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小说讲述了莫斯科的一位文学大师和他的情人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穿插了两千多年前耶路撒冷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

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展现了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和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布尔加科夫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苏联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他通过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同时,通过对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宗教和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

小说中对苏联社会的描写,既尖锐又深刻,让读者看到了苏联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然而,《大师和玛格丽特》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社会讽刺小说,它还包含了对人生、爱情、道德、信仰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对道德的探讨,让读者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正义;对信仰的描写,让读者思考了信仰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思考,让小说不仅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艺术特色也非常鲜明。

小说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让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相互补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小说的语言非常幽默、夸张,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味道,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

小说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大师、玛格丽特、彼拉多等人物形象都非常生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让读者看到了苏联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大师与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近日我得闲将其读完,感慨颇多。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我。

故事中嵌套着故事,文本中嵌套着文本,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对于叙事线索的接受能力。

其中,撒旦在莫斯科的折腾和耶路撒冷彼拉多的故事相互映衬,后者更是前者的引子。

两个故事的基调热烈、血腥,充满了摧毁和创造的强大力量。

作者诡异的想象让读者能够畅心所愿地达到种种极限,而其中的残忍也满足了我们出轨与破坏的阴影,这也正是我读得尤其痛快的原因。

小说的主题古典而鲜明,它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沦丧以及信仰的缺失。

故事中,莫斯科已经堕落,人心已经变化,人们在谎言中生活,一切都已经腐朽。

只有恶的摧毁才能带来重生,这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观点。

玛格丽特在遇见撒旦之前只是一个痴情软弱的美丽女子,但与撒旦会面后,她却变成了一个强大而完整的魔女。

她敢于横扫仇敌的家,敢于鼓励大师投向新生活,敢于嘲笑阻碍她幸福的一切人物。

这个转变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它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恶比人甚至神更能让人完整。

而这个堕落的城市仿佛封闭的监狱,恶反而成为通向自由之路。

小说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

例如,玛格丽特顺着自家门前的小巷飞到和它垂直相交的长街上,伴随着她的只剩下了飞行在她左上方的圆圆的月亮。

她的头发早已完全松散开,她感到月光带着呼呼的啸声冲刷着她的全身。

往下看,两排稀疏的灯光迅速汇成两条长长的光带,那光带又迅速消失在她身后。

这些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玛格丽特的自由和畅快。

大师则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正直、有天分,但同时也怯懦、忧惧。

他的稿件被拒,生活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

然而,他的坚贞强大的爱情是他的庇护,玛格丽特是他的女神。

小说通过大师的经历,展现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挣扎和追求。

小说中的莫斯科城是一个被谎言笼罩的城市,人们在谎言下或者如鱼得水,或者怯懦苟且。

《大师与玛格丽特》现实与幻想学习心得

《大师与玛格丽特》现实与幻想学习心得

《大师与玛格丽特》现实与幻想学习心得最近读了《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本书,那感觉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奇妙的旋风,让我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晕头转向,却又乐此不疲。

这本书里的世界,简直就是一个疯狂的大杂烩。

一边是现实中莫斯科的琐碎日常,人们忙碌、争吵、算计,为了生活的柴米油盐奔波;另一边呢,是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魔鬼世界,有会飞的女巫,有神奇的魔法,还有各种超乎想象的情节。

就说那个玛格丽特吧,她原本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可突然之间,她就卷入了这场荒诞不经的冒险之中。

她为了爱情,为了那个神秘的大师,竟然能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跟着魔鬼一起狂欢。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就在想,如果我是玛格丽特,我能有这样的胆量吗?估计我早就吓得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了。

还有那个大师,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与现实格格不入。

他执着于自己的创作,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

这不就像我们有时候,钻进自己的兴趣爱好里,完全不理会周围的纷纷扰扰。

他的那种坚持和孤独,让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书里描写的莫斯科的现实生活,那可真是太真实了。

