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课件
合集下载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五、工作程序分述
• 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 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穿越路线 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 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 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 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 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 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 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 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野外验收资料整理应达到的要求 • ①调查区的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工作已 全部完成;单幅图幅实测地质路线总长 和实测剖面工作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 ②专项研究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 • ③完成了规定的样品采集与送样任务, 大部分样品已完成测试和鉴定。 • ④完成了全部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 的系统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 • ⑤完成了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地质图空 间数据库的建设。 • ⑥完成了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编写。
五、工作程序分述
• 1、资料收集—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 集与利用
•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 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 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 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 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 的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 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 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 工作主攻方向。
五、工作程序分述
• 4、野外调查 • 野外调查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最重要 环节,通过野外调查,客观准确详实的 收集第一手原始地质资料,查明区内区 域地质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质、 矿产地质、物化遥地质调查、水文工程 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等基础地质问题。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确定填图单位: 东区﹕ Ar、Pt2t、Pt3x、Pt3l、∈1f、∈1+2m、∈2-3、 O 1 m、 Q h 西区﹕ C2b、C2-p1t P1s、P1y、γ53、γδ5 3、Qh 设计填图路线与点线密度 路线布置原则是复杂区加密,简单区放稀。 路线总长度各区不少于2km,界线点、实物工 作量设计,信手剖面、标本数量等。
• 2、调查内容及要求 • 视区域和类型而有别,除各类相关总则、 规范要求、工作细则外,在主管部门下达 的任务书中也能得到明确体现。
• ①沉积学和地层学
• 地层的时代及岩性、岩相、厚度及其变化 特征、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类型,建 立区内地层系统,划分地层填图单位,开 展沉积岩区的填图。收集沉积地层、生物 地层、事件地层等地层资料,研究测区内 沉积地层的类型、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其 形成时的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
• ③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 1:5万、1:2.5万、1:1万或更 大, • 路线间距分别为500m、250m、 100m。 • 由小到大,说明了工作程度的深 入和研究程度的提高。
• 以上仅是从尺度上且以常规的方法对地质 调查进行概略分类,现阶段由资源型转向 为资源—环境型以服务社会多样化要求, 在此种情况下,与区域地质调查同吋进行 或有所侧重专项调查类型如环境、生态、 灾害、国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 国防、医学、工程、人文等领域,如矿产 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石油 地质图、环境地质图、旅游地质图和农业 地质图等己广泛服务于社会。按有关规范 要求,广义的地质调查中的若干专项调查 内容及其成果图件,必须以常规的地质图 为底图进行编制。
c、记录内容
①客观性 客观描述路线上的各种地质现象,注意量化,如: 地层单层厚度、沉积构造、产状等,岩石中的颗粒 大小、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描述现 象提取信息 不加成因分析。 构造:褶皱各要素,断层各要素。 ②连续性 观察连续 如N0.1点描述完后,从N0.1到N0.2之间 应连续观察描述 记录格式同教学路线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幻灯片PPT

表1-1 主要沉积岩类型表
陆源碎屑岩 生物化学—生物有 化学沉积 火山碎屑岩
机岩
岩
泥岩(页岩) 粉砂岩
砂岩
砾岩和角砾 岩
