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识字教学观”

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识字教学观”
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识字教学观”

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识字教学观”

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识字教学观”

张东兴

几年来,我们对传统的“生字观”和“识字教学观”进行了反思,逐渐构建了“以生为本”的新型“识字教学观”。

一、传统的“识字教学观”存在的误区

语文课上教生字,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追问一句:“教师该教学生学哪些生字呢?”也许有人会对此问题不屑一顾,更多的人也许会脱口而出:“当然是教课本中生字表里的生字了!”确实,几十年来,人们都习惯地认为课本“生字表”上规定的就是生字,教材上有明确要求的就是生字。当然,课改前后,语文教材中的“生字”有着明显的不同,那就是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材都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有“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两种,生字表相对复杂了些。那么,这些生字是从哪儿

来的呢?是专家们经过研究后确定的,都属于“常用汉字”的范畴。关于“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的确定,我们不去论证它,但是,学习那些“常用汉字”成了我们语文教材的“规定性”教学内容,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生字观”和传统的“识字教学观”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在小学生入学前,他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书写是“白纸一张”。

以往的语文课本总安排学生从“人、口、手”或是“一、二、三”开始识字、写字。其实,入学前一个字也不认识、一个字也不会写的学生几乎是没有的,甚至有很多的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替小学“干活儿”,都在“像模像样”地教学生学拼音、写汉字了。例如,某版本语文教材是以《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歌作为学生学习写字的起始课的,作为生字的“一”至“十”这十个字,多数学生是全部认识的,而且大部分会写,只有“四、五、六、七、九”这几个字需要规范

一下书写。但是,许多教师却很少考虑这一点,还是教学生从“一”开始认、开始写。

2.所有的学生已经掌握的字是相同的,学习的基础也是相同的。

我们的教学总是在让学生“步调一致”地去认字、写字,却没有认识到学生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有些学生认得“这些字”,有些学生却认识“那些字”;有些学生会写“这些字”,有些学生却会写“那些字”。这是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学习途径决定的客观存在。

3.所有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字是相同的,因此要面对的识字学习任务也是相同的。

其实,学生的学习除了共性的需求,还有很多个性的需求。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读一些童话故事,有的学生却喜欢读一些科幻作品,那么由个性化的“阅读”催生的“识字”需求肯定会有所不同。

4.学生在学习每课生字之前,他们肯定对这些生字一无所知。如果仔细分析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上“识字”的环节,确实有很多的教师都持这样的观点。因此,课堂教学

中的识字也往往都是“从头开始”,学生的认知前提没有被得到充分的关注。

5.识字是一个教学环节就可以全部完成的。诸多的阅读教学课,都设置了一个所谓“识字教学”的环节,教师指导书写,让学生认读生字、生词,用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该环节“完成”后,就进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环节。众所周知,“识字”应该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三要素。字音和字形需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强化、巩固,字义、词义也是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加以理解和把握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识字教学观”最大的弊端就是只注重汉字序列的所谓“科学性”,而忽视了学习者——学生的“主体性”;只注重了学习内容的“规定性”和“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注重了教学要求的“唯一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化”;只注重了识字的“流程”,而忽视了识字的“过程”和“进程”。

二、“以生为本”的新型“识字教学观”

的含义

鉴于传统的“生字观”种种弊端,经过对“什么是生字”“如何确定生字”以及“如何进行识字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步确立了一种符合学生科学发展的新型“生字观”。它包括这样几点基本的认识:

1.什么是生字?

只有学生不认识、不会写的字才是“生字”。也就是说,一个汉字到底是不是“生字”,不是教材说了算,不是编者说了算,也不是专家说了算,它应该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应是由学生“决定”的。这里包括“是否会认”和“是否会写”两种情况,分别对应着学生学习“阅读”和“书面表达”两种功能。

2.如何认识教材中的生字?

教材中的生字,对学生只是一种规定性的共性要求。而每个学生“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是不尽相同的,是个性化的。学生的“个性”和教材的“共性”是并存的,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

3.识字的过程是怎样的?

