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美塔纳的《捷克舞曲》
论斯美塔那“波尔卡”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

未来 的妻 子 贝蒂 B e t t y 所作 的爱情 宣言 。从标 题 “ 祖 最高成就之体现 。 国— —波 尔卡舞 曲形 式”我们 能够得 到暗示 ,斯美 塔 在1 8 7 9年 创作 的捷 克 舞 曲第 2 卷 中有部 分其 他 那在瑞士 写作 的第 三部波尔卡套 曲作 品表现 出斯美 塔 捷克 民间舞 曲形式 ,但波尔卡仍 旧扮演关键 的角色 。
形 成反 差 的是 在他 的 G小调波 尔卡 中,左 手声 部则 品的第二首 F小调波 尔卡 与第一首作 品有着 明显 的区 含 有着更多 的旋律意味 和令 人关注 的创作 手法 的运用 别 。这首波 尔卡双手配合 着共 同连续行 进 ,几乎 是一 ( 见谱例 2),半 音体 系也在这 部作 品 中扮演 着十分 种复调风格 ,而三声 中部 则具有鲜 明舞蹈性特征 ,与
他于 1 8 5 6年 离 开 自己 的祖 国到 瑞 士 。在 1 8 5 6 — 1 8 6 1 年五年 问斯 美塔那 曾多次返 回祖 国 ,但是都 只停 留很
短 的一段 时间 。斯美 塔那在瑞 士期 间创 作 的贝蒂娜波 以及大量高级 的钢 琴演奏技术上的要求 ( 见谱例 5) 。 尔卡 ( 创 作于 1 8 5 9年 )是一 首抒 情 的作 品,是为 他 这套捷 克舞 曲是斯美 塔那在波 尔卡这种体裁创 作上 的
容更加 深刻 ,在 钢琴演奏技法 上也有很 大的发展 。在 音 乐作 品。第一 首升 F大 调波尔卡是一 首技艺精湛 的 路 易丝娜 波尔卡 中 ( 见 谱例 1 ),例 如 ,斯美 塔那写 属 于上层社会 的音乐作 品。右手在 以琶 音方式演奏 和 作 的左 手声部仅 仅起到节奏 与和声基础 的作 用 。与之 弦 的基础 上快 速在琴键 上飞 驰 ( 见谱 例 3 ),这套作
斯美塔纳《沃尔塔瓦河》赏析

斯梅塔那《沃尔塔瓦河》赏析陈茜20090704310063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二班摘要:介绍了作为捷克最家喻户晓的六首交响诗之一的《沃尔塔瓦河》,它的作家简介、作曲背景、结构介绍以及我的感受。
关键词:捷克斯美塔纳沃尔塔瓦河正文: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1824——1884)被称为捷克音乐之父。
斯美塔那自幼就显露出了出色的音乐才华,他四岁开始学小提琴,五岁演奏海顿的室内乐作品,六岁当众演奏钢琴并开始作曲。
19岁时,斯美塔那已经形成了具有捷克民族特征的音乐创作风格,并且成为当时肖邦作品的最优秀的演奏者之一。
他创办了布拉格音乐学校,领导了发展捷克民族文化文化的多种音乐活动,创作、指挥、演奏、教学部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不愧为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斯美塔纳的一生是在不安定的政治背景下度过的。
在奥地利的统治下,波希米亚动荡不定,掀起了民族主义热情的浪潮,这股浪潮在1848年的起义时达到顶点。
年轻的斯美塔纳投身于爱国的事业中。
革命被镇压之后,布拉格的气氛对那些被怀疑是同情民族主义者的人来说是沉闷的。
1856年,斯美塔纳接受了瑞典的一个指挥职位。
在国外期间,他追随柏辽兹和李斯特而转向写作交响诗。
1861年,他返回波希米亚,重新开始他的民族艺术事业,并为布拉格建立一个用民族语言演出的剧院而奔波。
在他的八部爱国主题的歌剧中,有几部仍在他的祖国上演。
其中一部《被出卖的新嫁娘》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另一部同样重要的,建立了斯美塔纳声誉的作品题名为《我的祖国》,这是一部含有六首交响诗的组曲,在1874年—1879年间写成的。
这些作品浸透了波希米亚美丽的乡村景色,民间歌舞的节奏,以及壮观华丽的传奇。
斯美塔纳的整部作品有《维谢格拉得》、《沃尔塔瓦河》、《莎尔卡》、《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塔波尔城》和《勃兰尼克山》六部分组成。
在斯美塔纳坎坷的一生中,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留下了光辉的艺术遗产。
