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自动控制原理仿真自学课件 第07讲 连续系统数字仿真的基本算法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第一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是怎样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1)实时数据采集: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2)实时决策: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 (3)实时控制: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2.实时、在线方式和离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1)实时:所谓“实时”,是指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都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的,即计算机对输入信息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进行控制,超出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控制时机,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2)“在线”方式: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如果生产过程设备直接与计算机连接,生产过程直接受计算机的控制,就叫做“联机”方式或“在线”方式。 (3)“离线”方式:若生产过程设备不直接与计算机相连接,其工作不直接受计算机的控制,而是通过中间记录介质,靠人进行联系并作相应操作的方式,则叫做“脱机”方式或“离线”方式。 3.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由四部分组成。 图1.1微机控制系统组成框图 (1)主机:这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接口它可以向系统的各个部分发出各种命令,同时对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及处理。主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整个生产过程,按控制规律进行各种控制运算(如调节规律运算、最优化计算等)和操作,根据运算结果作出控制决策;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使之处于最优工作状态;对事故进行预测和报警;编制生产技术报告,打印制表等等。 (2)输入输出通道:这是微机和生产对象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和纽带。过程输入通道把生产对象的被控参数转换成微机可以接收的数字代码。过程输出通道把微机输出的控制命令和数据,转换成可以对生产对象进行控制的信号。过程输入输出通道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和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 (3)外部设备:这是实现微机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简称外设,包括人机联系设备(操作台)、输入输出设备(磁盘驱动器、键盘、打印机、显示终端等)和外存贮器(磁盘)。其中操作台应具备显示功能,即根据操作人员的要求,能立即显示所要求的内容;还应有按钮,完成系统的启、停等功能;操作台还要保证即使操作错误也不会造成恶劣后果,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浅谈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摘要:论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分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特点。并且对当前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 1 引言 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通常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来实现工业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并且是随着现代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不断兴起而应运产生的综合控制系统,它紧密依赖于最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在计算机参与工业系统控制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 在60 年代,控制领域中就引入了计算机。当时计算机的作用是控制调节器 的设定点,具体的控制则由电子调节器来执行, 这种系统称作是计算机监控系统。这种系统的调节器主要是采用了模拟调节器。系统中既有计算机又有调节器,系统复杂,投资又大。在60 年代末期出现了用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一个机组或一个车间的控制系统,简称集中控制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控制系统中, 计算机不但完成操作处理,还可直接根据给定值、过程变量和过程中其它测量值,通过PID运算,实现对执行机构的控制, 以使被控量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这种控制系统即常说的直接数字控制( DDC) 系统。计算机DDC 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使用一台计算机代替若干个调节控制回路功能。最初发展时希望能够至少可以控制50个回路以上,这在当时对小规模、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系统,特别是对具有大量顺序控制和逻辑判断操作的控制系统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整个系统中只有一台计算机, 因而控制集中,便于各种运算的集中处理,各通道或回路间的耦合关系在控制计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同时由于系统没有分层, 所有的控制规律均可直接实现。但是,如果生产过程的复杂,在实现对几十、几百个回路的控制时,可靠性难以保证,系统的危险性过于集中,一旦计

数字系统设计

第一次作业 EDA 的英文全称是什么EDA 的中文含义是什么 答:ED自动化A 即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的缩写,直译为:电子设计。 什么叫 EDA 技术利用 EDA 技术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答:EDA 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EDA 技术就是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计算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软件及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通过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的电子系统到硬件系统的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分割、逻辑综合及优化、逻辑布局布线、逻辑仿真,直至完成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等工作,最终形成集成电子系统或专用集成芯片的一门新技术,或称为IES/ASIC 自动设计技术。 ①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硬件;②用软件方式设计的系统到硬件系统的转换是由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的;③设计过程中可用有关软件进行各种仿真;④系统可现场编程,在线升级;⑤整个系统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 从使用的角度来讲,EDA 技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方面在整个电子系统的设计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EDA 技术的学习主要应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②硬件描述语言;③软件开发工具;④实验开发系统。其中,硬件描述语言是重点。对于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主要是了解其分类、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各厂家产品的系列、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选用,而对于各个产品的具体结构不必研究过细。对于硬件描述语言,除了掌握基本语法规定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VHDL 的三个“精髓”:软件的强数据类型与硬件电路的惟一性、硬件行为的并行性决定了VHDL 语言的并行性、软件仿真的顺序性与实际硬件行为的并行性;要掌握系统的分析与建模方法,能够将各种基本语法规定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对于软件开发工具,应熟练掌握从源程序的编辑、逻辑综合、逻辑适配以及各种仿真、硬件验证各步骤的使用。对于实验开发系统,主要能够根据自己所拥有