识字包括音、形、义三部分,识字的过程和阅读的过程应该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识字过程要贯穿在阅读过程的始终。

4.怎样进行识字教学?

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进行识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进行细化研究;要在生字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三、“以生为本”的新型“识字教学观”下的课堂教学

在“以学定教,自主识字”的新型“识字教学观”的支配下,识字教学的具体策略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下面简单列举一下。

1.由“根据教材确定生字”转变为“师生共同确定生字”。在低年级,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点”或“圈”标注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们标出来的字是不同的,体现了个体差异;学生们标出来的字和“生字表”中的字也不一定一致,体现了“教材规定性”和“学生实

际水平”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生字表进行调整,或是在详略上做技术性处理。

在起始阶段,教师让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结果学生在书上经常画着很多的圈圈。随着“认读”和“书写”流程的推进,要让学生把已经学会了的生字上的圈用橡皮擦掉。这样,既是对学生识字情况的评价,也使学生获得了从“我不会”到“我会了”的成就感,还恢复了阅读读物(课文)的原始状态,消除了后期阅读的不良干扰。

在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预习课文的学习过程,识字教学的目标就更需要重新确定。很多教师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来考查他们认读生字的情况的。有些教师是在上课伊始就对学生进行生字新词的认读和听写等测评,如果学生已经达标了,就会表扬学生,如果某些生字词学生掌握得不好,那就确定为本节课识字教学的具体内容。

2.由“教师范读、范写”转变为“学生尝试认读和书写”。

就认读生字词而言,以前每当学习一篇

新课文时,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是“范读课文”和“听课文录音”等方式,以期起到示范和订正字音的作用。现在,更多的教师采取让学生自读课文的方式,并提出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再采取“指名读”“开火车读”“轮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再特别加以矫正。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有些生字表上的字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不是生字,而没有列入生字表的字对某些学生来说也可能是生字。所以,让学生自己先认读,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对容易出错的字教师要在全班矫正,以便突破教学难点。

同样的道理,写字也是如此。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写,他们能够自己写好的字,教师就不再指导;学生写起来都感觉困难的字,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也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

3.由“教师教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同学”。

现在的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因

素,注意摸清学生识字的认知前提和差异性,并作为教学的资源来开发利用,更多采取的是“让学生教同学”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哪位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字,先有了一些识字的心得,他就可以当“小先生”,领着其他的同学去读、去认、去写。而且,由于个性化的差异,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当“先生”来“领学”的机会,也都有当“学生”去“跟学”的机会,他们经常变换着“先生”和“学生”的角色,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新的“生字观”更加注重识字的“过程”,注重发现和总结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交流”与“分享”也就比较突出地体现到了课堂上。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大家来分析一下这个字,看看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写好。”

4.由“教师教规律、方法”转变为“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方法”。

目前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生字表,大都是按照生字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

来编排的,教师在教这些生字时也往往是一个一个地去指导。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低的,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规律、学会方法。我们提倡对每课的生字从读音、字形或是字义角度进行归类,从认读或是书写上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研究归类:哪些字是形声字,哪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哪几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哪几个字要注意笔画的变形……

例如,《小溪流的歌》一课在生字表中的生字有:拐、闸、泡、挠、怨、洪、锈、愉、蓄、歇、嗓、截。经过学生的整理被分为以下几类:

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拐、挠、泡、洪、锈、愉、嗓。

上下结构,每一部分写宽扁,上下紧凑才好看:怨、蓄。

形声字很好记,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嗓、锈、愉、蓄、挠、泡、洪。

汉字魅力大,就像一幅画:闸。

形近字,长得像,对比记,不易忘:栽、截、栽、裁、戴。

给生字分类这样的事情,低年级可以是教师领着学生做,到了中高年级,则是学生们自己在兴趣盎然地做。

5.由“识字与阅读脱节”转变为“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

“将生字音、形、义的教学分步走;识字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以阅读为主线、识字为暗线”已经成为我们识字教学比较成熟的做法。