在捷克斯洛伐克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斯美塔那是我们的音乐家”。
另一位失聪的音乐家——捷克音乐之魂斯美塔那

中第 二 首 《 尔 塔 瓦 河 》脍 炙 人 口 ,很 的 光 芒 , 这 难 说 不 是 最 好 的 对 知 遇 之 万 古 尔 盾 的 巨 额 收 入 … 一可 他 们 每 月 伏 多 人 正 是 通 过 这 段 音 乐 才 记 住 了斯 美 塔 恩 的 报 答 。 那 的名 字 。 只以 9 2古 尔 盾 打 发 我 ,打 发 我 这 个 使 字 字 凄 凉 ,声 声 抱 怨 也 没 能 改 变 《 的 祖 国 》 在 国 际 上 的 声 望 远 远 这 部歌 剧 问世 的 原 作者 ! ” 我
《 的 祖 国 》 由 6首 各 具 风 格 的 交 的 歌 剧 ,但 就 是 这 么 一笔 少 量 的 钱 也 没 我 “ 舍 拉 德 ” 、用 回 旋 曲 方 式 的 维 卡 ”、用 多主题变奏 方式的 “ 伏 加 了些 年 金 ,但 斯 美塔 那 那 颗 饱 受 沧 桑
而充满动 力感 的 ,带有捷克 民间风格 的 响 诗组 成 ,分别 是 采用 奏 鸣 曲 方式 的 有提供几年 。后来 ,经过交涉 ,又给他
在 民 族 乐 派 的 歌 剧 中 ,像 《 出 卖 是否被人喜 爱 ,这无疑是个悲剧 ,这个 连基 本 的生活都 难 以维系 ,经过协 商 , 被
的新 嫁娘 》这样 受人 喜欢 的歌剧 不 多 , 对 自己 的祖 国充满诚 挚感情 的作 曲家 , 剧 院同意每 年提供给 他 1 0 0古尔盾作 2
尔 塔 瓦 河 ” 、 用 变 奏 曲 方 式 的 “ 尔 的 心 已 经 无 法 复 原 了 。 莎 “ 希 米 波
斯美塔那:捷克音乐之父

级 都接受德 语教育 , 括许 多 民族 活” ( r m l e 等。 包 F o my i人迷
惑 不解 的 , 是他缔 造 的民族特 色基 的音乐偶 像李 斯特 , 不过 首都 的魅
尤其是 ( 《 我的祖 国》中六首, 风
格简洁 , 富有戏剧性, 出了 胜 他
以往的作品。
民族性
的音乐素材 中提炼 出一种我们 现在 弹钢 琴。 虽然还 远谈 不上成功, 但至 认为是 “ 捷克 ” 的风格 。 然而, 论 少他有足够 的时间来学习作 曲了。 无 这些 前辈们多 么出色 , 斯美 塔那 不 此后 的二十年 , 美 塔那 都为 斯
贝德 奇 ・ 斯荚塔那的 一, 充满 丫坎 : 一I : 米之不易的机遇、I l行的忽视以及个人的悲例。 i J 谴我们来深入探
究这位 如今被公 认为 “ 捷克 跨乐夔 ’ 艰雄的 舟乐 滩 。
斯美塔那: 捷克音乐之父
Be rc m e a a T eF t e f e h M u i d ih S t n , h a h ro c sc Cz
予了极 大支持 , 同时斯美 塔那 也分 的布 拉 格没有一所 音乐学 校 , 以 可
享 了他 们对 于舞 蹈 的热爱 , 这一点 足以施 展他 的音乐天 赋 。 艺术 家协 在他 十几 岁时就 初露 锋 芒 了。 孩童 会、 赫拉霍 尔合 唱协会 以及如 今坐
时期的经历还让他对 自然风光 无 比 落在沃 尔塔瓦河畔的民族 剧 院的前 痴迷, 特别 是 13 年 他们举 家迁往 身一一 布 拉格 临时剧 院, 81 直到十九 南波希 米亚 , 后来他在 交 响诗套 曲 世纪六十年代才 出现。 我的祖 国)中以高超 的技巧描绘 ) 了波希 米亚 的历史与神秘。
不朽的旋律__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Vltava

不朽的旋律__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伏尔塔⽡河》(Vltava ,Moldau)《伏尔塔⽡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于1874-1897年间创作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也是套曲中最著名的⼀⾸,它以抒情诗般的美妙和丰富想象⼒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该曲经常以独⽴乐曲在⾳乐会舞台上演出⽽流传⾄今。
《伏尔塔⽡河》的乐谱上有这样⼀段说明:两条⼩溪汇合成伏尔塔⽡河,流向远⽅;穿过茂密的森林,听见那猎⼈号⾓声的回⾳;流过丰收的⽥野,岸边传来了农村婚礼的欢乐声⾳;夜幕降临,⽉光下⽔仙⼥们在闪光的波浪上歌唱、嬉戏;奔腾的河⽔冲击着岩壁,发出轰响,掀起浪花,沿圣约翰峡⾕滚滚⽽下;流向布拉格,流经古⽼的维谢格拉德,伏尔塔⽡河宽阔⽽壮观,继续向远⽅流去。
