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人类对电的认识(四)--雷电知识

人类对电的认识(四)--雷电知识

人类对电的的认识(四)--雷电知识一.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形成,主要是水蒸气上升而形成的。

雷云的主要成分是水的各种状态(如水蒸气、水滴、冰和雪),原来都是中和状态,即不带电的,但在气流急速上升过程中,小水珠就会分裂和碰撞,而形成带电体,使带正电荷的水滴下降,带负电荷的水珠继续上升,等到一定数量的电荷聚集在一个区域时,其电势就可能达到使其附近空气绝缘遭到击穿的程度。

雷云所带的电荷越多,它的电压也就越高,当它和另一块异性带电的雷云接近时,就会使两块雷云间的空气绝缘被击穿,发生剧烈的放电,使正负电荷互相中和,从而出现耀眼的闪电。

由于雷电流很大,放电时产生高温,使周围空气猛烈膨胀振动。

那轰隆隆的雷声也就随闪而至了。

二.雷云的形成闪电,俗称雷电,是自然大气中的超强(能量)、超长(距离)放电现象。

一般产自雷雨云(即雷暴、雷暴云或积雨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积雨云。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积雨云是如何生成发展的,这里有三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必须有足够的水汽;有使潮湿水气强烈上升的气流;有使潮湿空气上升凝结成水珠或冰晶的气象条件。

(撒哈拉、塔克拉玛干温度高湿度小所以极少有积雨云。

沿海地区温度高湿度大积雨云就很常见了。

)由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要远大于空气,地面温升高,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压强降低,向上运动,上面的空气团密度相对较大,就要下沉。

热气团上升过程中伴随发生两种物理过程:一是膨胀、二是降温(两方面引起的:气体膨胀压力减小,温度降低(气态方程)。

高空气温低,由于热交换)。

于是上升热气团中的水汽凝结出现雾滴形成了云。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典型雷雨云的微物理结构:一块成熟的雷雨云,其顶部可以伸展到-40℃的高度(约l万米以上),而云底部的温度却在10℃以上。

由于云体在垂直方向上跨过了这么宽的温度范围,因而云中水汽凝结物的相态就很不一样。

在云中有水滴、过冷却水滴、雪晶、冰晶等。

我们把雷雨云按温度高低来分层,便可以看出:在温度高于0℃的“暖层”的云中,全部是水滴(包括云滴),在温度0至-8℃的云层中,即有较多的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的水滴),也有一些雪晶、冰晶;在温度低于-20℃的云层中,由于过冷却水滴自然冻结的概率大为增加,云中冰晶的天然成冰核作用更为显著,故云中基本上都是雪晶和冰晶了。

初中九年级物理:雷电触电

初中九年级物理:雷电触电

雷电触电
(1)什么是雷电?
在雷雨天气,云团上常带有大量电荷,云团与云团之间,或云团与大地之间可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发光、发声、就是闪电和雷。

(2)雷电触电是怎么回事?
云团与大地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即发生了“落地雷”。

这时,高大的建筑物、大树、室外天线、和行进在空旷的原野上的人都可能成为放电的路径。

造成建筑物、树木被烧毁,人受到“雷击” 。

(3)防止雷电触电
a.高大的建筑物、室外天线等必须正规地安装避雷装置,绝不能破坏这些装置。

(避雷针通过尖端放电,使电荷不过多积累,避免强烈的放电)
b.雨天不能在大树下避雨。

第1页共1页。

人工降雨的原理初中物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初中物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初中物理人工降雨的原理是指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改变天气状况,增加降水量。

人工降雨是通过人为干预气象系统的运行,以实现增加降水或者延长降水时段的目的。

一、云的形成与降水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而降水则是云中水滴的增长到足够大而下落的过程。

在云的形成与降水中,气象要素如湿度、温度、气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工影响云和降水的方式1.雷电影响法:通过飞机或者火箭向云中释放含有云中云粒子所需的潜热的物质,以触发云中电荷产生的现象,从而诱发雷电发生。

雷电释放的能量和电磁场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降水的增加。

2.雷电的人工消除法:通过设备产生一个与雷电云发电行为一致的电场分布,以降低或消除雷电云。

这样可能造成这种云产生降水增加。

3.雷雨增强法:在云中战机上释放化学剂,形成气溶胶,作为云滴的凝结核,提高云滴数量,从而增加降水量。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发射火箭或释放物体以刺激云中产生凝结核,从而增加降水。

4.明云制造法:通过向云中供给气溶胶,形成冷凝核,促进水蒸气在云中凝结为云滴,从而增加降水量。

5.冷云制造法:在冷空气前沿或冷锋中,通过施放云凝结剂或物质,形成冷湿云,使云滴数量增加,从而增加降水。

6.强制增雨法:通过使用飞机、火箭、炮弹等载体向云中撒播云凝结剂,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引发或增加降水。

