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海报设计风格特色探究
嬉皮风格

嬉皮士公社及其口号
群居村——“莱顿公社”,另类的生活 3000多个群居村,4万多人 口号:Do your own things:做自己的事、 无为而治,热衷于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 一种消极反抗,不同于当时的新左派以及学 生运动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来来参与社会的 改良和改造 极端化:吸毒、离婚率上升、少女堕胎、私 生子、艾滋病 结果:被主流文化收编
1973年的一天,旧金山举行了一场埋葬嬉皮 士的葬礼。嬉皮士们抬去一口标有“爱情之 夏”字样的灰色棺材,里面装有十字架、橘 子皮、孔雀毛、吉祥饰物、旗帜和一块大麻 味的饼干。他们把它付之一炬,唱着《上帝 保佑美国》和《诃利黑天》,然后高喊: “嬉皮士死了!”这次埋葬仪式标志着从20 世纪70年代就走向衰落的嬉皮士运动最终 “云消雾散”了
服装配饰特征
一套服装中常配有大量的首饰,例同时佩戴数条项链、手链或戒指。首饰材料 以金属和各种质地的彩色石头为主。首饰的尺寸通常比较大、民族感强。腰带 和包上也有镶嵌装饰。
饰品
化妆造型特征
波西米亚风格的妆容一般是在裸妆的基础上使用棕、绿、 蓝色的眼影强调眼部轮廓。 发型则是波浪长发或自然的长直发为主,局部编成发辫或 者加上做工精致的发带或是将整个头部包住的头巾,与服 装相呼应。
嬉皮士运动与波西米亚风格
吉普赛人的占星术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吉普赛人以占卜为生, 塔罗牌就是他们的其中一种占卜方法。在罗马教廷势力最
为强大的时期,正是吉普赛人的保护才使塔罗牌能够流传
到今天。在很长的时间里塔罗牌只有吉普赛人才能看得懂, 许多塔罗牌的牌意都是以吉普赛人的解释作为基础的。
很多嬉皮士痴迷这种神秘的东西,类似占星术之类的神秘 术在嬉皮士人群中极为普遍,正是这些文化使得嬉皮士们
0402-嬉皮风格时装

Anna Sui Gucci
Hermes
Trussardi
Just Cavalli
08 F/W RTW - Anna Sui印第安&嬉皮士着装风格
• ,Anna Sui谈到了她本季的主题:新艺术运动、拉菲尔 前派、蒂凡尼的花瓶、丝绸碎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对了,还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美洲印第安人。一场 美丽的大杂烩?也许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于 Anna Sui的拥趸,只要每季能以新的方式欣赏到她的另 一种大百科全书式的时装史大串烧,就已经是至高无 上的幸福了。
•
东欧的,德国的,吉普赛的,墨西哥的,松 松垮垮的,少数民族的,色泽暗淡的,刺绣多多 的,层层 土耳其式豹纹长衫叠叠的,最后使人看 上去有点饮酒过量精神涣散的——波西米亚风格 可是决不局限于波西米亚这个地方,它的范围比 我们想象的大多了。 • Tom Ford为圣罗兰设计的土耳其式豹纹长衫 据说是今季波西米亚风格的代表。虽然它看上去 实在是太奢华了,远远超出了一个真正波西米亚 人对于华丽生活的想象,可是又有什么关系?我 们在一开始就讲过,波西米亚风格跟波西米亚没 什么大关系。
2011春夏时装流行嬉皮士风格
• 70年的嬉皮士风格回归2011春夏时装 流行趋势范畴,无论是飘逸的荷叶边 长裙还是流苏或碎花都能体现出嬉皮 士自由不羁的精神,2011流行趋势就 是要复古
• 迅速驾驭嬉皮风 格:流苏和细碎 印花都是最能体 现嬉皮自由不羁 及“爱与和平” 精神的设计细节
。
• 一条印花喇叭长 裤搭配花色上衣 ,便可独立独行 地走起来
Gucci 2008年秋冬嬉皮风格
•
08年秋冬GUCCI 大举嬉皮招牌,民 族味十足的装饰特 点同嬉皮风桀骜不 驯的特有风格相匹 配,大放异彩。既 宫廷又民族感的短 上衣配以过漆亮皮 长流苏靴,一派率 性的中世纪复古骑 士造型。
60年代墙面上的嬉皮文化