为了体现这⼀构思,作曲家除确⽴⼀个基本主题外,还构思了⼏个插部主题。
并采⽤近似回旋曲的结构形式,以推动情节的连续发展。
乐曲开始,先由两⽀长笛奏出波动起伏的流动⾳调,似涓涓西⽔。
它代表伏尔塔[⽡河的第⼀个源头。
接着两⽀单簧管⼜以同样⾳型相继加⼊,它代表着第⼆个源头。
在这汇成⼤河的背景上,引出⼀⽀由双簧管和⼩提琴奏出的宽⼴流畅、优美如歌的旋律,它就是乐曲的基本主题。
这个主题以⼤⼩调交替出现的⽅式在不断发展着,并贯穿于全曲。
第⼀个插部主题表现流过森林时,传来猎⼈狩猎的号⾓声,由圆号与⼩号奏出。
第⼆个插部主题,描绘河流穿过⽥野,岸边展现出乡村民间歌舞的欢乐场⾯。
第三插部逐渐平静下来,好似银⽩⾊的⽉光下,⽔仙⼥们在翩翩起舞。
伏尔塔⽡河浩荡的巨流,不断奔涌向前,流过布拉格。
基本主题也由⼩调转为同主⾳⼤调,⾳乐⽓势更加壮阔、辉煌。
尾声中还出现了颂扬捷克光荣历史的维谢格拉德的庄严主题。
最后,滔滔河⽔流向远⽅。
斯美塔那,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伏尔塔⽡。
捷克的森林、草原、河流,这感情多真挚,多深沉,多优美,多壮丽,多⾼贵。
油然⽽起的肃穆之情,如同那伏尔塔⽡的波涛,起伏波动,⼀浪推动着⼀浪,义⽆反顾地奔向远⽅。
交响诗赏析

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被称为捷克第二国歌。
说来惭愧,我是从电视剧《金婚》中知道《沃尔塔瓦河》的,剧中张国立与那个女技术员差点感情出轨就是因为他们俩在听《沃尔塔瓦河》时有了共鸣。
我对剧中出现的《沃尔塔瓦河》主旋律印象深刻,一直想聆听该曲的现场演奏,直到今天才如愿。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匈牙利刚从奥匈帝国独立的时期,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
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
更为难得的是,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
作品共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描写古代捷克的光荣历史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描写纵贯捷克的沃尔塔瓦河的风光第三乐章《沙尔卡》描写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生动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第五乐章《塔波尔》第六乐章《布兰尼克山》描写了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斗争。
六个乐章都可以单独进行演奏,其中最著名的是完成于1874年12月8日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从诃水的源头开始描写,逐渐映现出奔腾不息的河流、岸边茂密的森林、富有生气的乡村、宁静的月夜、险要的峡谷、古老的城堡,这些景致与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乐曲一开始,表现两股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涌出:一股寒冷,一股是暖流.寒流由长笛的音色和上行波动的音型奏出,不久,单簧管以温暖的音色携下行波动的音型进入,表示暖流前来汇合.与此同时,小提琴清脆的波奏、竖琴晶莹的泛音犹如飞溅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辉.两条小溪欢悦地向前流淌,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大,水势越来越猛,最后终于汇聚成一条波涛翻滚的河流—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主题由一个宽广的、律动性很强的旋律来表现,由全体乐队演奏.这支旋律接近捷克民歌,它朴素、抒情,蕴含着作者炽热的爱,以一种不可抵御的力量向前翻滚、奔腾.河水经过一片茂密的森林,这里采用狩猎的号角声和乐队浓重厚暗的音响来塑造森林的形象,同时印发人们对阴暗、广袤和神秘莫测森林的联想.