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及趋势知识分享

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微机控制技术是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机电一体化的控制器,结合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接口设计,相应的控制硬件和软件以及它们的配合,实现对控制对象的控制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计算机来实现控制系统。 本文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我国工业控制机及系统的发展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相关趋势。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60年代引入控制领域当时计算机是控制调节器的设定点, 具体的控制则由电子调节器来执行, 这种系统称为计算机监控系统。在60 年代末期出现了用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一个机组或一个车间的控制系统,简称集中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即常说的直接数字控制(DDC)系统。计算机DDC 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使用一台计算机代替若干个调节控制回路功能。这个控制系统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而且没有分层,所以非常有利于集中控制盒运算的集中处理,并且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并且,各个控制规律都可以直接实现。但是,如果生产过程复杂,则该系统的可靠性就很难保证了。系统的危险性过于集中, 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 整个系统就会停顿。[7] 70 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发展, 集散控制系统(DCS)出现,之后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一种更新一代的控制系统,即分布式控制系统。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具有两层网络结构下层负责完成各种现场级的控制任务,上层负责完成各种管理、决策和协调任务。 90年代以来,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融合,随着现代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不断兴起, 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控制工具的综合性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成系统(CIPS)应运而生。它紧密依赖于最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并且终将成为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我国工业控制发展的道路是比较曲折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市场上大都是首先引进了成套设备,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相继引进了各种工控系统,来填充国内在这方面的不足,90年代后,在我国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我国逐渐有了自己设计的控制系统和装置,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生产出属于自己版权的产品,然后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从1997年开始,大陆本土的IPC厂商开始进入该市场,IPC也随之发展成了中国第二代主流工控机技术。[1] 目前国内的工控机供应渠道主要来源于中国台湾及内地的厂商,国外的产品(例如RADISYS、ROCKWELL、INTEL等)经过几年的市场拼杀后,由于成本高、价格高、服务难,现已完全退出国内市场。目前,国内的IT业研发、加工技术力量不断提升;各类芯片和各类器件、生产设备在国际市场基本可平等选购;软件资源的可移植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国内一些厂商抓住机会快速崛起,利用本土综合竞争优势逐步将国外品牌挤出国内工控市场。某些企业以每年超过100%的资产增长速度,鼎立于国内的工控市场,而且

