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材料题典型错误及纠错对策例说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测试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及应对策略

初中历史测试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及应对策略

@r s@) 12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在解题时出现的错误往往反映了他们在知识理解、材料分析、思维方式和答题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几道例题对学生在历史解题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解题策略。

一、历史解题中常见的错误类型1.知识理解错误。

例1.下列哪一项措施不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A.推行郡县制B.统一货币和度量衡C.焚书坑儒D.分封诸侯王常见错误:这道题一些学生会选择C选项“焚书坑儒”,认为“焚书坑儒”是秦朝的一项暴政,而非巩固统一的措施。

实际上,D选项“分封诸侯王”不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原因分析: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记忆混淆,不能准确区分不同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影响。

56··2.材料分析错误。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常见错误:一些学生看到材料中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只关注到“爱之如一”,没有结合历史知识,错误地认为唐太宗实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

实际上,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一视同仁和爱护。

原因分析:一些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欠缺,不能结合历史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深层含义。

3.思维定式。

例3.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A.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D.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常见错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亚非拉地区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从而错误地选择C选项。

实际上,D选项“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的中心57地位”是不符合题意的表述,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使欧洲逐渐崛起,而非确立了其在世界的中心地位。

原因分析: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面对某些历史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批判性思维。

中考历史答题典型错误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中考历史答题典型错误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考试大纲:“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设问指向:百年复兴中国梦。
纵向地联系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努力 学习西方,努力发展工业,以求富国强兵这个百年来的“中国 梦”主旋律不变。 横向地联系日本明治维新,把握工业化的时代主旋律。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 概念迁移与运用
(2013)26.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中国 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 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把实业建设
答案: D(难度0.52)
1913年 1937年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苏联
其它
第二部分 寻觅综合题里的春色
题号
26(1) 26(2) 26(3、4) 26(5) 27(1) 27(2) 27(3) 27(4) 27(5)
满分值 平均分
2 3 4 4 2 2 4 2 2 0.96 1.7 2.59 2.51 1.04 1.33 2.31 0.79 1.22
二、观剑而识器: 学生学习特点的影响
(2013)23.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
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 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A.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B(难度0.66)
“广东钱局”,其全称为“广东官银钱局”,创办于清光绪十 三年(1887年),1929年停产。 其目的是解决制钱短缺和抵制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市场。选
址在今广东省委党校校址处。
一、直挂云帆济沧海: 叩问历史的深意
A.提问方式:“哪一运动时期”
B.提问指向:“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人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现在和将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对于历史材料的分析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历史材料分析时,我们也可能犯下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谈论一些常见的错误,以及解题技巧。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片面性。

有时候我们可能只看到材料中的一部分,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

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能只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角度来看待,而忽略了其他国家或群体的观点。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我们需要尽量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材料,并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个常见的错误是主观性。

人们在分析历史材料时,往往会受到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的影响。

这种主观性可能导致我们过于偏向某一方,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解释或观点。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地去分析历史材料,尽量排除个人偏见的影响。

第三个常见的错误是断章取义。

有时候我们可能只选择材料中符合我们观点的部分,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对判断有影响的信息。

这种断章取义的行为可能导致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判断出现偏差。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我们需要对历史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尽可能地获取到全部信息,然后再做出判断。

解题技巧的其中一个是多角度分析。

在分析历史材料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另一个解题技巧是与其他相关知识结合。

历史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事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事件,所以在分析历史材料时,与其他相关知识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材料。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历史材料,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对单独的历史材料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和解读。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历史材料分析题是历史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历史材料,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并给出相应的回答。

然而,由于历史材料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考生在做这类题目时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导致答案不正确或者满分无望。

本篇文章将针对历史材料分析题常见的错误,探讨如何避免和纠正这些错误,提高历史考试的得分率。

1.理解偏差历史材料中的语言和表述往往是受时代和背景影响的,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和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正确理解。

