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
城市记忆空间研究

城市记忆空间的研究初探摘要: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其延续性,思考城市的未来。
在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之下,保存、开发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在的城市中大量的无记忆空间的出现,使城市文脉合记忆遭到很大的破坏。
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呈动态发展变化的,因为记忆不像历史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模糊的,甚至消失不见。
关键词:城市;记忆;空间1、城市记忆空间的空间形态在城市记忆空间中,空间是发生各样活动的容器,虽然人们在最初产生记忆的时候,往往是对空间中的事件和活动产生产生记忆,但是空间却给这些活动提供了可能和场所,也就是说空间是事件的容器。
任何事件和活动都是不能脱离空间发生的,就像人们的生活一样,一定会有限制在某一个范围中,可是空间的形态却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丰富多变的。
1、1点状记忆空间——记忆点城市记忆空间中的点是指单个的独立的记忆要素,也就是记忆单元。
点的形态有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是一处景观、一个建筑,或者一个雕塑、一件家居,甚至是一口古井、一棵古树、一扇门、一个传说。
它们的形态和样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可以给人们带来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同样的一个独立“点”,如果将它从记忆空间中移开,那么它就可能会失去它的意义。
其实城市记忆空间是由无数的这种点的集合。
如果说城市记忆空间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这些记忆点就是这棵树上的枝叶。
1、2 线性记忆空间——记忆线和灵活、多样的点状记忆空间比起来,线性记忆空间要稳定得多,并且需要很多同样属性的记忆点规律有序的排列。
也就是说点与点的联系可以形成线,记忆线的存在需要点的加强。
巴黎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中轴线的延伸都离不开点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任何类型的记忆点都能凑成记忆线,一定要具有同样属性、在同样的环境中可以形成平衡状态的记忆点。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2)二、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2)2.1 地理概述与北京城的布局 (4)2.1.1 地理特点与环境影响 (4)2.1.2 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 (6)2.2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碰撞 (7)2.2.1 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群 (8)2.2.2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现 (9)三、北京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10)3.1 天安门与长安街 (11)3.1.1 天安门的历史与象征意义 (12)3.1.2 长安街的现代与文化交流 (14)3.2 天坛与祈年殿 (15)3.2.1 天坛的历史与建筑设计 (15)3.2.2 祈年殿的建筑美学与文化涵义 (17)3.3 紫禁城与故宫 (17)3.3.1 故宫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19)3.3.2 太和殿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20)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 (21)4.1 保护措施与现状评估 (23)4.1.1 中轴线保护的法律法规 (24)4.1.2 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5)4.2 管理策略与发展规划 (26)4.2.1 界面与区域划分管理 (28)4.2.2 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 (29)五、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 (30)5.1 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新中轴线 (31)5.1.1 现代丘比特溢现代风貌 (32)5.1.2 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 (33)5.2 全球视野下的中轴线与城市发展 (34)5.2.1 与其他中轴线城市的对比 (35)5.2.2 全球文化交流的前景与中轴线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37)一、北京中轴线概述北京中轴线,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地带,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历史名街。
它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繁荣与辉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时间:2002.7-2002.11主管总工:王景慧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一、项目背景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
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
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
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
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