数字系统设计-参考模板

第一次作业 1.1 EDA 的英文全称是什么?EDA 的中文含义是什么? 答:ED自动化A 即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的缩写,直译为:电子设计。 1.2什么叫 EDA 技术?利用 EDA 技术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答:EDA 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 EDA 技术就是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计算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软件及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通过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的电子系统到硬件系统的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分割、逻辑综合及优化、逻辑布局布线、逻辑仿真,直至完成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等工作,最终形成集成电子系统或专用集成芯片的一门新技术,或称为 IES/ASIC 自动设计技术。①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硬件;②用软件方式设计的系统到硬件系统的转换是由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的;③设计过程中可用有关软件进行各种仿真;④系统可现场编程,在线升级;⑤整个系统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 1.3从使用的角度来讲,EDA 技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方面在整个电子系统的设计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EDA 技术的学习主要应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②硬件描述语言;③软件开发工具;④实验开发系统。其中,硬件描述语言是重点。对于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主要是了解其分类、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各厂家产品的系列、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选用,而对于各个产品的具体结构不必研究过细。对于硬件描述语言,除了掌握基本语法规定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 VHDL 的三个“精髓”:软件的强数据类型与硬件电路的惟一性、硬件行为的并行性决定了 VHDL 语言的并行性、软件仿真的顺序性与实际硬件行为的并行性;要掌握系统的分析与建模方法,能够将各种基本语法规定熟练地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对于软件开发工具,应熟练掌握从源程序的编辑、逻辑综合、逻辑适配以及各种仿真、硬件验证各步骤的使用。对于实验开发系统,主要能够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设备,熟练地进行硬件验证或变通地进行硬件验证。 1.4 什么叫可编程逻辑器件(简称 PLD)? FPGA 和 CPLD 的中文含义分别是什么?国际上生产FPGA/CPLD 的主流公司,并且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主要有哪几家?其产品系列有哪些?其可用逻辑门/等效门数大约在什么范围? 答:可编程逻辑器件(简称 PLD)是一种由用户编程以实现某种 逻辑功能的新型逻辑器件。 FPGA 和 CPLD 分别是现场可编程 门阵列和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简称。国际上生产 FPGA/CPLD 的主流公司,并且在国内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主要是Xilinx,Altera,Lattice 三家公司。Xilinx 公司的 FPGA 器件有 XC2000,XC3000,XC4000,XC4000E,XC4000XLA,XC5200 系列 等,可用门数为 1200~18 000;Altera 公司的 CPLD 器件有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张赟枫 自动化1304 0901130425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1、第一代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一代工控机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盛行于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逐渐淡出工控机市场,其标志性产品是STD总线工控机。STD总线最早是由美国Pro-Log公司和Mostek公司作为工业标准而制定的8位工业I/O总线,随后发展成16位总线,统称为STD80,后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吸收,成为IEEE961标准。国际上主要的STD总线工控机制造商有Pro- Log、Winsystems、Ziatech等,而国内企业主要有北京康拓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等。STD总线工控机是机笼式安装结构,具有标准化、开放式、模块化、组合化、尺寸小、成本低、PC兼容等特点,并且设计、开发、调试简单,得到了当时急需用廉价而可靠的计算机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和采用,国内的总安装容量接近20万套,在中国工控机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2、第二代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正式推出了IBM PC机,震动了世界,也获得了极大成功。随后PC机借助于规模化的硬件资源、丰富的商业化软件资源和普及化的人才资源,于80年代末期开始进军工业控制机市场。美国著名杂志《CONTROL ENGINERRING》在当时就预测“90年代是工业IPC的时代,全世界近65%的工业计算机将使用IPC,并继续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IPC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时市场上主要是国外品牌的昂贵产品。 90年代末期,ISA总线技术逐渐淘汰,PCI总线技术开始在IPC中占主导地位,使IPC工控机得以继续发展。但由于IPC工控机的结构和金手指连接器的 限制,使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散热和抗振动等恶劣环境适应性问题,IPC开始逐渐从高可靠性应用的工业过程控制、电力自动化系统以及电信等领域退出,向管理信息化领域转移,取而代之的是以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为核心的第三代工控机技术。值得一提的是,IPC工控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PC-based时代,对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第三代工控机技术 PCI总线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IPC工控机的局限性,促进了新技术的诞生。作为新一代主流工控机技术,CompactPCI工控机标准于1997年发布之初就倍受业界瞩目。相对于以往的STD和IPC,它具有开放性、良好的散热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及可热插拔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工业现场和信息产业基础设备的应用,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继STD和IPC之后的第三代工控机的技术标准。采用模块化的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技术开发产品,可以缩短开发时间、降低