然而,由于选材、翻译、排版等因素,历史材料中也存在一些歧义和模糊之处,考生容易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导致答案不正确。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考生需要认真阅读历史材料,理解其中的细节和语言表述,避免轻信片面观点的误导。

在回答问题时,考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历史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尽量避免分析方向偏离或者结论不准确。

2.信息断片历史材料中的信息通常不是全面的,往往只有一部分被提供出来,考生容易因为缺少必要的信息而出现断片式的回答,导致答案不够全面或者不够合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考生可以在仔细阅读历史材料后,利用自己的历史常识和阅读经验,进行必要的推理和扩充。

同时,考生也需要注意历史材料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合理地架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从而获取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

3.出题者陷阱出题者在出题时常常会设下陷阱,以考验考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类陷阱通常包括用偏见性语言表述历史事件、用历史事件混淆问题、故意创造歧义等。

为了避免被陷阱所坑,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和历史材料,明确问题的要义和信息的关键,从分析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研究。

同时,考生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历史常识和经验,辨别对错,用客观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总之,在历史材料分析题上,考生需要关注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注重历史资料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尤其是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信息分析能力,需要有足够的重视与提升。

中考历史的常见错误与避免方法

中考历史的常见错误与避免方法

中考历史的常见错误与避免方法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占据重要位置,掌握好历史知识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考生在历史学习中常犯一些易错的错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绩。

本文将分析中考历史的常见错误,并提供一些避免方法,帮助考生在历史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 混淆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历史学习中,很多考生常常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混淆。

例如,他们可能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三国时期的董卓之乱混为一谈,导致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准确。

此外,一些考生可能会将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弄混,导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产生错误。

避免方法:- 仔细阅读历史教材,明确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生时间和背景。

- 制作时间线和人物关系图,清晰地表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 多进行历史思维导图的练习,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类整理,加深记忆。

2. 不理解历史意义历史并不仅仅是一堆事件和人物的罗列,其背后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许多考生在学习历史时只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忽略了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启示和教训。

避免方法:-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关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响和意义,思考其对当时和未来的影响。

- 阅读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历史意义。

- 在做历史试题时,不仅要回答问题,还要加以分析和解释,展示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3. 学习历史公式化有些考生在历史学习中只注重记忆历史公式,而忽略了历史本身的逻辑性和思维方式。

他们可能只记住某个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日期,而缺乏对事件背后原因和结果的理解。

避免方法:- 注重学习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其发展的整体过程。

- 培养历史思维,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多重原因,推断历史人物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参考不同文献和观点,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4. 忽略地理环境和地理因素历史与地理紧密相连,地理环境和地理因素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重要影响。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

由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来谈解题技巧历史材料分析题是高中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难点之一。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必须通过分析若干历史材料,从中获得所要求的信息,并回答问题。

但是,由于历史材料分析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很容易出错。

下文将结合一些历史材料分析题错误案例,来谈一谈如何提高解题技巧。

一、错误1:死抠材料历史材料分析的重点在于从中获得信息,而不是死抠材料。

然而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过于纠结于每一个细节,花费大量时间并忽略了材料的主题。

例如,在一个关于清朝经济的历史材料分析题中,一些学生会分别说明每段材料涉及的具体细节(如银行开办、干旱等),但没能针对这些细节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也没能回答题目。

正确方法应该是,先读懂整个材料,理解材料的总体意思和主题,再通过分析每段材料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出问题,真正掌握历史材料分析的技巧。

二、错误2:拒绝推理历史材料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理。

通过对材料进行合理推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含义。

例如,一份描述清代官员生活的材料中,有一段描述了官员们养蚕的生活,但是并没有直接涉及到清代经济相关的信息。

然而,一些学生仅仅把这段材料当作养蚕生产方式的简介,忽略了它与清代经济联系的可能性。

当一个历史材料分析题存在某些模糊点时,可以通过推理的方式建立一个逻辑框架,从而找到答案。

这样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思辨能力。

三、错误3:抄袭答案抄袭答案是历史材料分析中的一大禁忌。

在一些历史材料分析的简单题目中,一些学生可能尝试从其他的试卷或者机经中直接抄袭答案。

然而,这一做法在考试中是不被允许的,并且也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且通过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技巧。

