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合集下载

孔门十哲[孔子十大弟子](论语之诲人不倦)

孔门十哲[孔子十大弟子](论语之诲人不倦)

孔门十哲[孔子十大弟子](论语之诲人不倦)德行科的四大弟子“德行”是个人修养,孔子最重这一科。

它的主要标志是安贫乐道。

人,看上去,呆头呆脑,笨嘴拙舌,但埋头苦干,勤学好问,而且多半是大孝子。

颜渊(颜回)、闵子骞(闵损)、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都是苦出身,为这一科的代表人物。

他们四个,冉伯牛最大(比孔子小7岁),闵子骞次之(比孔子小15岁),仲弓又次之(比孔子小29岁),颜渊最小(比孔子小30岁)。

但颜渊反而排第一。

颜渊是孔子姥姥家的人,孔子最心疼。

他的特点是,从不多说,从不顶嘴,从不怠惰,特能琢磨老师的想法,老师最喜欢。

闵子骞,也不爱说话,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11.14),孔子也很欣赏。

他是有名的大孝子,闵家的人,谁都夸他,没一个不说好(《先进》11.5)。

这里排第二。

冉伯牛有什么美德,不知道。

《论语》提到他,就一件事,只说他有恶疾(麻风病),临死,怪可怜的,孔子去看他,拉着他的手,惋惜得不得了(《雍也》6.10)。

这里排第三。

仲弓最后。

孔子夸他,“雍也可使南面”(《雍也》6.1),有人君之相。

他的特长,本来在政事,似乎应入政事科,但他有一大美德,曰“不佞”(《公冶长》5.5),很合格。

他也是一不爱说话的主儿。

孔子认为道德好,学问好,应该做官,但这几位,只有仲弓,接替子路,做过季氏宰(《子路》13.2)。

闵子骞,太清高,季氏派他当费邑宰,他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汶水的北边(《雍也》6.9)。

颜渊、冉伯牛,也没当官的记录。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8.13)。

他生活的时代,分明无道,当学生的该怎么办?是躲家里,枕着胳膊喝凉水,还是死乞白赖找官做,管他干净不干净,先参与一把?孔子很矛盾。

安贫乐道躲家里,道德肯定最高,但高尚的结果,是无所作为,和隐者没什么两样,孔子又不乐意。

孔子喜欢老实巴交,“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孔门弟子异同论

孔门弟子异同论

东击论丛一九九O年第五期孔门先进弟子异同论—兼评《论语新探·先进异同考》张作耀孔子之门,有同有异,论者古今不绝.近人赵纪彬在其《论语新探》(以下简称《新探》)第三版专列章节,_分别以《先进异同考》和《后进异同考》为题,‘考定孔门自始即有路线分歧与学派对立’.孔门弟子有何异同?异同是如何表现的?同者为孔门增加了什么?异者在根本问题_L是否与孔子形成对立?这里仅就《新探》所论“先进弟子”的几个主要人物做些具体分析. 一.关于子贡《新探》说,“子贡与孔、颜的异同,乃没落的‘复礼’贵族与新兴的变革小人的对立,亦即‘君子’与‘小人’的路线性分歧.”子贡是孔门最活跃的人物之“他致力学道,善于提问,甚得孔子的重视;他奔走四方,为传播儒家息想作出了贡献,他护师誉孔,在根本问题上同孔子的立场始终保持一致:他有学礼不笃的地方,而且利口善辩,为孔子所不喜.这个总的面貌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证明.第一,子贡对孔子,既服其学,又敬其人.孔门吹捧孔子者,无过于子贡.他说: 璧之宫琦,踢之琦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琦数初,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害.得其门者或寡矣.夫于之橄,不亦宜乎企(《论语·子张》.下弓!《论语》只注篇名)有时他把孔子比做日月,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同上)甚至把孔子比做天高,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二(同上)他认为,孔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为卿大夫,就会出现‘所谓立之斯立,道(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同上)的局面.子贡甚愧自己不如孔子,所以把那些吹捧他‘贤于仲尼”的话,统统视作是对孔子的诱毁;对那些估价孔子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话,也极力辩正。

