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完整篇.doc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引言概述: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这对于维护金融秩序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解决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提出以下司法建议。
正文内容:一、加强借款合同的立法和规范1.1 完善借款合同法律法规- 在借款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借款合同的基本要素、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 修订借款合同法,明确各类借款合同的特殊规定,例如,网络借贷、担保借款等,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1.2 规范借款合同的格式和条款- 制定统一的借款合同格式,明确合同的结构和内容,避免合同条款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
- 禁止合同中的不公平条款,例如,高利贷、不合理的违约金等,以保护弱势当事人的权益。
1.3 加强借款合同的审查和登记- 建立借款合同的审查机制,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 建立借款合同的登记制度,加强对借款合同的监管和管理。
二、加强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和解决2.1 建立专门的借款合同纠纷审判机构- 设立专门的法院或者法官,负责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 建立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快速审理机制,加快案件的审理进度。
2.2 加强对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调解和仲裁- 鼓励当事人通过调解和仲裁解决借款合同纠纷,减轻法院的审理压力。
- 建立专门的借款合同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提供专业的调解和仲裁服务。
2.3 加强对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执行- 建立健全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执行机制,确保判决和裁决的及时执行。
- 加大对拒不履行借款合同义务的当事人的惩罚力度,维护合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预防和教育3.1 加强对借款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借款合同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识。
- 组织借款合同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3.2 加强对借款合同的风险提示和警示- 借款机构应当在合同中明确提示借款的风险和风险承担责任。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恭敬的法官:我谨向贵庭提交关于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建议书,以期能够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案件背景和事实陈述本案涉及借款合同纠纷,原告甲方与被告乙方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约定甲方借给乙方一定金额的资金,并规定了还款期限和利息等相关条款。
然而,乙方未按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导致甲方遭受经济损失,故甲方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和法律适合1. 借款合同的效力和约束力: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借款合同是一种法律上的约定,具有合同效力,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 违约责任的认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当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乙方未按时履行还款义务,构成违约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 合同解释和证据的认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当合同条款有争议时,应当根据合同的全部条款及其相关附属文件,以及合同的性质、交易习惯、诚实信用原则等进行解释。
同时,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时,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提供的证据材料,以确定事实真象。
三、司法建议1. 子细审查合同约定:法院在审理本案时,应子细审查借款合同的各项约定,确认合同的效力和约束力,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应特殊关注还款期限、利息计算方法等关键条款的明确性和合理性。
2. 充分听证双方意见:法院在审理本案时,应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意见,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平等和充分的保护。
在听证过程中,法院应引导双方就争议焦点进行充分辩论,以便更好地了解案件的实质和争议点。
3. 严格审查证据材料:法院在审理本案时,应严格审查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包括合同、银行流水、借款凭证等,以确定事实真象。
对于存在争议的证据,法院应当要求双方提供充分的证明材料,并在法庭上进行逐一质证和辩论。
4. 公正、公平地判决案件:法院在审理本案时,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做出客观、合理的判决。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司法建议书一、案件背景本案为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涉及借款人甲方和出借人乙方之间的合同纠纷。
甲方与乙方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借款一定金额,并按照约定的期限和利率进行偿还。
然而,在借款期限届满后,甲方未按约定偿还借款,并拒绝履行还款义务。