《verilog_数字系统设计课程》(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绪论 1.什么是信号处理电路?它通常由哪两大部分组成? 信号处理电路是进行一些复杂的数字运算和数据处理,并且又有实时响应要求的电路。它通常有高速数据通道接口和高速算法电路两大部分组成。 2.为什么要设计专用的信号处理电路? 因为有的数字信号处理对时间的要求非常苛刻,以至于用高速的通用处理器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运算。通用微处理器芯片是为一般目的而设计的,运算的步骤必须通过程序编译后生成的机器码指令加载到存储器中,然后在微处理器芯片控制下,按时钟的节拍,逐条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直到程序的结束。微处理器芯片中的内部总线和运算部件也是为通用目的而设计,即使是专为信号处理而设计的通用微处理器,因为它的通用性也不可能为某一特殊的算法来设计一系列的专用的运算电路而且其内部总线的宽度也不能随便的改变,只有通过改变程序,才能实现这个特殊的算法,因而其算法速度也受到限制所以要设计专用的信号处理电路。 3.什么是实时处理系统? 实时处理系统是具有实时响应的处理系统。 4.为什么要用硬件描述语言来设计复杂的算法逻辑电路? 因为现代复杂数字逻辑系统的设计都是借助于EDA工具完成的,无论电路系统的仿真和综合都需要掌握硬件描述语言。 5.能不能完全用C语言来代替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算法逻辑电路的设计? 不能,因为基础算法的描述和验证通常用C语言来做。如果要设计一个专用的电路来进行这种对速度有要求的实时数据处理,除了以上C语言外,还须编写硬件描述语言程序进行仿真以便从电路结构上保证算法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能通过与前端和后端的设备接口正确无误地交换数据。 6.为什么在算法逻辑电路的设计中需要用C语言和硬件描述语言配合使用来提高设计效率? 首先C语言很灵活,查错功能强,还可以通过PLI编写自己的系统任务,并直接与硬件仿真器结合使用。C语言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编程语言,因而C程序的设计环境比Verilog HDL更完整,此外,C语言有可靠地编译环境,语法完备,缺陷缺少,应用于许多的领域。比较起来,Verilog语言只是针对硬件描述的,在别处使用并不方便。而用Verilog的仿真,综合,查错等大部分软件都是商业软件,与C语言相比缺乏长期大量的使用,可靠性较差,亦有很多缺陷。所以只有在C语言的配合使用下,Verilog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C 语言与Verilog HDL语言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使用。这就是即利用C语言的完整性又要结合Verilog对硬件描述的精确性,来更快更好地设计出符合性能要求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

目录 第一章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2) 1.1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回顾 (2) 1.2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2) 1.3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国内外应用状况 (6) 1.4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7) 第二章国内油田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现状及发展趋势 (8) 2.1 基于PC总线的控制系统应用软件 (8) 2.2 基于各种PLC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 (8) 2.3 中小规模的DCS控制系统组态软件 (9) 2.4 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发展趋势 (9)

