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共39页
论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思想-最新文档资料

论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思想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开始,至公元589年杨坚灭陈结束,共369年时间。
这个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阶段、门阀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推动了社会思想朝着新的阶段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思想解放的历史阶段,是战国“百家争鸣”的延续。
社会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期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是这时期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处于分裂动荡之中。
(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又一个特点。
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一政治集团,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诛锄异己,并与执政集团相抗衡,最后取而代之,是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的一般规律。
(三)寒门与士族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极端压抑,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两外一个特点。
门阀制度的腐朽性在当时显而易见。
它不辨贤愚,优略,凭血缘和门第来确定地位,授官用人。
而贫寒之士则拒之门外,他们穷愁潦倒,饱受冷落,内心凄凉,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使用文学的形式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批判社会政治的黑暗,倾述深重压抑下的愤慨之情。
这些构成了这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四)与社会的长期混战,政权的频繁更迭相应,这时期的思想领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汉代封建统一帝国的需要而确立的文化统治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思想解放之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玄学兴起发展并与反玄学并存所谓玄学,狭义上指魏晋玄学,“玄”指虚无飘渺、道理丰富,它最早见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内在本质是还原人本身个性价值。
玄学的兴起,是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实现对古代思想家的首次全面思想启蒙,影响了对魏晋文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审美格调、人生品味和写作风格。
魏晋玄学吸收和借鉴了汉代经学,东汉灭亡后,传统儒学逐渐衰落,魏晋统治者从老庄角度出发解释儒经,崇尚《周易》、《老子》、《庄子》,以“玄谈”来维护其奢靡的生活方式,由于统治者重视,魏晋玄学产生后发展迅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乎语言的哲学思想异彩纷呈,独树一帜。
王弼具有鲜明工具主义倾向的言不尽意论,不仅是魏晋玄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且逐渐渗透到谈坐论辩、文学艺术、经籍训诂、文字研究、佛经翻译等广泛领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影响极为深远。
它与僧肇对语言的空观思想,较为重视文字音、形背后之意义的文字训诂思想,以及强调诗言志传统的文学语言观念等一道,成就了一种言无言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名实关系论;王弼;言意之辨;语言的空观;无言之美对于魏晋时期学术思想,后人或以清谈误国批评之,或以风度雅致赞美之,褒贬不一。
然而,上自汉末下迄南北朝统一,玄风大盛,学术思想的自由解放、往复辩难的气息浓厚,对于语言的哲学反思继先秦、两汉之后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诸如名实关系论、言意象之辨、“理胜”与“辞胜”之辨、佛经翻译中的“格义”和“合本”等关乎语言的哲学论辩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语言哲学思想,既有本体论的也有工具论的,既有认识论的也有境界论的。
本文将分别从语言,政治、实在,翻译和文字训诂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论述。
一、正名主义-从名实论到名理学葛瑞汉曾经认为,中国语言哲学关注的主要不是本质问题而是名实相符问题。
把握名实关系,不仅仅是研究整个中国古代语言观的一条主线,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观的一把钥匙。
名与实,在先秦名家和墨家那里,一般被规定为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即作为共相的名称、概念与其所指称的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实在之间的关系。
但是汉魏时期的名实关系论则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已不单是一个语言学或逻辑学问题,而主要是一门如何认识、选拔、使用和评价人才的知识论和政治学。
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鉴的名实,它主要关注人才的流目品题与实际才能之间的关系。
二是才性的名实,主要研究人的才能与德性的离、合、同、异关系。
它的兴起与曹魏时期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三是律学的名实,它主要研究的是官职的权责关系,以便进一步“参伍形名”-综合比验官吏的实践效果与法规的文字规定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1.2)

2、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具有更密切的关 系。文学理论是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是文 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如果说先秦、两汉 的文学理论批评多侧重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解 说,特别是两汉的文学批评可以说是“六艺 之附庸”,两汉文学批评实质是“经学的批 评”,那么,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已经具备 了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意义了。从此,文学 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并行不悖 ,成为文学之 两翼,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3、文学理论与学术文化的关系,不再是先秦 两汉时代文学理论依附于哲学、史学、经学, 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而 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例如文学理论与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等 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推动了魏晋六朝文 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4、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 时代。