乙方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方履行还款义务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借款合同的效力问题:甲方是否签订了借款合同,合同是否具备法律效力?2. 违约责任问题: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是否构成违约?3. 利息计算问题:如何计算甲方应支付的利息金额?三、司法建议1. 借款合同的效力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自愿订立的协议,经过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具备法律效力。
在本案中,乙方提供了借款合同的书面证据,证明甲方与乙方之间存在借款关系,并约定了借款金额、期限和利率等重要条款。
因此,借款合同具备法律效力,甲方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
2. 违约责任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甲方应按照约定的期限和利率进行还款。
然而,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构成违约行为。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包括履行义务、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等。
因此,甲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履行还款义务。
3. 利息计算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甲方应支付一定利率的利息作为借款的回报。
根据我国《利息法》的规定,借款利率可以由借款双方自行约定,但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
在本案中,借款合同约定了利率,并未超过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因此,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利息。
四、建议根据上述分析,我对本案的建议如下:1. 法院应判决甲方履行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2. 法院应要求甲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利率进行还款,确保乙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3. 法院应依法判决甲方承担违约责任,并要求甲方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4. 法院应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计算甲方应支付的利息金额,并在判决书中明确规定。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标题: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引言概述: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并不罕见,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司法建议书来解决这种纠纷。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议,匡助法院更好地处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
一、明确借款合同的法律性质1.1 确定合同主体:借款合同的主体应当明确,包括借款人和出借人。
1.2 纠正不当行为:对于借款合同中的不当行为,法院应当及时纠正,确保合同的合法性。
1.3 强调合同约定:借款合同中的约定应当得到法院的重视,避免一方违约导致纠纷的发生。
二、审慎审查合同条款2.1 合同条款合法性:法院应当审查借款合同中的条款是否合法,避免伤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2 合同履行方式:对于借款合同中的履行方式,法院应当审慎考虑,避免一方受到不公平待遇。
2.3 合同解释权:法院在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时,应当依法行使合同解释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强调合同约定的履行3.1 催促履行义务:对于借款合同中的履行义务,法院应当催促当事人按照约定履行,避免纠纷的扩大。
3.2 强制执行措施:当一方拒绝履行合同义务时,法院应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保障受益人的权益。
3.3 强调诚实信用原则:借款合同的履行应当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法院应当加强对当事人的信用监督。
四、加强调解和调解4.1 调解机制建立:法院应当建立健全的调解机制,鼓励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借款合同纠纷。
4.2 调解效果评估:对于调解结果,法院应当进行效果评估,确保调解的公正和合理。
4.3 调解协议执行: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法院应当监督协议的执行,避免再次发生纠纷。
五、加强司法监督5.1 司法透明度:法院在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时,应当保持司法透明度,确保当事人了解案件发展。
5.2 司法公正性:法院应当保持司法公正性,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维护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公平性。
5.3 司法效率:法院应当提高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效率,及时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引言概述: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是为了解决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的问题,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1.1 借款合同的成立要件借款合同的成立要件包括借款人、出借人、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利率等,法院在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时,应明确核实合同是否满足成立要件。
1.2 借款合同的效力认定法院在判决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时,应认定借款合同的效力。
对于合同条款是否明确、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等问题,应进行仔细审查,确保合同的效力认定符合法律规定。
1.3 借款合同的解释和适用在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应对合同条款进行解释和适用。
对于合同条款的模糊或有争议的内容,应进行合理解释,确保合同条款的真实意图得以实现。
