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剪纸中古老记忆》课后反思论文

《剪纸中古老记忆》课后反思论文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课后反思《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十二册中第十七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

它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感受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并把握《抓髻娃娃》的特点,设计制作一幅《抓髻娃娃》的剪纸形象。

分析教材,我认为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教材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色彩艳丽,题材丰富,配以故事介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是剪纸内容极具生活情趣,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常见但未能动手实践过的,所以能引起学生创作的愿望。

三是剪纸工具材料简便,随手可得,人人都能享受、体验创作的乐趣。

四是《抓髻娃娃》的造型非常有典型性,且简单易学。

在教学中,理念指导行动,方法决定成败。

我认为在教学理念和策略上,应抓住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及喜爱动手操作的规律,运用多媒体充分展现剪纸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人人参与,并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大胆创作的能力。

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剪纸的艺术特色,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发展。

(2)了解《抓髻娃娃》剪纸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创作。

(3)在学习中感受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懂得应该保护和传承剪纸艺术。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欣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感悟多样的剪纸文化及特点。

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直观而大容量播放剪纸图片、动画短片、剪纸作品等,使学生学会欣赏、评述、分析,感悟多样的剪纸文化及特点。

教学难点是:设计创作《抓髻娃娃》的形象。

我在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示范,并在创作中巡视辅导,引导解决问题,以突破难点。

整个教学,我这样安排:(1)播放动画,课前激趣。

在上课前准备时间,我播放剪纸动画《大红公鸡》让学生眼前一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教材分析:《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第十=册)美术第16课的内容。

本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教材中着意选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提供给学生们欣赏,力求使他们了解剪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希望通过这些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剪纸,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剪纸艺术并不陌生,《百变团花》《过春节》《吉祥图案》《巧用对称形》和《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等课程中,都涉及到剪纸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多数学生都能拿起剪刀剪出对称的形象。

但多数学生感受、应用剪纸艺术作品的机会较少,对剪纸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了解不多,还不能自如地创作表现一副优秀的剪纸作品。

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循环渐进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欣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作品,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民俗文化及造型特点,掌握抓髻娃娃的基本造型特点,感受剪纸艺术蕴含的艺术美感。

2、通过创设民俗文化情景,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模仿或创作一-幅抓髻娃娃的剪纸作品。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欣赏,感悟风格多样的剪纸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用具:红纸、剪刀、刻刀、胶水、垫板。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剪纸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吹唢呐视频(出示课件),视频中的女子在干什么? (吹唢呐)2、大家知道吗?唢呐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兼职的历史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

3、情感目标: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作品,从而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欣赏,感悟风格多样的剪纸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设计:一、创境激情1、同学们,今天的美术课,我为大家请来一位特殊的“老师”。

课前欣赏视频:民间艺人制作剪纸(课件播放视频)课件显示《剪纸中的古老记忆》画面(师板书课题)二、感知欣赏师:谈到“古老”,我们先了解剪纸的起源吧。

师:剪纸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美术形式。

请大家拿出美术课前搜集表,哪组同学针对剪纸的起源进行课前的资料搜集。

请汇报。

它起源于西汉,是古人祭祀神仙、祖先的活动。

当时,用金、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师:剪纸表现题材分为生活题材、神话故事、吉祥图案等。

欣赏:《抓髻娃娃》师:这幅作品秀气重装饰而且细腻。

而这张北方的《抓髻娃娃》则有粗犷、质朴的特性。

这就是不同剪纸流派给人的不同感觉。

师带领学生了解《抓髻娃娃》的基本特征师:你发现《抓髻娃娃》都有哪些不同的装饰?“抓髻”就是把头发梳起来的意思。

抓髻娃娃既是生命和繁衍的像征,又是代表着避邪和祈福,又称平安娃娃。

这就是北方民间艺人为什么喜欢将《抓髻娃娃》作为剪纸的表现题材。

抓髻娃娃有性别之分,一般多为女性,也有的不象征性别的。

师:人们为什么喜爱《抓髻娃娃》?它们都有哪些特殊意义?抓髻娃娃作为受惊驱鬼、辟邪招魂用的叫“招魂娃娃”、“送鬼娃娃”、“送病娃娃”、“辟邪娃娃”、“五道娃娃”或“纸人”。