历史材料分析作为历史考试的重要部分,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理解和掌握。

需要在实际的考试情境中通过刻苦的努力和独立思考来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和能力。

初三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及破解

初三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及破解

初三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及破解在初三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阻碍了他们的学科发展。

为了帮助学生们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下面将详细分析一些主要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误区一:将历史事件孤立看待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将历史事件当作孤立的事件来看待。

这种做法忽略了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各事件之间往往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

破解这个误区的关键在于理解历史的整体性。

在学习历史时,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具体事件与其所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相结合。

通过编制时间轴和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事件的发生顺序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误区二:忽视史实与观点的分离在历史学习中,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史实与个人观点混为一谈。

学生们可能会受到教科书、课堂讲解或个人兴趣的影响,将个人观点代入到历史事件的理解中。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对史实的曲解或误读。

要破解这一误区,学生需要学会区分史实和观点。

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验证。

观点则是个人对史实的理解和解释。

学习历史时,应该首先掌握史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老师和教材的作用是提供准确的史实,而分析和解释则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误区三:忽略历史人物的多维度分析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复杂的多维特征,学生们在学习时常常将历史人物简单化、单一化。

比如,一些学生可能只看到某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表现,而忽略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多重角色和影响。

破解这一误区的方法是进行多维度的历史人物分析。

学生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考察历史人物的作用,并了解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行为和决策。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认识。

误区四:重视记忆而忽视理解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过于注重记忆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而忽略了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中考历史总结历史学科的错题分析与改进

中考历史总结历史学科的错题分析与改进

中考历史总结历史学科的错题分析与改进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意识以及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中考历史考试是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与考试中,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进行错题分析与改进,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一、错题分析在中考历史试卷中,占比较大的选择题往往是学生易犯错误的地方。

对于这类题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不牢固。

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点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并没有深入理解。

这导致他们在选择题中,很难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辨析和判断。

2. 无法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选择题往往需要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问题。

然而,许多学生缺乏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选择题的解答常常出现错误。

3. 对材料的理解不透彻。

历史选择题中,常常会出现材料题。

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不仅需要理解材料的表面意义,更需要通过深入分析,理解材料背后的历史脉络。

然而,许多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解答错误。

二、改进策略为了提高学生在中考历史学科中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实际的改进策略:1. 注重历史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2. 增加历史知识的应用性训练。

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可以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巩固历史知识。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训练。

历史选择题中的材料题通常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高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4. 细化错题分析。

学校和教师应该将历史试卷中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学生易犯错误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材料题典型错误及纠错对策例说
发表时间:2020-04-03T11:22:38.5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作者:李玉林[导读] 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历史学科的试题逐渐趋向于考察四大题型:选择题、图表数据题、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提示简答题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历史学科的试题逐渐趋向于考察四大题型:选择题、图表数据题、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提示简答题。

后三类其实都是基于材料的非选择题。

从选择题和这三种广义材料题的分值占比来看基本是4:5,但这两大类试题的各校学生得分比率却大多是80%:60%,材料题得分率较低。

“得材料题者,得天下!”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中考备考讲题和中考阅卷的经验对中考材料题考生的典型出错类型及纠错对策做些总结。

一、考察知识点的材料题常见的错误类型主要有:1.答案混用相似的历史名词,张冠李戴。

2.用大白话而不是历史专有名称来答案。

3.写不准答案,老有错别字。

4.审题不清晰,问长答短,问东答西。

纠错对策是:1.考生对学过的知识点理解要清晰、记忆要牢固,易混点要常辨析清。

2.平时熟记重要历史专有名称,养成用术语答题的习惯。

3.难写难读的知识点要读熟读顺多写。

4.养成耐心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审主题更审限定词。

例如下题:在危机不断恶化的危急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2年在演说中说:“我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问材料中的“危机”指什么?
“战争、黑奴制、金融危机”等答案都不对,准确并用术语的答案是 “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二、考察历史认识类材料题常见的错误类型有:1.脱离材料所给信息和提示,生搬硬套脑海中已背诵下来的僵化答案。