人们在大街上匆匆忙忙,脸上带着疲惫和麻木。

公交站台上挤满了人,大家都想挤上车,却又互相推搡。

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这让我想起了我家附近的菜市场,每天早上也是这般热闹。

卖菜的大妈大声吆喝着,夸自己的菜新鲜又便宜;买菜的大爷大妈们则挑挑拣拣,为了几毛钱争得面红耳赤。

这些场景虽然琐碎,但却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而书中幻想的部分,就像是给这个平淡的现实世界撒上了一把神奇的调料。

魔鬼沃兰德的出现,让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

他带着手下在莫斯科搞出各种乱子,把人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

可奇怪的是,在这看似混乱的背后,却又好像隐藏着某种深意。

我记得有个情节,沃兰德在剧院里变出了一堆金币,人们为了抢夺金币丑态百出。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当面对金钱的诱惑时,我们又能保持几分清醒和理智呢?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些抢金币的人一样,迷失在欲望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本书以其奇幻的情节、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邃的思想震撼了我。

这部小说拥有如此多的层次,不仅仅是一个精细构建的故事,更是对人性、信仰、权力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通过描述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遇和情节,布尔加科夫勾勒出了人类和恶魔之间的复杂关系。

书中的大师陷入了恶魔沃伊德卡的控制,而玛格丽特则成为了大师和他的创作的灵感之源。

大师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备受打击的作家。

他对权力的批判、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力使他成为一个独特而令人钦佩的角色。

然而,他也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信仰的危机。

恶魔沃伊德卡将他引诱至深渊,并将他带入一个荒诞而奇幻的境地。

这种对权力和欲望的诱惑成为该小说的一大主题,也让我不禁思考人性的脆弱与复杂性。

与此同时,玛格丽特的角色也非常引人注目。

她是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她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追求自由。

她承担了成为大师创作灵感之源的重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她的形象象征着艺术的力量和对自由的追求,而她与恶魔的交易则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毁和剥夺。

《大师与玛格丽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令人难以理解的奇幻场景,探索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脆弱和信仰的力量。

我被小说中的争论、思考和启示所吸引,它给予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令人着迷不仅是因为其深刻和复杂的思想,也因为它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叙述方式。

布尔加科夫运用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重叙事结构,创造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

他把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

这种文学手法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打开了异想天开的思维空间。

总的来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

它融合了奇幻、恐怖、爱情和哲学等元素,使得读者对生活、艺术和人性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它提醒我们思考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并面对自己的恶魔。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深具思想内涵的作品,其中的主人公伊万·无家汉虽然在情节上的作用相对较弱,但他却是理解整部小说主题的关键。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贯穿全书、困扰俄罗斯多代知识分子的命题,即信仰、上帝存在和人类精神家园的问题。

伊万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时,是作为一个否定上帝和撒旦存在的虚无主义知识分子。

他与官方无神论意识形态的代表柏辽兹相得益彰。

然而,在亲眼目睹柏辽兹之死后,又被魔王的仆从和黑猫捉弄,他原本并不坚定的无神论观点瞬间崩塌。

他带着圣像前往“莫文联”,这是他在原有世界观受到巨大冲击后,下意识地向上帝求助的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伊万为代表的现代莫斯科人对上帝的否定,并非简单的神学观点,而是代表着信仰和精神家园的缺失。

这也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近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孜孜不倦思考的“上帝存在问题”的真正内涵。

正如伊万的姓氏“别兹多姆内”所暗示的,他是一个缺乏精神支柱、对真理王国的信仰与追求缺失的人。

然而,与那些已经彻底堕落的莫斯科大众不同,伊万·无家汉的身上存在着两种人格的斗争:一个是主动抛弃上帝、怀疑上帝的无信仰者,另一个是在精神世界遭受冲击后重新向信仰求助的觉醒者。

这种斗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世界中屡见不鲜,也是“伊万人格二重化”这一标题的真正内涵。

通过魔王之口和梦境,伊万得知了关于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彼拉多与伊万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他们都是在对真理王国的信仰和否定之间挣扎的人物,都饱受亲手抛弃和否定对真理王国的信仰所带来的痛苦。