第一章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和建材等工业生产中连续的或按一定程序周期进行的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称为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保持生产稳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保证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进步的特征,是工业现代化的标志。凡是采用模拟或数字控制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就称为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常规仪表过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两大类。随着工业生产规模走向大型化、复杂化、精细化、批量化,靠仪表控制系统已很难达到生产和管理要求,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 1.1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回顾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问世。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过程控制计算机TRW-300在美国德克萨斯的一个炼油厂正式投入运行。这项开创性工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计算机控制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回顾工业过程的计算机控制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8寸期: (1)起步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人开始研究将计算机用于工业过程控制。 (2)试验时期(20世纪60年代)。1962年,英国的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利用计算机完全代替了原来的模拟控制。 (3)推广时期(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技术的发展,1972年生产出了微型计算机(mi—erocomputer)。其最大优点是运算速度快,可靠性高,价格便宜和体积小。 (4)成熟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向着超小型化、软件固定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又推出了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专家系统、控N*0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型集散控制系统。(5)进一步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进一步完善应用更加普及,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功能却更加丰富,性能变得更加可靠。 1.2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非常厂泛,计算机可以控制单个电机、阀门,也可以控制管理整个工厂企业;控制方式可以是单回路控制,也可以是复杂的多变量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乃至智能控制。因而,它的分类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按照被控参数、设定值的形式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控制装置结构类型、被控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及控制功能的类型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系统功能、控制规律和控制方式进行分类。常用的是按照系统功能分类。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控制系统随着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网络技术、检测技术的发展,在工业4.0 以及中国制造2025 计划的推动下,其发展趋势大致如下。 1.网络化的控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在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历了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向着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 Control System,NCS)发展。网络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在工业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通信已成为关键问题之一,但由于多种类型现场总线标准并存,不同类型的现场总线设备均配有专用的通信协议,互相之间不能兼容,无法实现互操作和协同工作,无法实现信息的无缝集成。使用者迫切需要统一的通信协议和网络。因此,基于TCP/IP 的以太网进入工业控制领域并且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惠普公司应用IEEE 1451.2 标准,生产的嵌入式以太网控制器具有10-Base 以太网接口,运行 FTP/HTTP/TCP/UDP,应用于传感器、驱动器等现场设备。再如,FF 提出的IEC 61158 标准中类型 e 所定义的HSE(High Speed Ethernet)协议,用高速以太网作为H2 的一种替代方案,选用100Mbit/s 速率的以太网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协议,可以使用低价位的以太网芯片、支持电路、集线器、中继器和电缆。国内浙大中控也推出了基于EPC(Ethernet for Process Control)的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将Ethernet 直接应用于变送器、执行机构、现场控制器等现场设备间的通信。网络化控制系统就是将控制系统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单元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其中的网络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含了局域网、现场总线网、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网络、Internet 等。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控制系统发展的需求,以无线通信模式为新特征的物联网控制系统,必将成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浅谈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浅谈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摘要:计算机具有运行速度快、精度高、存储量大、编程灵活以及通信能力强的特点,在过程控制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过程控制领域不可缺少的工具。文章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以及控制系统的种类,并对DCS集散型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阶段展开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DCS;分散控制;冗余;组态;过程控制站;操作站现代过程工业向着大型化、连续化方向发展,生产过程随之日趋复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这些都对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等都成为衡量自动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仅用常规仪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控制要求。计算机具有运行速度快、精度高、存储量大、编程灵活以及通信能力强的特点,在过程控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过程控制领域不可缺少的工具。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数据;系统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1965年前试验阶段: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 1958年美国Lousina公司电厂投入第一个计算机安全监视系统。 1959年美国Texaco公司的炼油厂安装了第一个计算机闭环控制系统。 1960年美国Monsanto公司的氨厂实现第一个计算机监控控制系统。 1962年美国Monsanto公司的乙烯厂实现了第一个直接数字计算机控制系统 #8197;(DDC)。1965年到1969年进入实用阶段。 早期的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不仅运算速度慢,价格昂贵,而且体积大,可靠性差,这一阶段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处理和操作指导。随着半导体技术以及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的高性价比的小型计算机。由于技术局限当时硬件可靠性不高,且所有的监视和控制任务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因此危险集中。为了提高可靠性,常常需要另外设置一套备用的模拟式控制系统或备用计算机,造成投资过高,限制了其应用发展。 1970年以后计算机控制系统逐渐走向成熟阶段。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1972年生产出运算速度快、可靠性高、价格便宜且体积小的微型计算机,从而开创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新时代,即从传统的集中控制系统革新为分散控制系统 #8197;(DCS)。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计算机和仪表制造商在20世纪70~80年代几乎同时推出DCS系统,如Honeywell的TDC-2000,日本横河的CENTUM系统等。中国民族DCS于90年代初起步,代表为浙大中控

传统数字电路设计方案方法与现代数字电路设计方法比较.doc

传统数字电路设计方法与现代数字电路设计方法比较 专业: 姓名:学号: 摘要:本文对7段数码管显示功能设计分别采用传统数字电路和现代数字电路fpga(verilog hdl)实现。并对设计流程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各个方法的优劣。 关键字:7段数码管显示;传统数字电路;现代数字电路fpga 1.数字系统设计方法 传统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是画出逻辑图,这个图包含SSI的门和MSI的逻辑功能,然后人工通过真值表和通过卡诺图进行化简,得到最小的表达式,然后在基于TTL的LSI芯片上实现数字逻辑的功能。 现代的数字系统设计是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HDL)来设计数字系统。最广泛使用的HDL语言是VHDL和Verilog HDL。这些语言允许设计人员通过写程序描述逻辑电路的行为来设计数字系统。程序能用来仿真电路的操作和在CPLD、FPGA 或者专用集成电路ASIC上综合出一个真正的实现 2.传统数字系统设计。 1.1 设计流程 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基于传统的“人工”方式完成,当设计目标给定后,给出设计目标的真 值表描述,然后使用卡诺图对真值表进行化简,得到最小的表达式,然后使用TTL的LSI 电路实现最小的表达式,最后使用调试工具和仪器,对系统进行调试。