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荷叶伞》这一课时,将该课的重点词语“荷叶伞”“小鱼”“青蛙”“蜻蜓”“遮雨”“游过来”“飞过来”“跳过来”“淋湿”“翠绿”这些词语做成词语卡片,让学生投射在银幕上的课文插图上。这样的教学手段,将词语的认读、文中相关事物的认识、故事内容以及思想情感等都融为了一体。

再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瘸蝉》一课时,发现学生对“蜕”字的字音总是读不准,就把这个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从工具书中查找“蜕变”的意思,还播放了

蝉的幼虫蜕变成蝉的视频片段。这样,阅读中发现了识字的重点,识字又推进了阅读,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6.由“语文课堂上的识字”转变为“生活中的识字”。

学生识字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差异还将不断持续下去,这源于学生生活的差异。因此,“在生活中识字”的原则也就被确立下来,也被更多的教师认同。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我们登高望远,大力提倡并构建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让丰富的校园文化成为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源泉,如板报、壁报、手抄报、口袋书、阅读卡,富有个性的班名、班训、班级日志,还有学习专栏、文化长廊……我们提出“要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浓郁的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的品位,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童年生活,也理所当然地丰富着学生的识字。

以生为本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以生为本,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在隆昌县教研室引领的“构建生本活力课堂” 系列教研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尝试,并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和进步。“以生为本”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过去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过分地占据主要地位,学生思考少、交流合作少,探索过程少、发展个性少、体验过程少。这样的课堂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谈不上品味生命的价值。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淡化自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学定教,以需选教,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抚摸??都要表现出善意的唤醒与鼓励,传递出真情的关爱与温情,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启迪、激励和力量,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教材,让课堂连接生活如今的数学教材编选,都考虑了学生的实际,但不可能做到适合每个学校或是班级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具驾驭数学教材的能力,甚至于改变教材的内容,自己编写教育材的能力。比如:在教研室开展的“同课异构”的联合教研活动中,对小学五年级的《可能性》这节课,就有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而且而且都在努力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相融合,如:学生游戏,足球比赛蕴含着等可能性的知识。使

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原来就在身边。我们应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以便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材中有很多的事例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也许体会到敢这一点。如一年级(下册)教材,学完单数、双数后第20 页有一个练习:两个小朋友分别拿着10号、13 号电影票不知从单号门进还是从双号门进,让学生为他们选择。这题的编排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拿着票进电影院的生活体验。那么我抛开教材,创造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两棵苹果树,让学生说说希望一棵树能结多少个果子,并把希望的这个数写在苹果卡片上,然后判断一下自己写的数,是双数的把它贴在左边苹果树上,是单数的把它贴在右边苹果树上。结果学生写出了很多两位数,还有三位数、四位数,并正确地判断出了是双数还是单数,不仅达到了教材的编写目的,超出了本课教学目标,而且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与学生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改编教材,学习难点不攻自破。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要让学生主动地学,课堂上必须让他们来当“主演。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不仅仅是吸收知识,而是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主体。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 1、让学生“先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中小学音乐无生上课及教学设计格式

中小学音乐无生上课及教学过程设计格式无生上课: 无生上课是一种模拟有生课堂教学情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 无生上课可以衡量老师全面的素质;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科学衔接。一节无生教学只有预设,没有生成,一切尽在老师自己的掌握中,你可以把最理想的课堂设计充分展示出来,自己心中之所想借“学生”之口言。 无生上课是没有实景的课堂,老师唱独角戏,自问自答。 无生上课中教学的亮点是预设的,可以遮拦你教学上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不管怎样的教学亮点还得有老师来预设生成,这个生成必须符合学生的要求,符合知识的要求;比如,教学中学生突然提出某个难题,教师选择得当的处理方法形成亮点;还可预设问题体现老师教学的应变能力等;一切都在老师的自编自演中。无生上课的环节设计,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器材的演示,教学语言的准确生动,这些要尽可能达到独具一格。 无生上课前,老师就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和专业水平等情况有个大概的定位,你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预设的教学亮点才能使评委对你的教学过程给予正确的评判。 无生上课中的板书和多媒体的使用:音乐教学中是需要板书的,漂亮的板书是个亮点;音乐教学中的板书设计,通常有课题,专业知识点,难点,音乐记号,旋律线等;无生上课时间有限,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表述清楚即可;建议排版时注意正确美观。多媒体可以使用,只需用语言表述出来,(请看大屏幕等一些 教学中必须显现的话语,替代有生教学时的情行)。 无生上课的模式对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很好把握,对于没有课堂教学经验的新手来说的确困难较大;不过,只要你热爱教育,热爱音乐教育,热爱学生,什么困难都能攻克,你一定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 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一年级数学生本教案

