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各科最后点题 马哲原理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哲原理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原理汇总

一、辨证唯物论部分1、【原理名称】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2、【原理名称】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与运动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坚持物质与运动的统一。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3、【原理名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原理名称】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举例】: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

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果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情况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得了金奖。

他的答案是:“抢救离窗口最近的。

”因为,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请你依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贝尔的答案好在哪儿?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

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

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大综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考研政治马原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原理

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

这些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考研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2. 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3.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在考研政治复习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原理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掌握它们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意义,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同时,考生还需要关注相关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考研政治马原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原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和深入人心,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解放被压迫阶级,实现社会进步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和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基本概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和社会形态,并注重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就是消除阶级剥削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关系就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需要通过革命来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就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是劳动阶级取得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其核心是实现每个人按需分配和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是考研政治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思考时代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依据和指导。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考研政治马哲举例

考研政治马哲举例

考研政治马哲举例
考研政治马哲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研政治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考研政治中,马哲的内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考研政治马哲的示例: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个原理说明,物质世界是客
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的思维、认识和意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
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互相转化。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的量变达
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量变质变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后总结:考研政治马哲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研政治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马哲的内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的知识点。

考生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内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考研政治背诵口诀

考研政治背诵口诀

考研政治背诵口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政治知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研政治背诵口诀及其回答:1. “马原”部分口诀哲学原理总结版:马哲原理记不变,辩证唯物物规律;世界统一物质性规律,永恒发展内因联系;对立统一斗争讲,质量互变循环往;现象本质两分法,科学发展规律忘。

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一)需要牢记,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联系的根本特性是客观的、普遍的,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我们要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 “史纲”部分口诀历史线索串为线,三代形成线索线;新旧民主转折点,五四运动新起点;国共合作和抗战,新民主主义路线;建国前夕和建国,社会主义线索;三大改造和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

回答: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需要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脉络: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些阶段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等都要有明确的认识。

3. “思修”部分口诀六大内容思修全,三带(爱国)一树(修身)很重要;四分(道德)六分(法律)一意识(意识),律己还要尊重人;恋爱独生科学看,底线不可轻易谈;成才积极投实践,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品质、法治观念、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等。

在恋爱、婚姻、家庭方面也要有正确的态度。

同时,要积极投身实践,学以致用。

以上口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很多其他的背诵口诀。

通过背诵口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政治知识,提高政治成绩。

同时,背诵口诀只是辅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才能够真正掌握政治知识。

总之,对于考研政治背诵口诀的应用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能动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有时在第二问出现)【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马哲篇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马哲篇

2012年政治考研必备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3(4(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唐刘禹锡唯物)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4,体现唯物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二)。

(1---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庸俗唯物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本属性。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4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使事物呈多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衡量事物运动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考研政治各科最后点题 马哲原理2007年01月17日 16:03 来源:百灵教育 复习提要 【重点考点所在】重点是第三、四、五、六章,尤其是前三者。

它们本身是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内容;历年试题,尤其是辨析题和分析题这类主观大题也主要集中在这几章,这就更证明了它们应该成为复习重点。

其他各章主要考到选择题,其中某些知识点和原理有出到大题的可能性。

『出题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出题特点有:①题干部分常用历史典故、科学事例、社会现实事例来命制,考察考生对原理的理解运用能力。

但一般而言,不直接涉及现阶段的方针政策事例,相对而言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②只要把握好考点,选择题和分析题都可以在相对脱离题干和材料的情况下解题。

选择题多数只要是选项正确的就考虑选。

分析题更侧重于要求答出较完整的原理。

『06年、07年分析题出题特点』06年所有分析题的出题特点是:问到两个以上的问题,考察到两个以上的跨章节考点。

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考察方向。

07年很有可能沿用这种出题特点。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唯物史观的意义(选择题) 【96年理科第11题,97年文理科第11题】 第二章 唯物论 1、物质与运动、时空的不可分割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选择题) 【96年第1 题:“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表明惠能的观点是。

06年第1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2、实践的定义、特点、形式等(选择题)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多年考到的选择题) 【02年文科第1题,理科第1题,03年第2题,04年第2题,05年第34题】 4、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非常可能的选择题) 【99年文科第2题,00年理科第1题,01年文科第2题,理科第3题,02年文科第16题,理科第17题,05年第1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其哲学上的含义是】 第三章 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相关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选择题和分析题的某个方面) 【01年理科第17题:DNA遗传信息,04年第31题: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05年第16题: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06年第38题Ⅱ: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面临的三重困境】 2、四大辩证法范畴:本质和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结果、可能和现实(尤其是前二者,选择题或分析题的某方面) 【96年理科第23题:辨析: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95年文科第23题:辨析: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质量互变规律:其考试方向:①度(选择题);②关于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即连续性和阶段性、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分析题的某个出题方向) 【01年理科第2题:鲁迅评《三国》人物塑造,98年文科第12题:中国古代格言成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4、否定之否定规律:其考试方向:①对待一切事物的辩证否定即批判继承的态度;②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即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分析题的某个出题方向) 【04年第37题Ⅱ:(3)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5、矛盾规律(选择题和分析题。