三、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效果分析1.影响云粒子的溶解度:引入云凝结剂后,能够影响云中水滴的溶解度,促使冷凝核形成,并增加云滴数量。

这样就会使得云中的水滴渐渐增大,从而导致降水的增加。

2.影响降水过程的温度和湿度:人工降雨的方法可以影响云中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改变云物理性质和云滴运动,加速云滴的凝结和降水过程,提高降水量。

3.人工降雨的效果:人工降雨的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

在适当的条件下,人工降雨可以增加降水量,改善干旱或缓解水资源不足的情况。

然而,人工降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潜在的风险。

闪电雷雨彩虹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

闪电雷雨彩虹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

闪电雷雨彩虹形成原因的科学知识闪电、雷雨和彩虹都是气象现象,它们的形成原因都与天气有关。

闪电是因为云之间积累的静电能量释放时产生的电弧,形成一道强烈
的电流;雷雨是由大气中的不稳定气团不断上升和下沉以及空气湿度
的变化所引起的,形成强烈的电荷分化和放电;而彩虹则是由日光经
过降水后折射、反射和色散所形成的现象。

闪电是由于云层内部的上升气流使得负电荷在云底部形成,正电
荷则在高处形成,当静电场强度超过空气介电强度时,电荷就会释放
形成闪电。

而雷雨的形成与地面温度和空气湿度的变化有关,当地面
温度升高,空气就会上升,当气温下降时,水蒸气就会凝结成云和雨。

当云层内部的水汽冷却形成雨滴时,同样会形成静电场,从而形成电
荷分离和放电现象。

彩虹的形成则与光线的折射、反射和色散有关。

当太阳光线穿过
降雨的云层时,会发生折射,光线从云层跑出来时反射,然后穿过水
珠时会发生色散,分出成不同的颜色,形成七色彩虹。

总之,闪电、雷雨和彩虹的形成均与大气和天气的变化有关,通
过物理学和气象学的知识可以解释它们的产生过程。

课文雷雨知识点归纳总结

课文雷雨知识点归纳总结

课文雷雨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雷雨的形成1. 温度和湿度:雷雨天气通常出现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充分饱和时,就会出现降水,也就是雷雨天气。

2. 云层的形成:在雷雨天气中,通常会有大量的积雨云。

积雨云是由于暖湿空气上升到较高高度时冷却结露形成的云层,其中含有不稳定气流,容易形成雷雨。

二、雷雨的危害1. 电闪雷鸣:雷雨天气中,天空中常常会出现闪电和打雷,这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 强降雨:雷雨天气通常伴随着强降雨,如果降雨量过大,就有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3. 阵风和冰雹:在雷雨天气中,有可能出现阵风和冰雹,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破坏。

三、雷雨的预警与防护措施1. 关注天气预报:雷雨天气属于极端天气,预测难度大,但是通过天气预报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2. 室内避雷:当雷雨天气临近时,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选择在室内避雷,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3. 防范洪涝:在雷雨天气中,密切关注降雨情况,特别是在低洼地区居住的人们,要做好洪涝预防措施,确保自己的安全。

四、雷雨与人们的生活1. 交通运输:雷雨天气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影响,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

在雷雨天气中,要尽量避免外出,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出行。

2. 农业生产:雷雨天气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冰雹天气更是对农作物造成巨大破坏。

农民们可以通过加固农田,选择抗旱、抗灾的品种来应对雷雨天气的影响。

3. 生活安全:雷雨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学会正确的防护措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五、雷雨与自然界的联系1. 生态平衡:雷雨天气有利于植物生长,也有利于土壤的湿润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2. 气候调节:雷雨天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很大,有利于降低温度,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 地质变化:雷雨天气对地质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雷雨天气中会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六、雷雨的文化意义1. 神话传说:在很多文化中,雷雨都有神话传说,它代表着神灵的力量,也被一些民族视为吉祥的符号。

雷电的危害及防雷基本知识

雷电的危害及防雷基本知识

雷电的危害及防雷基本知识1.3.1雷电效应雷电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能够摧毁房屋,劈裂树木伤害人畜,损坏电气设备和电力线路。

雷击放电所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危害有:(1)电效应在雷电放电时,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烧毁电力系统的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等电气设备或将输电线路绝缘击穿而发生短路,导致可燃、易燃易爆物品着火和爆炸。

(2)热效应当几十至几千安的强大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时间内转换出大量的热能。

雷击点的发热能量为500~2000J,这一能量可熔化50~200mm3的钢,故在雷电通道中产生的高温,往往会酿成火灾。

(3)机械效应由于雷电的热效应,还将使雷电通道中木材纤维缝隙和其它结构中间的缝隙里的空气剧烈膨胀,同时使水分及其它物质分解为气体。

因而在被雷击物体内部出现强大的机械压力,致使被击物体遭受严重破坏或造成爆炸。

(4)静电感应当金属物处于雷云和大地电场中时,金属物上会生出大量的电荷。

雷云放电后,云和大地间的电场虽然消失,但金属物上所感应积聚的电荷却来不及逸散,因而产生很高的对地电压(即静电感应电压)。

静电感应电压往往高达几万伏,可以击穿数十厘米的空气间隙,发生火花放电,因此,对于存放可燃性物品及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是很危险的。

