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备战演练第34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统编教材九下第12课)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34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统编教材九下)(22张)

《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 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 郁和感慨。
1.(2019·安顺)这首词的作者是_秋瑾 ____。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34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统编教材九下 第12课) (共22 张PPT)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34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统编教材九下 第12课) (共22 张PPT)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当人中的豪杰, 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 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34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统编教材九下 第12课) (共22 张PPT)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
3.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 在数学 较差的 人身上 ,此外 ,左撇 子、方 向感较 差以及 有过预 知经历 的人也 通常会 出现联 觉现象 。也有 人认为 ,联觉 能力与 一个人 的创造 力有关 ,许多 著名的 科学家 和艺术 家都具 备联觉 能力。
2.(2019·安顺)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 面。
【答案】 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 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备战+中考语文古诗意象+复习

译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 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 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 啊!
“四面”对“八年”,“终”对“徒”,
对 偶 将家国危难和自身感叹巧妙地结合起来,
修辞
形成对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角度
比喻
以汉军破楚的故事自比,说明自己终于与家人 决裂,表达词人冲破家庭牢笼的决心和信心。
⑵词中借典描写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处境,表达词人面对列强瓜分
中国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四__面__歌___残__终__破__楚__, __八__年__风__味___徒__思__浙__。”
⑶词中将女儿身与男儿心进行对比,表达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句子是:
“___身___不__得___,____男__儿__列___。____心__却__比___,___男__儿__烈____。”
重点字词
拭 擦。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 侬 我。
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 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
蛾 眉 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 这里借指女子。
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 派作蛾眉,殊未屑!
殊 很,甚。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 未 屑 不屑,轻视。是不甘心做女子。
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D.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一样,“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是秋瑾感慨知音难觅的失意和 伤心。
巩固精练
13.秋瑾和李清照两位女词在作品中都表现出对自我命运的不满和抗争,请结 合《满江红(小住京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具体词句进 行分析。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 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 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诗文默写第34首满江红知识课件

九年级下册 第34首 满江红 〔近代〕秋瑾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译文:(老天)苦苦地、强硬地将我分派成女子,我是多么不屑啊! 内容:写词人不仅对命运不公表示愤慨,更对自己既定的性别表示轻蔑。
九年级下册 第34首 满江红 〔近代〕秋瑾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译文: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比男子的心 还要刚烈。 写法:对比。将女儿身与男儿心作对比,表明自己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情怀 。情感:将身与心的巨大反差列在一起,抒发自己虽为女子却坚持抱负和追 求的情感。 句式:“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音调上收到韵律和谐、 往复唱叹的效果。
全词主旨 这首词写于词人赴日留学前一年,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
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现了词人对中 国被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译文:当年的楚汉相争以项羽四面楚歌失败而告终,八年的婚姻生活让我 只能徒劳地思念浙江故乡。 修辞:用典。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来形容当时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 殆的处境,也暗指自己久困夫家的境况。 内容:(第二句)指词人的婚姻生活使她痛苦不已,她更加思念故乡,为 自己不能冲破家庭牢笼、参加革命而感到无奈和愤恨。
九年级下册 第34首 满江红 〔近代〕秋瑾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译文: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 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不为一般凡夫俗子所理解的处境,以及姑且把 这些看作英雄失意本应遭遇的挫折磨难的豪迈气概。 语气:问句。突出表达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中考语文复习上课课件:古诗词曲 第34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统编教材九下)