课题认识图形(二)----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课型导学课课时 总第4课时 第1 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教学 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实物模型(五种立体图形、五种平面图形、课件、剪刀、纸。)学生:预习 教学 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学法 指导 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前置性作业1、观察学过的几何图形,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2、我会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学习交流过程自主探究: 1、画一画 你知道这些图形留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吗?试着画出来吧!2、你能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吗?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展示交流质疑 小组合作,试着说出下面图形的特征。 特征:()条边,每条边都()。 特征:()条边,相对着的两条边()。 特征: 特征: 特征: 作业1、你知道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图形?试着说说看。 2、画出今天学的图形并写上名称。 3、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4、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里 课堂反馈

课题认识图形(二)---- 拼一拼 课型导学课课时 总第4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 重点 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教学 难点 拼指定图形,创造性地拼图 教学 准备 小棒12根、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 方法 活动教学法 学法 指导 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前置性作业1、你能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吗? 2、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3、说出下面图形的特征。 特征:()条边,相对着的两条边() 特征:()条边,每条边都() 特征:()条边 特征: 特征:

《以生为本的教育发展》学习心得

《以生为本的教育发展》学习心得 今天温明正校长给我们交流的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讲座中他谈到:教育改革之初,强调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强调三维,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现在提倡核心素养,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 想、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格。 目前我们课堂的现状,还有相当多的老师采用传统的讲 授法教学,他们似乎一直在那里停留,被困住了,老师需要 勇气跳出旧有框架与改变,他们需要更新理念,改变自己, 更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坚持以 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已经充分意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无论是改变课堂教学思路,亦或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 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 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 内在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 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学习,要充分利用有效

的资源,激发与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帮助他们拟定自己 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育是国力的根基,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提升教育 质量是政府对人民的责任,也是国家对新世代的教育承诺。 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需从课堂改革开 始。教师必须调整上课方式,不重复教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协助学生在高科技化的环境中学习、协助学生组合最适合自 己的跨领域学习内涵,形成自学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当然,将书本知识的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综合素 质的培养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的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应 该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 武断的仅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好与坏。学生有沒有终身学习的 能力,能不能积极向上的努力,有沒有一顆温暖感恩的真心,這些事情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当前教育制度看重的是结果,在这种制度下教育管理者 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差异。随着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需 要个别化教育方案的设计,需要个别差异教学的实施,帮助 学生追求特殊兴趣,加强自身专长。做到因材施教 ! 因为教育就是要帮每个孩子搭建一个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挥 的空间! 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适应小学生个性多元化发展,教 师首先要了解与掌握独立的学生个体,要明确学生的思维模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学习心得王海燕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这次去西安的培训学习,天的学习,3遇。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学习平台。为期他们对我们听取了十几位名师的精彩展示课和几位名师的学术报告,下面谈谈我的这对课堂艺术的把握令人叹服。数学课堂的前沿引领,次学习感受:一:课前谈话朴实无华名师的课前师生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 实则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多余,看似简单、几句简单的问答,平淡、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一下驱散了孩子们对老师的陌生感,子引回到课堂上。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根本不需要再组织教学。组但在名师的课堂上竟变得如此轻织教学在我们看来是个棘手的问题,松。一切都那么朴实、自然、和谐,名师的风格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显露无遗。二、重视数与形的结合把数和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图形进行分析,学生感到抽象的算式的具体含义,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增强了数学的魅力。数字没有图形,是枯操的,无生命的,有了图形的配合,数字变成了形像的,有生命的。实际上,图形在分析题意的时候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华罗庚提出的“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的观念,在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这节课中把数和形的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2 / 1

