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一、《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哲学既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它就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规律,它就要阐发宇宙人生的真意,它就要探究人类思维的行程,总结人类思想的智慧。它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智慧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将学会如何看宇宙、看人生,看自己,看他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则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马哲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说明这一主题,首先就应当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哲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的当代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在这一单元应注意培养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哲是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激发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哲学的自觉性,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哲学做好准备。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二是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其中一、二是本课的难点和突破口,三是重点。围绕这三个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是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其中第一、二两个内容作为第一框,第三个内容作为第二框。

在讲第一框时,我们既要注意克服学理化,教条化的倾向,又应克服庸俗化的倾向,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隐藏着”的知识点。一个是哲学的起源,一个是哲学的功能。

先看哲学的起源。哲学智慧从哪里来呢?教材的第一个综合探究就是以孔子的哲学智慧为例来说明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起源和“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主题有何相关呢?道理很简单,既然哲学起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而每个人都在生活、实践、追问,包括小孩也会追问月亮的那边是什么?太阳的那边又是什么?当然这不是说小孩的思维已经是哲学思维,而只是说不管我们自觉与否,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经常和我们发生关系,因此,哲学并不神秘。

再看哲学的功能。哲学的功能也表明生活处处有哲学。真正的哲学,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的这一功能是通过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提升人的境界、让人学会生活来实现的。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和动物不同。如果说动物只是漫无目的地“活着”的话,人则是自觉地“生活着”。人类的生活是应该是

经过思考了的生活,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和思想的生活。既然每个人都在生活,都想生活得更好,因此,每个人都和哲学有关系。这样通过“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功能”这两个知识点就说明了生活处处有哲学。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是本课的重点。除了讲清楚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外,还应该把握哲学思维的特点,即哲学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把握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反思、概括和总结。从这个视角,把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教材第七页,我们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说明哲学思维的特点。“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希腊人称为雅典娜,罗马人称为密涅瓦。栖息在她旁边的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可以看到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整个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反思、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本课主要是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一是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二是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

第一框的主要任务就是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白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意义。应注意三个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恩格斯有三种表述:一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是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三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但是,我们并没有说,对第二方面内容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哲学基本问题是用来划分哲学派别的,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而且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之间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可知论”,因此,不能用所谓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来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阵营。所以,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我们只是强调,绝大多数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作了肯定的回答,只有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康德等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们的观点被称作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活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一类是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工人做工、农民种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都离不开这一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好,我们就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取得成功;解决得不好,就会在生活和实践中碰壁或失败。因此,哲学基本问题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明确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因为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正确的。当然,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哲学也可能会适应某一时代的要求,反映时代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对唯心主义哲学应该采取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的科学态度。列宁把唯心主义比作“不结果实的花”。但是,这朵花是长在活生生的人类认识的大树上的。注意使用相关链接和专家点

评中的材料,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因为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课就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课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一框主要是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哲学必须解决时代的课题和任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富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是《生活与哲学》一书的基本追求。

请注意一个问题,这就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这样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历史上的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上的精华,因而应该有那个时代的“真正的哲学”。在今天,称得上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应该把握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一定时代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另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前导,它推动着时代的步伐,指导着社会的变革。这就是恩格斯说的,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每一次社会历史的变迁,每一次社会革命的来临,哲学都扮演了先锋和前导的角色。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框主要明确马哲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本课的落脚点,三个目讲了三个问题:马哲的产生,马哲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一目:马哲的产生。主要是从马哲得以产生的三个基础来说明马哲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应该明白“马哲的产生”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的关系。马哲是适应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要求而产生的。站在这个高度,才能真正理解马哲对于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目:马哲的基本特征。这一目重在阐述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哲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哲在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无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还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还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说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本探究活动的内容有二,一是哲学的功能,二是马哲的功能。具体内容见“理论评析”。

哲学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世界观的功能,它可以使人形成关于周围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帮助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方法论的功能,它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总体性和一般性的方法。

马哲的功能有三:第一,马哲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马哲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层次,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马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什么,或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基本目标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理解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和能动的反映观点,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把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六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实事求是(综合探究)。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课主要是从生活实践入手,正确地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物质、运动和规律,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二是说明物质的唯一特征和固有属性。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既要讲自然界的物质性,又要讲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二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三是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我们放到了第十一课社会历史观中集中予以论述。

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主要讲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阐述这些思想是为了形成认识和探讨客观世界应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下节课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好铺垫。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本课讲物质观,还是下一课讲意识观,其落脚点都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落脚点我们放到了下一课(第五课)中讲。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本课主要是讲马哲的意识论。基本要点有二: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和规律,二是人怎样才能认识世界和规律。围绕这两个问题,本课设计了两个框。