教师用书链接 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 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景物描写, 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①到京不久,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②篱笆下面,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 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③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 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④他们苦苦地想让 译 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⑤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 文 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⑥想想平日,我的一颗 心,常为别人而热。⑦那些俗人,心胸狭窄,谁能懂得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 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⑧在这莽莽人世,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 打湿了我的衣襟。 主 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寂和苦闷。 旨
•
5.如今的城里人,很少享受到夜的黑 与美。 其实, 我心里 也明白 ,城乡 各有其 美。所 以,久 居乡村 的人们 向往城 市的繁 华,久 居城市 的人们 向往田 园的恬 静。二 者的主 要区别 在于: 城市生 贪欲, 田园守 天心。 贪欲破 坏自然 ,让人 浮躁, 使人隔 阂,虽 富贵而 不能心 安;天 心带来 和谐, 让人心 静,使 人互信 ,顺应 环境总 能让人 快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靖康二年(公元 1127 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 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的极力反对,带着臣僚仓 皇南逃,定都临安,本诗即作于南渡之际。
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习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一、理解性默写1、秋瑾的《满江红》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秋瑾的《满江红》中“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是化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C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解析】C《满江红》是词牌名。
2、下列对《满江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京城的气候特点。
前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既有冲破家庭牢笼的兴奋,也有寓居客栈的愁苦。
B.“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写国家和个人的处境。
前句化用“四面楚歌”这个典故,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后句表达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留恋。
C.下片前四句,运用“身”与“心”、“列”与“烈”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凸显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D.全词以抒情为主,在抒发悲情的同时,显露出刚烈女性特有的英雄气质。
上片和下片之间,语意贯通,而下片表现出来的情感愈加悲愤和壮烈。
【解析】B “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的是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
B项中“后句表达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留恋”赏析有误。
九下04《满江红小住京华》-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见知音?青衫湿!字词解释:①拭:擦。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③八年风味:秋瑾1896年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
④思浙:思念浙江故乡。
⑤侬:我。
⑥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指女子。
⑦殊:很,甚。
⑧未屑:不屑,轻视。
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⑨列:属类,范围。
⑩莽红尘:莽莽人世。
⑪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内容描述:我在北京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中国前途危殆,八年来徒然地思念浙江故乡。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我很不甘心做女子!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人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儿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不禁泪落湿衣襟。
全诗赏析:这首词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上片写词人突破封建家庭束缚,实现“自立”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在国势危殆之际,救国救民的志向。
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全词慷慨激昂,悲壮刚健。
主旨:表达了作者秋瑾,内心不愿过贵妇人生活,要求突破家庭束缚、去追求精神的自由、投身于革命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借典故抒情的写法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下列诗句中,第__句与“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使用的表现手法最不相同。
(1分)①岂不最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满江红》《对酒》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满江红》《对酒》含答案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对酒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①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②。
①勤:多。
②碧涛:苌弘忠于祖国,却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
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10.请说说“秋容如拭”的“拭”妙在哪里。
11.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B.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秋瑾,号鉴湖女侠,参考下面的知识卡片,结合诗句分析她在《满江红》和《对酒》中是如何展现“侠”气的。
【答案】10.“拭”是“擦”的意思,生动描写出秋色澄明如洗的特点,十分传神。
(意思对即可)11.C 12.示例一:“四面歌残终破楚”中作者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表明作者对国事的关心。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示例二:“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示例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写出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了作者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革命事业的决心。
【解析】10.本题考查古诗词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首先需要理解该字在诗句中的基本含义。
接着,结合诗句的整体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该字如何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在“秋容如拭”这个句子中,“拭”意为“擦”,当这个字用于描述“秋容”时,它赋予了秋色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形象,仿佛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明亮、一尘不染的秋天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当人中的豪杰, 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 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慕项羽 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 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教师用书链接 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 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景物描写, 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①到京不久,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②篱笆下面,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 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③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 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④他们苦苦地想让 译 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⑤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 文 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⑥想想平日,我的一颗 心,常为别人而热。⑦那些俗人,心胸狭窄,谁能懂得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 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⑧在这莽莽人世,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 打湿了我的衣襟。 主 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寂和苦闷。 旨
《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 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 郁和感慨。
1.(2019·安顺)”,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词人的“侠”气的?
【答案】 示例一:语言角度,“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 谁识我”,词人虽身为女子,却有比男儿更为刚烈的心志;词人关心国家命运、心有凌 云志向;是一位具有侠义之气的巾帼英雄。 示例二:情感角度,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冲 破封建束缚,为国家前途命运而奋斗的情感,抒发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 壮志,充满了侠义之气。
【解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 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 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 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 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 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 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 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根据以上内容可知 B 项“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 词风一脉相承”错误。
古诗词曲篇目及备战演练
第 34 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统编教材九下第 12 课)
考情检索:新增课标篇目,未考/2020 年重点猜押
整体把握 本词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 【答案】 本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不甘雌伏), 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一番事业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
【答案】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 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 和感慨。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 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 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2.(2019·安顺)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 面。
【答案】 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 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3.(2019·安顺)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 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只答“用典” 也可)。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 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2019·达州)诗歌鉴赏。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 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 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