚裔美国人也存在着刻板印象,他们被视为功利主义、内向、势利。

这导致了亚裔美国人在职场上面临着晋升机会不足、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的问题。

二、性别刻板印象案例3:在职场性别歧视普遍存在的社会中,女性经常面临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她们被认为不够职业、情绪化、智商不如男性。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了女性在职场中晋升机会有限、薪酬待遇不公等问题。

案例4:另一个例子是,男性也经常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困扰,对男性的期望通常是强壮、果断、有领导力。

这可能导致某些男性在表达情感、追求自己真实喜好时受到社会的限制。

三、年龄刻板印象案例5:老年人经常面临年龄刻板印象的困扰,他们被贴上无用、思维僵化、对现代科技不适应等标签。

这可能导致老年人在就业、医疗、社交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

案例6:另一个例子是,年轻人也面临着由年龄刻板印象带来的挑战,他们可能被误解为缺乏责任心、不成熟、只顾玩乐。

这种印象可能导致年轻人在就业、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方面受到限制。

对于刻板印象,破除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教育普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可以减少人们对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

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宣传和实践也可以帮助破除刻板印象,让人们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差异。

媒体在宣传时也应该避免强化刻板印象,多样化、平等化的形象塑造将有助于改变社会对不同群体的刻板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作者:曾滟
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14期
摘要:老年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老年群体的某些特征产生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看法。

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老年刻板印象的原因。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于怎样减少刻板印象威胁和增加积极老年印象。

关键词:老年人;刻板印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识码:A
老年刻板印象(aging stereotypes)指人们对老年群体的某些特征产生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看法。

当个体被纳入老年群体时,其附随的刻板印象亦会被冠于此人身上,亦即我们会采用与我们对老年群体的看法及信念相一致的方式来知觉和对待此人,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化(stereotyping)。

对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在制定各种有关老年人的政策中更加贴近老年人的需求,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利。

对个体而言,对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助于成年人在整个一生中完善对衰老的认识,帮助个体平稳地过渡到老年期,并能适应自身心理和生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同时研究老年刻板印象还具有利他性,通过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成功地应对老年期的任务和挑战,并学会如何与老年人相处。

一、文化因素
对年龄刻板印象性质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因而这些研究中可能会暗含一些文化偏见。

例如,也许在其他文化中不存在对青年人比对老年人更偏爱的情况(Schaie 和Willis,2010)。

正如Liu等人(2003)所指出的:“我们了解到的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主要来自于一些白人对另一些白人的看法。

”在亚洲文化中对孝或孝道的重视要求年轻人要尊老敬老,老年人在这种文化下就拥有更高的地位(Ho, 1994),因而,孝道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在亚洲文化中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比在西方文化中要积极(Liu等, 2003; Zhang 等,2002)。

一些研究结果又表明,老年刻板印象在亚洲文化中比在西方文化中更消极。

Harwood和他的同事(Harwood 等,2001)的报道指出,亚洲太平洋地区(中国、菲律宾、日本、韩国)中的青年人与西太平洋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青年人相比,前者认为老年
人更缺乏活力(如有吸引力、健康的、强壮的)和仁慈(热情、大方、博学)。

同样地,Yun 和Lachman (2006)发现,与美国同年龄组被试者相比,无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的韩国被试者,都对老年人心理和身体的衰老表现出了更多的担忧。

二、年龄因素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假说,认为老年人比青年人更不容易,因为他人消极的老年刻板印象而影响到自己的态度,这是因为老年人拥有更复杂和更分化的年龄刻板印象模式,并且他们倾向于看到自己所处的年龄群体与青年群体之间的相同之处(Chasteen, 2005)。

但这种假说只得到了一部分学者的支持,因为老年被试者在评判老年的目标对象时有时表现得比较宽容,而有时又比青年被试更为严厉。

黑羊效应(Black Sheep Effect)(Marques等, 1988)对后一种情况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群体成员对威胁到群体积极认知的成员进行排斥时,黑羊效应就发生了。

Hummert 等(1997)在对基于面部衰老的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中证实了这种黑羊效应。

在这个研究中,尽管青年、中年和老年被试者总体上都对看起来较年轻(即看起来60岁)的被评对象有积极的刻板印象,对看起来显老的(看起来80岁或90岁)的被评对象有消极的刻板印象,但老年群体明显比其他两个群体更容易对看起来显老的对象产生消极的刻板印象。

三、性别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表现出的变化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控制力的丧失和资源的减少,这表明其作为配偶的价值和在男性群体中的地位在降低。

在某些程度上,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一些事实上的改变(如肌肉松弛和睾丸激素的降低)。

但同时,老年人拥有的宝贵知识及经验也许可作为一种补偿因素。

但在当今社会,知识或技能不太可能通过老年人来传递。

快速变化的技术使得年轻人具有了知识优势,这导致老年人更可能认为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主要是外表吸引力的降低(Kite等, 2005)。

尽管女性仍然被视为“善良的”,但其作为“配偶”的角色地位也下降了。

然而,她们作为“母亲”或“祖母”的角色价值仍在持续(Kite 等, 2005)。

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年女性宠爱其孙儿、孙女,并愿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慈善工作。

她们也许会被认为(期望)是友善的,能提供安慰的港湾,同时也是“善意歧视”的接受者。

在最消极的情况下,那些被认为缺乏“母性”的妇女也许就会被称为“丑陋的老太婆”或是“干瘪的小老太”,这是一种同时包含了没有吸引力和吝啬或自私的刻板印象,因此,她们更容易遭遇到“恶意的歧视”(NCEA, 1998)。

四、社会历史原因
其实,人们对老年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持有消极的刻板印象。

18世纪时,老年人受到更多的尊重,他们在自己的村庄和城镇里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

老年人就是这个村落历史的缩影,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人们都把年长者当做“指引道路的明灯”,因此,老年人的知识经验让他们获得了更高的权力和地位。

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老年人的这种崇高地位。

第一个是印刷机的出现,让那些原本只能通过少数老年人口述传承的信息和历史能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且人人都能接触到。

现在每个人都能拥有曾经只有老年人才能掌握的资源。

第二个是大事件工业革命。

在以农耕为主业的社会里,一家几代人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是很常见的,老年人是家庭里重要且受欢迎的角色,并且日常与家里其他年轻成员的交流,使得整个家庭的情感纽带更为稳固。

然而,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在工厂工作的人们不得不加快生活的节奏,人们需要搬家到他们工作所在地;但老年人却不愿意仅仅为了自己儿女的工作而进行频繁且长距离的搬迁。

同样地,因为老年人并没有为家庭做过什么贡献,家里的年轻人开始把其视为家庭负担(McCann&Giles,2002)。

几千年来,人们认为家庭最重要的就是传统和稳定。

然而工业革命的出现却带来了不同价值观变化。

能按照工作场所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技能以及家庭迁移的灵活性,这对一个家庭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A. Chasteen. Seeing eye-to-eye: Do intergroup biases operate similarly for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2005,61(2).
[2]M.L.Hummert,T.A. Garstka,J.L. Shaner. Stereotyping of older adults: The role of target facial cues and perceiver characteristics[J].Psychology and Aging,1997,12(1).
[3]Mary E.kite,Gary D.stockdale,Bernand E.Whitley,etal. Attitudes Toward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An Updated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5, 61(2):241-266.
[4]R.L.K-ane,EB pall-more.Ageism: Negative and positive[J].Jourmnalof Public Health Pllicy,2000,21(2):247-249.
[5]K.W. Schaie,S.L. Willis.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7th ed.)[M].San Diego:Elsevier Acadenrnic Press,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