第一框讲意识的本质。为了理解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

第二框讲意识的作用。我们设计了三个目:一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一课应始终抓住的核心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讲物质观和意识观的落脚点。第四课通过讲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理解到,认识和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五课则是通过对意识的本质与作用问题的回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地认识改造世界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类探究世界、追求真理,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本课主要是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一是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是明确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两框,一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应着力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树立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实践及其特点,二是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一个问题:实践及其特点。这一问题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实践的三个特点(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第二个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基本内容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设计了三个目,其中难点是第二目,重点是第三目。

第一目讲真理是客观的。重点是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重点是懂得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确立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的基本观点。

第三目讲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旨在懂得,实践是发展的,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牢固树立“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观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实践与物质的关系。第一,单纯地讲物质和意识,不足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要求我们从实践、从主体、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第二,我们不能把实践夸大到宇宙本体的地位。马哲讲实践,是以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为前提的。不讲实践,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就不能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夸大实践的作用,由此走向否认物质先在性的歧途,就和唯心主义殊途同归了。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把握三个内容:

第一,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看作是整个第二单元的总结。这一原理可作如下表述: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则是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知道什么

是实事求是,什么是解放思想,什么是与时俱进,懂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三,明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的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事业成功的思想保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三单元是二单元的深化。

第三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怎样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对立统一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综合探究)。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是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解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两框,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的内容目标是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三个目,就是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应当明确,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就应该用怎么样的眼光看待它。我们所讲的联系观点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客观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联系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观点是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联系的反映。在讲客观世界中的联系时,应该用“客观联系”来表述,在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理论时应该用“联系观点”来表述。

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两个目:一是整体与部分,二是系统优化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疑也应包括上一框中讲的从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多样性来认识和观察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本课通过对物质世界发展本性的考察,领悟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本课的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由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涉及到联系、发展、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等唯物辩证法各方面的基本原理,具有综合的性质,因此,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放在综合探究中学习。本课两框,第一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第二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第一框应着重

把握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是一个与运动、变化有区别的概念,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还要了解发展是和联系紧密联系的概念,讲联系必然讲发展。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相互联系就是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一起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者都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第二框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应讲清楚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发展的形式。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形式是从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

确立发展的观点,是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不轻视平凡的工作、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这一课首先应当明确,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归结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又说:“统一物之分为两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否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但是,相对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还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深刻分歧所在。因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学完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以后,还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本课的要点有三:一是通过对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对立统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领会矛盾的观点,即初步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二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三是树立对具体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的观点,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

本课有两框,第一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框有两个目:一是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框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讲清楚什么是矛盾。我们讲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这里强调了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思想,这当然不是否定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过当某一事物和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对于这个事物来说是外部矛盾或事物之间的矛盾,对于更大范围的新的统一体来说则是它的内部矛盾,不处在统一体中的两个事物不构成一对矛盾。

二是要讲清楚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里所说的普遍性既是指矛盾的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又是指一定范围内事物矛盾的共同性质,而这同时也就是由矛盾的性质决定的事物的共性或一般。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应的特殊性,则是说不同事物、不同时间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同时也是指由不同性质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个性或个别。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这一框的内容目标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学习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包括两个目,一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二是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矛盾分析法包括矛盾规律的全部内容在认识事物解决矛盾中的运用。这一框中讲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同时强调必须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这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坚持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这是由辩证法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

坚持创新也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通过指导实践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和本质特点,而改变世界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创新。因此,我们把树立创新意识作为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课两框,一讲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二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一框主要是谈创新的哲学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这两个方面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第二框主要是谈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实践的层面说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这一课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和扬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二,解放思想对于创新的意义。创新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对前人的超越,因此,创新就要善于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正确对待权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探究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总结,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二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它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具体内容见该探究活动的理论评析部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行为选择

第四单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前面各单元讲“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应该如何对待周围的世界等问题,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了两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这一课的内容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围。主要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确立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设计了两框。一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三个目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开头插入了邓小平的名言:“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名言应看作是这一框的导入语。这一框是讲社会历史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历史规律的?由此便很自然地进入这一框的主题。这一框的结尾我们用了邓小平讲社会发展趋势的一句话:“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就是本框得出的结论。这两句话是遥相呼应的。

第一目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个关键问题是回答社会的本质,确认社会的客观性。对此有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但是,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在探究历史的动力时,停留在思想动机的层面,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却没有进一步考察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研究人类社会,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客观的,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确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第二目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生产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为了维护自己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有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运动始终并决定社会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

第三目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在阶级社会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改革不断得到解决。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的

