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快递王卫发展历程共28页

合集下载

王卫:从跑到飞的“中国好老板”

王卫:从跑到飞的“中国好老板”

王卫:从跑到飞的“中国好老板”作者:王玉琴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6年第8期文/王玉琴帮人往香港捎东西,发现商机王卫1971年出生于上海,高中毕业之后,他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跑到广东省顺德市做了一名印染小伙计。

顺德有很多印染厂,把样品寄到香港给客户看很困难,要较长时间。

后来王卫试着在码头边求人帮忙捎样品过去,才一次次解了老板的燃眉之急。

慢慢地,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为何不自己做快递呢?于是,1993年,22岁的王卫向父亲借了10万元钱,就带着几个小伙伴租了一间仅有30多平方米的小店面,在顺德注册成立了专送快件的顺丰公司。

别人70元一件货,顺丰收40元。

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他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虽然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钱,但生意红火得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一时间,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快递件由顺丰承运。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王卫很快将触角延伸到广东各地。

当时,顺丰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公司在短短几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这种模式虽然极大激发了加盟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也留下了客户资源全部掌握在分公司手中、管理协调不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分公司做了什么事情,总公司必须负全责。

顺丰也因这样野蛮的增长方式,一度被业内称为“老鼠会”。

1999年,王卫已淡出公司日常运营管理。

但在接到客户一通愤怒的投诉电话后,他开始了顺丰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原来,加盟模式推广后,出于利益驱使,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更是自己开始延揽业务当上了“土霸王”。

最严重时,一些大加盟商甚至抢走顺丰的客户,自立门户成了王卫的竞争对手。

这让高速扩张中的顺丰面临着失控的危险。

王卫开始强势收权。

用“飞”代替“跑”2002年,顺丰正式抛弃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企业总部。

这使它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家采取直营模式的快递公司之一,另一家是国有的EMS(中国邮政)。

顺丰创始人王卫成功背后的励志故事

顺丰创始人王卫成功背后的励志故事

顺丰创始人王卫成功背后的励志故事即便无“首富”名头傍身,王卫也已然成为中国商界传奇。

不过和那些在媒体、机场大屏幕频繁露面的成功者不同,顺丰创始人王卫更像小说里的隐世侠客,其所有个人传奇更多是靠着种种坊间传闻来拼凑。

江湖传闻,在淘宝最初的发展阶段马云曾两次想跟王卫见面且多次表达了对王的崇拜,但此传闻被双方否认,而一位早期跟随王卫打天下的顺丰内部人士则对腾讯科技表示:“从未听说过马云想要会面王卫,至少公开渠道没有。

”在2月24日敲钟前,王卫几乎从未在媒体上公开露面,也婉拒过多次来自邮政内部系统媒体的采访需求,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想要一次能和顺丰合作的机会,却连一次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而顺丰上市后,王卫恐怕无法再继续保持低调神秘,不得不曝光于聚光灯下。

顺丰上市首日,王卫便以1445亿的身价轻松超越圆通实际控制人喻会蛟夫妇,成为快递行业新首富。

随后几个交易日,顺丰股价更是连续涨停,王卫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不过昨日下午,顺丰涨停板被打开,截止到收盘,顺丰股价70元,涨4.79%,市值2929亿,王卫持有股份市值1892亿,逼近马云,也成为中国首富的有力竞争者。

淘金背后的送水工1971年,王卫出生于上海,同年出生的还有另两位后来的互联网公司大佬: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

王卫7岁时全家迁往香港,父母由于学历在香港不被承认,只能从工人做起,王卫本人也在高中毕业后就从事印染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珠三角地区受政策影响迅速崛起,有数字显示,大概有超过5万家香港制造工厂北上珠三角淘金。

在这个阶段最流行的是“前店后厂”模式,即珠三角制造,香港销售。

但这两地仍分属不同关税区,一些文件来往邮寄需要花上两三天时间,不少人通过水路船只携带快件交接,以此赚钱。

就像那些故事里描述的一样,淘金热中反而是送水工赚了大钱,王卫也从中看到了商机,而父亲的支持则使他得到了创业最初的10万港币。

1993年,在香港九龙佐敦道吴淞街150-164号(现150-160号)的宝灵商业中心二楼S3室里,顺丰正式诞生。

顺丰创始人王卫创业史

顺丰创始人王卫创业史

【电商人物】顺丰创始人王卫创业史我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赚得了第一桶金,那时的他也是一副标准的暴发户作风。

这个曾经目空一切,恨不得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个有钱人的企业家,如今却从佛教的经义中找到了内心的精神寄托。

很多同事都知道我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信仰佛教。

为什么会有这个信仰,这个信仰给我带来了什么,了解了这些之后,相信大家对我王卫和顺丰的所作所为,以及顺丰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好的理解。

首先我简单地描述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算是赚得了第一桶金。

可能有人会说王卫很难得,年轻得志,却没有头脑发热变成“土豪”。

其实,我25岁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副标准的暴发户做派。

不过这一切都是有背景和原因的:我们全家1976年从中国内地移居香港,当时面临的境况是一穷二白,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我父母之前在内地是大学教授,但是去到香港学历不被承认,就只能去做工人,收入微薄。