1.2 功能实现 1)设计目标:在一个共阳极的7段数码管上显示相对应的0-F的值。 2)设计目标的真值表描述:图1.2首先给出了七段数码管的符号表示,当其是共阳极时,只有相应的段给低电平‘0’时,该段亮,否则灭。 3)使用卡诺图对真值表进行化简,7段数码管e段的卡诺图化简过程如图。

数字系统设计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数字系统课程设计》 专业综合设计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 组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组人员: 设计时间:年月日 评定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阅教师: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二.原理设计 三.架构设计 四.方案实现与测试 五.分析与总结

专业综合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含设计指标) 主干道与乡村公路十字交叉路口在现代化的农村星罗棋布,为确保车辆安全、迅速地通过, 在交叉路口的每个入口处设置了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红灯禁止通行;绿灯允许通行;黄 灯亮则给行驶中的车辆有时间行驶到禁行线之外。 主干道和乡村公路都安装了传感器, 检测 车辆通行情况,用于主干道的优先权控制。 设计任务与要求 (1)当乡村公路无车时,始终保持乡村公路红灯亮,主干道绿灯亮。 (2)当乡村公路有车时,而主干道通车时间已经超过它的最短通车时间时,禁止主干道通 行,让乡村公路通行。主干道最短通车时间为 25s 。 (3)当乡村公路和主干道都有车时,按主干道通车 25s ,乡村公路通车 16s 交替进行。 ( 4)不论主干道情况如何,乡村公路通车最长时间为 16s 。 (5)在每次由绿灯亮变成红灯亮的转换过程中间,要亮 5s 时间的黄灯作为过渡。 (6)用开关代替传感器作为检测车辆是否到来的信号。用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发光二极 管作交通灯。 要求显示时间,倒计时。 . 原理设计(或基本原理) HDL 语言,用ONEHOTI 犬态机编码表示交通灯控制器的四个状态(状态 0010,状态三: 0100,状态四: 1000): 设置两个外部控制条件:重置( set );乡村干道是否有车( c —— c=1 表示无车; c=0 表示有 车) 设置一个内部控制条件: 时间是否计满 ( state —— state=0 表示计数完成; state=1 表示计 数没有完成) 本设计采用 Verilog : 0001,状态二: 主干道红灯,显示 5 秒;乡村干道黄灯,显示 5 秒——( 0001) 主干道红灯,显示 21 秒;乡村干道绿灯,显示 16 秒——( 0010) 主干道黄灯,显示 5 秒;乡村干道红灯,显示 5 秒——( 0100) 主干道绿灯,显示 25 秒;乡村干道红灯,显示 30 秒——( 1000)

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预测 -----针对网络化、扁平化、智能化与综合化 前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个包括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电子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控制技术。其各个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必然会给计算机控制技术带来巨大的变革。其次实际的工业需求也是决定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 Control System,简称CCS)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这里的计算机通常指数字计算机,可以有各种规模,如从微型到大型的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可以是有线方式,如通过电缆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联系;也可以是无线方式,如用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光波等进行联系。 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历史的简要分析: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控制系统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5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被应用到控制系统中。60年代初,出现了由计算机完全替代模拟控制的控制系统,被称为直接数字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 DDC )。7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以微处理为基础的分散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问世,它以多台微处理器共同分散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实现集中管理,被称为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80年代中后期,工业系统日益复杂,控制回路进一步增多,单一的DDC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的生产控制要求和生产工作的管理要求,同时中小型计算机和微机的性能价格比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由中小型计算机和微机共同作用的分层控制系统得到大量应用。90年代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DCS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在今天的工业控制领域DCS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简要分析: 由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经历了由最初的监督运行方式到DDC到小型化DDC再到微型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控制理论以及新的控制方法的不断发展,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技术已经成熟,今后应大力发展和推广。这些技术包括:(1)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简称PLC(是早期的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与微型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吸收了微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发展十分迅速。如今的PLC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微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而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存储器I/O接口,因而使其可靠性、功能、价格、体积都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美的境