第二框讲社会历史的主体。

可以从实践入手,引出人民群众。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史,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是从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在科学实验等实践中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在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等三个方面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二目讲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理论,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就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讲三层意思:一是群众观点,二是群众路线,三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这一点为第十二课讲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做好了铺垫。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是本课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要明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要确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这一标准,一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第三,要找到实现人生价

值的正确途径,这就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本课的三个框就是分别讲这三个问题的。

第一框讲价值和价值观,首先引入了价值概念。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因此,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活动对自己所属的社会以及他人的需要的满足。

第二框讲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要的内容目标是确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应清楚两点:第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进行判断和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第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我们进行判断和选择,应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应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只有在工作中,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劳动中,人才能创造价值,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创造价值的人生。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的价值所在。一个人创造的价值越多、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劳动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因此,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这门课程根本的教学目的。我们选取了中学生最为关心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问题,以“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为题,进行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就是为了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作为全书的结尾,这一探究应将《生活与哲学》这门课中讲到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综合地展现出来。

这一综合探究四层意思:

第一,什么是理想?什么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人生的价值是在追求理想的劳动过程中实现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各不相同,但根本的途径是劳动和奉献。

第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对社会奉献的同时个人也会得到发展;

第三,人的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主要应当看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什么。

第四,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至此,我们一开始提出的“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主题便走到了它的逻辑终点。我们从生活、实践的观点出发,讨论了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了“世界是什么”:物质·意识·实践;讨论了“世界怎么样”: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最后讨论了社会和人生是什么: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践、物质、意识三者的关系?

2、如何理解实践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3、如何理解人生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互动主题:谈谈你对《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题及其与四个单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期末高考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期末高考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一、主观题必背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值决定价格(根本因素)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其它因素(间接因素)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 2、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注意曲线图题)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般来讲: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若某商品价格上涨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作用的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之一)

①调节产量: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 ①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2)重要因素:物价变动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 4、促进消费水平的措施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2)保进就来,增加居民收入。 (3)建立健全社全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4)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5)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消费者要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非选择题

第四课非选择一 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在稳中求进,经济增长进一步进入“新常态”。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6年10月1日到7 日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亮点,这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与生产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黄金周消费额增速同比下滑大约0.3个百分点,整体消费趋于平稳。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2)说说中学生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第四课非选择题二 对浙江经济而言,“浙商”是最为宝贵的发展资源,是转型升级最为活跃的主体力量。2010-2014年,浙江省G D 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 D P的比重超过60%。在近年来的“浙商回归”过程中,投资本土的民营资金总量年均增长500亿元左右,其中70%以上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中。 结合材料,运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知识,说明发展浙商的重要性。

第四课非选择三 山东省国资委日前发布《山东省国资委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2017年山东国企改革的重点。其中提出要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企业首发上市,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对行业优质资产实施重组整合。 激励机制方面,山东省国资委提出要完善多层次多元化中长期激励体系。加强对任命制企业负责人中长期激励问题的调研,探索建立任命制企业负责人中长期激励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上市公司以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为主要方式实施激励,探索其他股权激励方式;出台省管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将80%以上的国资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引导国有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结合材料,分析山东省深化国企改革所采取措施的经济学依据。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课时总汇(写教案实用)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课时总汇(写教案实用)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 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课时】: 2节 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教学方法】: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精心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一、保持人民币稳定的意义是什么?★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1)) (2)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1.调节生产。(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减 2. 3. ;反 来收入可能性就会加大;反则反。③社会总体消费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反则反。⑤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影响人们消费。 六、恩格尔系数