(5)电磁感应雷电具有很高的电压和很大的电流,同时又是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发生的。

因此在它周围的空间里,将产生强大的交变磁场,不仅会使处在这一电磁场的导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并且还会在构成闭合回路的金属物中感应电流,这时如果回路中有的地方接触电阻较大,就会局部发热或发生火花放电,这对于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筑物是非常危险的。

(6)雷电侵入波雷电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会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波沿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

若侵入建筑物内,可造成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绝缘层击穿,产生短路,或使建筑物内易燃、易爆物品燃烧和爆炸。

(7)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当防雷装置受雷击时,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上都具有很高的电压。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产生原理主要涉及到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
的变化。

在大气中,水蒸气和气态颗粒物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电离现象,使得大气中出现了正负电荷的分布。

首先,雷电的产生需要一个合适的条件,通常是在大气中出现了强烈的对流运动。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和气态颗粒物被对流运动带至较高的高度时,它们会遇冷凝结成云。

在云内部,水滴和冰晶会不断地碰撞,摩擦产生静电,使云内部的电荷不断积累,形成了正负两种电荷的分布。

其次,云和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的变化也是雷电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云内部的
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个电场,而地面上也会受到云中电荷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电场。

当两者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即雷电。

最后,雷电的产生还受到地面环境的影响。

当地面上出现了一定的导电体,如
高耸的建筑物、树木等,它们会增强地面电场,加速了雷电的产生。

此外,地面上的一些特殊地形,如山顶、高原等也会对雷电的产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雷电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大气中的电荷分布、电场
强度的变化以及地面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雷电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因此,对雷电的产生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雷电的防范意识,减少雷电带来的损失。

二年级语文雷雨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雷雨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雷雨知识点
1. 雷雨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不稳定的条件下快速冷凝形成云,并产生强烈的电荷,在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产生放电现象。

2. 雷雨的主要特点是有雷声和闪电。

3. 雷声是由于闪电迅速加热空气,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震动,形成声波。

4. 闪电是由于云内部的电荷不平衡,产生电流,并通过大气中的空气分子产生强烈的电流放电现象。

5. 雷雨时应远离高大的物体,以避免被雷击。

6. 雷雨过后要注意避免接触带电物体和水源,以防止触电危险。

7. 雷雨也是大气环境中一种自然的净化方式,能够清洗空气中的尘埃和有害物质。

8. 雷雨还会产生一些自然景观,如彩虹、雷暴云、风暴等。

9. 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在实际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常常用来形容力量强大、威力巨大的事物。

10. 雷雨也可以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中的物理知识
盛夏季节多雷雨,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雷雨中也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

一、闪电是怎样形成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冬天晚上脱毛衣时,毛衣会由于摩擦起电而产生电火花?闪电就是云层中大量的
正、负电荷产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二、雷声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声音一定有振动,雷声是放电引起的空气的剧烈振动产生的。

三、雷声为什么会连绵不断
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山、高大建筑物及云层、地面的多次反射从而多
次产生回声,连绵不断的雷声就是这样产生的。

四、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事实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远比声音传播得快的缘故。

五、打雷时,地面上的物体为什么会遭雷击
通常情况下空气是绝缘体,闪电时,产生的电压高达上亿伏,空气在高电压作用下会发生电离而导
电,所以,处在放电区的高大物体常常会遭到雷击。

六、树木遭雷击时为什么会炸开
树木遭雷击时,通过树木中的电流非常大,产生大量的热,使树木中的水分温度迅速升高而汽化,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气体膨胀做功,从而把树木炸开。

从能的转化角度讲,这是电能转化为内能、内能
又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七、雨是怎样形成的
冷、热空气交汇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变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越聚越大
而下落,便形成了雨。

八、两滴下落时是怎样运动的
大家知道,大气层并不是均匀的,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

开始雨滴的重力大于阻力与浮力之和,受非平衡力作用,做加速直线运动。

后来,随着雨滴的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它所受的阻力也越来越大,直至雨滴所受的浮力与阻力之和等于重力,雨滴受平衡力作用变为匀速下落。

从能量的观点看,雨滴的动能先增
大,后不变,势能则一直随高度的减小而减小。

九、夏天下雨前后为什么会更加闷热
这是因为下雨前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大,人体表面的汗水难以蒸发,所以感到更加闷热。

十、夏天雨过天晴,天空为什么有时会出现虹、霓
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因此雨后天空中充满了小水滴,太阳光入射到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时,经它折射、色散和内反射(全反射)就会形成虹、霓。

经两次折射、色散和一次内反射,被偏转的光线形成了虹;两次折射和两次内反射,被偏转的光线形成了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