石灰岩、白云岩
硅质岩 磷块岩
煤
铁质岩 蒸发岩 锰质岩 铝土质岩
凝灰岩
集块岩 角砾岩
表1-2 泥质岩描述要点
观察项目
观察及描述要点
A.颜色(原生 灰、红、绿、杂色斑点等
色及风化色)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幻灯片 PPT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岩石类型划分与观察描述
• 沉积岩 • 岩浆岩 • 变质岩
第一章 沉积岩野外调查要点
• 一、沉积岩岩石类型及野外描述要点 • (1)主要岩石类型 • (2)泥质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 (3)砂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 (4)砾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 (5)碳酸盐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 (6)岩层厚度术语
机流 械动 成成 因因 构 造
层理构造
上层面构造 下层面构造 流动成因的其他构造
①水平层理;②韵律层理或互层层理;③平行层理;④交错层 理(包括流水、波浪、潮汐、风力成因类型);⑤块状层理;⑥ 粒序层理
①波痕;②剥离线理构造;③流痕构造
①槽模;②沟模;③跳模;④刷模、锥模、锯齿痕
①冲刷面构造;②侵蚀槽构造;③叠瓦构造
含化石:如笔石、介形类、植物及其埋藏、保存
状况等
表1-3 砂岩描述要点
观察项目
观察及描述要点
A.颜色(原生色) 白、灰白、灰、绿、黄褐、红、杂色等
B.岩层厚度 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等
C.颗粒
成分(岩屑、石英、长石等)与含量、粒度、
区域地质调查及填图方法

部分省、自治区进行了1:20万区调试点;
•1958-1966年:完成了东部地区的1:100万区域地质编图和
编测工作,广泛开展了1:20万区调,并在个别省、自治区开始 了1:5万区调试点;
2014年3月13日星 期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周口店实习队 9
•1966-1980年:除西藏外全国已基本完成1:100万区调工作; 大多数省、自治区已陆续完成了1:20万区调工作,并开始对 部分1:20万区调图幅进行修测再版。在已完成1:20万区调的 省、自治区开展1:20万区调成果资料总结。在成矿远景区带 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试点; •1981-1986年:以1:5万区调为重点,在边远高寒地区进行 1:20万区调;部分省、自治区开始编写《区域地质志》和 《区域矿产总结》; •1986-现今:1:5万区调工作快速发展时期,出版了《沉积 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花岗岩类区1:5万 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和《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 方法指南》。目前还开展了1:25万区调工作。
平行推进法
直线交叉法
单边直线法
• 优点:是在较短的距离内能较容易、较全面地查明 路线通过的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相纵向变化以 及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 不足:是相邻路线之间的地带未能直接观察,连绘 的地质界线可能与实际有出入,甚至漏掉某些较为 重要的小型地质体及横断层等。
2014年3月13日星 期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周口店实习队 21
1)穿越路线:基本垂直于地层或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布置的路线, 按一定的间距穿越整个测区。填图人员沿观察路线研究地质 剖面并按要求进行其它各项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标定地质界 线及各种产状要素。 路线间的地质界线用内插法和“V”字形法测来勾绘。
2014年3月13日星 期四
•1958-1966年:完成了东部地区的1:100万区域地质编图和
编测工作,广泛开展了1:20万区调,并在个别省、自治区开始 了1:5万区调试点;
2014年3月13日星 期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周口店实习队 9
•1966-1980年:除西藏外全国已基本完成1:100万区调工作; 大多数省、自治区已陆续完成了1:20万区调工作,并开始对 部分1:20万区调图幅进行修测再版。在已完成1:20万区调的 省、自治区开展1:20万区调成果资料总结。在成矿远景区带 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试点; •1981-1986年:以1:5万区调为重点,在边远高寒地区进行 1:20万区调;部分省、自治区开始编写《区域地质志》和 《区域矿产总结》; •1986-现今:1:5万区调工作快速发展时期,出版了《沉积 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花岗岩类区1:5万 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和《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 方法指南》。目前还开展了1:25万区调工作。
平行推进法
直线交叉法
单边直线法
• 优点:是在较短的距离内能较容易、较全面地查明 路线通过的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相纵向变化以 及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 不足:是相邻路线之间的地带未能直接观察,连绘 的地质界线可能与实际有出入,甚至漏掉某些较为 重要的小型地质体及横断层等。
2014年3月13日星 期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周口店实习队 21
1)穿越路线:基本垂直于地层或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布置的路线, 按一定的间距穿越整个测区。填图人员沿观察路线研究地质 剖面并按要求进行其它各项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标定地质界 线及各种产状要素。 路线间的地质界线用内插法和“V”字形法测来勾绘。
2014年3月13日星 期四
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方法

祝同学们工作顺利! 加油!