数字系统设计与verilogHDL课程设计

数字系统设计与v e r i l o g H D L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实用多功能数字钟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0313410 学号: 姓名:杨存智 指导老师:黄双林 摘要 本课程设计利用QuartusII软件VerilogVHDL语言的基本运用设计一个多功能数字钟,经分析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分别是顶层模块、alarm、alarm_time、counter_time、clk50mto1、led、switch、bitel、adder、sound_ddd、sound_ddd_du模块,再进行试验设计和软件仿真调试,分别实现时分秒计时、闹钟闹铃、时分秒手动校时、时分秒清零,时间保持和整点报时等多种基本功能。 单个模块调试达到预期目标,再将整体模块进行试验设计和软件仿真调试,已完全达到分块模式设计功能,并达到设计目标要求。 关键字:多功能数字钟、Verilog、模块、调试、仿真、功能 目录

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要求学生掌握Verilog HDL语言的一般设计方法,掌握Verilog HDL语言的基本运用,具备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实践、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掌握现代数字逻辑电路的应用设计方法,进一步掌握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基本方法。 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一个多功能的数字钟,具有下述功能: (1)计时功能。包括时、分、秒的计时; (2)定时与闹钟功能:能在设定的时间发出闹铃音; (3)校时功能。对时、分和秒能手动调整以校准时间; (4)整点报时功能;每逢整点,产生“嘀嘀嘀嘀一嘟”四短一长的报时音。 2.课程设计思路及其原理 数字计时器要实现时分秒计时、闹钟闹铃、时分秒手动校时、时分秒清零,时间保持和整点报时等多种基本功能,所有功能都基于计时功能。因此首先需要获得具有精确振荡时间的脉振信号,以此作为计时电路的时序基础,实验中可以使用的振荡频率源为50MHZ,通过分频获得所需脉冲频率1Hz。得到1hz脉冲后,要产生计时模块,必须需要加法器来进行加法,因此需要一个全加器,此实验中设计一个八位全加器来满足要求。 数字电路设计中,皆采用二进制加法,为实现实验中时分秒的最大功能,本实验中采用十六进制加法器,再进行BCD码进行转换来实现正常时钟显示。为产生秒位,设计一个模60计数器,利用加法器对1HZ 的脉冲进行秒计数,产生秒位;为产生分位,通过秒位的进位产生分计数脉冲,分位也由模60计数器构成;为产生时位,用一个模24计数器对分位的进位脉冲进行计数。整个数字计时器的计数部分共包括六位:时十位、时个位、分十位、分个位、秒十位和秒个位。基本的计时模块完成之后,整点报时、清零、校时、LED显示、闹铃模块可以相互实现,其中,闹铃模块与计时模块的显示相互并行。 清零功能是通过控制计数器清零端的电平高低来实现的。只需使清零开关按下时各计数器的清零端均可靠接入有效电平(本实验中是低电平),而清零开关断开时各清零端均接入无效电平即可。 保持功能是通过逻辑门控制秒计数器输入端的1Hz脉冲实现的。正常情况下,开关不影响脉冲输入即秒正常计数,当按下开关后,使脉冲无法进入计数端,从而实现计时保持功能。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1.计算机发展概述 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它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运算速度却 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尽管ENIAC 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5]。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时代: (1)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由于一部计算机需要几千个电子管,每个电子管都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因此,如何散热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电子管的寿命最长只有3000小时7,计算机运行时常常发生由于电子管 被烧坏而使计算机死机的现象。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2)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 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 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计算 机的程序语言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接着,高级语言FORTRAN语言 和cOBOL语言相继开发出来并被广泛使用。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 为辅助存储器。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 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3)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因此这段时 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 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 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 开发的IBM 360系列。 (4)从197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VLSI)。1975年,美国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计算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特点 2.1多极化 如今,个人计算机已席卷全球,但由于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对巨型机、大型机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巨型、大型、小型、微型机各有自己的应用 领域,形成了一种多极化的形势[2]。如巨型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天文、气象、 地质、核反应、航天飞机和卫星轨道计算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和国防事业领域,它标志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目前运算速度为每秒几百亿次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在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来实现,就组成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其中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它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通常有两种方式:有线方式、无线方式。控制目的可以是使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运动过程达到某种要求,也可以是达到某种最优化目标。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需有专门的数字-模拟转换设备和模拟-数字转换设备。由于过程控制一般都是实时控制,有时对计算机速度的要求不高,但要求可靠性高、响应及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过程: (一)实时数据采集 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二)实时决策 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 (三)实时控制 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使整个系统按照一定的品质指标进行工作,并对被控量和设备本身的异常现象及时作出处理。