《论衡·知实篇》记载:口齐景公问子贡日:‘夫子贤乎?’子贡对日:尸夫子乃圣,岂徒贤哉!’景公不知孔子圣,子贡正其名.’子贡非常注意别人对孔子的评论,听不得一点有损于孔子形象的话.甚至对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当面纠正.比如,当他听到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俱尹时,立即说,‘夫子自道也.”(《宪问》)当他听到孔子说‘予欲无言”,即说“子欲不言,则小子何述焉!’(《阳货》)钦佩孔子的心情溢于言表.子贡对孔子的个人感情几乎超越所有孔门弟子,如孔子弥留之际,见子贡如见亲人,痛哭流涕,托以后事(《史记·孔于借家》),‘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礼记·搜弓上”;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家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甘家》)这充分说明子贡对孔子感情之深. 《新探》认为,在儒家看来,君子不应“多能”,而“子贡以多能赞孔子,乃其‘鄙人’的臆测”,“是与‘君子’‘复礼’相反的‘小人’变革立场的表现”;孔子“一以贯之”,而子贡认为他是‘多学而识”,也是“复礼.路线所不允许的.这完全是曲解了《论语》的原意.原文说: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普少也残,故多能那事.君子多乎栽?不多也。

论语选课本 论弟子

论语选课本 论弟子

论弟子(一)孔门四科十哲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3:子游、子夏。

─先进第十一‧二○1陈蔡:二国名,在今河南、安徽一带。

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蔡之间。

○2不及门:指此时不在门下。

○3文学:指擅长诗、书、六艺,熟悉古代文献。

章旨孔子怀念与他共患难的弟子,并说明其长才。

研析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路过陈、蔡,楚昭王派人前往聘请孔子,孔子将前往楚国,陈、蔡两国深恐楚国一旦重用孔子,将对两国不利,于是派兵围困孔子,以致师生粮食断绝,处境困窘。

后来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楚王派出军队来迎接,孔子师徒才得以解围。

孔子晚年回忆此事,追念当年共患难的弟子都已不在门下,不胜感慨!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弟子所长。

孔子认为为学首重修德,故将德行列为四科之首,德行修养包含仁、孝、忠、恕、信、义、礼、让、恭、敬等内涵。

言语是指口才和外交才能,政事是管理和治国才能,文学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学,而是指人文学术,包含诗、书、礼、乐等典籍。

这十个弟子是孔门四科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但并非全部,例如有若、曾参、子张、公西华,也是孔子弟子中较有名且各有所长的。

名言◎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条件是智慧,而智慧可经由教育而获得。

(英国‧罗素)(二)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2而已矣。

”─雍也第六‧五○1三月:历时长久。

“三”为虚数。

○2日月至焉:指或一天,或一月达到不违仁的境界。

章旨孔子称许颜回能力行仁德,以勉励其他弟子。

研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整部论语来看,孔子对其他弟子都有或多或少的批评,唯独对颜回只有赞美,没有批评,如他称赞颜回“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正因为颜回这种精益求精、日日求进的实践工夫,才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

比起其他弟子的“日月至焉”,当然高明许多,因而得到孔子特别赞许。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形象在《论语》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和文化。

弟子们则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他们以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品质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进行评价。

首先,孔子被视为圣人和官员的典范。

他被描绘为智慧、勇敢且富有魅力的导师。

孔子智慧卓越,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授学生,以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其他人尊重和崇拜,甚至有人将他与圣人相提并论。

孔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使他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其次,弟子们的形象多种多样,展现了孔子教育下的不同特质和品格。

例如,子路表现出的是勇敢和坚定的性格。

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并追求真理和正义。

子路的个性使他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另一个例子是子贡,他展示了聪明和机智。

子贡是孔子最聪明的弟子之一,他以其机智和智慧著称。

他能够迅速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并在困境中找到解决方案。

子贡的聪明才智为他在政界和外交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弟子颜回、子夏、子罕等等也都展示了不同的特质和价值观。

例如,颜回被描述为虔诚而谦卑的学生,他以其对道德和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子夏和子罕则展现出了各自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孔子的教导下,他们成为了尊贵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总体而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论语》中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被描绘为崇高而智慧的导师,在教育和政治方面树立了榜样。

而弟子们则以各自的特质和品格丰富了整部书中的内容,他们的形象展现了孔子教育的成果和影响。

通过对孔子和弟子们形象的评价,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丰富多样,互相补充并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被塑造为智慧、勇敢和富有魅力的导师,而弟子们则以各自不同的特质和品格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价值观。

论语第九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九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九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九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九篇是《子罕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论语第九篇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论语第九篇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智者若何,仁者若何?——汉儒传说中孔门师一弟子对话案例分析