三、精湛的教学艺术,睿智的快乐课堂这次的学习让我充分体会到课堂中“一切以孩子为本”的宗旨, 他们精妙的教但个个将这一宗旨贯穿课堂全程。各位名师风格迥异,让我切实高尚的素养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精彩场面,学设计、每一节课上都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感受学习带来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出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快乐与享受。四、课堂活动的“收”与“放”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收于放是我们常常面临的困惑,不让自主活动吧,课堂显得单调死板,也不符合认知规律,做活动吧,这一动起来,整个课堂就会有些乱糟糟,甚至有局面失控的现象。这次讲课的名师们,用他们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智学生的思维就像老师放慧,演绎了课堂活动到底怎样才能有的放矢。总能自如地拉回来,总能回到知识本身。出去的风筝,飞的再高再远,回顾名师们教学这几天的学习我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总之,的点点滴滴,真是精彩有痕,教学无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显得真能将自己所学的收获和思考实践于教学中,实、自然又充满人情味,力求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有进一步的提高。 2014.11.3 2 / 2

以生为本 构建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实施方案 (2010-2011上学期) 为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广课堂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自主、开放的课堂。根据学校2010年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现将本学期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及临沂市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为指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努力构建人文课堂、开放课堂、自主课堂、高效课堂,从而进一步推进全街道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 二、活动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各科教学策略,要以人为本,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形成扎实有效的教学氛围;经过近几年的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开放月”的实施,为深化课程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突破,此次教学开放月活动是实施新课改、落实新策略成果的一次验收和提高。同时提供教师与教师之间创设彼此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 高的目的。 三、开放主题: 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

四、开放形式及活动时间: 以联小为单位展开,具体时间为9月15日—10月15日 五、活动原则: 1、开放性原则:面对校内、校外开放课堂。 2、规范性原则: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3、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人人开放、班 班开放 4、层次性原则:骨干教师引领(市区级、校级)——青年教 师研讨——所有教师常态三个层次。 5、实效性原则:开放活动的主题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而确立,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尝试探究学习的途径。避免出现“做课”现象。 六、组织的系列形式: 活动一:分层次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展示。 活动二:家长开放日活动。 七、活动的具体实施与要求: 1、各校根据开放活动安排,成立课堂教学开放月工作小组,并上报活动实施方案及安排,9月17日(下周五)报教研室。 2、各课型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3、“课堂教学开放月”期间,所有教师务必认真研读各科教

如何进行无生上课试讲演课模拟上课

如何进行无生上课试讲 演课模拟上课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如何进行无生上课试讲演课模拟上课 无生上课,试讲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许多问题要自问自答,重难点的揭示是穿插在课堂中.难度大于有生教学, 为了让评委给高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各方技能,提高无生课堂的气氛是关键。虽 然眼前没有一个学生,但老师们仍然要声情并茂的讲述,或循循善诱,或激趣启发,或表演示范,使听课者感到仿佛被带进了真实的课堂。(有的考生说好像是在演戏,对的就是自导自演哈) 首先,“无生上课”肯定不是说课。虽然下面没有学生,面对的是评委,你仍 然应当“无生当有生”,认真讲课,教学设计要合理、恰当。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中当然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和平时课堂上课一样,通过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当时上课不能使用,但可以 说“请看大屏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新课程理念。 扬长避短,展示自己靓丽的一面,赢得评委对你的注意,赢得高分。如: 你要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导语,引起评委的兴趣。 教态要自然、大方。语言要亲切、清晰!注意抑扬顿挫,要有激情。提高无生课堂的气氛。 无生无教具的课,黑板画体现优势,恰当运用将体现考生的专业技能。容易引起评委的好评。 板书宜占大半个黑板,不宜过于简单,板书也不要太多,少擦黑板。 无生上课的方法 无生上课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评课者在对上课者进行综合 考察的同时,重点考察上课者的教育、教学功底。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各方技能,使评委对无生课堂的过程授课方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虽然下面没有学生,面对的是评委,你仍然应当“无生当有生”,认真讲课。 得体的行为礼仪 无生上课的评委一般从考生一进入考场就开始关注。进入教室前,可以做一下深呼吸,缓解紧张,稳定情绪。 进入教室时,要昂首挺胸走向讲台,表现出自信心。进入教室后,可以面带微笑地扫视一下评委,以示问候,然后深深地鞠上一躬,以示敬意。 必要的时候,从容地整理一下讲台或上课过程中需要的器材,这里的整理在心理上也是一种调试。做好准备活动后,抬头微笑地问评委“是否可以上课了”(这是一种礼貌,容易获得好感)。