所以我穷过,相当清楚贫穷和被人歧视的滋味。

后来当我25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有点目空一切的感觉,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我王卫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样子了,我也是有钱人了!所幸,这个过程没有持续多久,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随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不一样了;第二,得感谢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不断泼我冷水,让我保持清醒和冷静;第三,是找到了精神依托,信了佛教。

佛教让人内心平静,并且读懂了里面的因果关系能够让人醍醐灌顶。

人这一辈子的成就、际遇,是跟上辈子积下来的福报有关联的,不管你权力多大、财富多少,很多东西你都掌控不了,比如说你是男是女,什么地方出生,长相什么样,家庭是否富裕等等,你更加控制不了的是今天运气好坏,明天成功与否……人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东西你都控制不了,只有一个百分点你可以掌控,那就是做事的态度。

这个态度都有两面,究竟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是接受正念还是邪念,由你自己来决定。

如果你在这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会把这一个点又放大成一百个点,弥补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

王卫成功之奋斗史

王卫成功之奋斗史

王卫的成功经验1都是一点一点滚雪球滚大的快递行业的民营老大“顺丰”,如今价值10亿身家的老板王卫,90年代初开始亲自往返深港两地背货。

王卫用了漫长的18年时间,从珠三角再到内地,然后覆盖全国,建立了一个中国快递行业指标性的大企业。

这个发展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他不能像其他企业家下班可以回家,放假可以度假。

从第一单快递开始,王卫凡事亲力亲为,从未脱离对一线掌控,以至于有传他累出一身病,每天靠大量中药支撑才能工作。

而快递公司老板所吃的苦,也是坐在空调房发发邮件就搞定几百万生意的IT老板所无法承受的。

每个快递品牌都不可能是由资本快速打造出来的,它们需要的是时间和忍耐。

这也是快递行业发展十余年来知名企业凤毛麟角,成功者更是稀缺的根本原因所在。

每一家快递公司,无论几个人的小加盟点,还是几万人的“顺丰”,都是要一票票地“送出来”。

每个快递员也就是一家快递公司的成长轨迹,先是自行车送几单货;业务多了以后改成电动自行车,送几十单货;之后再换摩托车甚至小面包,雇几个人送上百单货。

从早期原始的方式积累财富,逐渐升级到现在的规模,每家快递公司都有几乎一样的创业史。

“四通一达”或是顺丰,都是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滚出来的大雪球,这种最原始的积累方式势必造成高昂的时间成本。

陈平说:“每个快递公司,你只要买一辆新车,新建一个站点,服务就有所下降。

因为添置新设施或者建站就要招新人,新员工进来后必须先培训三个月,时间成本应运而生,而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

”所以快递业的扩张是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的,这个行业不可能有膨胀性的爆发。

深谙快递管理之道的陈平,做好了二次创业所需要的时间成本预算,虽然融资到位,他仍然没有调整简陋的办公环境,因为快递这块蛋糕要一口口吃。

但凡新进入的企业,都是由小规模开始慢慢做大,这样的成长需要漫长的等待,高昂的时间成本会挤掉很多竞争者。

过高的时间成本是快递虽然看似进入门槛最低,却只有几个寡头垄断市场的原因之一。

百世汇通总经理周建在几个月前还是快递门外汉,现在他不仅要推进公司的直营进程,还要解决两家公司合并之困。

顺丰快递总裁背后的创业故事

顺丰快递总裁背后的创业故事

顺丰快递总裁背后的创业故事王卫英文名字:Dick,1971年-,男,出生于上海,民营快递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总裁。

作为顺丰的总掌舵人,和他所带领的企业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下面一起看下吧。

这是一家怎样的快递公司?它不打广告,但所有的人都在找寻它;它低调不张扬,但却令香港狗仔队卧底数月一睹真容;它不引入战略投资,但却令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用只为求得一个合作机会;它不打算上市,但众多PE与VC趋之若鹜,50万元只为和它的掌门人共进一顿晚餐;它曾与电子商务保持距离,但它的老总却令马云两次相约并称为最佩服的人,在电商与物流矛盾重重的当下,却有人说:给你三年30亿,你也砸不出一个新的顺丰。

顺丰快递,这家目前占据全国快递行业18%比例,仅次于EMS的全国第二大快递企业到底有何可取之处?这家公司是如何悄然壮大?其掌门人王卫又是如何起家?曾垄断通港所有快件与意料的一样,顺丰方面委婉地拒绝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但有意思的是,记者在拨打了顺丰的客服电话后,很短时间便得到了相关人士的回复。

2021年1月起,时代周报记者便开始了寻找顺丰谜底的旅程。

在采访了数十位业内人士后,从只言片语中渐渐勾勒出王卫的轨迹。

1993年,王卫仅22岁,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上海人起初是在顺德做印染,这时珠三角区域常常会需要香港的货物,看到这一商机的王卫做起了码头捎货的“快递”。

