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探析摘要:本文就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作了初步探析,以期更好用之。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应用探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标志。
养生理论是《内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书有40多篇涉及养生的内容,其养生理论,对后世中医养生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内经》中养生的概念《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长生久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因此,《内经》中的养生概念是指﹕养生即保养生命,使人体内外调和、增进健康、防止疾病,以延年益寿。
二、《内经》中养生的意义《内经》不仅提出了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还指出影响人的自然寿限的因素很多,也较复杂,但不外乎先、后天两大方面。
先天即来自父母的遗传因,《灵枢·天年》所谓“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而后天因素,如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等是完全可以选择和调节的,所以,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三、《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及应用1.顺应自然,协调阴阳(1)天地自然是人生存之本《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由此可见,《内经》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从自然与人体的密切联系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这也是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养生原则的重要基础之一。
(2)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之源《素问·调经论》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内经》指出人体阴阳调和、平顺,即“阴平阳秘”才是正常生理状况,才能维持健康。
一旦失调,即为病理状态,甚至因“阴阳离决”而亡。
故养生当以阴阳调和为准则即人的健康长寿之本在于阴阳协调。
《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重要养生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养生法

《黄帝内经》养生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这些养生法不仅指导了人们在治病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健康,还深刻影响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黄帝内经》养生法,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阐述。
其核心思想是维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当阴阳失调时,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因此,中医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调节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
二、合理饮食,保持健康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黄帝内经》提出了合理饮食的原则,强调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适应的食物。
例如,在夏季选择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
其次,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例如,体寒的人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辣椒等。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饮食的调理方法,如“朝食饱,午食七分饱,晚餐三分饱”。
这种饮食方式有利于消化,避免过度饱食对身体造成的负担。
三、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不同种类的运动及其对身体的益处。
例如,《灵枢经》中提到了太极拳的运动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太极拳可以舒缓肌肉,增强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等。
此外,《素问》中还提到了医疗体操和气功等运动方式,这些运动可以调节气血,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四、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衡情绪的波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情绪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内心平衡,调节情绪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之一。
《素问》中提到了通过音乐、艺术和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稳定。
五、精神调养,提升生命品质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精神养生”的概念,认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以提升生命的品质。
《黄帝内经》论养生

《黄帝内经》论养生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38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也是一部经典的养生学著作,对于百姓防病益寿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顺时、顺势养生《黄帝内经》认为,人们如果想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就要养成有规律的、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生活习惯,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采取相应的保健、保养措施。
节制以保健康《黄帝内经》认为,人若能排除不良情绪,可保证身体功能运转正常,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华夏中医始祖”岐伯曾说:“有些人把酒当成汤水来喝,把放纵的行为当成正常的活法,作息没有规律,追求享乐,不知节制为何物,身体自然不会健康。
”
五味調和以增寿《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和“谨和五味”。
“饮食有节”中的“节”有两个含义:一是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或过饱;二是指饮食要有节律,吃饭的时间要有规律。
“谨和五味”指饮食中的营养元素必须保持“和”的状态,也就是要营养均衡,合理分配,才有助养生。
另外,只有做到五味调和,少食肥甘厚味之物,多食谷肉果蔬,才能防病强身。
这与现代营养学提倡的低脂、低糖、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不谋而合。
动静结合以健体《黄帝内经》认为,人要想长寿需要遵从天地自然的规律,可运用吐纳、气功等方法改善体质。
古人认为动静相宜方能健体——静能令精神内守,动能使气血流通。
关于“动”,《黄帝内经》提出劳作或锻炼不可过于疲劳。
不治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们应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病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
(陕西读者朱权利推荐)。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内容摘要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不仅在当 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和运 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促进 身心健康。
内容摘要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和传承古代养生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 更多实用的健康指导。
内容摘要
养生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自己的健康状 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美好的人生。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包括其核心思想、现代 应用与相关古籍研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 古老的养生智慧来指导现代的饮食习惯。
内容摘要
针对以上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要注意食物的冷热属性,避免 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在夏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凉性食物,如冬瓜、苦瓜等;在 冬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性食物,
内容摘要
如韭菜、生姜等。此外,应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节制性,避免过度饮酒和吸 烟。
内容摘要
在顺应自然环境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季节、天气、地理 位置等自然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春夏季节应晚睡早起, 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在饮食方面,不同季节应食用不同性质的食 物,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内容摘要
心理平衡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重要方面。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 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使人容易患病。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情绪 化是养生的必要条件。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倡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以保持 心理健康。
内容摘要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论

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酒为乐,以妄为常……,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3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形神统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形体的统帅,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因此形神必须保持协调统一,这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详细论述了在四时炼养形体的同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如春季万物生发,要广步于庭以养形,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而养神;夏季蕃秀,夜卧早起养形,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以养神;秋季容平与鸡俱兴养形,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养神;冬季闭藏,早卧晚起养形,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养神。《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此《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悦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健康的含义再不仅仅是身体上无痛苦,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对于健康尤显重要。
黄帝内经养生总纲

终始:就是死生。生成或死亡的关键,就 是要懂得“因天之序”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 则乱。”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 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 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 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
《内经》
干燥寒凉,宜选择利肾湿润性温热食物; 干燥温热,宜选择利肾湿润性寒凉食物; 天气偏寒,宜增加温热性并能提升血压的食 物; 天气偏热,宜增加寒凉性并能降压的饮食。
5、慎避虚邪 《素问· 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 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 之勿犯也。”
八正(也称八纪):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八正: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
3、预防为主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 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对疾病“未雨绸缪,防 患未然” 圣医治未病;大医治已病;庸医不治病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 生病的医学
Hale Waihona Puke 4、顺时养生 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八纪地有五 里,故能为万物之母。”
《黄帝内经》养生总纲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 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四季的养生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要养元气的生发之机,秋冬要养元气的 收敛之机。
《黄帝内经》中养生三原则

《黄帝内经》中养生三原则
第二个养生原则是“合理饮食”。
《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保持健
康的重要因素。
它提倡“有节制,不过饱”,强调养生饮食应该适量。
过
度饮食会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人们应该多吃
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粗粮,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合理饮
食对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个养生原则是“适度运动”。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适度运动对
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它指出,适度运动可以保持身体的活力和灵动性,
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功能。
适度运动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运动,如
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具体运动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运动的“有度”原则,即不要过度运动,以免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和伤害。
适度运动对于改善人们的体质、增强免
疫力,预防疾病都非常重要。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三原则是适应自然、合理饮食和适
度运动。
它们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适度运动来
维持健康。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预防疾病
的发生。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养生过
程中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理解
这些原则,能够更好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取得长期的健康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
《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的方法等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治未病。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自然界四季的交替,昼夜晨昏的变化,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广歩于庭,舒缓形体;夏季阳气隆盛,万物开花结果,人类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
“养生莫若养性。
”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现今蓬勃开展的治未病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
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可见“治未病”的内容,不仅在于强调养生,防病于
未然,还在于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以及重视正气的恢复,预防疾病的复发等等,其内涵相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