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暗示,即每逢月圆之夜,伊万也会像当年的彼拉多一样经历失眠的痛苦,直到大师的宽恕和解脱才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

如果将现实时空中的人物与大师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应,那么大师对应着耶舒亚,苏联官方和莫斯科的大众对应着大祭司该亚法和耶路撒冷的民众,而诗人伊万·无家汉则对应着本丢·彼拉多。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终于读完了这本因题名而令我觊觎许久的书。

读完后,心中的期待并未完全得到满足,这多少让我有些失落。

本书的前半部几乎全是关于撒旦沃兰德的恶作剧,主要描述了灵魂中除了爱情以外空无一物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以及落魄潦倒投稿无门的业余作家大师。

直到下半部,他们才姗姗来迟。

据说,作者本人也曾在《撒旦狂舞》《魔法师》等题名之间犹豫不决过。

在对魔鬼的目的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读者很容易对前半部这种关于至高无上的惩戒者与丑态百出的受罚者的描写失去耐心,因为这种力量对比使得情节毫无悬念,我们只是在看一只猫咪如何玩弄垂死的老鼠,神明如何花样百出地作弄渺小的人类。

有一些惩处看起来毫无必要,而卷入其中的人事实上也非大奸大恶,不过是客观上阻挡了恶魔的计划。

尽管作者可能意在以这种方式嘲讽揶揄苏联政体下官僚机构的腐化,人心贪欲的存在,以此反衬政治宣传册中虚假的光明的世界。

诚如撒旦沃兰德同利伟·马太的辩论内容那样,万事万物皆有阴影。

然而,问题在于作者一面承认和揭露阴影,但一面仍要借助撒旦的“正义之恶”迅速对“不合理”的人事施以“毁灭之火”(撒旦的随从黑猫和巴松管临走之际烧毁了特权重灾区作家之家和外宾商店),仿佛撒旦一面承认阴影,一面却无法容忍阴影的存在,这种矛盾在书中时有体现。

理智上是存在主义式的,而在情感上仍然是黑白分明的古典主义,刻薄一点说,仿佛作者在借助小说以报“私仇”一本成人童话读物。

如果可以把本书分成两个部分,即别尔加科夫所写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与《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大师所写的《本丢·彼拉多传》,我愿意把两星投给后者,至少他成功地替本丢·彼拉多翻了案。

下令处死耶稣的总督本丢·彼拉多摇摆在权位律法与个人情感之间,因为懦弱而无法作出忠于内心的决定,又因为愧疚而下令暗杀犹大为耶稣复仇,这些描写何其细腻,又何其真实。

因为怯懦而受到惩罚的本丢·彼拉多,两千年来端坐山顶石座,望着满月沉思。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布尔加科夫被誉为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和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代表。

然而,他活跃的创作年代恰逢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当时他的作品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揭露和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1929 年,他的任何作品都无法通过审查,生活的窘迫也曾让他陷入困境。

在穷困潦倒之际,经斯大林的同意,布尔加科夫成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一名助理导演。

这个职位不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创作的作品中。

1939 年,他呕心沥血完成了历时 12 年的巨著《大师和玛格丽特》,但也耗尽了全部精力。

1940 年,他与世长辞。

26 年后,《大师和玛格丽特》才得以面世。

这部作品想象力丰富、包罗万象,主角匪夷所思,情节奇幻无比。

在魔幻主义的氛围中,品质恶劣的文联主席、贪污受贿的房管主任、贪图钱财的小市民等都登上了人生舞台,尽情展现自己。

布尔加科夫通过这部作品发泄了心中的隐忍,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

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部魔幻主义作品,那就只看到了表面。

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布尔加科夫骨子里蕴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

他看到了许多当时不能说的问题,但又渴望表达,因此借助这部不可能出版的作品倾诉衷肠。

真正不朽的作品正是在这种困境中诞生的。

《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承载了太多元素,如生死、宽恕、宗教、爱情、责任等,每个元素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位置。

