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论语选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论语选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一)巍巍乎舜禹

子曰:“巍巍○1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2。”─泰伯第八?一八

○1巍巍:崇高伟大的样子。巍,音ㄨㄟˊ。

○2不与焉:犹言不相关,不以天下为私有,不恋栈帝位的尊荣。与,音ㄩˋ,参与。

章旨孔子赞美舜、禹,胸怀宽阔,不以天下为私有。

研析舜、禹功德之所以崇高伟大,乃在于他们虽拥有最高的名位,却好像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只知道一心为民服务奉献,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这种无私无我的精神令人钦佩。孟子曾说,“王天下”是责任,而不是乐趣。舜、禹正展现了这种胸襟气度,所以孔子给予二人最高的赞颂。

名言◎身为政治家而欲建立伟大的勛业,不可不谨慎地去使用权力。(古希腊.柏拉图)◎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事例视高位如敝屣的杰佛逊总统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为自己写了墓志铭:“这里躺着托玛斯?杰佛逊。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也是明定信教自由的维吉尼亚州法律的制定人,以及维吉尼亚大学创办人。”对于自己当过美国总统这件事,只字不提。

(二)禹吾无闲然矣

子曰:“禹,吾无闲然○1矣!菲○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3;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宫室○5,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闲然矣!”─泰伯第八?二一

○1闲然:指出缺点而加以批评。闲,音ㄐㄧㄢˋ,间隙,引申为缺点,此处作动词用,有批评之意。

○2菲:音ㄈㄟˇ,薄。

○3致孝乎鬼神:指用丰盛的祭品奉祀祖先,表达诚敬之心。

○4黻冕:黻,音ㄈㄨˊ,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冕,祭祀时所戴的礼帽。

○5卑宫室:所住的屋舍非常简陋。宫室,居室。

○6沟洫:田间的水道。洫,音ㄒㄩˋ。

章旨孔子赞美夏禹勤俭爱民,功德崇高。

研析大凡一个政治人物,可资评价的是公务成就和个人品德两方面,像齐桓公、管仲,以及后来的汉武帝、乾隆皇帝,于公都有彪炳的勛业,但私生活却让人有非议之处。至于禹则是两面兼顾,在个人生活方面,衣、食、住都力求俭约;在公务方面,能为生民谋福利,又力求礼制的庄严华美。孔子认为他在公私两方面皆无可非议,极为不易,因此给予崇高的评价。

名言◎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清代.王夫之)

◎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清代.左宗棠)

(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1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2,一匡天下○3,民到于今受其赐。微○4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岂若匹夫匹妇○6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渎○9,而莫之知○10也。”─宪问第十四?一八

○1相:音ㄒㄧㄤˋ,辅佐。

○2霸诸侯:使齐桓公称霸于诸侯间。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此为动词。

○3一匡天下:使天下混乱的局势完全归于平正。匡,匡正、纠正。

○4微:无、没有。

○5吾其被发左衽: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穿左襟的衣服,沦为夷、狄之邦。其,大概、可能。被,音ㄆㄧ,通“披”。衽,音ㄖㄣˋ,衣襟。夷、狄的习俗,头发披散不束发,衣襟向左掩,与华夏右衽之习俗不同。

○6匹夫匹妇:指平民百姓。

○7谅:小信。

○8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9沟渎:田间的水沟。渎,音ㄉㄨˊ,沟渠。

○10莫之知:即“莫知之”,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章旨孔子称颂管仲为大义而不拘小节,建立了赫赫功勛。

研析本章孔子答子贡之问,赞美管仲有尊王攘夷的功业。由于在公子纠与小白争国的事件里,管仲不但不能为公子纠守节而死,反而又去辅佐桓公,所以子贡怀疑他不是仁者,为此而请教孔子。孔子不从管仲“不能死”的事件来回答,却转向管仲相桓公后的事功来说。孔子以为管仲辅佐桓公有两大事功:其一是“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宪问)做到“九合诸侯”,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的血战,而管仲却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生民涂炭之灾。其二是使中原免于夷、狄的蹂躏,华夏文化得以传承。管仲虽小节有亏,但在政治、文化上有极大的贡献,这岂是匹夫匹妇的小信、小节所可比拟?由此可知,孔子对人的评论是不忍求全责备,这种评人的宽宏胸襟,值得我辈学习。