当时的一些理论家对文学的审美特征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总体特征上来看,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 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例如, 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 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 重研究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等,这很明显是 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站在“文学的自觉”的高度,去审视魏 晋六朝的文学理论,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与先秦两汉文学文学理论批评重“诗言志” 相比,魏晋六朝文学理论以“诗缘情”为旗 帜。从此,“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 成为中国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的两大重要学 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优秀传 统。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总体表现为从 玄学的兴盛到三教合流。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各种社 会政治力量和学术思潮不断分化组合,但也 都有各自的主线。由魏晋“九品中正制”逐 渐形成的特权门阀士族阶层,一直是社会的 主要统治力量。而学术思想上则表现为随着 佛学东渐,玄学兴衰,儒、道、释三家相互 交融,尔后,三教合流成为中国传说过,魏晋六朝是文学自觉的时 代。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学的自觉性, 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创作意识 的增强,即文学抒情言志的自觉性的增强。二是文 学创作题材的开拓,许多新的审美对象被发现被使 用,使文学创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三是作家的 主题意识加强,使文学创作更自觉地追求各自独特 的艺术个性与艺术风格。四是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 标志着魏晋六朝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这种文学意识的独立与成熟,乃是魏晋六朝文学处 于自觉时代的主要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以王弼的天人观为例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问题,它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之为人存在的依据,为人的生命层次的提高提供理论上的回答。
天人关系的哲学命题可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天人相分”三种。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一直遵循的思想主线,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和谐是中国哲学追求的共同理想,但是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特点突出的表现为“玄学”,玄学的产生是具体的时代的产物,玄学致力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力图实现天道与人道的完美统一。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天人观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色彩的天人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进路,呈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为后来的天与人的贯通提供了借鉴,也为当时的人们摆脱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
本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天人关系问题的理论背景,先秦两汉时期的天人关系的发展进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的形成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着重阐释王弼的天人观,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建立了自己以“无”为主的哲学体系,用“无”取代了“道”,落实到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崇本息末”、“体用不二”与“得意忘言”的方法论,力图实现儒与道的贯通,他的这种理想成为当时人们的共同愿望,为后来的竹林玄学与西晋玄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
最后,王弼的天人观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论证“天人合一”为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与生存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也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天人观玄学自然与名教贵无论崇本息末一.引言哲学关注的是人,力图解决的是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包括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继而继续追问,人从哪里来,人又要到哪里去,人的终极目标在哪里,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构成了每个哲学家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对于它们的回答是哲学家们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至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中,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一、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础,是构成整个佛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概念包括涅槃、因果、空性、中道、诸行无常、八正道等。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生死轮回,彻底解脱的境界。
因果则是佛教中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因”和“果”的关系。
空性则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世界的本质是空的,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所构成的虚幻幻觉。
中道则是佛教中慈悲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指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的道路。
诸行无常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八正道则是指佛教徒达到涅槃的道路,包括正确的见解、思想、语言、行为、努力、专注、念、禅定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期,佛教思想以汉传佛教为主,重心在经典解释、禅修实修和寺庙组织方面。
此时的佛教思想主要是在借鉴汉传佛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思考和理论。
2. 禅宗思想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开始流行,并且逐渐取代了小乘佛教。
其中,禅宗思想的出现,对整个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强调直接体验,从而发展出了独特的禅修法门。
3. 涅槃学派的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以涅槃学派为代表的新兴学派。
涅槃学派主张借助禅定体验而认识涅槃,批判了法相宗所倡导的研究文字的方法。
涅槃学派认为,佛教教义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涅槃,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
4. 中观学派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心逐渐由内向外转移,中观学派的思想开始得到推广。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创作论。 ② 创作论。