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关系: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七、消费心理影响消费是什么?★ 1. 2. 3. 4. 的成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 九、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⑤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 2 制力上,既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作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 必须占支配地位。 十二、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练习题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空。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题叩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①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④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代、立足国情,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自觉、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上述要求符合的道理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世界的思考 ④人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思想”等有关。哲学用批判的方式、系统化的方法、理性的论证为人们呈现一种信仰、概念和态度。这说明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况和总结 4.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因为他把哲学从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乔布斯意在说明() ①哲学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是“科学之母”,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③能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④离开哲学的指导,科学研究不能取得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长期指导思想,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主要是因为() A.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世界观对方法论具有促进作用 D.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据此回答7—8题。 6.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能形成哲学智慧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7.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和工作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8.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9.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这是因为() ①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 ④哲学揭示了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告诉我们:()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 ④哲学家不是纯粹的思想家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11.爱因斯坦谈到自己发现相对论时承认,“对于发现这个中心点所需要的批判思想,就我的情况来说,特别是由于阅读了戴维·休谟和恩斯特·马赫的哲学著作而得到决定性的进展”。这句话表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思想和一般方法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课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改革是强国之路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制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资经济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效率: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效率和公平相统一 (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及方法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完整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面漫画的寓意是() ①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②市场交易必须坚持公平、诚实守信原则 ③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④要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漫画可以看出,商家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坚持公平、诚实守信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①②③正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故④错误。 答案:A 2.随着网络深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购物方式也悄悄发生变化,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一些时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网上购物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要妥善解决当前网购中存在的这一问题,需要() ①国家严格规范网上交易秩序 ②厂家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 ③商家遵守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 ④消费者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是发生在流通领域中,②与题意不符。 答案:C 3.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采取措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依据是() ①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②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市场机制要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④加强直接干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A.①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②不正确。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应是加强调控,不是直接干预,排除④。 答案:A 4.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可采取的财政政策有() ①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②减少税收 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④降低银行利率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④属于货币政策,应排除。 答案:C 5.为了鼓励居民和单位采用节能灯,国家财政对居民购买节能灯补助50%,对单位大宗采购节能灯补助30%,这是国家运用调节经济,这种手段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它。() A.经济手段直接关系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B.市场手段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C.行政手段以政府的强制力为坚实后盾 D.财政手段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解析:补贴属于经济手段,买节能灯享受补助涉及到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答案:A 6.2009年我国实施农村新型社会保险制度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说明()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整理5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整 理5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政治,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②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 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③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秩序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一课练习

一课一练1美好生活的向导 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 答题表 1.“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借指天空、宇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A.哲学与自然有关 B.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认识和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 解析:题干是讲哲学是如何产生的,故C正确且符合题意,A 不合题意,B、D本身不正确。 答案:C 2.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这主要说明() A.哲学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B.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真正的哲学是万能的科学 D.学好哲学是人生的主要任务 解析:错误哲学不能正确指导实践,任何哲学都不是万能的科学,人生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学习哲学,故A、C、D表述错误。 答案:B

3.纯粹思辨的哲学体系就像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这告诉我们() A.哲学源于实践,离不开实践 B.脱离实践的哲学是不存在的 C.哲学与哲学体系是有差别的 D.哲学是帮助人们思维的科学 解析:题干意思是哲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丰富发展,才有生命力。 答案:A 4.“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杞人忧天”也有合理之处,其合理之处表现在() A.预见了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 B.看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趋势 C.触及了思考世界、思考人生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D.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杞人忧天”体现出的追问与思考,其实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关系。A、B、D三项都不是其合理之处所在。 答案:C 5.钱树根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是哲学,哲学指导了我一辈子,哲学就如同阳光,有了哲学,明明亮亮,能视通万里看得远;掌握哲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程纲要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课程类型:必修4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活与哲学》 授课时间:43课时 设计:郑州市第七中学高三年级政治备课组 授课对象:高三年级 课程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你将能: 1、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内容与安排 [课时1]始业教育: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 内容标准: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 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课时2]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 [课时3]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课时4] 课后跟进练习及课时作业的处理。 [课时5]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时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课时7] 课后跟进练习及课时作业的处理。

[课时8]第三课: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课时9]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课时11] 课时作业的处理及课后跟进练习。 [课时12] 单元检测及讲评。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内容标准: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 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解析客 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 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列举现实生 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 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 进。 [课时13]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 [课时1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课时15] 课时作业的处理及课后跟进练习。 [课时16]第五课:意识的本质 [课时17] 意识的作用。 [课时18课时作业的处理及课后跟进练习。 [课时19] 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时20]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时21] 课时作业的处理及课后跟进练习。 [课时22] 单元检测及讲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内容标准: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 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往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单选题 1.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短短的一句话里却包含两个哲学家的名字。正是基于这样的校训,在哲学点亮的这盏精神火炬的引导下,哈佛大学培育了无数杰出的哲学家,还培育了大量杰出的科学家和作家。由此可见( ) ①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 ②与哲学为友是科学探索的智慧明灯 ③科学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础 ④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就是为了脱出愚蠢。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惊异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就是为了脱出愚蠢。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惊异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人们重新思考哲学以及哲学在公共生活领域和应对新的社会变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 ) ①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②真正的哲学使人们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③真正的哲学使人们正确地看待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发展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直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必修一政治第四单元知识框架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有限性与人的需要无限性的矛盾决定的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调节(1)方式: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来调节 (2)优点:①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走进社会主义(3)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经济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4)仅有市场调节的危害: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 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规范市场秩序,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1)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市场规则:①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②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③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商务 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其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5.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1)我国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②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主要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①经济手段: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 ②法律手段:经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③行政手段:行政机关发布的强制性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