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科学》知识要点详细总结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最全最新绝对原创)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选择好研究主题后,要大胆地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
2、我们的猜想与事实是否相符,还需要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把搜集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3、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4、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5、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6、龙骨山被誉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7、193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开始负责周口店龙骨山的发掘工作。
1936年10月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8、“北京人”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9、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0、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
11、生物进化学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2、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13、达尔文写出了关于生物论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14、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古代人类发展成了现代的人类。
15、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
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
16、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17、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设施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18、只有调查之后才有发言权。
19、调查是一项很复杂、细致的工作,小组内要做好分工。
20、调查活动有: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
21、调查研究时所采取的步骤有:选择调查内容、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大象版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科学》知识要点详细总结

大象版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科学》知识要点详细总结1、植物的喜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温度、空气、肥料、土壤等,以及生物因素如鼠、蝗虫、麦蚜等。
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比实验要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都相同。
成功实验需要反复实验和论证,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
3、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和向地性,茎具有向光性,叶片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阳光、水、空气是所有植物生长共同依赖的条件。
4、不同植物对光的需求不同,如竹、松、柏、云杉能适应低温环境,仙人掌能适应干旱的沙漠,而菱离不开水,苹果树喜欢阳光,苔藓植物喜欢阴凉的环境。
5、在水面加一层植物油能防止水分的蒸发。
探究活动的步骤包括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6、光照少、阴暗的环境会对工作、生活、研究、健康产生影响。
光被不透明物体遮挡会形成影子。
制定采光方案需要弄清楚环境阴暗的原因、查阅资料、制定研究计划。
7、放大镜能会聚光线到一点,使光线发生偏折,常见于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投影仪等。
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会发生反射,不同物体发射光的能力不同。
光照射到透明物体上并进入透明物体继续传播,但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8、光源是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萤火虫、篝火、亮的蜡烛、亮的台灯等,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光源,人造光源是靠人的智慧自己生产出来的光源。
9、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XXX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后面发明了光导纤维。
10、显微镜、望远镜、投影仪、相机和放大镜都使用凸透镜,而潜望镜则由两块平面镜构成。
11、小孔成像、影子、排队、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和XXX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12、当光经过反射或折射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13、七色光的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和紫,而混合后则变成白光,例如太阳光。
大象版六年级上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大象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对于科学问题的猜想,我们可以运用(分析)、(观察)、(实地考察)、(采访)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选出可能成立的,进一步研究。
3、(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
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
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 叶片)蒸发到空气中。
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
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
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
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
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
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7、引起植物倾斜生长的原因是光源方向、水份供应方向和距离。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2、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3、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大象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准备单元水滑梯的秘密1、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
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
2、使用(统计图)可以让结果更直观。
3、我们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让数据更可靠。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生物)。
2、植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植物不同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
3、动物和人体也是由很多各式各样的(细胞)构成的。
不同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
4、(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5、(酵母菌)能够将生面团中的葡萄糖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二氧化碳)在面团中形成气泡,从而使面团中产生很多蜂窝状的(小孔)。
这就是酵母菌发面的原理。
6、(真菌界)是真核生物中与植物界、动物界等相并列的一大生物类群,包括(酵母菌)、(霉菌)之类的微生物。
7、真菌不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养分,必须像动物那样从其他生物或环境中吸收(有机养分)。
8、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9、(蘑菇)和(木耳)都是大型、高等的多细胞真菌,是肉眼可见的“微生物”。
10、使食物发霉的是另一类真菌——(霉菌)。
霉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12、霉菌不仅能使食品、物品发霉变质,还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即霉菌毒素。
发霉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不仅能使人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畸作用。
第二单元循环的水1.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2.云其实就是高空中不接触地面的雾。