智者若何,仁者若何?——汉儒传说中孔门师一弟子对话案例分析

所以, “ 知者若何” , 远非“ 知人” 一语足 以尽之 ; 同样 , “ 仁者若何” , 岂是“ 爱人” 一说 了得 !
“ 自知 ” 而“ 知人” , 同不 “ 自知 ” 而“ 知人” , 成就 不 同 ; 由“ 自知 知 人 ” 而 为“ 人知” , 同 不 “自知 ” 、 不“ 知
人” 而 为“ 人 知” , 性质 迥 异 。“ 人 爱” 、 “ 爱人 ” 、 “ 自爱” 之 间的 内在 关联 , 同样如 此 。
不正 当。 只有以爱的对象和爱的行为为依据 , 以一定的伦理原则或行为规范为准绳, 才能作 出恰 当 的判 断。至于不 同时代不 同社会一文化 中伦理原则、 行为规 范的异 同, 那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 在此 不拟论列。唯关于儒 家之谓“ 爱” , 仍有必要做 点交代 。 前 面提 到 , 在《 论语》 中, 似难 得 寻 觅“ 使 人 爱 己” 、 “ 自爱” 之 类话 题 , 看 来并非 出于偶 然。 因为孔 子 所谓 “ 仁” , 即使 以“ 爱人 ” 为基 本规 定 , 其适 用 范 围并 不 限于人 际关 系的行 为 规 范 , 它 更是 以“ 礼 制” 为前提 , 为仁政立言。如 “ 博施 于民而能济众” ( 《 雍也》 ) ; 即使作为行 为规 范, 个人修养之“ 仁” , 爱人仍以“ 礼” 为节度 。“ 知及之 , 仁 能守之 , 庄 以莅之 , 动之不以礼 , 未善也。” ( 《 卫灵公》 ) 由于孔子 孜孜 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 , 重在“ 立亲疏 、 决嫌疑 、 别
关于“ 自 知” , 据《 论语 ・ 公 治长》 栽: 颜渊、 子路侍。子 日: “ 盍各言尔志。” ……颜渊日: “ 愿无伐 善, 无施 劳 。” 其 中, “ 伐善” 、 “ 施 劳” , 据 朱熹注 , “ 伐” , 夸也 , “ 善” , 谓有能; “ 施” , 亦张 大之意 , “ 劳” , 谓有功 。 看来有能不 自 夸, 有功不 自 吹, 便算是所谓“ 自知” 。 问题在 于, 《 论语》 中似 未见“ 自 知” “ 自 爱” 明确提法, 正如未见“ 爱己” 提法一样。故此传闻中之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论语中的孔子和弟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和弟子形象

子路在孔门中资历最深,年龄最长, 谁
与孔子的关系亦师亦友,孔子称“自 吾得由也,耳不闻恶声〞。
是Hale Waihona Puke 但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却是颜回。 好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 学
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 生
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
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 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路
为人仗义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

性格耿直,敢于批评孔子

的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
优 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点 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那么
一 ‘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原野。〞吾道非邪?吾何为
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
个 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
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 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
所以又叫颜渊。鲁国人,小孔子

三十岁。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 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用之那么行,
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颜
回二十九岁头发白尽,四十一岁
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
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一)巍巍乎舜禹子曰:“巍巍○1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2。

”─泰伯第八‧一八○1巍巍:崇高伟大的样子。

巍,音ㄨㄟˊ。

○2不与焉:犹言不相关,不以天下为私有,不恋栈帝位的尊荣。

与,音ㄩˋ,参与。

章旨孔子赞美舜、禹,胸怀宽阔,不以天下为私有。

研析舜、禹功德之所以崇高伟大,乃在于他们虽拥有最高的名位,却好像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只知道一心为民服务奉献,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这种无私无我的精神令人钦佩。

孟子曾说,“王天下”是责任,而不是乐趣。

舜、禹正展现了这种胸襟气度,所以孔子给予二人最高的赞颂。

名言◎身为政治家而欲建立伟大的勛业,不可不谨慎地去使用权力。

(古希腊.柏拉图)◎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事例视高位如敝屣的杰佛逊总统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为自己写了墓志铭:“这里躺着托玛斯‧杰佛逊。

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也是明定信教自由的维吉尼亚州法律的制定人,以及维吉尼亚大学创办人。

”对于自己当过美国总统这件事,只字不提。

(二)禹吾无闲然矣子曰:“禹,吾无闲然○1矣!菲○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3;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宫室○5,而尽力乎沟洫○6。