二、加强借款合同的履行监督2.1 借款合同履行的证明在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应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借款已经履行。
借款人应提供还款凭证、银行流水等证据,确保借款合同的履行得到监督和保障。
2.2 借款合同履行的追踪与监管法院应加强对借款合同履行的追踪与监管。
对于借款人未按时履行还款义务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催促和追踪,确保借款合同的履行得到有效监督。
2.3 借款合同履行的违约责任对于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的违约行为,法院应依法追究违约方的责任。
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对于违约方应承担的违约责任进行明确,确保违约行为得到合理惩处。
三、加强借款合同的合法性审查3.1 借款合同的合法性审查要求法院在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时,应加强对借款合同的合法性审查。
对于合同是否存在虚假、欺诈等问题,应进行仔细调查和审查,确保借款合同的合法性得到保障。
3.2 借款合同的合法性证明借款人应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借款合同的合法性。
法院应核实借款合同的签订过程、合同的真实性等,确保借款合同的合法性得到证明。
3.3 借款合同的合法性认定对于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的合同合法性问题,法院应进行合理认定。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恭敬的法官:我是某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代表原告向贵庭提交本建议书,就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向贵庭提出司法建议。
一、案件背景及争议焦点本案是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某某公司与被告某某个人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约定被告借款给原告一定金额的资金,并约定了还款期限和利率等相关条款。
然而,被告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归还借款,导致原告遭受了经济损失。
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借款合同的有效性:被告主张借款合同无效,原告则认为借款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结果,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成立要件。
2. 违约责任:原告主张被告应承担违约责任,包括支付逾期利息和滞纳金等;被告则辩称无法按时归还款项是因为资金周转难点,请求减免违约金。
3. 合同解释:双方对于合同中关于利率计算和还款方式等条款的解释存在分歧,原告主张按照合同约定计算利息和还款,被告则主张按照实际资金使用情况计算利息和还款。
二、法律分析及观点阐述针对上述争议焦点,本建议书提出以下观点:1. 借款合同的有效性: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之间的合意是订立合同的基础,只要合同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且不违背公序良俗,即可认定为有效合同。
在本案中,原告与被告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内容并未违反法律规定,故应认定该合同有效。
2. 违约责任: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被告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归还借款,构成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
原告有权要求被告支付逾期利息和滞纳金等,并且可以请求法院判决被告按合同约定的方式归还借款。
3. 合同解释: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解释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在本案中,双方对于合同中关于利率计算和还款方式等条款的解释存在分歧。
根据合同的明确约定,应按照合同约定计算利息和还款。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标题: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引言概述: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旨在为解决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提供司法建议。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包括合同签订要素、合同履行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和司法实践,以期为相关当事人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合同签订要素:1.1 合同主体:借款合同应明确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和资质,确保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1.2 合同目的:借款合同应明确借款的具体用途和目的,确保双方对借款用途的认知和共识。
1.3 合同条款:借款合同应明确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方式、还款期限等重要条款,确保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和合法性。
二、合同履行义务:2.1 借款人义务:借款人应按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履行还款义务,确保借款合同的履行。
2.2 出借人义务:出借人应提供借款并按约定的时间和方式接受还款,确保借款合同的履行。
2.3 履行监督:法院应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确保借款合同的有效履行,如有必要,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三、违约责任:3.1 违约认定:法院应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对违约行为进行认定。
3.2 违约责任:法院应根据违约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对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
3.3 违约救济:法院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救济措施,如追究刑事责任、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等,以保护合法权益。