和雾的成因一样,也是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3.实验-模拟雾的形成:①用温水的目的:制造更多的水蒸气(用冷水不行,水蒸气不够,无法形成雾)②水杯上方的冰块:模拟冷的环境,使水蒸气发生凝结。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准备单元《投实心球的诀窍》知识点:1.一份完整的探究报告一般包含研究背景(问题与假设)、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等几个部分。
2.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水平投出去,实心球会很快落地,投出的距离就很近;如果竖直向上投,实心球会落在原地地,所以角度太小或者太大都投不远。
投实心球时,抛出点与落地点有一定的高度差,一般以以40°~42°的角度投球投得最远。
第一单元《生物的家园》知识点:1.动物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它们提供了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充足的食物、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动物的栖息地。
2.丹顶鹤常栖息于沼泽、湖泊、海滩等环境,那里的鱼、虾、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繁多,为丹顶鹤提供了必要的食物。
而大熊猫爱吃箭竹,所以喜欢栖息在茂密的竹林里。
3.金丝猴的栖息地以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原始森林最为合适。
这些地方气候温润,远离人群,丛林茂盛,野果、嫩芽、苔藓植物繁多,不仅能满足金丝猴的生存条件,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白天鹅过冬提供了食物、水、适宜的温度等必要的生存条件。
5.气候变暖可能影响动物的取食行为,并对动物的体形产生影响。
,被污染的水注入湖泊,,水藻疯长,使得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
7. 当环境条件如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将会死亡甚至灭绝。
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栖息地为植物提供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基本生存条件。
不同的植物通常喜欢生长在温度不同的环境里。
一般来说,阔叶植物喜阳,针叶植物喜阴。
海拔高度每升高1千米,气温会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一般会比山下低。
植物的生长,,所以才有了让诗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奇妙现象。
11.地球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动植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王朝霞六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知识点

王朝霞六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知识点一、引言本知识点是关于王朝霞六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的重点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该教材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目录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3.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4. 第四章:光的传播5. 第五章:电路与电流6. 第六章:磁与电磁7. 第七章:天气与气候8. 第八章:人与健康9. 第九章:地球与宇宙10. 第十章:总结与复习三、具体知识点1. 第一章: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2)科学探究中的变量控制和单一变量原则。
(3)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4)科学探究报告的撰写。
2.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过程。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物质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3.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
(2)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选择。
(4)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 第四章:光的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的概念。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3)光的色散现象和颜色的成因。
(4)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5. 第五章:电路与电流(1)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连接方式。
(2)电流的概念和单位。
(3)电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4)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5)简单电路的设计和搭建。
6. 第六章:磁与电磁(1)磁体的基本性质和磁极的概念。
(2)磁场的概念和方向判断方法。
(3)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4)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5)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7. 第七章: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和工具使用技巧。
(3)气象预报的获取方式和基本内容理解。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梳理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梳理考试内容: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下册科学分值:25分各册比重:上册约占40%,下册约占60%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
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
3、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唯一方法。
(错)4、窗台边的花草悄悄地把头探向窗外,对此我们可以做出哪些科学方面的猜想?至少说四种。
答:⑴可能是窗外有阳光。
⑵可能是土壤中的肥料分布不均。
⑶可能浇水的时候偏在了一侧。
⑷可能是相吸收更多的露水.5、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6、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 叶片)蒸发到空气中。
7、(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
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
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8、植物的根不可能有(A )生长的特性。
A、向上B、向水C向地9、(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
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
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
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大象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撰写报告并表达观点
06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精神的培养
尊重事实和证据 独立思考和判断 追求创新和进步 合作与交流
科学道德规范
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编造、不歪曲数据和事实 独立思考: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跟从或传播未经证实的观点 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勇于探索: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科学知识
05
科学思维与表达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与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 验获取科学数
据
归纳与演绎: 从个别到一般
的推理方法
类比与对比: 通过比较相似 和不同点来理
解事物
分析与综合: 将事物分解为 各个部分,再 将其整合起来 进行全面分析
科学表达技巧
准确使用专业 术语,避免口
语化表达
逻辑清晰,条 理分明,层次
感强
图表、图片等 可视化工具的 使用,直观展 示数据和实验
结果
引用权威资料 和数据,增强
说服力
科学论文写作指导
确定研究问 题:选择一 个具体、明 确的问题, 并对其进行 深入的研究。
查阅文献: 收集相关的 资料和研究 成果,了解 该领域的研 究现状和进
展。
设计实验: 根据研究问 题设计实验, 并确保实验 的可行性和
科学伦理问题探讨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在进行科学 研究时应该考虑到对人类、社会和环境 的长期影响,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伦理审查:科学研究应该经过严格的伦理 审查,以确保研究不会对人类、社会和环 境造成负面影响。
科学研究的利益冲突:科学家应该避免在 研究中存在利益冲突,例如接受资助方的 影响或受到个人偏见的影响。
探究案例分析