必考,考分析题的可能性很大) 【01年理科第16题:中国加入WTO的启示,03年第16题:“和实生物,同则不继”,04年第17题:广告画说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同一性;04年第37题Ⅱ:(3)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93年第15题:“白马非马”割裂了事物的…关系;99年文科第35题:分析题:某鞋场的生产营销策略;00年文科第33题:论述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请用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阐述对它的看法;03年第37题Ⅱ:(3)运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分析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06年第34题: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第四章: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选择题或者分析大题的某方面) 【06年第3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03年第3题:人的视觉与光谱;02年理科第2题:马克思原话:搬运夫与哲学家的区别小于家犬与猎犬的区别;96年文科第27题:辨析: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应当避免“有色眼镜”,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和哲学指导,使人们对一切理论持中立态度】 2、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考到的概率很大,且涉及到大题的可能性很大) 【99年文科第3题:“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00年理科第17题:同一棵树,在木匠、画家、植物学家看来不同。

00年理科第30题:辨析:凡是亲眼所见,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02年文科第31题:辨析:古希腊哲学家说,如果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03年第34题:分析题:“伯乐相马”】 3、真理观(多年考到分析题,今年选择题、很可能的大题考点) 【06年第34题: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

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97年文科第23题:辨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01年第34题:分析题:关于丁肇中的夸克模型,】 『模拟试题』 故事1:相传在古时候,两个穷乡僻壤的樵夫相遇,在劳动间歇,遥想着皇帝的生活说:“皇上每天上山砍柴,用的恐怕是金斧头吧”。

故事2:相传清末,有河北的农民在夏夜乘凉,想象着慈禧太后在紫禁城里的生活。

有人说到:“老佛爷在宫里的生活好得没得说,顿顿都吃烧饼卷大葱。

到了夏天的晚上,坐在老槐树下乘凉,有宫女给摇着扇子。

老佛爷肚子饿了,就喊一句:‘太监,拿柿饼来!’” 故事3:古时候,北方的市集上来了一只大象,人们很稀罕,都跑去看大象。

有几个瞎子看不见,就去摸象。

摸过之后,那几个瞎子交流感受。

有一个说:“大象象条蛇,又长又细”。

另一个说:“不对。

大象象蒲扇,又薄又软”。

又一个说:“也不对,大象象堵墙,又大又宽”。

最后一个说:“都不对,大象象柱子。

又圆又粗”。

原来,瞎子们摸到的分别只是大象的尾巴、耳朵、肚子和腿。

(1)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故事。

(6分) (2)“盲人摸象”的故事对我们辩证地看待、思考问题有何启示?试举一例说明之。

(4分) 【考点与试题分析】 考点: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尤其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知识点。

该原理与知识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内容认识论部分的重要考点。

②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原理。

③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及其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

④辩证法的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本题这类运用典故和故事设计出题的情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题的考察中很常见,考生应当加以注意。

【答案要点】 (1)前两个故事较贴切地说明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人们的认识包括想象,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

故事中的樵夫和农民,他们头脑中关于富裕生活的认识,来自于其有限的相对落后的生活生产实践。

他们对于皇家生活,既无直接的感性经验,也没有其他方面的间接经验,所以他们对皇家生活的想象与实际情况是大相径庭的。

(2分) 后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明了认识论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每个瞎子各自只是获得了关于大象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和感性经验是片面的、粗浅的、有限的,只是对于事物的初步的现象层面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经验有待于丰富、全面,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最终得到实践的检验。

瞎子们对于大象的概念只是建立在片面有限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陷入了谬误。

(2分)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人们的实践是有限的,感观能力和感性认识是有限的,理性能力和理性认识也是有限的,所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每一时代和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获得准确的认识,也才能达到日益丰富的实践水平和成果。

(2分) (2)“盲人摸象”的故事启示人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本身是多方面的,丰富的,客观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分) 考生应当举出历史上和现实中有关全面联系看问题的一个事例或者故事,指出其所蕴涵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原理,并说明其重要性。

(2分) 第五章 社会基础与社会本质、社会结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今年的新增考点,属于大纲表述的补充完善。

可能的选择题)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多年来考到大题的知识点,重要的跨学科的知识点,今年可能再次涉及到分析题,如在07年第38题Ⅱ中考到) 3、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涵义和构成要素(选择题,尤其是关于科技在其中的地位) 【02年文科第2题,理科第3题,01年文理科第31题:辨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选择题) 5、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分析题的某个方面) 『模拟试题』 《伊索寓言》有一则故事说,有个放羊娃赶着他的羊群到村外很远的地方去放牧。

他老是喜欢说谎,开玩笑,时常大声向村里人呼救,谎称有狼来袭击他的羊群。

开始两三回,村里人都惊慌得立刻跑来,被他嘲笑后,没趣地走了回去。

后来,有一天,狼真的来了,窜入羊群,大肆咬杀。

牧羊娃对着村里拼命呼喊救命,村里人却认为他又在像往常一样说谎,开玩笑,没有人再理他。

结果,他的羊群全被狼吃掉了。

请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有人从这则故事得到启发说,“谎言重复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

请分析故事的本意,并对以上观点进行驳斥。

(6分) (2)放羊娃的多次撒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说明“诚信”等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4分) 【考点与试题分析】 本题设计考到的考点有:①认识论的真理及其客观性原理;②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③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原理。

这些知识原理都是本年可能考到的重要考点。

本题还考察了考生结合典故事例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并且关于“诚信”道德准则的考察,还贴合了当前社会现实状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实际。

这种引用典故材料,同时又结合现实状况的出题方式,是本年和以后考研政治分析题的重要的出题方向,考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

【答案要点】 (1)这则故事的本意是说,放羊娃多次撒谎,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最终使自己受到损失,自食其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