四、争议解决方式:4.1 协商解决:当事人应优先通过协商解决争议,协商不成时可寻求第三方调解或仲裁。
4.2 调解解决:法院应鼓励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争议,提供专业的调解服务,以促进争议的快速解决。
4.3 诉讼解决:当争议无法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时,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解决借款合同纠纷。
五、司法实践:5.1 司法规范:法院应依法独立、公正地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确保司法实践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5.2 司法效率:法院应积极推进审判流程简易化、高效化,提高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效率。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建议书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恭敬的法院领导、审判员:我是某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受某某公司的委托,就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向贵院提出司法建议。
根据我对案件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我在此向贵院提出以下建议,供贵院参考:一、案件背景及争议焦点1. 案件背景某某公司与某某个人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约定某某个人向某某公司借款一定金额,并约定了还款期限和利息等相关条款。
然而,某某个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导致借款合同纠纷的产生。
2. 争议焦点(1)是否存在有效的借款合同?(2)某某个人是否履行了还款义务?(3)某某公司是否有权要求某某个人支付利息和违约金?二、法律分析1. 借款合同的成立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合同是自愿订立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在本案中,双方签订了借款合同,约定了借款金额、还款期限等关键条款,因此可以认定借款合同成立。
2. 借款人的还款义务根据《合同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归还借款。
根据合同约定,某某个人应当按时履行还款义务,但事实上他未能按时归还借款。
3. 借款利息和违约金的支付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归还借款的,应当支付逾期利息。
同时,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某某公司有权要求某某个人支付利息和违约金。
三、法律观点及建议1. 存在有效的借款合同根据借款合同的签订和约定内容,可以认定双方之间存在有效的借款合同。
贵院应当确认借款合同的有效性。
2. 某某个人未履行还款义务根据合同约定和事实证据,某某个人未按时履行还款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贵院应当判决某某个人归还借款本金,并支付逾期利息和违约金。
3. 某某公司有权要求支付利息和违约金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某某公司有权要求某某个人支付利息和违约金。
贵院应当判决某某个人支付相应的利息和违约金。
四、案件处理建议1. 确认借款合同的有效性贵院应当子细审查借款合同的签订过程和内容,确认借款合同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关键字建议书
发表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县信用联社
最近,我们对今年以来信用社起诉的借款合同案件特别是信用社败诉的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目的是从审理案件角度,找
出你社在签订、履行合同以及诉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向你社提出一点建议,这些建议如能被采纳并能收到一点效果,我
们将不胜欣慰。
:网
一、借款人、保证人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合同主体存在缺陷是导致合同无效,甚至信用社败诉的最常见原因。
从今年以来审理的案件来看,合同主体缺陷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
1、非自然人的法人、组织作为借款人或担保人签订合同时未提供营业执照。
无营业执照的“法人”、组织(如乡镇财政
所、农经站、未申领营业执照的煤矿等)无资格从事民事活动,其签订的合同无法律约束力。
实践中一旦出现这种合同,往往
难以确定责任主体,且证明难度大。
建议严格审查借款人、担保人的资格,除自然人签订合同时必须提供身份证明外,法人、组织签订合同必须提供经年检
有效的营业执照。
2、合同载明地址与实际地址不符。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人作为借款人或担保人上。
如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中写的地
址是杨庄镇某村的,但在诉讼中却发现该人实际是石桥镇某村的,或者是鲁山的。
查明当事人身份是诉讼的前提,上例中从法
律上应认为二者不是同一人,严格来讲属被告不明确,以民诉法第108条之规定,后果是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建议提高信贷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签订合同时查明对方身份。
3、合同当事人既未亲自签订合同,亦无委托书。
诉讼中借款人或担保人不承认借款或担保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某社诉
许某、赵某一案,可能是担保人赵某自己拿着许某的身份证办理的借款手续,诉讼中许某不承认自己签合同,由于赵某下落不
明,信用社因无法证明谁是行为人而败诉。
建议加强对信贷员的责任心教育,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让借款人或担保人亲自在合同上签字,无法亲自在合同上签字
的,应有有效的委托书,避免留下类似的后遗症。
二、时效、期间方面存在的问题
超诉讼时效案件依然存在,因超诉讼时效、担保人脱保,在立案、审理时请求“通融”的现象并不罕见。
这是一个老问题
了,其成因、危害和后果无须再谈。
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制约机制,加强内部监督。
二是信贷员、基层社不要回避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争取主动。
三是摒弃拖拉工作作风。
三、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个别案件,信用社履行合同的手续不完善、还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