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还有三个主 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 要理论:a.缘情说 由陆机《文赋》中出, 缘情说: 要理论:a.缘情说:由陆机《文赋》中出, 诗缘情而绮靡(华丽) 成为继“诗言志” “诗缘情而绮靡(华丽)”,成为继“诗言志” 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 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并开诗歌 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 心物交融论: 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由陆机到 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 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 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 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论将心物交融说推 动静相济说: 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 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这是对创作时的心理 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 佛学影响, 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玄、佛学影响,一向 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 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宗炳 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 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
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顾恺之 产生影响, 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 顾恺之 产生影响 , 顾恺之产生影响 并以形神之论谈画。 世说新语 巧艺》 并以形神之论谈画 。《 世说新语 巧艺 》 顾氏画人, 数年不点目睛, 载 , 顾氏画人 , 数年不点目睛 , 人问其 四体妍媸(chi嗤音 丑义, 嗤音, 故 , 曰 “ 四体妍媸 ( chi嗤音 , 丑义, 与 妍相对) 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妍相对 ) , 本无关于妙处 ; 传神写照 , 正在阿堵中” 顾氏论画重神似, 正在阿堵中 ” 。 顾氏论画重神似 , 主张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 重神轻形, 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这与佛教之 神不灭”论相表里, “神不灭”论相表里,共同将重神的思 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 重神似之美。 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
第四章1 汉魏之际学术思想

二、道家思想的兴起
黄老” 道家两大流派之 “黄老”
“黄老”:黄老学派以道家的“因循”哲学是指导原 黄老” 黄老学派以道家的“因循” 黄老 则,法术势是政治手段,形名是思想方法,阴阳五 法术势是政治手段,形名是思想方法, 是思想方法 行是宇宙结构论框架,而儒家的仁义和墨家的兼爱, 行是宇宙结构论框架,而儒家的仁义和墨家的兼爱, 则给这个冷峻无情的理论骨架, 则给这个冷峻无情的理论骨架,披上了温柔的伦理 学外衣。 学外衣。
自秦焚《六经》 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 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 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 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 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 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 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王符《潜夫论 考绩》 王符《潜夫论·考绩 考绩》
一、经学的衰落与名教的破产
3、名教破产
欺世盗名 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 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 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 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 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 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 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 中所生。蕃大怒曰: 圣人制礼,贤者俯就, 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 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及 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 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 乎?”遂致其罪。 遂致其罪。 ——《后汉书 陈蕃传》 后汉书·陈蕃传 陈蕃传》
中国哲学史讲义03魏晋南北朝哲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哲学第一章概观第一节社会特点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使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政治权力中心多极化,使意识形态复杂多样化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使文化形态相交融第二节思想文化特点总体看思想文化呈多元发展趋势:魏晋玄学思潮为主南北朝道教流行南北朝佛教传播第二章魏晋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老子注》第一节关于玄学的概述一、特点玄学是魏晋时代(220~420年)的主要哲学思潮。
具体表现为:基本问题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思维方式是思辩式的,重在领会精神实质学术特点体现为援道入儒,儒道兼综现实生活受老庄逍遥思想影响,放纵不羁二、玄学的产生1、魏晋面临的时代问题:统一国家的分裂、士人生活的动荡、多元观念的碰撞、意识层面的整合。
2、玄学产生的原因:现实因素:汉末豪强混战、三国分立,证明“独尊儒术” 的不可取;魏晋政治斗争激烈,士人得失生死变化无常“名士少有全者” ;学术上追求玄远以求自保于是弃实尚虚,追求玄远。
理论因素:汉代儒学在“独尊”需要驱使下的经学化、神学化,反使其理论空疏无务,迫使理论转型,用抽象的义理辨析取代神学的虚构。
三、经典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注》《老子注》《庄子注》四、主题玄学的哲学主题是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但实质却是围绕着儒学的本质展开的,是关于名教与自然、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问题。
玄学家通过倡导崇本息末以证明“名教”与“自然”的同一性。
是为“名教自然”之辩。
名教:指正统儒学所确立的社会规范,引申为一般的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
泛指有为。
自然:指宇宙的普遍本体,又指与人为相对的天道自然。
泛指无为。
五、汉—魏哲学形态的转化主线:神学目的论—玄学本体论特点:将先秦学说神学化、政治—玄理化、自然化结果:为儒学寻求天命依据—重建儒家道德本体六、意义中国哲学由宇宙论转向本体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儒家与道家的基本价值系统整合为“名教即自然”的同一哲学命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