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

合集下载

刻苦学习的名人故事简短

刻苦学习的名人故事简短

刻苦学习的名人故事简短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可以教给我们本领,可以纠正我们的过失,在书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苦学习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刻苦学习的名人故事:陈景润认真读书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

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

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

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

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

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

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

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1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中国现代名人勤学故事

中国现代名人勤学故事

中国现代名人勤学故事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

小时候,沈从文就喜欢看戏,常常迷恋着戏台上的各种角色。

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了半年学就辍学了。

为了学习,他四处借阅书籍,经常以苦力换取书籍、报刊进行阅读。

买不起本子练字,就在小腿上写字。

正如他自己所讲的:“我有个习惯,就是耐烦做事,把多的事情当作少的来做,不怕事情繁复,如堆柴一样,最后事情会一件也不剩。

”就这样,沈从文硬是靠自己的毅力和耐烦,从一个只字不识的文盲逐渐开始写作,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是著名的现代画家,他的画技高超,尤其擅长画骏马。

他常常骑着马四处游走,观察马的生活习性和神态,在艺术的追求上非常“痴”。

有一次,他为了画一幅《赛马图》而到某个草原采风,不料被国民党特务跟踪。

当徐悲鸿发现后面有人跟踪时,假装继续作画。

后来他意识到摆脱不了特务的追踪,便把刚才未画完的《赛马图》扔到火里烧毁。

特务们不明白徐悲鸿为什么这样痴迷画画,又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最后徐悲鸿饱经风霜终于创作出传世佳作《群马》。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要你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够成
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读书改变命运的现代名人例子

读书改变命运的现代名人例子

读书改变命运的现代名人例子
1.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3.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4.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10则

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10则

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10则用理想作纸,用勤奋作笔,抒写壮丽的青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欢迎阅读!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1: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

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

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

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2: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3: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4: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

名人小时候点典耀中华读书远航的故事

名人小时候点典耀中华读书远航的故事

名人小时候点典耀中华读书远航的故事
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名人小时候的读书故事:
1.孔子:孔子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他曾经向师襄子请教礼仪和音
乐,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

2.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据说他曾经因
为沉迷于书本而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3.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
王阳明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些名人小时候的读书故事,不仅展示了他们超凡的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望,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未来的深刻认识。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学习,以知识改变命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勤奋的事例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勤奋的事例

自古至今,勤奋一直是成功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勤奋的事例:1.达·芬奇: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一位画家、发明家和科学家。

他的成功源于他的勤奋和不懈努力。

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连续工作数小时,直到晚上。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2.牛顿:牛顿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他在年轻时并不是一个天才,但他通过勤奋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他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更成功,只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加勤奋。

”3.爱迪生:爱迪生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他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如电灯、留声机等。

他的成功也源于他的勤奋和不懈努力。

他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4.韩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年轻时读书非常刻苦,甚至达到了痴狂的程度。

他曾经在长安求学,每天都要骑着马去听课。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年轻时并不是一个天才,但他通过勤奋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他曾经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6.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功也源于他的勤奋和不懈努力。

他每天早晨都要背一些古典文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这些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勤奋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才能够取得成功。

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精选12篇)

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精选12篇)

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精选12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名人故事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女科学家林兰英的家乡在福建省莆田县。

在旧社会,女孩子上学很困难。

当林兰英上到小学三年级时,她的堂姐妹都纷纷退学,回家做家务事或外出当女工去了。

妈妈也劝她:“一个女孩子家,念书有什么用?看你堂姐,都能纳鞋挣钱了。

”女孩子读书就真的没有用?小兰英心里又是生气又是不平。

她写信给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倾吐了自己的心里话。

爸爸的思想倒很开明,多次回信鼓励女儿:“在外国,有出息的女孩子多着哪!好好念书吧,只要胸有大志,女孩子也能干大事!”小兰英从此发愤学习,直到小学毕业,年年成绩都在前三名。

可妈妈受封建思想影响,说什么也不同意女儿上中学。

兰英对妈妈说:“中学里有规定,考第一名的学生不用交学费。

我要争取第一名!”妈妈又气又急,赌气说:“好!要是交钱就别去上学!”母女俩就这样达成了协议。

林兰英怀着一团火跨进了莆田县砺青中学的大门。

刚进校时,男同学都瞧不起她,还有人讥讽道:“单独的竹子扎不成排,毛丫头念书长不了!”林兰英睬也不睬,只是埋头读书。

虽然,她每天都要干许多家务活,但上学从没有迟到或早退过。

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总是按时完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林兰英果真得了第一名。

一直到初中毕业,她每个学期都是第一。

妈妈无可奈何,只好认输了。

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

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

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

现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现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 马云呀,那可是商业界响当当的人物!想当年,他在创业初期,那是没日没夜地读书学习。

据说有一次,团队里的人都休息了,马云还在灯下研读各种商业书籍,这是何等的刻苦啊!这不就像是一只不知疲倦的飞鸟,拼命冲向蓝天吗?2. 莫言,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却依然对读书充满热情。

他会想尽办法去找书来读,哪怕是借着微弱的灯光。

这不就是像在黑暗中努力寻找光明的探索者吗?3. 雷军,大家都熟悉吧!在他打造小米帝国的道路上,读书可是给他帮了大忙。

他曾经钻研各种技术书籍,力求做到最好。

这简直就跟一个痴迷于钻研宝藏的冒险家一样啊!4. 董明珠,这位女强人在年轻的时候可是非常勤奋读书的。

她会在工作之余,抓紧时间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为自己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这难道不像一个不断积累能量的斗士吗?5. 朗朗,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他从小就刻苦练琴读书,对音乐知识的追求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就像一只不知满足的小老虎,拼命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6. 屠呦呦,她为了研究医学,那得读多少书啊!她可以整天泡在实验室和书堆里,这种执着不就是像在沙漠中找水的骆驼吗?7. 李彦宏,百度的创始人。

他当年在美国留学时,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整天埋头于图书馆,贪婪地吸收着一切有用的信息。

这岂不是像一块渴望知识甘霖的海绵吗?8. 马化腾,在腾讯发展的过程中,他肯定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来提升自己。

他就像是一个在知识海洋中奋勇前行的航海家。

9. 王健林,他的商业头脑可不是天生的,那是通过不断读书学习积累出来的呀!他会去研究各种商业模式的书,这像不像一个时刻准备战斗的将军在研究战术呢?这些现代名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读书真的太重要啦!只要刻苦读书,就有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名人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
现代名人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
陈景润刻苦学习的故事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
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
“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童弟周刻苦学习的故事.
在开始成绩很差的情况下,学校不允许在教室里看书,他躲在
路灯下看,外国人说他实验不行,就经过多次试验,获得了成功.获得了教授的好评.
华罗庚刻苦学习的故事.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

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

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

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四周的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

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

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
“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
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
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

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

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