论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

论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15-12-10T11:57:29.3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3期供稿作者:郭杰 [导读]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朝阳小学教学中只有以生为本,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郭杰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朝阳小学138000 摘要:教学中只有以生为本,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为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生本课堂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教学策略 实践证明,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究,仅供参考。 一、加强教师引导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的语言应“少而精”,以引导性内容为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在进行思考和体悟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而是通过积极地巡视来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书写情况,以及思考情况,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时,教师可以先不用教材中的例子,而是用“56”和“72”这两个数进行教学,让学生把这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在找出两数的公约数,然后给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接着再出示问题:要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真的有这么麻烦吗?有没有规律性的、简单一点的方法呢?如果学生经过思考仍然毫无头绪,此时教师也不要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给出关键性的提示:将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8”进行质因数分解,然后比较这个质因数和“56”、“72”的质因数,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通过语言性提示让学生自主发现最大公约数的内在特点。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短除法”求出最大公约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在争辩中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争辩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动力之一。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即使针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因此,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争辩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找准契机点燃争辩的导火索,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完成自己的引导职责。例如,小学生刚刚接触除法时,主要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算,在计算“130÷20”这一算式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运算。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所以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不会产生太多问题,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组织学生针对结果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商6余1”,有的学生说“应该是商6余10”,所以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争辩,同时允许学生提出其他的观点。经过一番争辩和讨论,持错误观点的学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操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人机互动的特点以及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表现手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线段、射线、直线”形成的过程,首先在大屏幕上画一个灯,然后让灯沿着某一个方向射出一束光线,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射线的概念有个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在射线上取两个点,将两个点之间的部分标注上其他的颜色,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并且意识到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接着将线段沿着两个端点进行无限延伸,形成一条直线,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了解直线的特性,知道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无法度量其长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让孤立的、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帮助学生找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建立清晰的知识表象,牢牢掌握几何的概念。 四、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本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 例如,这样一道题:某个旅游景点的门票每张10元,购买50张以上就可以享受8元的团购价格,某班一共有45人,那么怎样购票才是最划算的?这一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于是学生纷纷思考和计算,最终总结出了多种解决方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然后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切身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打造以生为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有效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上海教学科研,2007,(02)。 [2]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什么是生本课堂

什么是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 生本课堂的特点 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其次是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三是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最后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怎样形成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怎样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1、学习为先,导航“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如何去建构,哪些理论可指导生本课堂的建构,生本教育应具备什么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一系列问题时只能从阅读学习和案例分析中寻找到答案。我们要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

以学生为本_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师[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6)03-0003-03 邵晓枫*,廖其发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近年来,以“学生为本”(或者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本文拟对该理念内涵的研究状况作简单梳理,并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综观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较少,唯一可见的相关著作是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作者对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及其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1]而相关的文章对该问题虽有所提及,但论述不深。如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 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 革的动力之本”。[3]还有人认为:“ ‘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教育本身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潜力和发展潜力,把每个人看作是一个特异的个体,而不是小集体中的一个分子、一块砖。”[4] 这些研究抓住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涵,如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人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楚明确的认识。第二,研究不够深入。例如,虽提到要“一切为了学生”,但没有详细、深入地论述这样做的原因。第三,研究内容不全面,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如学生的主动发展问题、全体学生的发展问题、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关系问题等。第四,没有形成完整而严密的表述体系。 我们认为,进一步搞清楚“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收稿日期]2005-11-24 * 邵晓枫,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1号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400715 第3期2006年3月No.3Mar.2006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