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译做大事不须拘泥小节,行大礼不须计较小礼节。

◎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

译人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稍有出入是可以的。

(四)孔门四科十哲

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3:子游、子夏。─先进第十一?二

○1陈蔡:二国名,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蔡之间。

○2不及门:指此时不在门下。

○3文学:指擅长诗、书、六艺,熟悉古代文献。

章旨孔子怀念与他共患难的弟子,并说明其长才。

研析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路过陈、蔡,楚昭王派人前往聘请孔子,孔子将前往楚国,陈、蔡两国深恐楚国一旦重用孔子,将对两国不利,于是派兵围困孔子,以致师生粮食断绝,处境困窘。后来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楚王派出军队来迎接,孔子师徒才得以解围。孔子晚年回忆此事,追念当年共患难的弟子都已不在门下,不胜感慨!

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弟子所长。孔子认为为学首重修德,故将德行列为四科之首,德行修养包含仁、孝、忠、恕、信、义、礼、让、恭、敬等内涵。

言语是指口才和外交才能,政事是管理和治国才能,文学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学,而是指人文学术,包含诗、书、礼、乐等典籍。这十个弟子是孔门四科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但并非全部,例如有若、曾参、子张、公西华,也是孔子弟子中较有名且各有所长的。

名言◎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条件是智慧,而智慧可经由教育而获得。(英国?罗素)

(五)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2而已矣。”─雍也第六?五

○1三月:历时长久。“三”为虚数。

○2日月至焉:指或一天,或一月达到不违仁的境界。

章旨孔子称许颜回能力行仁德,以勉励其他弟子。

研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整部论语来看,孔子对其他弟子都有或多或少的批评,唯独对颜回只有赞美,没有批评,如他称赞颜回“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正因为颜回这种精益求精、日日求进的实践工夫,才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比起其他弟子的“日月至焉”,当然高明许多,因而得到孔子特别赞许。

名言◎美德的种子很难生长,必须要长时间的准备才能使它生根。(法国?卢梭)

(六)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3死矣!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六?二

○1迁怒:把愤怒转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迁,移。

○2贰过:再犯同样的过失。贰,再度。

○3短命:指颜回早死。颜回死的时候,或云三十二岁,或云四十一岁。

○4亡:音ㄨˊ,通“无”。

章旨孔子嘉许颜回好学,并慨叹其短命而死。

研析孔子答鲁哀公之问,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弟子,他特别谈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两个长处。不迁怒,是不把愤怒移转到无关的人身上,这需要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贰过,是不再犯同样的过失,这需要有自省改过的勇气。不迁怒,重在待人;

不贰过,重在克己,两者都是克己复礼的工夫,可见孔子心中的“好学”,是以修德为首要目标。

名言◎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做一新人。(明代?王阳明)◎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们永远不会从教训中学到什么。(美国?威尔?杜兰)

(七)颜回箪食瓢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1,一瓢饮○2,在陋巷,人不堪○3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九

○1一箪食:一小篓饭。箪,音ㄉㄢ,盛饭的圆形竹器。

○2一瓢饮:一瓢汤水。瓢,用葫芦剖制成的舀水器具。

○3不堪:不能忍受。

章旨孔子赞美颜回能安贫乐道。

研析颜回贫困至极,却能处之泰然,乐于求道,故孔子一再称赞“贤哉!回也”。孔子认为富贵如不可求时,则要抑制个人的物质欲望,以保持节操贫贱不移,作为修身处世的准则。孔子提及自己的生活态度时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师徒二人能安贫乐道,其原因皆为好学。他们都从学习中得到最大的乐趣,自然可以不戚戚于贫贱,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

名言◎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物质,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而得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美国?爱因斯坦)

◎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质量,反而是富贵常让人丧失了志气。(意大利?薄伽丘)

(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1,舍之则藏○2。唯我与尔有是夫○3!”子路曰:“子行三军○4,则谁与○5?”子曰:“暴虎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8者也。”

─述而第七?一〇

○1用之则行:任用我,我就出来实现理想。

○2舍之则藏:舍弃我,我就退而修身养德。舍,通“舍”,指不任用。藏,隐退。

○3唯我与尔有是夫:只有我和你能做得到这样。是,此,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境界。○4行三军:统率三军出征。行,指统率、出征的意思。古代兵制,五师为一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这里三军是泛指军队而言。