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
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
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写作素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中轴线

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开篇的话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出现过许多朝代,有的王朝一统天下,封疆万里;也有的王朝各自分立,割据一方。
不论是哪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设置有自己的统治中心——都城。
这些都城是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王朝发展最繁荣的地方,也是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地方,如汉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元明清时期的北京。
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数都是经过精密规划才建造起来的。
而在古人的都城规划中,中轴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一座都城是这个朝代的核心,那么,中轴线就是这座都城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朝代核心中的核心。
当然,历代都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同样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今天北京的中轴线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发展变化的最终见证。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在城市发展史与建筑艺术史上,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给予其高度赞誉。
他说:“贯通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一曲用建筑演绎的华丽乐章,这样的比喻恰当而富有意义。
当然,这样的优美乐章也是有其前奏的。
北京中轴线的完美呈现,离不开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发展与积累,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
何谓中轴线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明确提及“轴线”一词,更别说“中轴线”了。
直到清末民初,著名建筑学家乐嘉藻在其代表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出,“中干之严立与左右之对称”。
这是在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而涉及到后世所谓的“中轴线”。
而真正明确提出“中轴线”这一概念并阐释其文化内涵的,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绪论中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组合而成,其最突出的,就是主要中线的设计。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图11
鼓楼是历史上中轴线的北端点。这里的城市结构和
空间关系基本保持完好。
图12前门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传统,将改造成新的文化 商业区。
图13永定门是北京所有城门当中最精致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的时候被破坏,最近重修以保持中轴线的 完整。
图1 4奥林匹克公园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 术,是中轴线在北边的新端点。它标志着北京城的公共空 间翻开了新篇章。
图3北京城的区域位置符合风水理论。北边的山阻挡了冬 天冷冽的风.和北部平原的入侵。东西部的群山为北京城 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南边的低地和湿地疏导城内的暴雨. 补充水系统。
图4中国古代城池总能看到轴的关系。
《考工记》里理想
的城池图表明建造一座大城要遵循的原则。
图5随着城市规划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仍然遵循轴 线原则。重要的建筑物一般都建在中轴线上。
毁了.埋在了煤山之F。 北京城的新的中靶线及紫 禁埔依然继承元朝大都的 中轴线,并向南伸展。在 明朝中期,南城叉建立了 外域.中轴线的延伸至南 端的先农坛{0天坛。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 布局和中轴线gB没有发生
调蠢的关系 风水上中轴线和北京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或者说是直觉环境科学.住 宅、村庄和城市的理想位置是背阴朝阳.坐南朝北.背山 面水.左右成被山环抱之势(图2)。这原mI不仅表明
o-----------------…‘_‘
蓬
b…_一一
田10 田1
Imagel Imagel0
署一
围1 2 Imagel2