三、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 当今国家,要想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优势,尤其要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能力上取得优势。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应用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技术、新型材料、新式能源,并结合市场需求,以实现世界的又一次“工业大革命”;在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一致性方面,要充分协调好设计的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关系,使两者逐步走向融合,最终实现以人为核心、人机一体化的智能集成设计体系。从工业设计的本身角度看,随着CAD、人工智能、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对设计过程必然有更深的认识,对设计思维的模拟必将达到新的境界。从整个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看,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敏捷设计、全生命周期设计等设计方法代表了现代产品设计模式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品设计模式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必然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四、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推广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 普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 L C)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微机系统。它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来存储用户的指令,通过数字或模拟的输入输出完成确定的逻辑、顺序、定时、计数和运算等功能。近年来P L C几乎都采用微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且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存储器及I/O接口,因而其可靠性、功能、价格、体积等都比较成熟和完美。由于智能的I/O模块的成功开发,使P L C除了具有逻辑运算、逻辑判断等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处理、故障自诊断、P I D运算及网络等功能,从而大大地扩大了PLC的应用范围。 (二)采用集散控制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是以微机为核心,把微机、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据通信系统、显示操作装置、输入/输出通道、模拟仪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计算机控制系统,它为生产的综合自动化创造了条件。若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会使自动化系统向低成本、综合化、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 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现代数字系统设计期末考试

目录: 第一部分:设计题目及总体要求简介 (3) 1. 设计题目 (3) 2. 总体要求简介 (3)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说明 (3) 第三部分:各部分功能介绍及程序 (3) 1.1 系统框图 (3) 1.2.部分模块程序及说明 (4) (1)计时和调整模块 (4) (2)闹铃功能 (5) (3)显示控制模块 (5) (4)整点报时模块 (6) (5)数码管控制各个模块 (6) 2. 选择的FPGA芯片及配置 (7) 3. 各模块(元件)说明 (8) 3.1顶层文件端口说明 (8) 3.2顶层文件引脚映射说明 (9) 第四部分:仿真结果 (9) 1.计时仿真 (9) 2.闹铃功能仿真与整点报时仿真 (10) 3.校时功能仿真 (10) 输入激励信号说明,输出结果说明 (11) 附录:源程序 (11)

内容: 第一部分:设计题目及总体要求简介 1. 设计题目:自动打铃系统设计 2. 总体要求简介: ①基本计时和显示功能(24小时制显示),包括: 1. 24小时制显示 2. 动态扫描显示; 3. 显示格式:88-88-88 ②能设置当前时间(含时、分) ③能实现基本打铃功能,规定: 上午06:00起床铃,打铃5s;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说明(1)先绘制系统流程框图。(2)用EDA技术与verilog 编程实现计时与显示功能,能设置当前时间还要实现基本打铃功能。 第三部分:各部分功能介绍及程序(部分) 1.1 系统框图

1.2.部分模块程序及说明 (1)计时和调整模块 1.秒计时和秒调整模块 always @(posedge clk_1hz) //秒计时和秒调整进程if(!(sec1^8'h59)|turn&(!m)) begin sec1 <= 0; if(!(turn&(!m))) minclk <= 1; end //按住"turn"秒信号清0 else begin if(sec1[3:0] == 4'b1001) begin sec1[3:0] <= 4'b0000; sec1[7:4] <= sec1[7:4] + 1;end else sec1[3:0] <= sec1[3:0] + 1; minclk <= 0; end 用于秒计时以及计时状态下的秒调整功能。 2.分计时和分调整模块 always @(posedge ct1) //分计时和分调整进程begin if(min1 == 8'h59) begin min1 <= 0;hclk <= 1; end else begin if(min1[3:0] == 9) begin min1[3:0] <= 0; min1[7:4] <= min1[7:4] + 1; end else min1[3:0] <= min1[3:0] + 1; hclk <= 0; end end 用于分计时以及计时状态下的分调整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