60年代墙面上的嬉皮文化作者:王蕊来源:《艺术与设计》2016年第10期英约翰凯奇在《无声:讲演与著述》中提到:“艺术应该是一场没有目的的游戏,但也是对生活的证实。
不是企图从纷乱中引出秩序,不是在创作中体现对客观世界的改善,而只是对于我们生活的一种认识方式。
一旦人们把他们的思想、愿望从客观活动中抽象出来,让他们主动发挥作用,这个现实就会显得非常优美。
”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60年代现代艺术的宣言和总结。
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社交网络、没有铺天盖地的传播媒介的嬉皮年代,嬉皮士们靠什么表达自己的美学观念、抒发自己的审美情趣?海报是上世纪60年代摇滚和迷幻大潮中的重要角色。
韦斯威尔逊(Wes wilson)、维克托莫斯科索(Victor MOSCOSO)、里克格里芬(Rick Griffin)、奥尔顿凯莱(Alton Kelley)和斯坦利茅斯(Stanley Mouse),被称为“旧金山五大平面艺术家”(The Big Five)。
一方面承袭“新艺术运动”以来的设计理念,一方面广泛吸收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荒诞派戏剧和先锋电影的反传统美学观念,同时又与60年代特有的嬉皮文化融合,从音乐海报、电影海报,到政治海报和艺术海报,嬉皮士海报成为展现嬉皮年代迷幻风景的独特窗口,成为一张张浓缩了嬉皮精神的视觉奇观。
著名海报设计师奥尔顿凯莱(Alton Kelley)和斯坦利茅斯(Stanley Mouse)联手为众多一线摇滚乐队打造了海报、标志、专辑封面等,如今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摇滚乐在上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那个广播、报纸以及电视宣传封杀摇滚的年代,摇滚海报成为了乐队和歌手最普遍,甚至是唯一的宣传方式。
奥尔顿·凯莱是迷幻摇滚海报设计风格的开创者,他为“感恩而死”乐队(Grateful Dead)、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和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等著名摇滚乐队和音乐人设计的海报,早已成为经典。
嬉皮风格

秋冬10大品牌嬉皮风格秀 秋冬 大品牌嬉皮风格秀
今季“嬉皮”味最浓的, 首推Anna Sui,女模们都 梳着一头未经修饰的中分 直长发,有些还在额前系 上发带。迷你衫裙像来自 跳蚤市场(flea market),民 族图案拼贴混搭得错综复 杂,有游牧民族,有宫廷 遗风,有印第安土著,颜 色鲜艳丰富,再配上长腿 上的花纹丝袜,花枝招展 美极了。
嬉皮定义:
指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 的青年人。其特点是他们寻找一种非 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异服装 和发型,常服用引起幻觉的麻醉剂或 大麻。嬉皮一词始见于1960年代。
产生背景: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 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 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 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 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 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 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 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 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 义人士的侮辱。