机会多了之后,顺丰就此诞生。

原始资金是王卫向父亲借款的10万元,在香港太子兰街租赁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地方作为公司,专替企业运送信件给珠三角地区。

这用背包和拉杆箱作为载体的模式,被称为“水货佬”。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与内陆地区的贸易商往络绎不绝。

这时的王卫用较他人便宜40%的价格,抢到了不少的生意。

至今,顺丰发迹地香港兰街,仍有人记得当时王卫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直接将兰街一条街齐齐带旺的景象。

这时的顺丰,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快递市场无处不在的养分。

而在市场的需求之下,很快顺丰便以顺德为起点,将自己的触角延伸至广东各地。

顺丰速递的故事(很励志)

顺丰速递的故事(很励志)

顺丰速递的故事(很励志)在繁华的都市中,有一家名为顺丰速递的公司,它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无数等待的双手。

这不仅仅是一家快递公司,它是梦想的承载,是奋斗的舞台,是无数人心中的希望。

故事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那时的中国,快递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快速、安全的物流服务有着无尽的期待。

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的创业者,王卫,怀揣着梦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王卫,一个普通的南方青年,心中却燃烧着不平凡的激情。

他深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创办了顺丰速递。

起初,顺丰速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甚至连一辆像样的车都没有。

但王卫没有退缩,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力量。

他带领着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用自行车、摩托车,甚至步行,将一份份重要的包裹送到客户手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成了王卫的座右铭。

他深知,每一个小细节的积累,都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因此,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每一个员工,将服务做到极致。

岁月如歌,顺丰速递在风雨中不断成长。

从最初的一线城市,到如今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物流网络,顺丰速递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每一次快递的送达,都承载着王卫和员工的辛勤付出,更承载着无数客户的信任和期待。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王卫凭借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带领着顺丰速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深知,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对过去的告别,对未来的期许。

在顺丰速递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有一位老客户,因为工作原因,急需一份文件。

在顺丰速递的员工帮助下,这份文件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送到了他的手中。

客户激动地握着快递员的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说:“你们不仅送来了文件,更送来了希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王卫和他的团队,用一颗颗炽热的心,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他们不仅在改变着物流行业,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某快递王卫创业的疯长故事

某快递王卫创业的疯长故事

某快递王卫创业的疯长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阻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

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差不多上鞭炮不断。

〞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

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

〝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改日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总说。

王卫比其他人更明白得如何查找出路。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

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子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

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

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状起步。

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王卫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

〞事实上,这是从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适应。

一位顺丰早期职员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伙儿围在王卫周围,同吃同住,每天唯独的任务确实是跑市场。

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早年间,在砵兰街的邻居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离开。

〝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内上下下拉货,慢慢那个地点开始有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

他带旺了整条街。

〞〝当时王卫抢了EMS许多生意。

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专门好赚。

〞一个顺丰前高管总结说,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

〝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

〞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 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尽管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顺丰王卫中国最牛快递员,从“穷小子”到千亿富豪

顺丰王卫中国最牛快递员,从“穷小子”到千亿富豪

008世纪人物顺丰王卫:中国最牛快递员,从“穷小子”到千亿富豪兼职带货发现商机,“水货佬”借10万元创业1970年,王卫出生在上海,父亲是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大学教授。

7岁时他跟着父母移居到香港。

尽管出生在高知家庭,但高中毕业后,王卫没有上大学,而是早早步入社会。

他当过清洁工、搬运工,在叔叔手下做过小工,后来,进入顺德印染厂工作。

当时,很多香港服装、印染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选择在大陆设厂,只把门店留在香港,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很多通港货件以私人夹带的方式,往返于香港和大陆之间,“人肉运输”的方式十分耗时耗力。

当时,这种用背包和拉杆箱捎货的人,被称为“水货佬”。

因为工作原因,王卫也经常将样品带回香港,长期奔波在香港和广东之间,有时也会受人之托,捎带私货出入境。

22岁时,当行李箱再也装不下“水货”时,王卫意识到,在香港和大陆带货有很大的商机。

于是,他向父母借了10万元,在香港创立了顺丰速运,主营业务是替企业运送信件给珠三角地区。

他是中国最牛快递小哥,拿着父母资助的10万元创业,把六个人的小团队,发展成34万名员工的“快递之王”,公司市值2900亿。

他是第一个把快递送上天的人,拥有63架飞机,还筹建了亚洲第一座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

他身价2500亿,却十分低调,基本不接受采访,拒绝了无数资本商的合作,就连马云几次会见他,也吃了闭门羹。

他就是“快递一哥”,顺丰创始人王卫。

创业2年成行业领头羊,却被加盟商怨恨、追杀顺丰刚成立时,加上王卫只有6个人,每天清晨,他们就骑着车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被人们称为“黑快递”。

为了招揽客户,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凭借“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的“低价抢滩”模式,顺丰很快打开市场,积累了一大批原始客户。

凭借低价和高效,只用了短短两年,顺丰就走出华南,覆盖全国,成了民营快递的领头羊。

据顺丰早期的员工回忆:“那时候顺丰只有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