研究结果 研究根据北京城的发展历史把中轴线分成三个部分。 通过仔细地研究空间结构、土地使用以及中辊线上的城市 风景.我{门确定了每个部分的具体问鼢(圈i1)。 中央部分的问题中轴线上的一些中史建筑物己经不 要存正了。由于中轴线上没有控制好六规模的建设.空 徊的整体感被一些现代建筑破坏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 改变以及传统住宅区的消失.当地的^文文化和商业文化 在衰落。要解决好保护历史和满足现代变通之间的矛盾。 北京原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水系统.有湖、河道、湿地, 还有能排暴惩.集货运,客运.观光于体的淘渠。水系 统蜿蜒穿过中辘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遭到了很大的破 坏。其中有些中车由线上的水道己经不见了(国12)。 南边的同题南边的总体芨展要落后于北边,但是发 展的压力还是集中在中轴线上。南由轴线上新建的楼罕 主要是商业楼群.白天车流辆和人流量都很天.到晚上就 一片寂静。南苑是由轴线的南端.从1905年以来在总体计 划巾一直作为首都的南大门.不过它的空瓦形态和特征都 有待确定(图13)。 北边的问题北二环和奥杯匹克公园之间延长的中轴 线已经看不出来了。两删的建筑物的高度被控触在30米到 45米。地重线、建筑群相空间关系变得很单调。这一部分 成为应对快速交通的动脉。际了实现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与特点 (3)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4)2.1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5)2.2 现代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与发展 (7)三、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 (8)3.1 地理位置与空间布局 (9)3.2 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10)3.3 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 (11)四、北京中轴线的城市影响 (12)4.1 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 (13)4.2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5)4.3 社会文化与旅游体验 (16)五、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 (16)5.1 保护规划与政策支持 (18)5.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8)5.3 传承与发展策略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研究成果总结 (22)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中轴线作为北京古城的核心规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显著特色。
文章详细分析了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揭示了中轴线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唤起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现状评估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价值,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北京中轴线,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线路,起始于元大都的丽正门,终止于明清两朝的钟鼓楼,全长约公里。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很羞愧直到研一才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著作。
作为一本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书籍,《城市意象》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依林奇之见,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通过调查访问和图示两种方法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意象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等问题做了论述。
林奇启发性的观点,使得意象一词引起普遍的关注,成为设计与规划界通用的术语,也带动了许多追随者和类似的研究。
1 概况之双城意象《城市意象》虽然不算晦涩,但需要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语言。
我想就北京和杭州两个相对较熟的城市为例,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方法尤其是五元素简要分析,再提出自己的拙见。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北京和杭州作为中国的两个大城市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多的压力。
这是宏观上的愿望,但作为一个家园,在普通市民脑海中的城市意象才能真正表达出城市的意蕴。
北京不负首都之名,拥有了一系列首都应有的意象。
层层外扩的环路和四通八达的主路开阔大气,从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正南正北朝向布局的道路和建筑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严谨沉稳。
北京中轴线: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脊梁

历史新史记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北京独有的神韵。
没有这神韵,北京与其他大城市也许没什么分别,而支撑起北京文化风貌的恰是中轴线。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楼,全长7.8公里。
梁思成先生曾赞美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轴线的历史沿革在国家形成之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观念就已经存在。
城市的中轴线体现到城市规划中,目前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
到了周代,《周礼·考工记》则明确规定了都城的结构、建筑的内容和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但实际上,直到唐代以后,我国都城才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中轴线。
北宋都城开封则将此理想的都城营造规划落为现实。
北京的中轴线起源于金中都城市中轴线,距今860多年。
金朝海陵王弑君篡位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将其改名为中都大兴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形成了一条南起金中都城丰宜门,北止通玄门的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宣阳门、应天门、大安殿、仁政殿等。