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 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 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 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Anna Sui
Just Cavalli 在性感中,也凸 现了嬉皮的浪漫 遗风。
Hermes 裙摆缀着长流苏, 花纹爱上paisley, 腰间系上“窗帘” 绳索。
从今天开始,做个城市里的时尚嬉皮士

从今天开始,做个城市里的时尚嬉皮士从 2014 年秋冬的蠢蠢欲动到 2015 年春夏的大面积露出,70 年代风会持续流行到年底早已成为时装周的共鸣。
最近受到热议的 Gucci, Prada, Moschino 等都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了一定的 70 年代气质,但原本就以印花、拼接和飘逸剪裁发家的 Emilio Pucci 可能在此方面做到了极致。
流苏和刺绣的元素的大量运用飘逸的裙装富有自由气息除了流苏和刺绣,Emilio Pucci 还以十二星座中的天蝎、射手、狮子、山羊等为元素,设计了八套不同配色的印花长裙(有一套为珠片刺绣),其及踝的样式、占星主题的设计都极具 70 年代元素。
按理说在这个星座粉占领地球的世界,这样一款看上去霸气又女神的长裙应该会卖得很好,但我还是不禁脑补了一下十二个人穿着十二星座围坐一桌的美妙场景。
从左到右分别为天蝎、狮子、射手座,刺绣和印花方式都融合了占星、宇宙等元素,与嬉皮文化相呼应所谓 70 年代的时装,就是嬉皮士文化带所起的波西米亚风格,其显而易见的特征为麂皮、流苏、蜡染印花、艳丽的格子和条纹,层层叠叠的蕾丝和刺绣大行其道,不论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阔腿裤和高腰长裙,配上羽毛或者贝壳制的长项链,额头上绑一根彩色的头绳,就是当时走在前端的 fashion icon。
先来看看当时的时装广告页感受一下。
由图可见,真正的七十年代服装颜色丰富混杂,料子稍显厚重,更多的运用了棉麻和牛仔,刺绣的工艺与当下也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只穿二手衣的纯正古着粉们,普通人大概不会想令自己看上去像是从 70 年代穿越而来。
而当代的时装在原本最突出元素的基础上,融合了嬉皮文化的内核,打造符合现代审美的精致时装。
如果你不喜欢看上去时髦精致的窄腿裤和细高跟,早已对黑白灰的极简搭配心生厌倦,好了,现在总算可以理直气壮地把它们扫下衣柜了,这一年做个住在城市里的时尚嬉皮也不错。
图片来自: Retrowaste Vogue Popsugar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嬉皮士服装风格的设计特点

嬉皮士服装风格的设计特点作者:刘晶来源:《消费导刊》2017年第08期摘要:嬉皮士文化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后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嬉皮士风格的服装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在这场反主流文化的运动中被寄予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它颠覆以往的服装式样,模糊了性别趋向。
嬉皮士的服装风格开始上升为一种街头流行文化,并对服装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张扬个性”的理念为后来出现的朋克文化、嘻哈文化、波西米亚文化等注入了不同时代的,前卫而又另类的时尚元素。