2.不会利用材料中已有信息或提示信息来答题。

3.分析概括能力较差,理解迁移能力不够,综合能力薄弱。

4.答题狭隘偏激,死守课本观点,不知变通。

纠错对策是:1.把握材料题的特点,依据限定语精准审题。

2.通览材料,锁定关键词、把变式与特定考点联系起来。

3.综合性试题要从整个材料及宏观角度审视,透过表面找出背后的规律和实质。

4.立足主流价值和主流观点,敢于发表创见。

例如下题:据统计, 1996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德国达58.6%,美国占55.39%,日本占53%。

问:据上述材料反映上世纪90年代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死记硬背的同学会背出二战初欧日的发展经验“是因为各国联合起来”或“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但我们注意到时间是材料中的“20世纪90年代”而不是二战初,且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高科技产业”,再联系到第三次革命内容,答案就应是“90年代日本、西欧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机,发展高科技产业”。

三、考察图片、图景、地图类材料题易犯的错误类型有:1.对图景没印象没记住细节。

2.混淆相似的图景,导致张冠李戴。

3.缺乏对图景的仔细观察和分析。

4.没有建立图景与特定历史事件的深刻联系,只见表象不见本质。

其纠错对策有:1.养成初学时图文数据结合的良好习惯,做到“史在图中”、“数据中有史”。

2.经常对相似或相关的图片图景数据进行类比,找出差异。

3.仔细观察图景地图的细节和数据变化特征,注意图例和文字的提示。

4.建立典型图景地图数据与特定事件间的对应关系,深刻理解其反映的事物本质和多种联系。

如:右图“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不注意审题的同学可能看到趋势和格局等词会本能地写出习题中常出现的答案“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一体化趋势、两格格局”等。

也有同学观察到了漫画细节 “美国一国撬动了俄中日欧多国”马上答作“一超多强格局”。

但审清 “问的是当今格局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当今格局是什么”后,准确的答案则是“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四、考察数据和图表类材料题易犯的错误类型有:1.不读数据或读不懂图表,瞎打误撞来答题。

2.仅能读懂数据含义,但不知道跟课本哪个具体知识点联系起来,就数据论数据。

3.不会准确规范组织答题语言,答非所问或言不答意。

4.不会排除无关数据干扰性数据,抓不住关键信息来组织答案,答案与数据脱节。

其纠错对策是:1.联系数学和地理课学科读数据图表的已有经验,先看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和主旨,再看数据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2.联系题目设问和数据的时间空间内容与课本的诸多历史事物做筛查,找出唯一的对应关系,以便明确答题对象。

3.审清题目要求,全面准确规范地组织答案。

4.紧扣设问找到中心词及关键语句,忽略掉干扰信息,不为所惑。

例如下题:依据右边数据说明导致1946年工业品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如果看到经济数据在下降就凭直觉答“经济大危机”,或笼统地答“战争的破坏”,都不能得分。

经验老道的同学分析完主题后还会定位时间是在1939和1946年(这刚好是二战的开始和刚结束),再分析数据共同变化:产量在7年后都不升反而明显下降,这样答案就很显然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法德造成了空前破坏,人员物质损失巨大”。

良医治病总是要问症把脉,找准病因,对症施治,方可药到病除。

愿同学们对照上述纠错方法,结合自己的做题体会,增补完善,推陈出新,青出于蓝,决胜中考。

参考文献:
[1] 颜利廷.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J].中学课程资源,2008(4):62.
[2] 储春杰.浅谈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与技巧[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643-644.
[3] 杨静.初中生解方程应用题的典型错误及改进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