号角的主题由小号和圆号奏出:转瞬间,号角声在沃尔塔瓦河水的喧嚣声中消失.一个乡村民俗场面出现了,这是捷克民间舞曲波尔卡的乐声,表现热闹喜庆的乡间婚礼.乐声渐渐远去,静谧的夜幕降临了.月光下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音乐中,长笛和单簧管奏着起伏波动的音型,竖琴拨响串串琵音,圆号以极其微弱的力度在长音上爬行,在这迷迷朦朦、水波荡漾、阵阵涟漪飞溅的背景下,小提琴在高音区咏唱出晶莹优美的象征水仙女的主题.沃尔塔瓦河水继续向前奔流,当它穿越圣·约翰峡谷时,巨浪猛烈的冲击着石头、峭壁,发出雷鸣般的吼声.这里的音乐没有旋律,只有紧张、阴暗、严峻的音响在不断增涨,铜管乐器和定音鼓的加入,使音乐更加凶险.河水终于冲出了险滩,这时速度加快、力度增强,音乐骤然明亮、坚定,沃尔塔瓦河主题由原本柔和、暗淡的小调式转为明朗的大调,它波澜壮阔、满载胜利的喜悦向前奔腾。
斯美塔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分析

发. 1 7 8 1 年 奥地 利 被迫 废 除捷 克农 奴 制 , 为 1 9世 纪
民族 复兴 运动 兴起 创造 了历 史条 件 。
斯美 塔那 的 童年 和青年 时代 正处 于捷 克 民族 复
兴运 动 时期 . 由于 特殊 的 国情 和社 会 环境 , 他 在相 当
长 时期 不 得不 讲 德语 。 受德 国音 乐 文化 的影 响 。但
之歌》 ( 伊・ 克拉 尔的诗 ) 、 管弦乐《 大学生乐团进行
曲》 、 《 国民近 卫军 进行 曲》 和《 庄 严序 曲》 等。 斯美 塔 那于 1 8 6 2年 以作 家科 ・ 萨 比纳 的脚本 写
一
、
作 品介 绍
交响诗 ( S y mp h o n i c p 0 e m) 是李 斯 特 开创 单 乐 章
对 他 的 民族 音乐 风格 形成 有 重要 的影 响 。三 四十年
与交响诗创作 看作是 民族传统 风格 的悖 离 , 民族 形式 的反叛 . 甚 至认 为他是 按照瓦格 纳 的作 曲方式 和德 国 模式来进 行创作 的。本文意 在通过对 交 响诗 套 曲《 我 的祖 国》 的介 绍不 仅体 现 出斯美 塔那 真挚 、 炽 热 的爱 国情感 , 而且说 明这 部作 品为捷克人 民开 扩 了民族音 乐发展 新 的途径 , 创 作 的历史 意义是深 远的 。
B r a n d e n b u r g e r s i n B o h e m i a ) , 紧 接着 , 斯美 塔 那 又 用 同一作 家脚 本创 作 另一部 捷克 语 民族题 材 内容 风情
家, 历 来成 为欧 洲霸权 国家争夺 的焦点 。 罗 马天 主教 教会 统 治持 续 几个 世 纪 。公 元 l 2世 纪 起 曾 三度 沦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音乐鉴赏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音乐鉴赏年级:高中学科:音乐时长:1-2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捷克音乐家斯美塔纳的作品《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表达意义。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对捷克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这部作品,提及其作曲家斯美塔纳,并简要介绍其在捷克音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捷克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音乐传统对这部作品的影响。
音乐欣赏(15分钟)播放《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选段,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其中的音乐表达和情感。
播放完毕后,让学生就他们的感受和观察记录下来,例如乐曲的节奏、旋律、音色和情绪等。
探究音乐特点(2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的观察和感受,提出问题,例如乐曲的基本结构、主题的变化、乐器的运用等。
