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当今世界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案例、传统文化教学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教学需要借助生动有趣的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也需要面对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挑战,如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应对。
在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地位、内容、方法、实践案例、挑战、应对策略、创新发展、传承、发展、展望、重要性。
1. 引言1.1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性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有助于增强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
汉语是世界上最大的使用人口的语言之一,学好汉语可以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国际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
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外国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进而增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中国而言,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传播中国文化还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内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第五章 语言文字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地域方言
第一节
百变汉字
第二节
文字趣说
第三节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地域方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千 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 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 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 方言。
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 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23
(二)称谓
“六亲”,即六种亲属,泛指父、母、兄、弟、妻、子。 “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
24
(三)称呼方式
1 称籍贯: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 2 称郡望: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 3 称官名: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 4 称爵名:爵位是贵族的封号,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贵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5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 称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 7 称谓自家人:“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 8 朋友称谓: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6种:
1 左形右声,如:清、松、城、渔、狸、情、描、帽、纺。
2 右形左声,如:鸿、领、救、战、郊、放、鸭、飘、歌。 3 上形下声,如:露、花、岗、草、笠、芳、窥、景、箱。 4 上声下形,如:烈、忘、警、恭、剪、堡、帛、贷、盒。 5 内形外声,如:闻、闷、辫、辩、问。 6 外形内声,如:圆、阁、衷、病、赶、厅、近。
简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简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作者:郭子敬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4期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汉字的造字、结构、发展过程都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从深层次的角度展示了以儒释道为主的文化精神和人伦思想,反映了我国文化传承的基础。
本文主要对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应用儒释道精神来感受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其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
其中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书写符合的文化,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动向,因此加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其主要的核心是儒、释、道精神,而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来解读中国汉字的文化对进一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中,大多数人对汉字并不具备清晰的认识,人们习惯用键盘输入来取代手写汉字,对繁体字的认识也不清晰,丢弃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加强对汉字的有效应用已势在必行。
1、汉字表明的儒释道精神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本身记载了文化的典籍,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文学内容《论语》、《道德经》等,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汉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汉字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汉字是比较古老的文字,它是记录历史的一大见证。
其中儒家文化作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其同样会影响着汉字的使用。
其中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主要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字形上来看,“仁”字反映的是从人从二,即表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帮互助、互助互爱。
通过对儒家文学“仁”的了解,人们也可以将这思想应用到生活的为人处事中去。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汉语言中的继承与发展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汉语言中的继承与发展伊若瑶 天津市崇化中学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光辉灿烂的一抹,它包括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优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姿、源远流长、延绵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
汉语言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已有3159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文化的体现。
汉语言发展至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广博、厚重的内容和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会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汉语言的关系进行研究,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汉语言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汉语言;继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59-02一、引言汉语言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渗透其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包容、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
汉语言主要以人们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的形式存在,即口语与书面语,前者灵活性强,不具有具体的形式。