区域地质调查及填图方法 --五、实习
五、实习
•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1:2000地质剖面1条 • 1:5万地质填图路线1条
东山口
三不管沟 小路与铁 路交叉点
013080、013081、 013082、013083
86.5 96.8
194.3
•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1:10000地质填图填图区 6cm 范围
4)填图组内每位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分配和安 排。若有异议双方或任何一方可在当天工作 结束之后,向班长或带班教师反应,进行协 调处理。
5)野外记录、野外手图等的记录、素描、定点、 送线及各种要素的测量、整理等工作(野外 素描的清绘、着墨除外)必须在野外完成。 6)记录人员为组长,在上墨前,要与掌图人员 核对相关记录内容与图面是否一致。
82.2
铁路与三不管沟 水泥路交点 109.1
六、野外独立填图期间注意事项
野外独立填图主要以小组为单位, 实习队任何教师有权对实习的每位 成员进行检查或抽查。实习成员必 须遵守实习队的各项规章制度。
2、野外工作注意事项及纪律要求
1)填图工作以组为单位。每位成员必须在本组内 进行野外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到他班他组进行 填图。 2)填图组内各成员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避免 只顾自己工种要求的部分而不顾及其它。
五副坝东端
052081、053081 053082
三间建筑中心
68.3水塔
填图范围
052081
053081
053082
四、填图范围
•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1:10000地质填图填图 区范围 155.1 127.2
93.4 81.4
011081、011082、 011083、青大、011080
101.4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方法PPT课件

2)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 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精品课件
17
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 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 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 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精品课件
20
2)、测绘范围
包括场地及其邻居地段。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确定:
建筑物的类型、规模 工程所处设计阶段 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
精品课件
21
3)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内容 (1)地形、地貌条件;
(2)地层、岩性条件; (3)地质构造条件; (4)水文地质条件; (5)不良地质作用; (6)土石工程性质等; (7)天然建筑材料分布范围、储量、工程性质。 (8)已有建筑物情况。
程实践的影响。
精品课件
26
(5)不良地质现象研究
不良地质现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并 预测其对各类岩土工程的不良影响。由于不良地质现象直接影响建 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所以工程地质测绘时对测区内影响
研究不良地质现象要以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 条件的研究为基础,并搜集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资料。
11
(二)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 主要任务:进行现场踏勘、工程地质测绘、少量勘探工
作等,为场址稳定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方案比较。 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主要进行工程
地质测绘,勘探往往是配合测绘工作而开展的,而且 较多地使用物探手段,钻探和坑探主要用来验证物探 成果和取得基准剖面。
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精品课件
17
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 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 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 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精品课件
20
2)、测绘范围
包括场地及其邻居地段。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确定:
建筑物的类型、规模 工程所处设计阶段 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
精品课件
21
3)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内容 (1)地形、地貌条件;
(2)地层、岩性条件; (3)地质构造条件; (4)水文地质条件; (5)不良地质作用; (6)土石工程性质等; (7)天然建筑材料分布范围、储量、工程性质。 (8)已有建筑物情况。
程实践的影响。
精品课件
26
(5)不良地质现象研究
不良地质现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并 预测其对各类岩土工程的不良影响。由于不良地质现象直接影响建 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所以工程地质测绘时对测区内影响
研究不良地质现象要以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 条件的研究为基础,并搜集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资料。
11
(二)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 主要任务:进行现场踏勘、工程地质测绘、少量勘探工
作等,为场址稳定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方案比较。 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主要进行工程
地质测绘,勘探往往是配合测绘工作而开展的,而且 较多地使用物探手段,钻探和坑探主要用来验证物探 成果和取得基准剖面。
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PPT

三、工作部署原则
5、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 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
☛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 辅以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物探和钻探的调查方法,查明地 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作用,专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害隐患点追踪调查;对于河谷较宽的延河,调查线路分
为左、右两条,遇一级支流追踪至沟内进行调查。除各
地质灾害点逐一填写卡片外,还用野外记录本做了沿途
观测记录。
面上控制调查:在地质灾害点较少地段,采用网格控制
调查。调查中突出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调查,
体现以专业调查为主的特点。
15
大家好
二、技术路线
3
大家好
一、目标任务
(二)任务
1.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
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
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 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滑坡勘查:调查中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地面调查和测
绘工作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对其实施控制性勘查。
13
大家好
二、技术路线
5、采用点、线、面结合,重视环境地质条件调查,以专业调查为主
的方法
地质灾害点调查:
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群众报险线索等,
对已有地质灾害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是核查解译的地质现象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核查实地存在而没有解译出来的地质 现象,对比研究实地情况与影像特征,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精度和工 作质量。
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区调填图

第一章
绪
论
调查内容:由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延伸到地 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水文和工程地 质,拓宽到环境、灾害、农业和城市地质等 方面的调查。 调查方法:近几年随着调查内容的延伸和 拓展,相应的调查方法也发生改变,特别 是数字填图的方法引起了区调方法的一场 “革命性”变化,向地质工作主流程数字 化、信息化和现代化逐渐迈进。
国家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
立项论证 编制设计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成果综合 社会化服务
需求反馈 分析
地质研究 基础设施 政务办公 地球环境 城市建设
信息技术支撑 体系建设
地质调查信息 标准建设
国家地质调查 网络系统建设
国家地质调查项 目管理系统建设
工业交通 农林牧业
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
缺点:1.堆积如山的资料难于保存、管理;
2.海量数据不能实现共享、不便交流; 3.不能满足地质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办法:必须在现代科技与信息发展的新形式下,用新思 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来从事地质调查 工作,即数字地质填图方法 出路:数据采集、存储、成果表达方式必须是数字化。