禹,吾无闲然矣!”─泰伯第八‧二一○1闲然:指出缺点而加以批评。

闲,音ㄐㄧㄢˋ,间隙,引申为缺点,此处作动词用,有批评之意。

○2菲:音ㄈㄟˇ,薄。

○3致孝乎鬼神:指用丰盛的祭品奉祀祖先,表达诚敬之心。

○4黻冕:黻,音ㄈㄨˊ,祭祀时所穿的礼服。

冕,祭祀时所戴的礼帽。

○5卑宫室:所住的屋舍非常简陋。

宫室,居室。

○6沟洫:田间的水道。

洫,音ㄒㄩˋ。

章旨孔子赞美夏禹勤俭爱民,功德崇高。

研析大凡一个政治人物,可资评价的是公务成就和个人品德两方面,像齐桓公、管仲,以及后来的汉武帝、乾隆皇帝,于公都有彪炳的勛业,但私生活却让人有非议之处。

至于禹则是两面兼顾,在个人生活方面,衣、食、住都力求俭约;在公务方面,能为生民谋福利,又力求礼制的庄严华美。

孔子认为他在公私两方面皆无可非议,极为不易,因此给予崇高的评价。

名言◎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

(清代.王夫之)◎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

(清代.左宗棠)(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1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2,一匡天下○3,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4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岂若匹夫匹妇○6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渎○9,而莫之知○10也。

”─宪问第十四‧一八○1相:音ㄒㄧㄤˋ,辅佐。

○2霸诸侯:使齐桓公称霸于诸侯间。

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此为动词。

○3一匡天下:使天下混乱的局势完全归于平正。

匡,匡正、纠正。

○4微:无、没有。

○5吾其被发左衽: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穿左襟的衣服,沦为夷、狄之邦。

其,大概、可能。

被,音ㄆㄧ,通“披”。

衽,音ㄖㄣˋ,衣襟。

夷、狄的习俗,头发披散不束发,衣襟向左掩,与华夏右衽之习俗不同。

○6匹夫匹妇:指平民百姓。

○7谅:小信。

○8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9沟渎:田间的水沟。

渎,音ㄉㄨˊ,沟渠。

○10莫之知:即“莫知之”,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章旨孔子称颂管仲为大义而不拘小节,建立了赫赫功勛。

研析本章孔子答子贡之问,赞美管仲有尊王攘夷的功业。

由于在公子纠与小白争国的事件里,管仲不但不能为公子纠守节而死,反而又去辅佐桓公,所以子贡怀疑他不是仁者,为此而请教孔子。

孔子不从管仲“不能死”的事件来回答,却转向管仲相桓公后的事功来说。

孔子以为管仲辅佐桓公有两大事功:其一是“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宪问)做到“九合诸侯”,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的血战,而管仲却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生民涂炭之灾。

其二是使中原免于夷、狄的蹂躏,华夏文化得以传承。

管仲虽小节有亏,但在政治、文化上有极大的贡献,这岂是匹夫匹妇的小信、小节所可比拟?由此可知,孔子对人的评论是不忍求全责备,这种评人的宽宏胸襟,值得我辈学习。

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译做大事不须拘泥小节,行大礼不须计较小礼节。

◎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论语子张)译人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稍有出入是可以的。

(四)孔门四科十哲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3:子游、子夏。

─先进第十一‧二○1陈蔡:二国名,在今河南、安徽一带。

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蔡之间。

○2不及门:指此时不在门下。

○3文学:指擅长诗、书、六艺,熟悉古代文献。

章旨孔子怀念与他共患难的弟子,并说明其长才。

研析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路过陈、蔡,楚昭王派人前往聘请孔子,孔子将前往楚国,陈、蔡两国深恐楚国一旦重用孔子,将对两国不利,于是派兵围困孔子,以致师生粮食断绝,处境困窘。

后来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楚王派出军队来迎接,孔子师徒才得以解围。

孔子晚年回忆此事,追念当年共患难的弟子都已不在门下,不胜感慨!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弟子所长。

孔子认为为学首重修德,故将德行列为四科之首,德行修养包含仁、孝、忠、恕、信、义、礼、让、恭、敬等内涵。

言语是指口才和外交才能,政事是管理和治国才能,文学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学,而是指人文学术,包含诗、书、礼、乐等典籍。

这十个弟子是孔门四科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但并非全部,例如有若、曾参、子张、公西华,也是孔子弟子中较有名且各有所长的。

名言◎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条件是智慧,而智慧可经由教育而获得。

(英国‧罗素)(五)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2而已矣。

”─雍也第六‧五○1三月:历时长久。

“三”为虚数。

○2日月至焉:指或一天,或一月达到不违仁的境界。

章旨孔子称许颜回能力行仁德,以勉励其他弟子。

研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整部论语来看,孔子对其他弟子都有或多或少的批评,唯独对颜回只有赞美,没有批评,如他称赞颜回“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正因为颜回这种精益求精、日日求进的实践工夫,才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