介绍斯美塔纳作品的特点,例如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感、丰富的管弦乐编曲等。
引导学生思考乐曲中可能表达的意象和情感,并讨论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对斯美塔纳的创作的影响。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究乐曲中的不同段落和乐器的运用,并讨论其音乐特点和表达意义。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
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整理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意义。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或展示,通过音乐、舞蹈或诗朗诵等方式展现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在音乐欣赏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对《捷克的原野和森林》音乐特点和表达意义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记录和总结来评估。
评估学生在表演或展示中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斯美塔纳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探索其他捷克音乐家的作品,例如德沃夏克和苏库普等,比较他们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演出,亲身体验和欣赏捷克音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斯美塔纳的《捷克舞曲》
内容摘要《捷克舞曲》是“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纳创作的钢琴小品集,从作品名称上就可以感受到这些作品与捷克民间音乐的血肉联系。
本文从节奏、旋律、曲式、和声等方面对该作品集进行了宏观上的音乐分析,从而来探寻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作曲家对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捷克舞曲》斯美塔纳波尔卡富里安特
斯可契那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创作的钢琴作品集――《捷克舞曲》充满了地道的民族风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一幅幅优美生动的民俗画卷。
这部钢琴作品集被分成两套。
1877年完成第一套,共包括四首华丽的波尔卡舞曲,这是作曲家最喜爱的一种舞曲体裁。
两年之后,斯美塔纳又写了第二套《捷克舞曲》,共有十首,是根据捷克民歌中生动的舞曲形式写
成的各具特色的音乐作品。
斯美塔纳在音乐创作中一向注重对捷克民间音乐的运用,他与居住在雅勃坎尼查的老教士们的交往给予他很大的帮助,老人们在自己的记忆中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民间歌曲和舞蹈,斯美塔纳经常去拜访他们,并长时间地谈论他们双方都很感兴趣的捷克民间艺术创作。
从这
些谈话中他获得许多生动的、具体的资料,运用在写作《捷克舞曲》的工作中。
在音乐语言上,斯美塔纳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提炼和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曲式结构等,并创作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在题材方面,《捷克舞曲》全部选材于捷克的民歌或民间舞曲。
舞曲形式除波尔卡舞曲外,还包括富里安特、杜帕克、苏斯特斯卡和斯可契那舞曲等。