常见的是借款人是甲,而误将款交付给乙;
款未直接交付借款人,受借款人委托处分借款但无委托手续。
如翟xx借款一案,借款人是翟xx,担保人是牛xx,合同的签订没
有任何问题,只是最后该社在履行合同时,认为翟xx与牛xx是夫妻,所以没有把款交付翟xx,而是把款交付给了牛xx,诉讼中
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贷款时双方就已离婚,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
建议真正树立严格依法履行意识,摒弃按“理”办事的习惯。
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严格依法放贷,严格遵守合同的约
定。
四、诉讼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别代理人有时出庭不及时。
2、格式化诉状的使用太机械。
格式化诉状的使用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方便,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是个别社在使用中
太机械、太死板,没有考虑格式诉状所未能涵盖的内容,这样既不严肃,又不利于保护原告的合法权利。
建议单笔无其
他特别情况的贷款,起诉时可以使用格式化诉状;二笔以上贷款合并起诉或有其它特别情况时,不宜使用格式化诉状。
3、随意变更诉讼请求。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请求或者提起反
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该规定施行前,法律对当
事人在诉讼过程变更诉讼请求是没有限制的,该规定施行后当
事人增加、变更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诉讼中还有随意变更诉讼请求的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议转变诉讼观念,起诉时弄准被告和诉讼请求。
发表
[]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
县信用联社
最近,我们对今年以来信用社起诉的借款合同案件特别是信用社败诉的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目的是从审理案件角度,找出你社在签订、履行合同以及诉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向你社提出一点建议,这些建议如能被采纳并能收到一点效果,我们将不胜欣慰。
一、借款人、保证人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合同主体存在缺陷是导致合同无效,甚至信用社败诉的最常见原因。
从今年以来审理的案件来看,合同主体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非自然人的法人、组织作为借款人或担保人签订合同时未提供营业执照。
无营业执照的“法人”、组织(如乡镇财政所、农经站、未申领营业执照的煤矿等)无资格从事民事活动,其签订的合同无法律约束力。
实践中一旦出现这种合同,往往难以确定责任主体,且证明难度大。
建议严格审查借款人、担保人的资格,除自然人签订合同时必须提供身份证明外,法人、组织签订合同必须提供经年检有效的营业执照。
2、合同载明地址与实际地址不符。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人作为借款人或担保人上。
如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中写的地址是杨庄镇某村的,但在诉讼中却发现该人实际是石桥镇某村的,或者是鲁山的。
查明当事人身份是诉讼的前提,上例中从法律上应认为二者不是同一人,严格来讲属被告不明确,以民诉法第108条之规定,后果是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建议提高信贷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签订合同时查明对方身
份。
3、合同当事人既未亲自签订合同,亦无委托书。
诉讼中借款人或担保人不承认借款或担保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某社诉许某、赵某一案,可能是担保人赵某自己拿着许某的身份证办理的借款手续,诉讼中许某不承认自己签合同,由于赵某下落不明,信用社因无法证明谁是行为人而败诉。
建议加强对信贷员的责任心教育,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让借款人或担保人亲自在合同上签字,无法亲自在合同上签字的,应有有效的委托书,避免留下类似的后遗症。
二、时效、期间方面存在的问题
超诉讼时效案件依然存在,因超诉讼时效、担保人脱保,在立案、审理时请求“通融”的现象并不罕见。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其成因、危害和后果无须再谈。
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制约机制,加强内部监督。
二是信贷员、基层社不要回避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争取主动。
三是摒弃拖拉工作作风。
三、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个别案件,信用社履行合同的手续不完善、还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
常见的是借款人是甲,而误将款交付给乙;
款未直接交付借款人,受借款人委托处分借款但无委托手续。
如翟xx借款一案,借款人是翟xx,担保人是牛xx,合同的签订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最后该社在履行合同时,认为翟xx与牛xx是夫妻,所以没有把款交付翟xx,而是把款交付给了牛xx,诉讼中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贷款时双方就已离婚,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
建议真正树立严格依法履行意识,摒弃按“理”办事的习惯。
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严格依法放贷,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
四、诉讼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别代理人有时出庭不及时。
2、格式化诉状的使用太机械。
格式化诉状的使用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方便,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是个别社在使用中太机械、太死板,没有考虑格式诉状所未能涵盖的内容,这样既不严肃,又不利于保护原告的合法权利。
12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建议书相关文章:建议书的特点和作用教你如何写建议书国际金融公司投资建议书农业综合机械化项目建议书环保建议书关于环保的建议书小学生环保建议书校园环保建议书查看>>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