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市工业经济融入长三角发展的思考

浅谈某市工业经济融入长三角发展的思考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也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处于发展瓶颈期的某市,无疑是一次重大机遇。

一、某市工业优、劣势分析。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城市发展必须要具备必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某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重工业城市而非商业城市,这一点需要定位清晰。笔者认为,煤炭、电力资源丰富是某市最大的亮点和底气,而不是累赘,我们在认清某市资源丰富同时还要清楚地知道自身的劣势,接下来就我市工业优、劣势做简要的分析。

(一)优势方面

1.区位优势。某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位于合肥、六安、阜阳、亳州、蚌埠、滁州中心位置和芜湖市互为一南一北两个中心城市,毗邻新桥机场,货运、客运铁路网密集,形成了水路、公路、铁路、空中立体交通网络。

2.资源优势。境内煤炭资源丰富,2011年煤炭产量已达到1亿吨左右,是中国13个亿吨煤炭煤炭基地之一,被誉为“华东工业粮仓”。电力工业伴随煤炭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门类是“皖电东送”当之无愧的“领军主力”,是全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

3.产业优势。围绕“北重(煤炭、电力、煤化工产业)

南轻(高新技术产业)、东新(现代制造业)西传(传统制造业)”的原则,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工业园区建设明显加快,11个园区基本完成扩园规划,各园区基础设施、政策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和提升,为实现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提供了保障。

4.其他优势。处于南北地理分界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利于多种作物生长,为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提供了丰富原料。城镇化率较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二)劣势方面

1.产业单一。煤电占比过大,以至于在国家去产能宏观政策的影响下,我市GDP断崖式下跌,从全省第一梯队直接倒退到第三梯队。

2.结构失衡。除煤电和依靠煤炭生存的产业外,战略新兴产业较全省比较,无论是从内在发展质量还是经济总量去比较,短板明显。

3.环境欠佳。一是自然环境,除主城区和山南新区外,凤台、潘集、八公山等县区受煤炭开采和电厂影响,粉尘和沉陷区问题久攻不下。二是营商环境,破产重组企业较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创新创业氛围不足。

二、几点思考

针对某市的优、劣势分析,如何找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切入点?如何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摆脱困境?要从大局着眼、细微入手,围绕长三角整体规划,坚持“一体设计、统筹兼顾、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结合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借势发展、抱团发展、整合发展已成为必由之路。接下来,就以工业经济领域为基础,

谈几点思考。

(一)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

围绕煤炭采掘、瓦斯治理、电力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煤矿装备、瓦斯综合治理和电力设备等行业,加强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信息行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水平,由“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通过本土培育和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培养壮大一批地方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再带动和衍生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

(二)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

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涉及到苏北、皖北和河南南部地区,淮河作为仅次于长江、珠江的第三条黄金水道,在煤化工基地建设以前,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某市作为安徽北方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围绕淮河航道,建设淮河物流仓储园区和现代贸易服务园,通过服务蚌埠、合肥等周边重点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密切与周边地市的交往联系,从而在资源上达到互惠、互补、互为支撑的目的。

(三)煤炭资源化开发利用。

“响水”事件后,江苏提出“去化工”,受其影响,化工原料成本上涨,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局面都不会改变,这将是我市现代煤化工发展的绝佳契机,围绕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实现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型。一是深入开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对煤层气、矿井水、煤矸石、粉煤灰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拉长煤炭产业链,拓宽煤炭产业面。以煤炭为基础,发展煤的衍生产品,延伸煤炭资源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附加值,建立不同产业间的共生和耦合关系,促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融合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不是行政区域为基础,核心问题就是找准切入和融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强各地区之间技术、物资、资金、服务等方面的相互支撑,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机制。需要冲破地方经济生产的小格局,打破地方市场隐形限制性障碍,合理调配、组合技术、生产要素,加强经济协作和区域专业化分工。

我市在长三角融合发展和区域定位的问题上需要具备前瞻性、多元化的思维,要积极融入、大胆创新、破除藩篱,谋求区域政策的叠加最大效应,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重新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