另外,还有根据捷克民歌写成的《母鸡》《燕麦》《长矛骑兵》《熊》《小洋葱》等,斯美塔纳所创作的《捷克舞曲》自始自终要表现的都是捷克人民的思想愿望,所描绘的都是捷克风俗生活的场景,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捷克的民歌在曲调上比较严谨方整,常用传统的古典曲式结构。
《捷克舞曲》主要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以及变奏曲式。
舞曲的特性使得作曲家在许多作品中都选用了复三部和回旋曲式,更突出了舞蹈音乐的结构原则。
变奏曲式也是这部作品主要采用的曲式结构。
这是一种更接近于民间音乐的结构形式,故被作曲家所选用,也更加能够衬托出捷克民间舞曲的原汁原味来。
《捷克舞曲》中采用捷克民间音乐的节奏节拍尤为普遍,复杂的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等是捷克民歌中常出现的特
殊节奏音型,被斯美塔纳广泛地运用于这部作品中。
在捷克民歌中二拍与三拍的交替(如2/4和4/3拍)最为常见,如在《捷克舞曲》第一首富里安特舞曲中,就是运用连线、重音等记号将舞曲中二、三拍交替的节奏特征表现了出来。
在捷克民间舞蹈音乐中,常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舞蹈者飞速快捷的舞姿,这在第十首斯可契那舞曲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以上所说的捷克民间音乐的节奏节拍特点几乎贯穿在《捷克舞曲》的始终,充分体现了捷克民间舞曲的节奏特征。
在《捷克舞曲》中民间音乐的旋律音调被广泛地使用,其中某些杰出的舞曲是由原来的民间旋律所构成。
在这些舞曲音乐中,浓郁的民间气息充斥其间,激烈的富里安特舞曲是以自己热情的气质来魅惑听众的;《熊》和《吹风笛的人》极其巧妙地传达出风笛旋律的特点,风笛在捷克是广泛流行的乐器,并且是民间舞蹈的常用伴奏乐器,这些舞曲对其旋律音调的模仿更是突显了捷克民间音乐的鲜明特色。
在《捷克舞曲》中速度对比也是其典型的音乐特征,几乎每一首舞曲中都标有少则两、三个,多则八、九个不同的速度术语标记。
例如在第二套的第四首舞曲《熊》中,其速度术语依次为快板(Allegro)、中速(Moderato)、更快(Piu mosso)急板(Presto k中速(Moderato)、更快(Piu mosso)稍慢的快板(MenoAuegro)、急板(Presto)等。
这样频繁的速度变化,也同
样出现在这部作品的其他许多舞曲中。
这是斯美塔纳在模仿民间音乐中强烈的速度对比。
在《捷克舞曲》中,钢琴音乐华丽的演奏技巧得到了极其丰富的表现,使得音乐的旋律气势辉煌,音响色彩绚丽车盈。
在这两套舞益中,作曲家还运用了许多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常用技法。
如在第一套《捷克舞曲》第二和第四首波尔卡舞曲以及第二套的第一、第四和第七首舞曲中可以看到半音阶的大量运用,在第七、第八首舞曲中运用远距离音程以及和弦的大跳也非常频繁i同名大小调、三度远关系等色彩性
转调,以及和弦外音、临时变化音、频繁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也充斥在舞曲音乐的进行中。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娴熟的浪漫派音乐技法。
以上笔者主要从题材、曲式、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等方面对《捷克舞曲》做了简要的音乐分析。
尽管斯美塔纳在创作《捷克舞曲》时的初衷是为了更突出捷克民间音乐的风格,并广泛地运用了民间音乐的节奏、调式等风格特征,且许多旋律都是取自民间音乐的原旋律,但他那高超的浪漫派音乐技法,使这些捷克舞曲都已成为高度艺术化的钢琴音乐作品。
让人一听,就能想起李斯特、肖邦等人的钢琴音乐来,这也是斯美塔纳深受这些作曲家影响的结果。
并且他把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看作是民间舞曲形式创作的典范,关于这一点,作曲家在写作《捷克舞曲》时期的一封信中写道:“……我
并不打算把波尔卡的名称改变为更普通化的舞曲,‘波尔卡’逸名称之所以重要,因为我的愿望是向着使波尔卡艺术化这样一个目标,就像肖邦在当时对玛祖卡舞曲所做过的那样。
”斯美塔纳对所有捷克舞曲的创作也都遵循着这一理念:将地道的民间舞曲创作成高度艺术化的音乐作品。
正是这一刨作理念的坚持,使得斯美塔纳的钢琴音乐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