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 对我国教育的 三大贡献 • 《论语》 论语》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 性善论 • “求放心” 求放心” • “自得” 自得”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
• 性恶论 • 强调环境、教 育、后天实践 的而作用
墨子(公元前479年-前381年)
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
• 《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 “三中心”说
梅依曼(1862-1915) 拉伊(1862-1926) • “实验教பைடு நூலகம்学” 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
杜威(1859年-1952年)
• 进步主义教育: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 会、做中学。
• “三中心”:
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 动中心
凯洛夫(1893年-1978年)
• 《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马卡连柯(1888年-1939年)
• 《教育诗》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 于1901年翻译了日本 立花铣三郎编著的 《教育学》,这是引进 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 译的《教育学》。 • 于1905年编著了一本 《教育学》,这是国人 编著的第一本《教育 学》 。
• 功利主义 • 主张培养为义、 兴利的志士
老子(约公元前600年-前470年)
• 自然主义 • 行不言之教
《大学》《中庸》《学记》
•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 《中庸》:学习的五个步骤 • 《学记》:世界上第一本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
• “产婆术” • 教育的任务是 给人以美德、 知识和健康
蔡元培(1868年-1940年)
教育的发展历史

教育的发展历史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发展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代。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传统的口口相传和师徒制度来实现。
这种教育形式注重传授道德、价值观和实用技能,以培养下一代为目的。
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时期,宗教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修道院成为学问的中心,不仅传授宗教知识,还教授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在这个时期,知识被视为神圣的东西,只有特权阶级才能接受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们对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热爱引发了对知识和教育的重新关注。
学术研究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人们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和自由思考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的面貌。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工人和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加。
教育系统开始提供更多职业教育机会,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力。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注重全面发展个体的能力和技能。
以学校为主要教育场所,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和专业教师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现代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在线研究。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方式。
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教育的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并为教育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规划和改进。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与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农业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据可考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由于统治阶级对物质和精神生活及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他们同样也占有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
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任用等方面。
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
与工业社会特征相适应,工业社会的教育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第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从时间上说,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第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第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与信息社会特征相联系,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古代教育(公元前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由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组成。
私塾教育是由有学问的人在家中或者庙宇中传授知识,主要培养士人阶层。
官方教育则由政府设立的学校进行,培养官员和士人。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的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2. 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设立学堂和学校,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材和士兵。
190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京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学院。
3. 新中国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教育为人民、全民教育”的宗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私塾教育、近代教育和新中国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经典学习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中国教育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创新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材做出贡献。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例如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并开始建立教育制度。
在古埃及,法老制订了教育法令,培养了后来的行政官员和文官。
在古中国,孔子提出了“礼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古代教育思想在东西方同时发展和传播,古代各个文明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和借鉴。
这种交流和借鉴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实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学的几个重要学派相继兴起。
德国的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培养人的。
美国的杜威和维吉奥茨基等心理学家则强调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俄国的巴甫洛夫、矛盾论派和活动派则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教育等新兴领域。
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行动研究、社会构建主义、教育政策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和规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变革。
1. 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以经典读书和礼仪教育为核心。
古代教育机构包括私塾和官学,私塾主要是由知识分子自行创设,官学则由政府设立,培养官员人才。
2. 封建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君子文化和士人修身的教育目标。
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僚体系。
3.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
体系,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洋务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教育的起步,国内开始兴办西式学堂、学校,注重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的教育。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
实行了全民教育政策,普及义务教育,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建立了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
5. 现代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教育向全面发展转变。
总体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从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到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转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中国教育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主要时期和重要转折点:
1. 古代教育(大约公元前16世纪 - 公元619年):古代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私塾为主,父母或家庭长辈负责传授知识和价值观。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导,儒家学校逐渐形成。
2. 科举制度(公元605年 - 1905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3.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 - 20世纪初):在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和体系开始传入中国,启蒙运动和维新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学校和大学,如京师大学堂等。
4. 民国时期(1912年 - 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在这一时期,教育改革成为重要议程之一,促进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大学和教育家。
5.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和恢复。
6. 当代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教育在当代继续进行改革和发展。
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公平与均衡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
同时,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数字化教育、在线学习等新兴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这些时期和转折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历史的演变过程。
每个时期都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
主讲人:
实用精品课件PPT
➢ 教学目标: 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 轨迹及其相关背景。 掌握教育历史发 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和 原因。
2
实用精品课件PPT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3
实用精品课件PPT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产力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逐步延 长 3. 教育形式多样化 4. 在劳动力的培养目标上的通才性、全面性。 5. 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教育方式的有效化 6.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信息化、民主化
12
实用精品课件PPT
下节课回顾教育的 历史发展,希望同 学们好好复习
13
Thank You
死记硬背,比较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学生实施 体罚式管理,这在欧洲的中世纪表现是比较突出的。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实用精品课件PPT
近代学校教育
以欧洲资产阶 级产业革命作 起点
是资本主义上 升发展时期的 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在美、英、法、西德、
日本等国,基本上是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起 点,前苏联以1917年10 月革命为起点,中国则 以1911年辛亥革命或 1919年“五四”运动, 作为现代教育的起点。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 态。我国原始社会包括以获取 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原始人 群时期(北京猿人)、学会畜 牧和农耕的氏族社会时期(母 系和父系)。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决 4 定了原始社会教育的独特性
实用精品课件PPT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非独立性,与生产生活紧密相 连,没有从生产生活中分化;
包涵了资本主义教育和
社会主义教育两种不同
社会性质的教育
10
实用精品课件PPT
近代社会的教育
1. 组织形式——个别教学为主,学习方法——死记硬背, 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在欧洲 中世纪尤其突出。
2. 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教育的生产性功能日益突出, 不仅改变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互分离的局面,在教育内 容上也改变了古代教育对古典人文学科的过分依赖
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 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 育机会均等;
3.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 方法单一
5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 奴隶社会 中——瞽宗、辟雍、泮宫、 庠、序、校等施教机构就 出现了。
西方——存在着“青年之 家”的教育机关。古希腊 和雅典已经有了多种类型 的学校。学校教育的产生, 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质 的飞跃
➢ 封建社会 中——学校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在中国漫长的封建 社会里,出现了官学、私 学和书院三种大的类型的 教育形式。
西方——在欧洲中世纪出 现了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 以及后来随着手工业和商 业兴起而兴起的行会学校 和商人学校等
6
实用精品课件PPT
实用精品课件PPT
7
实用精品课件PPT
8
实用精品课件PPT
3. 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
4. 学校教育体系日渐完备,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型日益多 样化。
5. 国家注重教育立法,教育作为公共事业的特性日益明显
6. 班级授课制成为取代传统个别教学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11
实用精品课件PPT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 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2. 另一基本特征是教育的普及性,及随着生
更多精品 敬请关注!
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 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统治
的手段,劳动人民基本上没有教育权利。 3.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治术之才,
政府一级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 4. 教育内容以古典人文学科和治术学问为主,有比较
系统的文字教材(四书五经) 5. 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为主,学习方法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