关键词:嬉皮士精神生活方式服饰风格一、服装款式特点(一)自由个性在年轻的嬉皮士看来,自由个性的张扬离不开牛仔和T恤,他们利用两者的组合搭配来宣称独立,炫耀青春,表达颓废而潇洒的自我。
标准的嬉皮士穿着得把牛仔衣、裤、裙撕得破烂,抽出凌乱不堪的须边,将个性化的标语口号制成布贴缝制在上面,再任意搭配从跳蚤市场上买来的二手服饰,包括印第安流苏皮衣、民俗风味的大披肩等。
那些与世俗的对抗,对传统的藐视都借由这些装扮得以传递。
延续着嬉皮士服装风格发展至70年代的朋克风格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铆钉、细铁链等金属元素,涂鸦图案和文字也成了装饰之一。
但相较之下朋克风格的服装更显反叛的激进、颓废和破坏性。
当嬉皮士崇尚自然的精神投射在服装时,则演变成了对纯棉T恤的喜爱。
18世纪和19世纪,T恤一直扮演着默默无闻的普通角色,直至20世纪才被人们用作表示对传统社会的藐视而变得具有反叛性。
嬉皮士的服装中T恤的造型多为圆领,在具备穿着透气、舒适的功能之外,又易于扎染上色,成为体现个性的绝佳服饰。
整洁完好的T恤并不符合反叛者的口味,不少嬉皮士将T恤裁减掉原来的模样,将领口裁剪成其他的造型,去掉袖子或在衣身上挖洞等。
这种休闲自由的服饰,无论走到哪里都使人感到轻松自如、任意随便、不必拘泥礼节和生怕把衣服弄皱弄脏,因而除却一种洒脱快活的自我感觉,这种服饰还具备了最广义上的实用性。
服装风格第12——20世纪60年代嬉皮风格

7.配饰
配件充满东方特色。主要来 自印度和吉普赛人的服饰打 扮。如楔形跟鞋、流苏靴子、 流苏腰带、头箍、念珠、几 乎长及地面的围巾、吉普赛 风格包头巾 腰间系大块花 布、脚链、大挎包等。
三、20世纪60年代嬉皮风格时装流行演 变 20世纪70年代: 60年代的嬉皮风潮至70年代,服饰来源 不再局限于东方,世界各地部落的民族风情均有表现。如阿 拉伯的大袍款式与印花图案。70年代后期的异域风格流行 与此紧密相关。 20世纪90年代: 90年代末嬉皮风格在世界范围被重新演 绎.称为新嬉皮风貌。在风格上.新嬉皮与旧嬉皮有着浅层 的一脉相承联系。须边、喇叭裤脚、灰调的饰品 民族情调 刻意营造的自然味道、具70年代特色的上紧下松的造型都 是新嬉皮风格的表现。
嬉皮风格特点:怀旧、浪漫、 自由
2.造型
嬉皮士追求自然生活、东方、 南亚诸国的宽松服制颇受他 们的青睐。因此嬉皮风格女 装在造型上以宽大的H型、 长帐篷型居多,此外还有o 型等。
3.款式
•混融各地民族、民俗服饰元素是嬉 皮风格女装的主要特点. •在结构上,类似东方式直线裁剪, 自由松散,不以女性体型作为设计 重点. •此外以破、旧为特点的未完成效果 也是嬉皮风格特征,尤其是在牛仔 裤上的磨破和刷白处理。
3.款式
抽褶 源于东方服装的抽褶成
为嬉皮风格服饰设计的手 法之一,以细密褶裥为 主.运用于领口、袖口、 胸下、腰间、裙摆等处。
4.色彩
色调斑斓丰富.都以四至 五种色彩进源自搭配。以纯 度明度较高的色彩为主如 嫩黄、紫、粉红、绿 、 天蓝等 ,白或黑作为辅 助色穿插其间。也可以纯 度、明度适中的色彩互相 搭配穿插。
1969年8月在美国纽约举办了 规模最大的嬉皮运动,之后嬉 皮运动逐渐沉寂下来。
0402-嬉皮风格时装

2011春夏时装流行嬉皮士风格
• 70年的嬉皮士风格回归2011春夏时装 流行趋势范畴,无论是飘逸的荷叶边 长裙还是流苏或碎花都能体现出嬉皮 士自由不羁的精神,2011流行趋势就 是要复古
• 迅速驾驭嬉皮风 格:流苏和细碎 印花都是最能体 现嬉皮自由不羁 及“爱与和平” 精神的设计细节
。
• 一条印花喇叭长 裤搭配花色上衣 ,便可独立独行 地走起来
波西米亚风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热爱自然与和平的嬉皮士通过波西米亚风格的轻松与浪漫以及叛逆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后来这种对社会秩序的挑战演变为一种单纯的时尚主要表现为印度风和吉普赛风东欧的德国的吉普赛的墨西哥的松松垮垮的少数民族的色泽暗淡的刺绣多多的层层土耳其式豹纹长衫叠叠的最后使人看上去有点饮酒过量精神涣散的波西米亚风格可是决不局限于波西米亚这个地方它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
谢谢观赏!