作者的真正意图在于,希望人们将这些元素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解读。

他认为,耶稣的时代和柏辽兹的时代在时空上虽然相隔甚远,但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布尔加科夫似乎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

如果没有那样的人生经历,他或许能成为一名受宠的“御用”作家,但很难成为备受推崇的布尔加科夫。

《大师与玛格丽特》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观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观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观后感最近读了《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本书,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脑子被各种新奇的想法和画面塞得满满当当。

书里的现实世界,充满了琐碎、无奈和压抑。

大师,一个怀才不遇的作家,在现实的打压下几乎失去了自我。

他的遭遇让我想起了身边那些为了梦想努力奋斗,却被现实的冷水一次次浇透的人。

就说我认识的一位大哥吧,一心想成为画家,可家人不支持,周围的人也不理解,都说画画能当饭吃吗?他每天白天得去干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晚上才能挤出那一点点时间,在昏暗的灯光下,拿着画笔,在纸上描绘着自己心中的世界。

那时候的他,脸上写满了疲惫和迷茫,就像书中的大师一样,被现实的枷锁束缚着,无法自由地飞翔。

而玛格丽特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她那神秘、勇敢和无畏的形象,让人忍不住为她喝彩。

她带着魔法,闯入了这个看似毫无希望的世界,把一切都搅得天翻地覆。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在公园里迷路了,心里害怕极了,觉得自己可能永远都走不出去了。

就在我急得要哭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穿着彩色裙子的小姐姐,她就像个小仙女一样,带着我七拐八拐,很快就找到了出口。

那一刻,她在我眼里简直就是有魔法的。

书中还有那个魔鬼沃兰德,他的出现总是让人又惊又喜。

他的恶作剧,他的审判,都让人觉得既荒诞又合理。

这让我想起村里的一个怪老头,大家都说他神神叨叨的,有时候会突然冒出来一些奇怪的话,做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

比如有一次,他站在村头大声说第二天会下糖果雨,大家都笑他疯了,结果第二天还真的有人在路上捡到了一包不知道从哪来的糖果。

虽然不是真的下了糖果雨,但也够让人觉得神奇的了。

再说说莫斯科的那些场景描写,那叫一个生动。

熙熙攘攘的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小心思,都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想起有一次去大城市逛街,看着街上的人来人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表情,有的高兴,有的忧愁,有的匆忙,有的悠闲。

街边的小商贩扯着嗓子叫卖,店铺里的音乐声此起彼伏,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舞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1000字《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1000字
我是匆匆浏览了一遍这部小说,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与情绪。

对于小说我也不能有多大的见解,可对于小说的名字我却有很大的疑问。

说到小说的名字,首先想到的主角就是大师和玛格丽特吧,但是大师在其中的戏份却少得可怜,而撒旦沃兰德完全占据了主导,是不是该改名就“撒旦与玛格丽特”呢?
想了很久,或许这也算是一个答案。

在我看来正是大师创作的小说为这个魔幻故事打开了第一扇门。

在小说开篇,撒旦沃兰德带着他的仆人对“莫斯科文学协会”主席柏辽兹讲述了本丢?彼拉多的故事,沃兰德不仅对基督的存在进行了证实,还栩栩如生地描述历史上几位主角的心理。

遗憾的是,柏辽兹是唯物主义者,他和流浪汉诗人伊凡对此毫不信任。

出于对这种渎神想法的报复,沃兰德便马上预言柏辽兹将会在有轨电车底下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原因在于安奴什卡打翻了葵
花籽油。

这就是一个荒诞。

可是有谁想过魔鬼的到来本就是一个更大的荒诞。

而是谁使撒旦来到这个世界。

当然,就是大师。

因为关于撒旦的一切我们都是从大师的小说中得知的,其中所有的荒诞、恐怖与阴霾都是出自大师之手。

同时彼拉多的思想就是在大师的写作中得到启示而展开新篇。

我想大师就是小说的砥柱,那么小说名字就该是大师。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