后者包括小说、散文、史记、传记等形式,以及独有的格律诗、词、曲、赋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存在,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本文将会以现代汉语言文学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汉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来探讨现代汉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汉语言的发展历程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经过多次历史演变发展至今,成为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程如下表:时期具体内容上古汉语周朝建立初期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春秋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言秦朝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中古汉语隋朝、唐朝、宋朝可以分为《切韵》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所反映的晚期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以早期白话文为代表的汉语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三、汲取文化精髓,传承文化经典随着社会的发展的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现代汉语言发展至今,也吸收和改良了本民族以外的文化,尤其在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上体现比较明显。
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案

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案教案标题: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对外汉语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以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社会和生活方式,并能够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2. 了解中国的现代社会和生活方式,包括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和饮食习惯等方面;3. 能够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案内容和活动:1.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活动1: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 - 活动2: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活动3:小组展示,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2. 中国现代社会和生活方式介绍- 活动1: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活动2: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中国现代社会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和感受;- 活动3: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中国社会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对话。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跨文化交际情景模拟,例如在中国餐馆点菜、购物和交朋友等;- 活动2: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活动3: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跨文化交际情景模拟,互相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2. 跨文化交际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和讨论,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 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讨论,评估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提供相关的网上资源和阅读材料;2. 组织学生参观中国文化相关的展览、演出或活动;3. 鼓励学生参与中国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与中国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或文化交流。
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

课程建设
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3年5月30日,该课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8年11月9日,该课程获中国大学“首批最美慕课100”称号。 2019年,该课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20年11月24日,该课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 程)”。
考核标准
该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分数比例如下: 1.平时单元测验占40%,为客观题。 2.随堂布置的作业不计分,只是课程讨论的表现占10%(要求至少参加6次互评)。 3.课程结束考试占50%。 总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教师简介
李索,大连大学教授,从事高校古代汉语和先秦文献教学与研究。 焦冬梅,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对外汉语教学。 卢庆全,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古代汉语和文字学教学与研究。 赵金丹,大连大学文学院教师,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赵红,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科研及教学管理工作。
谢谢观看
该课程从文化的视角,以甲骨文、金文、篆书形体为视点,同学习者一起揭开古老汉字神秘的面纱,领略其 中绚丽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知识探索的欢快中提升汉语和文化素质。
课程简介
该课程内容包括三章,分为四个单元。绪论及第一章为第一单元,介绍汉字的性质、特色、起源、形义关系 及其构形的文化特征,是该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为二、三两个单元,分别从衣着服饰、食物饮品、宫 室居处、舟车行旅、婚姻生育、肢体发肤、德行修养、祭祀福祉、邦国政事、征伐武备、农牧渔猎、财宝商贾、 文教技艺、时令节庆等类别等14个方面阐释寓含在相关汉字形体中的传统文化信息,是该课程的主要部分。第三 章为第四单元,针对当前汉字使用及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简要阐释了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简化对分析字形 理解字义的影响、汉字形体与国学经典文献阅读以及汉字形体分析与汉字教学等相关问题,介绍了通过分析汉字 的形义关系和文化特征,理解经典文献的古文古义、继而正确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意义,是结合实际 的应用部分。
热点: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

14、材料: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应 对?语言学家陆俭明说:“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打字,手写 的几率势必就会相对减少,这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 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数码的使用 是一个潮流,而且还要进一步发展,不可逆转。”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对这进程持开明态度:“以后提 笔忘字的现象恐怕会越来越多,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 但信息化时代一定会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焕发青春,我们不 能因噎废食。”用传统思维解决汉字书写能力退化问题一 定无解,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 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 用新的书写工具。 (2)请选取一个最恰当的哲学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 确处理科技进步和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关系。(6分)