第二章 数字地质填图前期准备 1.1 野外数据采集装备准备
第二章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程序
2 .2 数字地形资料准备
2.2 . 1 选择并收集备齐合适比例尺的地形 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 景图层所需的数值化地理底图。如1:5万 填图需购买1:2.5万地形图和1:5万地形图 或地形数据
第二章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程序
2.2 . 2在MAPGIS系统中对填图所需比例尺的地形图进 行数值化处理 2.2 . 3对MAPGIS形成的点、线、面数据,按照一定的 要求进行投影转换。推荐的1:5万地形数据转换参数: 比例尺分母为50000,单位为米,坐标系类型为平面直 角坐标系统,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椭球参 数为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1940)椭球。 上述工作由制图专业人员完成。本次用的武汉幅的 地形图,这里不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0 根据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所涉及的 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一 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 多幅联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 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
-
9
4 资料收集与利用
4.1数字地形资料准备
4.1.1 1:50000地质图、矿产图的地理底图采 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 信息中心提供的1:50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 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 要求的1:25000的(矢量化)地形图。
-
3
2 引用标准Biblioteka 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GB 958-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D2004-0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50000)》; DZ/T 00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1:5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83);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质矿产部,1986); DZ/T 0167-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
3.8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 工作。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 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 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成 矿规律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
8
3 总则
3.9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 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 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 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 查工作。
3.4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调查区矿产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重大问题,结合考虑推动国 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改进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需要的基础 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 自然经济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 1:50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 (一般2-4幅)测制,项 目工作周期一般为3-4年。
-
4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是国土调查 中的一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3.2 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一般包 括组队、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 查、资料整理与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 图件编制与最终成果数据库(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 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 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 的一个有机整体。
-
2
1 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在明确了1:50000区域地质区 域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的基础上,对 该项工作设计编写、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工作 程度与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 建设、报告编写、质量监控、成果验收与出版等 作出了规定。
1.2 本技术要求是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 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主要依 据。
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3.6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矿
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城市地质等重大问题,
必须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内容,具体内容应在任务书
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
7
3 总则
3.7重要成矿区带所开展的区域矿产调查的图幅, 应视工作区特点和研究程度开展必要的物、化探 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物、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发布的 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
-
6
3 总则
3.5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 观和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
新方法,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 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 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 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 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 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
4.1.2 如调查区没有1:25000比例尺地形图, 可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采用1:50000地形 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1:25000 (矢量化)地形 图(数据),并补充有关现势性资料,作为野外工 作底图。
-
10
资料收集与利用
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2.1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 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 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 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明确本次工作主攻方向。
-
5
3 总则
3.3 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以详 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0000地质图、 1:50000矿产图等,为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国土 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学科学研究和教 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地 质信息。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 调查技术要求
比例尺 1:50 000
主讲人:王全伟
-
1
目录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总则 4. 资料收集与利用 5. 野外踏勘 6. 设计编审 7. 调查内容 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14 成果评审 15 资料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