○5谁与:即“与谁”一词的倒装。与,同、和。

○6暴虎冯河:空手搏虎,徒步渡水,指有勇无谋。暴,空手搏斗。冯,音ㄆㄧㄥˊ,徒步涉水。

○7惧:戒慎小心。

○8好谋而成:善用谋略而能成事。

章旨孔子称许颜渊用行舍藏,处世合宜;并戒勉子路勿逞血气之勇。

研析孔子终生好学不倦,除了修养品德之外,其最大的志愿是在滔滔乱世中能淑世济民。

他虽具有盖世之才,但仅在鲁国任官四年,后不为世所用,只好归隐著书。这种无欲无求的修养、用行舍藏的态度,只有安贫乐道的颜渊才能做到,所以他把颜渊引为同调。

子路好胜心极强,见孔子赞美颜渊,心有不服,自负其勇,乃以“子行三军,则谁与”为问,意谓孔子若统率大军,必与勇健者同行,则此人非己莫属。然孔子却指出子路之勇,乃暴虎冯河之类,谋事难成,故不与之同行,藉机告诫子路处事宜慎谋能断,不要好勇无谋。

孔子对每个弟子的优缺点了如指掌,并能给予适时的教诲或指点,此章可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动实例。

名言◎谨慎为睿智之长子。(法国?雨果)

◎勇气常常是盲目的,因为它没有看见隐伏在暗中的危险与困难。(英国?培根)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

译喜欢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流弊是作乱闯祸。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译喜欢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流弊是狂妄自大。

(九)子路衣敝縕袍而不耻

子曰:“衣○1敝○2縕袍○3,与衣狐貉○4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5,何用不臧○6?’”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第九?二六

○1衣:音ㄧˋ,作动词用,穿。

○2敝:破旧。

○3縕袍:以旧棉絮制成的袍子。縕,音ㄩㄣˋ,新旧混合的棉絮。

○4狐貉:指用狐貉皮制成的裘。貉,音ㄏㄜˊ,形状像貍,尖头尖鼻,其毛皮可做皮裘。○5不忮不求:不忌恨加害人,也不贪求。忮,音ㄓˋ,忌恨加害。

○6何用不臧:怎么会不好呢?何用,犹言“何以”、“如何”。臧,音ㄗㄤ,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二句见诗经邶风雄雉,孔子引诗赞美子路。

章旨孔子引诗赞美子路不慕虚荣,并告诫他不可自满。

研析子路为人豪爽,重义轻财,不慕虚荣,对他人的富贵奢华,不会起嫉妒陷害之心,故孔子大加称许。但子路是个性率直沉不住气的人,所以一听到老师赞美,就得意地常把那两句词挂在口头上。孔子怕他自满,所以藉机告示他,这只是为人的基本道理,不可以此自满,当精益求精,日进其德。由此章可看出孔子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道。名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北宋?程颢)

◎安于贫穷是真正的快乐。(英国谚语)

(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公冶长第五?七

○1桴:音ㄈㄨˊ,用竹木编成的渡水器具,即竹筏、木筏。

○2无所取材:还没有找到造筏的材料。由于子路不解夫子之微言,所以孔子有此戏言。

章旨记孔子感叹理想不能实现,并以委婉的方式,裁抑子路好勇的性格。

研析孔子所怀抱的政治主张与理想,由于不被当时的国君采用,因而一时愤慨,说出“乘桴浮于海”的话。由于子路好勇,孔子如果真的浮海,他是最好的护卫人选。但孔子只是偶然愤世才说的,子路却信以为真,听了非常高兴,恨不得马上动身。孔子见他遇事不能沉着,就藉此机会教诲他:好勇是很好的德行,但不能过分,要适可而止才好。

短短几句话,把孔子的失意与幽怨,子路的率直与勇敢,以及师生对话的风趣,都生动地表现出来。清阎若璩以为此段是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对中原各国已不再存有希望,而海外朝鲜有箕子遗风,所以有此慨叹。

名言◎智者绝不会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求办法加以挽救。(英国?莎士比

亚)

◎处顺境必须谨顺,处逆境必须忍耐。(英国谚语)

问题讨论

一、孔子赞美夏禹功德完美,无可非议;其中你最欣赏的,是他哪一方面的表现?

二、对管仲,孔子曾鄙其小器,但在论及他的功业时,却又大加褒扬,二者是否有矛盾的地

方?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颜回早逝,孔子深表痛惜,你可以体会他的心情吗?

四、你觉得在今日科技发达、物质丰饶的时代里,做到“安贫乐道”的境界容易吗?

五、何谓“用行舍藏”?你认同这种处世态度吗?

六、如果要你用五个词语形容子路这个人,你会怎么形容?

七、在孔门弟子中,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