波西米亚风
•
“波西米亚”这个词语每天在我耳边此起彼伏。各大 品牌的PR告诉我他们这季节的设计是波西米亚式的融合风 ;我们的时装编辑铆足了劲头要制作一组波西米亚式的时 装片;有一些女人和女孩子,她们兴致勃勃地打扮起来, 出现在一些时髦的派对和时装秀场,“你是不是认为我今 天看上去很波西米亚?”在我开口之前,她们先对自己做 了一个盖棺定论的说法。 • 波西米亚风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热爱自然与和平 的嬉皮士通过波西米亚风格的轻松与浪漫以及叛逆的生活 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后来这种对社会秩序的挑 战演变为一种单纯的时尚,主要表现为印度风和吉普赛风 。
• 色彩:色彩斑 斓丰富,以四 至五种色彩进 行搭配。如嫩 黄、紫、粉红 、绿、天蓝等
• 图案:碎花为主,花 与花紧密排列,有迷 幻感。花朵、树枝、 草丛、孔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嬉皮士海报设计风格特色探究
一、法国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装饰情结
美国嬉皮士海报广泛继承了许多优秀的设计风格,其中借鉴最完整、特点最突出的要数法国新艺术运动中诞生的新艺术风格。
许多嬉皮士海报大师,如奥尔顿•凯利、维斯•威尔逊、大卫•博德和史丹利•茅斯等都是新艺术风格的忠实崇拜者。
他们认为新艺术风格中出现的具有强烈戏剧效果的装饰元素与嬉皮士年代的精神特质非常吻合,这促使了嬉皮士海报装饰情结的形成。
下面笔者就以新艺术运动中的主流艺术家风格——穆夏风格与奥布里•比尔兹利风格为论述依据,详细分析嬉皮士海报装饰情结的表现。
1.穆夏风格。
穆夏是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充斥着精致、细腻,带有极端唯美效果的蜿蜒曲线、拜占庭的华丽色彩、洛可可与巴洛克的奢华几何装饰,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装饰主义情调。
穆夏的这种富于戏剧张力与浪漫情怀的装饰风格让嬉皮士设计师们所折服,他们争相效仿,于是就诞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装饰趣味浓烈的嬉皮士海报。
如奥尔顿•凯利与史丹利•茅斯合作设计的阿瓦隆舞厅海报,两位设计师参考了1898年穆夏为烟草公司设计的招贴,画面中一位身材曲线玲珑、有一头飘逸卷发的曼妙女郎被手中香烟的烟气萦绕——漩祸形状夸张、浓密卷发与四周装饰效果强烈的藤蔓缠绕在一起,视觉效果极富张力,精致而不失大气,再搭配嬉皮士夸张的迷幻色彩展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2.奥布里•比尔兹利风格。
奥布里•比尔兹利是19世纪英国新艺术
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创作风格深受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日本浮世绘等装饰意味浓厚的艺术流派或艺术形式的影响。
他的作品线条流畅、前卫,唯美中又带有一点颓废、怪诞的气氛,这种感觉正是嬉皮士设计师所寻求的。
60年代,许多设计师将比尔兹利的颓靡装饰风格作为典范,以大卫•辛格创作的西菲尔莫尔会堂海报为例,设计师将孔雀和老鹰的下半身线条抽象为一个诡怪的人物侧脸——黑白交错的曲线搭配版画般的色彩平涂处理,不仅使作品张力十足,更传达出了嬉皮士文化的魔幻气质。
二、光效应艺术影响下的视错倾向
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光效应艺术又被称为“光学艺术”或“视觉艺术”,其主张利用光学原理绘制几何图形,制造令人眩晕的视觉幻象。
嬉皮士们被这种能够创造出主观色彩的视觉艺术所吸引,创作出了大量带有光效应艺术风格的海报作品。
这些作品绚丽多彩,充斥着诡异、瑰丽的虚拟光感,如同舞会上的灯光秀一般令人着迷。
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几何式视错觉风格和色彩视错觉风格两方面详细分析美国嬉皮士海报在光效应影响下表现出的视错特征。
1.几何式视错觉风格。
光效应艺术通常会将正方形、圆形、矩形等常见的几何图案进行切分拆解,而后以大小不一的、重复的方式重新组合,使重组图案在人的眼睛快速移动过程中产生一种线条游动、色块抖动的视觉怪相。
如迷幻大师维克多•莫斯科苏为阿瓦隆舞厅设计的人物版海报作品,画面中头戴礼帽、嘴叼雪茄的嬉皮士由黑白两色构成,设计师在人物背景和人物身体白色平涂部分加入了六瓣风车