9、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 来反响强烈。对中小学生进行汉字教育 A.有利于中小学生感悟文化魅力,增强文 化认同 A B.有利于全面传承传统文化 C.有利于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D.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
10、鉴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 力有明显的下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暑期隆 重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 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 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 息的创造智慧。材料说明( ) ①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书写汉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④书写汉字不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命题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课论文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专业:小教语文
班级:13级语文二班
姓名:闫亚峰
学号:20131105307
2015年11月16日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其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摘要]: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
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
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
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是包头下属的一个旗县,它又包含七个镇、一苏木、一工业区数。
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出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
关于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的地名由来及其演变,则是本文追溯的重点。
同时对在宗教影响下的百灵庙的地名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百灵庙康熙
正文:
我的家乡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中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和23个牧业旗之一,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地处呼包两小时经济辐射圈,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
最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的旗县,我们每年都会召开具有名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
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听爷爷说在1996年1月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由原乌兰察布盟划归包头市管辖,成为包头唯一的边境旗县。
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3万人(蒙古族1.73万人)辖7镇1苏木1个工业园区。
关于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源流》卷6载:“凡有出力一切人等,俱赏给‘岱·达尔罕’名号。
张尔田补注:达尔罕,有勋劳免差役之谓。
‘岱达尔罕’,大达尔罕也。
”由此可见,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最初的名字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奖赏后命名的,以受封部落蒙古族茂明安部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达尔罕,来自外蒙古喀尔喀部。
属于土谢图罕和诺颜两个部落的一个分支。
康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663年,清政府为统治出台盟旗制度分而治之,当时分为100个旗,其中内蒙古51个旗。
外蒙古49个旗,其中就有达尔罕,与茂明安部落的联合,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由此,达尔罕、茂名安两个部落正式联合成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
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游牧名族就在此居住,随后鲜卑族、突厥族、蒙古族都在此定居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5月1日和6月1日,达尔罕、茂明安两旗相继建立了人民政府。
1952年两旗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旗政府所在地迁到百灵庙镇。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居民大多居住在旗政府百灵庙,百灵庙位于大青山以北的盆地中,艾不盖河流过镇内,向北汇入腾格诺尔。
关于百灵庙地名的由来也主要有一下两种说法。
一是:清康熙年间达尔罕贝勒建庙于此,始称“贝勒庙”。
庙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赐名广福寺,为藏汉风格合一的庙宇。
据记载,庙内香火最盛时喇嘛达1200多名。
现在仍然在接受各方僧侣的朝拜。
每逢初一十五,广福寺即最初的贝勒庙便开放接受游客和信仰者的参拜。
百灵庙是由贝勒庙转音而来。
初为“白林庙”,后改“百灵庙”。
二是:百灵庙为其谐音,因庙周围风景秀丽,庙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两岸的草地上开满了各色无名的野花,风和日丽之时,常有一群群百灵鸟在附近婉转鸣啼,百灵庙这一名称也就得以流传了下来。
当然作为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当地蒙古族更习惯于称为巴吐哈德苏木,意为营盘庙。
这是因为在百灵庙这个美丽的地方曾经上演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看日战争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沦陷。
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内蒙古西部。
他们选中了在蒙古族政界人士中活跃的德王充当他们的走狗,多次派遣披着各种外衣的日本特务出入百灵庙。
德王这种公开和日本侵略者勾结,出卖民族利益的行,引起了当地正义的蒙汉民众的反对,一场脱离德王的武装起义,正在他的保安队官兵中悄悄地酝酿着。
1936年,2月21日,在这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百灵庙周围一片寂静。
没有回家的蒙政会的官员和保安队官兵们,有的围在一起打牌,有的躺在炕上抽着大烟闲聊。
警卫中队队长巴振玉的蒙古包里也正围着一伙人打牌。
一切似乎和往常一样。
闹钟的时针悄悄地指向了11点半,教官云蔚和蒙政会保安处科长云继先、朱实夫3人,不动声色地走出蒙古包,按照预先的安排,分头行动了。
他们的目的是打到日本走狗德王,推翻它的统治,脱离日本人的魔掌。
战斗进行了两个多
小时,胜利结束。
各路人马陆续到过南营盘,和在这里负责说服南卡中队队长云秉章参加起义的云继先、朱实夫相会了。
战士们个个欢天喜地,互相传告着战斗中的惊险场面。
由此,百灵庙也有了营盘庙的称法。
幸运的是,每日站在窗边,可以看到艾不盖河水在静静流淌,抗日英雄纪念碑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历史的印记。
在晚上,我也会陪着妈妈去广福寺广场散步。
广福寺庙由5座大殿、9顶佛塔和36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
各处殿塔雕梁画栋、廊柱林立,墙壁上彩绘着佛经里的人物故事,造型生动,构图细腻。
清康熙皇帝御赐满、蒙、藏、汉四种文字书写的匾额“广福寺”悬挂于大佛殿正门上方。
由此可见它的诞生与康熙皇帝密不可分。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途经此地,看到这里地势险要,是漠南通往漠北和新疆地区的交通要塞,于是就决定在此建庙。
康熙四十年,着手筹款备料,聘请工匠。
从宁武、乌喇特、五当召、大库伦等地驮运木材,从山西、归化城请来建筑艺人。
翌年,达尔罕贝勒旗第二代亲王奉康熙皇帝的旨意,正式破土动工,采用汉、藏两种方式,用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主殿朝克沁独贡。
亲王呈报朝廷,康熙皇帝赠送朱墨《甘珠尔经》,赐庙名为“广福寺”(蒙古语名为宝音巴达拉古鲁格其苏木)。
[结束语]
地名是与文化、历史、地理语言、名族密不可分的名称。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是由政府命名的。
属于驻地名。
从宗教的角度看,百灵庙又是由广福寺来命名。
反映了佛教在本地的深刻的影响。
在探索地区名称由来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历史。
感受这个地区的历史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