探究主题:植物的生长与阳光的关系 实验设计:设置对照组,分别在阳光充足和阴暗处种植同一种植物 实验过程:定期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如高度、叶绿素含量等 实验结论:阳光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充足阳光有助于植物生长茂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象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详细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1、植物的各种“喜好”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2、(环境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比如: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空气、肥料、土壤等;生物因素:鼠、蝗虫、麦蚜等)。
3、(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
4、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所以根具有(向水性)和(向地性),植物的(茎)运输水和矿物质到叶片上,叶片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植物的茎和叶片生长具有(向光性);一部分水分在叶片上蒸发到空气中。
5、(阳光)、(水)、(空气)是所有植物生长共同依赖的条件。
6、竹、松、柏、云杉能适应低温环境;仙人掌能适应干旱的沙漠;而菱离不开水;苹果树喜欢阳光,苔藓植物喜欢阴凉的环境,可见各种植物对光的需求不同。
7、对比实验每次只改变1个条件,其他都相同。
8、成功实验需要反复实验和论证,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
9、在水面加一层植物油能防止水分的蒸发。
10、探究活动的步骤:
a、观察与提问;
b、猜想与假设;
c、计划与组织;
d、事实与证据;
e、模型与解释;
f、表达与交流。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光照少,阴暗的环境有:背阴的房间、地下车库、交通隧道、大楼背后等。
对我们的影响:工作、生活、学习、健康。
2、光被不透明物体遮挡就会形成影子。
3、采光方案要做的准备:弄清楚环境阴暗的原因、查阅资料、制定研究计划。
4、对光进行研究过的科学家:a、17世纪的法拉第和牛顿,战国时期的墨翟(最早记载光);b、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
5、光源:本身能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篝火、亮的蜡烛、亮的台灯。
(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光源,人造光源是靠人的智慧自己生产出来的光源。
6、放大镜又叫凸透镜,能会聚光线到一点,使光线发生偏折,(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投影仪都有)。
7、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光的路线发生改变,这是光发生了反射。
(不同物体发射光的能力不同。
)
8、光照射到透明物体上,并进入透明物体继续传播,但方向发生了偏折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9、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后面发明了光导纤维。
10、显微镜、望远镜、投影仪、相机、放大镜都含有凸透镜,潜望镜是由两块平面镜构成的。
11、小孔成像、影子、排队、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千手观音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2、光经过反射或折射,传播方向都会改变。
13、七色光的顺序: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dian)色、紫色(七色光混合后为白色光。
如:太阳阳光)。
14、光的三原色:红色、绿色、蓝色。
(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电视机也是。
)
15、(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折射,可形成七色光。
16、五彩玻璃能变幻出不同的颜色。
17、采光传导器由:阳光接收器、半导纤维、散射器组成。
18、调光玻璃能调节透进光的强度。
19、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20、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而吸收其他所有颜色的光;透明物体只透过与自身相同颜色的光。
(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
1、音乐给予人们艺术享受。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有规则,有明显高低之分的叫乐音;振动无规则,无明显高低之分的叫噪音。
(从生活中区分,挺起了优美动听的都是乐音,听起来嘈杂刺耳的都是噪音)。
3、乐器分类:a、打击乐器,如:鼓、金编钟等;
b、弦乐器,如:古筝、小提琴等;
c、管乐器,如:笛子、箫、唢呐、小号等。
4、世界上最早的乐器:骨笛。
5、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6、乐音的三个特点:音调(即:高低音)、响度(即:音量大小)、音色(即:声音的特色)。
7、物体振动的频率高,音调就高;物体振动的幅度大,音量就大;不同的物体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就是音色不同。
8、每一首歌都是由不同音调的音符组成。
9、共鸣: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物体一起振动的现象。
10、音乐瓶:相同的是瓶子,不同的是里面水的多少,水,(水的多少改变了发出声音的音调:即“音高”)。
11、以分贝为单位来测量声音的响度。
12、给暖水壶倒水,刚开始里面空气注较长,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快满时里面空气注短,振动频率快,音调高,人们就是通过听音调的高低来判断是否倒满。
13、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14、控制噪音的方法:a、从声源处控制,(如:禁止鸣笛、车辆装消音器);b、从传播途径上控制(如:修隔音板、装隔音玻璃);c、从接收处控制(如:堵住耳朵、塞棉花、戴耳罩)。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0分贝刚引起听觉感应;30--40分贝为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保护听力不能超过90分贝,保证工作学习不能超过70分贝,保证休息睡眠不能超过50分贝。
)
15、人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a、发出声音的物体;b、传递声音的物质;c、接收声音的听监系统。
16、噪声被列为国际公害,污染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四单元、登上健康快车
1、健康的定义:指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智力健康、环境健康等。
)。
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2、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3、不生病和健康是不完全一样的。
4、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
(担负人体指挥和协调工作)。
5、脊髓在人体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
6、人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组成。
心脏类似“水泵”,使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7、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快速生长的一个时期。
一般在10---12岁开始。
8、人体的各项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指挥。
(即: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9、脉搏的跳动和心脏是一致的。
10、大脑掌管人体全身的:知觉、运动、思维、记忆等活动。
11、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
(高血压、哮喘病、溃疡和癌症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
12、课堂上精力难以集中时,可以运动脚趾头。
13、青春期第一个生理变化: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第二个生理变化是第二特征的出现,如:长胡须,腋毛等。
14、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类、牛奶、瘦肉、鱼类。
(青少年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蛋白质2---4克)
15、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脂肪。
16、青少年每日摄入水量不少于2500毫升。
17、21世纪健康指标: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脸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第五单元、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1、弗罗蕾斯:《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
2、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蚯蚓喜欢吃菜叶。
)
3、探究过程步骤:
c、观察与提问;b、猜想与假设;c、计划与组织;
d、事实与证据;
e、模型与解释;
f、表达与交流。
4、蚯蚓的生存环境是:潮湿、疏松、肥沃而有植物生长的土壤。
(蚯蚓喜温、喜湿、喜暗、怕光,一腐烂的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
)
5、蚯蚓是通过卵繁殖后代的。
6、科学探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而是一个多样性、多层面的、循环发展的过程。
7、科学探索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五个要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