课堂上如何落实以生为本

课堂上如何落实以生为本,面向全体 商都二中生物赵丽霞 “以生为本,面向全体”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立足“以生为本,面向全体”,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但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呢?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学的愉悦而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而教,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实践、善于创新而教。那么具体地说,我在教学中是从这么几方面做的。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从而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怎样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呢? 1、要和学生真诚交流。课余时间我喜欢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心、交心。自习与下课时间也喜欢到班里转一转,遇到学生有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困难,总是尽心去帮助他们,特别是对于哪些来自农村,离开父母庇护的住校生更是给与特别的关照。记得有一次,我有点胃痛,上课的时候手不自主捂了几次胃,下了课,就有几个学生到办公室去问候我:“教师,今天你是不是不舒服?”我当时很感动,感觉有一股暖流缓缓的流过心间,与学生

朝夕相处,学生都把我当成朋友了。他们真诚的关心我的一举一动,有什么话都愿和我说,有困难就来找我帮忙。这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在课堂上要有激情并保持良好的情绪。我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某科成绩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喜欢上这一科的课,他们说:某教师上课和我们一起表演情景剧,一起做游戏或进行擂台大比赛,很有激情,我喜欢上他的课。很多学生对你的学科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你。如果一个学生讨厌你这个老师,又怎么会在课堂上对你畅所欲言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也许眼睛望着你,心已不在课堂上了。教师的情绪更是造成学生学习气氛的主要原因。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教师特有的宽容之心的体现。有教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度过。教师用微笑来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学生们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所以为了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实效,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自己,忘记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忘记学生的过错,做个宽容的人;放下教师的架子,做个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人;并要学会理解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3、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用正确的语言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学生回答正确精彩时可进行鼓励,学生的想法独特时也可以进行表扬,教师的鼓励可以

以生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生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9-12-09T09:53:20.8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作者:郑孟妮 [导读] 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根本。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课堂教学,研究论述了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郑孟妮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镇中心小学湖南祁阳 426100 【摘要】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根本。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课堂教学,研究论述了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以生为本;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创设情景;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1-059-01 本文从立足全体学生发展、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三个方面,研究探索了以生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立足全体学生发展,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制定课堂教学方案和计划时,要以提升全班小学生的数学总体成绩为重点,应以点带面、统筹兼顾,以循序渐进的方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小学数学老师要深入了解班级内学生的不同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教学目标和环节的设计调整,使其适应以生文本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要求。 比如,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以及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小学生学会简单有关分数加减法,培养利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由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小学生们对这一概念比较陌生,理解掌握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结合全班小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现阶段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进行了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经验和部分具体实例,引导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并在大脑中建立其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初步概念。学会利用简单分数进行思考和表达,发展小学生的数感,为下一步学习小数和分数更多知识打好基础。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促使小学生有效掌握这部分数学知识。 二、创设情景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产生了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开阔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视野,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小学生会感到轻松、有趣,学习理解知识也会比较容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要紧紧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情境带动的作用,引导孩子们获取有用的数学知识。数学老师要用发展的思维,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借助多种渠道去收集获取数学教学信息创设情境。与此同时,创设的课堂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多种形式。 比如,在小学数学《年、月、日》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给他们创设了一个制作日历,并从日历上找出自己和父母生日的生活情境。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日历表格,并按照年份、月份、日期进行填写。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从中发现了在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并结合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年历卡进行探索并交流,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最后,要求小学生用红笔把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在制作的日历上标注出来。在创设的这种生活情境中,孩子们学习起来兴趣十足,很快就了解了这些数学知识。 三、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每名小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而独有的特点个性,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上也有所差异和不同。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尊重小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发展和学习的进步。 一是,结合学生个体进行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能力各不相同,有高有低。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分层次进行指导:对于成绩突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时常赞扬和鞭策,不能让他们自满骄傲;对于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较为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向成绩好的学生看齐,多努力多用功,争取在数学学习上能够进一步提高;而对于那部分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应多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习成绩。 二是,制定分层的学习目标。小学生学习成绩以及能力层次不同,给他们制定的学习目标相应的也应分层和不同,要让不同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制定探索、自学的学习目标,主动去探究数学概念、公式推导等;给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应要求他们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能够灵活运用;而学习较差的这部分学生,则要求他们从弄懂数学基本公式、概念入手,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结束语 总之,以生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立足全体学生的发展,制定明确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不能把课堂教学变成只针对少数成绩较好学生的活动,尤其要关注那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好带差、以学定教,力求不让任何一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落队。 参考文献 [1]张玉存.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30):77-78. [2]赵丽.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149-150.