头立双鸟或戴花冠、花蔓或戴胜。

双手外撇或上举,或双手抓鸟(双鸡),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兔,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鱼,或双手抓鱼;或双手举莲;还有双襟双鸟(鸡)、双膝双鸟(鸡),双足双鸟(鸡)、双脚蹬兔等等;男性抓髻娃娃为圆头,或一长辫,或戴圆形尖顶帽。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14秋),(6)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14秋),(6)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14秋),(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课业类型:综合·探索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评述、审美能力。

但毕竟审美经验不足,要做到积极主动地欣赏美术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并且,不少学生多处在审美感知阶段,他们能分析出某一美术作品的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的与众不同,但要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挖掘、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发展审美创造力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加强学生技巧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时“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

剪纸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美术形式。

抓髻娃娃是剪纸人物题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的造型极具典型性。

本课教材选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力求使他们了解剪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

希望通过这些不通过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剪纸,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悟多种形式的剪纸的形式风格和艺术特点,运用二方连续或单剪的方式,创造一副抓髻娃娃,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花、动物和娃娃组合。

2、过程与方法:了解剪纸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

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的民间作品,从而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欣赏,感悟风格多样的剪纸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资料、课件、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教学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视频展示各地剪纸文化,学生欣赏。

师:这些民间艺术间在进行什么艺术创作?教师总结:剪纸是我国古老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扎根民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各地的剪纸应地域文化不同更是绚丽多姿,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1. 引言剪纸是一项源自古老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剪纸通过剪刀在纸上刻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传递着丰富的古老记忆。

教授剪纸技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进行反思和探讨。

2. 剪纸的起源和发展2.1 起源剪纸最早起源于汉代的民间手工艺。

那时,人们用剪纸来装饰祭祀场所和古代居所,以示吉祥和纪念重要人物。

剪纸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逐渐流传开来。

2.2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的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唐代和宋代,剪纸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

不同地区和民族在剪纸的发展过程中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3. 剪纸教学的意义3.1 培养审美能力剪纸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通过剪纸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剪纸作品,不仅能够发现美的存在,还能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3.2 增强创造力剪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在剪纸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和创意构思来设计图案和形象,从而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3.3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授剪纸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剪纸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传统的图案和形象,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4. 剪纸教学的方法和实践4.1 简单剪纸技巧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剪纸的历史和发展,并展示一些简单剪纸的示范作品。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解释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如何使用剪刀切割纸张、如何折叠纸张以获得不同的形状等。

4.2 创作自由剪纸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剪纸作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设计并剪切出独特的图案和形象。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课堂观察报告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课堂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报告听课评课记录本课教师能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范画、参观、比赛、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

提供学生易理解的启发效果好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想象与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微课示范的形式指导学生大胆设计制作。

本课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例如,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抓髻娃娃剪纸形象象征意义的资料和相关图片。

本课重视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演示和图片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创作,并为学生的创作能力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中,学生设计剪出单独的或者二方连续的抓髻娃娃,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难就难在外形的组合设计和内部花纹的剪制上,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教师能将这重难点做成微课视频,使学生能直观分析理解,容易掌握。

教师把微课分成了两部分,形成两个连续的微课串,中间插入互动环节和学生创作设计练习。

先让学生学习外形的组合设计,并画出图稿,然后再研究如何剪花纹。

有利于学生学得更清晰更明白。

学生作业单的使用可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并更加目的明确的进行学习。

本课教学从文化情感入手,研究民间剪纸艺术抓髻娃娃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中,注重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剪纸抓髻娃娃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课教学注重挖掘剪纸的生活作用和象征意义,创设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剪纸学习,加深对剪纸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本课不上成单一的剪纸技术表现课,把剪纸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剪纸文化学习的层面。

本课教学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剪纸语言。

部分作业展示:。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以往我认为教师的自评主要是教师授课后对自身教学表现的评价。

但是在讲授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后,我却对教师自评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产生了一点儿新的想法。

主要原因是我在授课中因为没有明确提出剪纸创作的具体要求,致使学生创作时不以抓髻娃娃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结果出现了几幅另类的作品。

课尾小结时,我指出了学生上课时不注意听讲的不良学习习惯,并希望他们今后要改掉这一坏毛病。

但是课下我仔细想了想,感觉问题主要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因为我的疏忽影响了学生作品的质量,我在小结时,难道不应该以自评的口吻向学生承认自己讲课的这一疏漏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有马虎大意的'时候,但是只要我们如《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过则勿惮改”,那么就会如佛教典故所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却不知道改进,那才是真正的过错。