状的圆形图像,当人们的目光游走于海报人物主体与背景之间时,风车状图片便会产生顺时针转动的视错效果,令人感觉十分新奇、有趣。
2.色彩视错觉风格。
早期的光效应艺术主要通过黑白两种对比效果强烈的色彩制造视错效果,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尝试用色彩之间的冷暖关系差异制造平面作品的纵深感、光感和空间感。
这大大拓宽了色彩的选择范围,得到了嬉皮士们的广泛欢迎。
如创作于1968年的Y-Knot舞厅海报,画面中央是两朵盛开的花朵,背景为放射状的线条,设计师通过红色、橘色、蓝色的暖色到冷色的过渡,使画面产生了有深度的立体幻象,大大提升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三、迷幻、迷离的感觉传达
迷幻是嬉皮士海报最基本的视觉特征,设计师需要通过精心计算和处理才能将主体意识强烈的嬉皮士迷幻精神传达出来。
具体来讲,嬉皮士海报迷幻、迷离的感觉传达主要体现在迷幻图形与迷幻影像两方面。
1.迷幻图形。
在最初,海报设计师们大多通过类似于新艺术运动交错重叠的曲线形象或文字来塑造繁复而带有迷幻气质的视觉图形,在光效应引入后,他们开始寻求使整个画面流动、转移、收缩、扩张的图形表现手法。
这为嬉皮士海报图形的迷幻感传达提供了更多可能。
以迷幻图形创作先驱维斯•威尔逊为菲尔莫尔会堂设计的火焰海报为例,画面中的“火焰”线条妖娆、细腻,层层“火光”中隐约透出一张“人脸”,再搭配红、黑的配色,便使海报产生了一种诡异、神秘、似有
还无的迷离感。
又如,李•康克林为纽约音乐会创作的海报,画面中的图形和文字以毫无规律的方式扭动、摇摆,产生了一种犹如油滴入水中的魔幻意境,令观者沉迷于其中。
2.迷幻影像。
迷幻影像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照片处理手法,其能将客观影像处理成光怪陆离的迷幻影像,给人一种迷离、颓废的视觉感受。
如维克多•莫斯科苏用迷幻影像处理手法创作的Matrix舞厅海报,设计师将原本的人物照片处理成了相片底板效果的影像——原素材中的深色部分变为了影像的浅色部分,原素材的浅色部分则变成了影像的深色部分。
这种颠覆常理、色差强烈的视觉效果恰好同嬉皮士们所迷恋的“脑中幻境”相吻合,受到了当时青年群体的广泛欢迎。
四、自由、随意、对抗的视觉诉求
与当时以机械性的文字样式、图形、摄影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严谨的主流设计风格不同,嬉皮士海报带有一种自由、随意,同理性的现代主义思潮相对抗的精神。
很多嬉皮士设计师并不太关注海报作品对信息的传递功能,而是把目光更多地集中于设计个性以及审美价值的表现,甚至将海报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形式。
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对文字的否定和对图片的否定两方面对嬉皮士海报的这一风格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1.否定文字信息的功能性。
嬉皮士海报设计师们往往只注重字体的艺术性,而忽略了其信息载体的功能,这使得嬉皮士海报中的文字阅读性不强,甚至根本不能正常阅读。
如维克多•莫斯科苏创作的海报《God’seye》,画面中的主体文字化身为了图形元素,并组成了若
干个大小不一、层层套嵌的正方形,乍看之,受众能够体会到海报造型的精妙,却察觉不到其中隐藏的字体,更很难读出其所传达的信息。
2.否定图片信息的功能性。
嬉皮士海报中的主体图像通常是设计师天马行空的幻想或是信手拈来的素材,同作品的创作主旨往往关联不大。
如大卫•辛格为菲尔莫尔西会堂舞会设计的海报,设计师将自我意识里美好的事物拼贴在海报中作为画面的主体图像——月亮、森林以及天使雕塑由远及近,交错排列,这看起来同舞会的主题并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但却传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主观情感。
虽然嬉皮士海报在世界设计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嬉皮士迷幻海报的推崇者们为其风格的延续与创新不断努力着。
可以说,画面语言丰富、色彩构成绚丽的嬉皮士海报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淘汰,而是被新的技术所接纳,并逐步发展出新的个性和精神。
作者:周潇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