[生活]生本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西风胡杨》.doc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 执教者:温燕玲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 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展示、质疑,汇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前置性作业(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西风胡杨》这篇课文 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点名回答 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走近其貌不扬却感天动地的胡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胡杨不朽的生命,感受胡杨永存的精神。 二、对话

1、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小研究"分小组交流讨论。(每个问题三分钟) 2、指定三个小组逐一汇报以下三个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胡杨的哪几个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与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交流。 %1课文第三、四部分你读懂了什么?写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体会。 %1拓展延伸:如果你是文中提到的“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你还找到哪些与胡杨相关的知识。 3、每个小组成员汇报完后,马上与其它小组成员交流、质疑、探讨。 4、待小组汇报完毕,其他要补充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5、师随机板书。 三、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小组汇报,讨论与交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胡杨所表现的不朽的精神,让我们铭记胡杨的精神,用胡杨的精神鞭策自己,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 板书设计: 9、西风胡杨

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讨论稿 吕家岘小学金亚丽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1、辨证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地看,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差异,因材施教。对具有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过多埋怨和责备,应当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方法让他看到自己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教师就不应一再夸奖,但批评时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同时抓住上进心,设法使他在学习中看到缺点和不足,以便虚心上进;对于脾气犟的学生,要心平气和,避免顶撞;对淘气的学生不能过于迁就和温存等。要杜

绝学生犯错误,教师要善于观现象、看苗头、有预见性,措施落实在前,防患于未然。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强烈。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而不断得到强化。反之,在不适当的教育中也可能夭折,一道禁令,一声呵斥,乃至一丝无意识的嗤笑,都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终结。所以,人本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像呵护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一样保护好儿童的包括好奇心在内的各种天性,同时积极加以引导。作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激励儿童的学习动机,为儿童创造各种能够发挥、表现和确信他们力量和创造才能的领域,让他们经常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儿童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道德上、情感意志上都能得到发展。 3.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就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了。在人本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的掌握知识。 4.建立为学生服务的群团,关爱学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践的应有之义。所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优美、和谐、人文校园

以生为本,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9250017.html, 以生为本,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作者:刘淑洁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第09期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说过:“作为教育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然而,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我常以郭教授的这段话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前段时间,听了两位名师的课,让我对“以生为本”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以生为本,合理制定学习内容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学习,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的指点,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赵志祥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设计的一节课,它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一般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会先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然后让学生去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古诗的含义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而赵老师的这节课,带着学生了解了古诗中的平仄,教学生如何吟唱古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两位名家的吟唱,引导学生在诵与听之中,品味中华诗词文化之美,感悟诗人的情感。赵老师不局限于这一首古诗,他以这首古诗作为引子,在课堂上和学生一同欣赏更多类似的诗词,让学生将吟诵的技巧学以致用到更多的古诗中。接着,他列举了大量的送别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古人送别时爱做的事情:折柳、吟诗、饮酒,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古人送别的文化。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在听完这节课后,也了解了很多文学常识,深感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之大,激起了我对古诗的阅读兴趣。可想而知,对于学生而言,这又是怎样的一节课?仅仅是学习了一首古诗吗?显然不是。这节课一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诗学习、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大门。看到课后学生们,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哼唱着诗词离开了会场,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古诗有了新的热爱和探索的乐趣。想想平日的课堂,我们经常带着学生一遍遍读诗、释词、体会情感,可花费的这些时间、精力,真的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吗?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不会偏离语文学习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