以此为契机,本来我可以对学生进行“知错就改”的教育,但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及时把握住。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今后,在课堂上如果我及时发现了授课中出现的不足,就要大胆地在学生面前坦言自己的过错,让学生来监督我。

这样学生有了过错就会以老师为榜样,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从而形成师生共长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设计了复习《百变团花》中的基本纹的.剪法;《吉祥图案》中内容的分类及谐音、寓意。
在欣赏环节,我精心挑选了国外剪纸和我国东南西北方的民间剪纸,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全面的了解剪纸。
这节课,整体来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学生配合的很好,作品数量、质量都很好,教研员评价也不错。但我觉得,
一部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预习到位,但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好这一工作。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虽然在提出创作要求时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图案可以是对称式也可以是不对称式,但学生作品创作出来后,大多是对称式。我分析和了解后知道,学生一是觉得对称式图案好操作、好剪;二是学生担心创作不对称式图案太花费时间,如果自己没有剪完就没法和大家一起展示、评价。对于这种情况,平时可能很少出现,因为平时制作类课程我都安排两课时,学生有充足时间操作。这次因为教研员听课,要上一节结构完整的课,所以这节课安排了一课时。因此,出现这种情况,这也是可以理解、平时不会出现的。另外,这节课本是六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来上,学生达到这个程度我也已经很满意了。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正文
删除线
行内代码
上标
下标
清除格式
默认字号
默认字体
默认行高对齐
增加缩进
减少缩进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既要了解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又要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设计抓髻娃娃图案。
请输入内容
保存成功
保存失败,请稍后再试
编辑文档
下载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剪纸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领略民族艺术初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以激发传承民间艺术的情感。

六年来,通过学习《百变团花》、《吉祥图案》、《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等课,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但如何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要求出发把握教材脉络?如何达成让学生更好的解读剪纸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这一目标?通过多次研读教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挖掘人文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才能让他们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孩子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歌曲《蝴蝶妈妈》以苗族古老传说《蝴蝶妈妈》为创作背景,婉转的曲风正与南派剪纸的风格相得益彰。

借这首歌来导课,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同时,艺术的“通感”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南派剪纸的风格。

2.巧用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

本节课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突出以下教学重点:
(1)课件出示:库淑兰剪纸《抓髻娃娃》与苗族剪纸《蝴蝶妈妈》
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感受《抓髻娃娃》(北方农村的保护神)、《蝴蝶妈妈》(苗族人的祖先)不同的形象
特点,感知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感悟多样的艺术风格,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

(2)出示课件:纵向梳理教材脉络,回顾小学阶段所学的剪纸知识(连线):
表现形式内容(以谐音表达寓意)剪纸纹样表现手法
中心对称式剪纸《百变团花》(第4册)月牙纹阴刻:线线相断(《对马团花》)锯齿纹
轴对称式剪纸《生命花树》(第7册)柳叶纹混合刻
(《抓髻娃娃》)涡纹
不对称式剪纸《吉祥图案》(第6册)圆点阳刻:线线相连
《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第7册)
3.问题学习,引导自主探究:
从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远比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要深刻的多。

大胆尝试中的“失败”比墨守陈规中的“成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
(1)出示教师示范作品《拉手娃娃》,设问:“这幅剪纸的表现形式与以往什么不同?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制作吗?”,引入二方连续剪纸的学习。

(2)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折、剪方法。

(3)大胆尝试:任选一种剪纸纹样,尝试制作二方连续纹样。

(4)汇报成果:
(5)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作品,找出失败原因。

(6)形成经验:留好连接点,保持连续性。

4.立足生活,发展审美想象:
艺术源于生活。

“剪花花”也正因为植根于劳动人民深厚的土壤中,才能开得如此鲜活。

怎样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作富有童真童趣的二方连续剪纸作品?我找到了“拉手”这个切入点,鼓励他们以“拉手娃娃”,表现六年学习生活中最真切的友情,最难忘的故事。

《下雨了》、《军训》、《快乐的六一》、《千手观音》、《我的机器人朋友》、《蝴
蝶双飞》、《一起飞》、《南瓜娃娃的派对》等等作品,带给我莫大的惊喜,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孩子们用“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为传统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