这种建筑规模和形式是金朝向宋朝仿效的结果,亦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文化的结果。
元朝军队攻入金中都后,将金朝的宫殿付之一炬,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因此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至元四年(1267年),刘秉忠、也黑迭尔奉元世祖之命,开始在金中都城的东北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号称元大都。
这次都城的营建恪守《周礼·考工记》的规定,真正地将“左祖右社”的观念落实到了建设中。
在城东齐化门(今朝阳门)修建了太庙,在城西平则门(今阜成门)修建了社稷坛,凸显了中原文化“忠”和“孝”的观念。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大都降格为了北北京中轴线: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脊梁│文庞博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门城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 120 份, 收回 113 份。 被调查人员分别对每个节点的六个指标给予 打分,分数为 0、1、2、3、4、5 六个档次。指标程度高,则分数高。例如:该地对中轴线 格局的价值体现程度极高,则在价值体现程度一栏给予 5 分;若没有体现,则给予 0 分。 计算调查问卷每项所得平均分,得出各项节点的各项指标分数如表 2 所示: 表 2:影响城市记忆六大因素分析结果 指标体系 景观节点 永定门 前门大街 天安门广场 故宫 景山公园 万宁桥 钟鼓楼 北辰路 奥林匹克公园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1) 保护力 度 0.4 3.0 3.9 4.3 3.5 3.1 3.2 1.4 3.1 3.2 2) 价值体 现程度 1.2 2.5 4.9 4.6 3.4 0.2 4.0 0.1 4.2 4.7 3) 居民参 与程度 3.4 4.2 4.7 3.4 4.9 0.9 1.2 1.6 4.2 4.6 4) 空间环 境状况 4.1 4.8 4.6 3.4 4.0 1.2 3.2 1.2 3.0 3.2
5
4、问题分析
4.1 部分节点保护修复的效果不佳
调查显示, 中轴线上有部分节 点记忆度较低, 其中影响因素最大 的是保护力度, 也就是说不同节点 修缮情况、保护的程度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节点的认知度差别巨大,也就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是否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以故宫和永定门这两个节点为例,进行了比较。 故宫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迹; 早在 1961 年北京故宫就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87 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虽然由原来的皇家大院变为 现在人人都能亲近的博物院,但整体空间格局、建筑 形制等都与明清时期相同, 修缮与改造的过程在最大 程度上保护了历史原貌。 永定门是明清外城中规模最 大、最重要的城门,是古代北京格局中轴线南端的起 点。但是 1957 年永定门城楼、箭楼、瓮城就全部被 拆除。虽于 2004 年复建,但复建过程并没有按照原 貌进行,只是在原箭楼的位置建立了城楼,如图 9 所 示。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人们对永定门的复建很是 失望。它的重建不仅未能恢复原有的空间格局,而且 破坏了其重要的价值,失去了原本建筑的雄伟风貌, 造成文化保护、延续历史的记忆断层。因此,对于古 城历史文化遗产, 在改造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实质性的 尊重其原貌,深刻挖掘其价值韵味。 图 8:故宫、永定门城市记忆影响因素分析
2.3 城市记忆度评测人群
本次调研的人群主要为北京中轴线附近的居住居民和前来游览的游客。 采取随机访问的 方法选取调研对象进行访问。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 120 份,收回 113 份。经过统计,被访对 象中 46-55 岁的中年人居多(32%) ,如图 4 所示;而居住时间上,居住满 20 年以上的居民 居多(26%) ,如图 5 所示。
图 4:调研对象年龄组成
3
图 5:调研对象居住时间
3、中轴线城市记忆度评测内容
3.1 城市记忆度测评的指标体系
此次调研选取的保护力度、价值体现程度、居民参与程度、空间环境状况、宣传力度、 交通可达性六方面因素对于城市记忆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因此, 特别邀请了城市规划专业 人士 10 人对其进行一个权重分析。 六项因素对城市记忆的影响总分为 10 分, 专业人士对其 影响程度的高低分别进行打分,取平均分得出权重结论如表 1: 表 1:记忆度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结果 评测指标(i) 权重(f) 1)保护力 度 2 2)价值体 现程度 2 3)居民参 与程度 2 4)空间环 境状况 1 5)宣传力 度 1.5 6)交通可 达程度 1.5
4
2.2 城市记忆度评测地点界定
本次研究以北京中轴线为主要对象,起于北京永定门,止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全长 18 公里。调研重点选取该中轴线上 10 个景观节点,其基本信息如图 2 所示:
1 2 3 4
参考文献【10】 参考文献【11】 参考文献【3】 参考文献【5】 2
图 2:中轴线景观节点信息
图 13:游客居民活动类型分布
7
4.3 未能打造出整体的城市意象
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整个中轴线中,中段中轴 线与北中轴线各有一段线状节点的城市记忆度差距 很大,这两段线状节点分别是前门大街段和北辰路 段。具体来看调查数据,其空间环境尺度相差甚大, 如图 14, 也反应了中轴线缺乏整体统一的城市意象。 比较两地的空间环境状况, 我们发现前门大街作 为商业步行街, 道路两侧由诸多店铺围合, 设置了供 居民休息的基础服务设施; 北辰路则主要为机动车交 通服务, 虽然中间留有一定空间建造绿化带, 但行人 可达性较差主要起到的是景观作用; 除此之外, 城市 图 15:街道空间尺度分析 图 14:人口活动分布