比起其他弟子的“日月至焉”,当然高明许多,因而得到孔子特别赞许。

名言◎美德的种子很难生长,必须要长时间的准备才能使它生根。

(法国‧卢梭)(六)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3死矣!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第六‧二○1迁怒:把愤怒转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

迁,移。

○2贰过:再犯同样的过失。

贰,再度。

○3短命:指颜回早死。

颜回死的时候,或云三十二岁,或云四十一岁。

○4亡:音ㄨˊ,通“无”。

章旨孔子嘉许颜回好学,并慨叹其短命而死。

研析孔子答鲁哀公之问,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弟子,他特别谈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两个长处。

不迁怒,是不把愤怒移转到无关的人身上,这需要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贰过,是不再犯同样的过失,这需要有自省改过的勇气。

不迁怒,重在待人;不贰过,重在克己,两者都是克己复礼的工夫,可见孔子心中的“好学”,是以修德为首要目标。

名言◎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做一新人。

(明代‧王阳明)◎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们永远不会从教训中学到什么。

(美国‧威尔‧杜兰)(七)颜回箪食瓢饮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1,一瓢饮○2,在陋巷,人不堪○3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第六‧九○1一箪食:一小篓饭。

箪,音ㄉㄢ,盛饭的圆形竹器。

○2一瓢饮:一瓢汤水。

瓢,用葫芦剖制成的舀水器具。

○3不堪:不能忍受。

章旨孔子赞美颜回能安贫乐道。

研析颜回贫困至极,却能处之泰然,乐于求道,故孔子一再称赞“贤哉!回也”。

孔子认为富贵如不可求时,则要抑制个人的物质欲望,以保持节操贫贱不移,作为修身处世的准则。

孔子提及自己的生活态度时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师徒二人能安贫乐道,其原因皆为好学。

他们都从学习中得到最大的乐趣,自然可以不戚戚于贫贱,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

名言◎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物质,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而得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美国‧爱因斯坦)◎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质量,反而是富贵常让人丧失了志气。

(意大利‧薄伽丘)(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1,舍之则藏○2。

唯我与尔有是夫○3!”子路曰:“子行三军○4,则谁与○5?”子曰:“暴虎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8者也。

”─述而第七‧一〇○1用之则行:任用我,我就出来实现理想。

○2舍之则藏:舍弃我,我就退而修身养德。

舍,通“舍”,指不任用。

藏,隐退。

○3唯我与尔有是夫:只有我和你能做得到这样。

是,此,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境界。

○4行三军:统率三军出征。

行,指统率、出征的意思。

古代兵制,五师为一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这里三军是泛指军队而言。

○5谁与:即“与谁”一词的倒装。

与,同、和。

○6暴虎冯河:空手搏虎,徒步渡水,指有勇无谋。

暴,空手搏斗。

冯,音ㄆㄧㄥˊ,徒步涉水。

○7惧:戒慎小心。

○8好谋而成:善用谋略而能成事。

章旨孔子称许颜渊用行舍藏,处世合宜;并戒勉子路勿逞血气之勇。

研析孔子终生好学不倦,除了修养品德之外,其最大的志愿是在滔滔乱世中能淑世济民。

他虽具有盖世之才,但仅在鲁国任官四年,后不为世所用,只好归隐著书。

这种无欲无求的修养、用行舍藏的态度,只有安贫乐道的颜渊才能做到,所以他把颜渊引为同调。

子路好胜心极强,见孔子赞美颜渊,心有不服,自负其勇,乃以“子行三军,则谁与”为问,意谓孔子若统率大军,必与勇健者同行,则此人非己莫属。

然孔子却指出子路之勇,乃暴虎冯河之类,谋事难成,故不与之同行,藉机告诫子路处事宜慎谋能断,不要好勇无谋。

孔子对每个弟子的优缺点了如指掌,并能给予适时的教诲或指点,此章可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动实例。

名言◎谨慎为睿智之长子。

(法国‧雨果)◎勇气常常是盲目的,因为它没有看见隐伏在暗中的危险与困难。

(英国‧培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论语阳货)译喜欢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流弊是作乱闯祸。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译喜欢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流弊是狂妄自大。

(九)子路衣敝縕袍而不耻子曰:“衣○1敝○2縕袍○3,与衣狐貉○4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5,何用不臧○6?’”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第九‧二六○1衣:音ㄧˋ,作动词用,穿。

○2敝:破旧。

○3縕袍:以旧棉絮制成的袍子。

縕,音ㄩㄣˋ,新旧混合的棉絮。

○4狐貉:指用狐貉皮制成的裘。

貉,音ㄏㄜˊ,形状像貍,尖头尖鼻,其毛皮可做皮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