家具布置不足,道路尺度过大,缺少绿化等问题都成为影响其城市记忆度的因素。 尽管都是构成中轴线的线性节点,但缺少完整城市设计,不同地段景观环境差距甚大, 未能打造出整体中轴线意象,使得人们很难形成对中轴线的普遍共识。
4.4 各节点之间的连贯性欠佳
虽然北京中轴线知名度很高,但是真正从头到 尾完整走过中轴线,并游览过所有节点的市民或游 客并不多。通过意愿调查,我们发现人们很愿意通 过实地走访来了解中轴线。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实地走访给人们的感觉完 全不同于博物馆、书籍、影视、网络,能让人们真 切的体验参与其中。构成中轴线的著名节点中,天 安门、故宫、奥林匹克公园有固定的旅游团会去游 览,游客很多;而如景山公园等,附近居民或慕名
6
5) 宣传力 度 1.2 4.2 4.3 4.2 3.2 2.3 4.0 3.4 3.6 4.7
6) 交通可 达程度 2.2 4.3 4.3 4.1 3.4 2.4 2.3 2.3 3.1 3.4
根据表 2 数据计算其各个景观节点的城市记忆 n
Fi 10 M(i) 。其中,
45 岁以上居民城市记忆度
45 岁以下居民城市记忆度
图 7:分年龄的居民城市记忆度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居民中, 不同年龄段的对与中轴线景观节点的记忆度不 同,如图 7 所示,45 岁以上的居民对中轴线的记忆度明显高于 45 岁以下居民的记忆度,因 此在宣传中轴线的过程中,重视对青少年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i 1
n 表示节点 n 的城市记忆, Fi 表示测评指标 i 的权重, M(i) 表示对于景观节点 n 的
测评指标 i 的城市记忆分数。
4
3.2 各个景观节点的城市记忆度
图 6:中轴线重要景观节点城市记忆度 根据图 6 我们可以看出, 天安门的城市记忆度在十个景观节点中排名第一, 万宁桥的排 名是第十名。十个景观节点的城市记忆度不尽相同,分析已得数据,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个 结果的原因。经过数据的整理分析,选定相关联的景观节点,指导我们下一步的调研。我们 主要运用了深度访谈和意象地图的方法, 着重分析两个相关性景观节点在对其城市记忆结果 影响最大的某项因素上处理方式的优劣。在此阶段我们对 50 个市民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 谈,并要求绘制了北京中轴线意象地图。
3
2
一书中提到了人们记性记忆的方式。东南大学朱荣博士的论文《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 中
引入了城市以及载体、并有机结合“主体-客体” 、 “使用者-表现者” 、 “时间-空间”等方面 的研究来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 《城市记忆的测度与传承——以 杭州小营巷为例》 中引入了影响城市记忆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以及对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的访谈, 我们得到了影响城市记忆度的六个 因素,分别是保护力度、价值体现程度、居民参与程度、空间环境状况、宣传力度、交通可 达性,我们以此为依据展开研究。
4.2 不同节点公众参与程度差异大
图 9:故宫和永定门改造过程 城市记忆度反应了城市物质和 精神元素在市民心中的认知程度, 因此调动起广大公众参与到节点游
6
览中,是提高城市记忆度的重要方法。 如中轴线上景山公园与钟鼓楼属于相 邻的节点, 受访人群几乎全部知道这两个节 点, 说明公众对其认知程度都较高。 但在居 民参与程度指标中,两个节点有很大的差 距,如图 12 所示。 景山公园原本是皇家园林, 普通百姓难 以涉足, 但现在已经改造成北京市级公园之 一。 如万春亭, 就是景山公园著名景点之一, 站在其上可以总览中轴线全景, 常常游人如 织。 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调查数据, 景山 公园日最大客流量可逾万人次。 然而, 钟鼓 楼也是中轴线上的著名节点, 且距离景山公 园不远,其游客数量却很少。图 13 表示了 两个节点人口活动分布状况, 可以直观感受 两个景观节点的居民参与情况。 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人们非常怀念老北 京城的的钟鼓声, 它体现了浓厚的京味儿文 化。 相对于单纯的游览走访, 其实人们很愿 意重闻钟鼓之声, 甚至参与钟鼓重奏的活动 中。 因此, 在发掘中轴线重要景观节点的功 能价值过程中, 可以着重考虑人们的可参与 性, 在亲身体验下延续人们古老而深刻的记 忆。 图12:景山公园、钟鼓楼城市记忆度 影响因素分析 图 11:民国时期、八十年代天安门改造 图 10: 天安门广场、 万宁桥城市记忆度影响分析
1、研究背景
北京城市中轴线(图 1)是北京城市格局中最 值得保持、最富有原创精神的城市建设基准。在新 时代背景下,亟待创造出既能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又能够显示 21 世纪国际化大都市格局的中轴线。 现实状态中,沿中轴线方向建设的新的完整意义上 的现代化城市中心,与旧城中轴线体系共生。 而城市记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持续更新的 过程 , 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 , 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指 导。研究北京中轴线的城市记忆,对于指导北京市 城市建设,保护古都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城市记忆,还有利于增 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增加城市软实力,塑造城市的场所精神与文化。2002 年,青 岛市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 ,其后武汉、柳州、大连、上海等城市也相继开展了这一工 程。2007 年底,北京开展了首个城市记忆规划招标——“宣武区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规划” 。 本文旨在研究核心问题是通过调查中轴线重要景观节点的城市记忆度以及影响其城市 记忆度的因素, 对北京市中轴线目前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加强中轴线整体城市记忆度提 图 1:北京市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