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医之源。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集医学、哲学、文化于一体。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领悟到了许多医学和生活方面的智慧。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几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防则无病,治则已病”的观点。

这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病情已经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再进行治疗。

这对于我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中医调理方法,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其次,《黄帝内经》主张“上工伐木,其日则治,其夜则寝。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度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过度劳累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容易导致精神疲劳和各种健康问题。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在工作期间,注意保持好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疲劳,做到工作与休息的平衡。

另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病因的重要性。

它认为病的发生与人体的环境、气候、饮食、情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

在生活中,正确的饮食、恰当的情绪调节和适宜的运动方式都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了解自身的体质和疾病的病因,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医调理方法。

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四时调理的原则。

根据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春天是阳气渐长的季节,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夏天气温高,宜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薏米、绿豆等;秋天是收获的时候,适合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谷物、坚果等;冬天气候寒冷,可以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如瘦肉、花生、核桃等。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篇一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

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篇二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

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言1.1 引言在这个章节中,我将对《黄帝内经》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它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内容概述。

1.2 作者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包括黄帝和《内经》的其他作者。

1.3 出版时间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出版时间和版本变迁。

1.4 内容概述概述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内容和章节划分。

第二章:医学哲学2.1 医学哲学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哲学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2 阴阳学说详细解释了阴阳学说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它在医学中的应用。

2.3 五行学说解析了五行学说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章:诊断与治疗3.1 诊断方法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步骤和技巧。

3.2 治疗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疗法等。

第四章:饮食调养4.1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饮食调节的五味、五谷杂粮的选择以及禁忌食物等。

4.2 膳食疗法介绍了中医的膳食疗法,包括根据体质调整饮食、药膳的烹饪方法和食疗方剂的制备等。

第五章:运动养生5.1 运动养生的意义解读了中医运动养生的意义以及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5.2 养生常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常识,包括如何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等。

第六章:情志调摄6.1 情志与健康关系说明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调节情志以维持身心健康。

6.2 调摄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情志调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和修炼内功等。

第七章:附件附件一:《黄帝内经》原文摘录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黄帝内经》的原文摘录,以供参考。

附件二:《黄帝内经》相关研究论文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与《黄帝内经》相关的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阅读。

第八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法律定义、相关解释和引用的法律条款等。

---。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下面再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流传。

《黄帝内经》有两部书:第一部是《素问》《黄帝内经素问》这部书,虽然张仲景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说《素问》和《九卷》(即《灵枢》),都是他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古代的传抄、抄写、刻在竹板上,或者是用纸张,当然条件也比较差,传写当中经常有散失、有错乱,所以到唐代的时候,这个本子就比较乱了,多亏了唐代的王冰,号叫启玄子,你看他那个号就是到家的号。

这个王冰在唐代的宝应年间,他面对着残缺不全的《素问》的流传那个本,感觉的很苦恼,他到他的老师张公家里去,看到一本秘本,所谓秘本,密不外传之本。

他看到张公的秘本非常好,或者相对来说比其它流传本更好,他就以“张公秘本”作为蓝本,参校着其它的版本,作了整理、编次。

编次,编排次序,因为原来的篇目也比较乱,有的同一内容,两个篇名;有的同一篇名两个不同的内容;有的句子也念不通了,他需要以“张公秘本”为蓝本,参照其它的书、其它的版本作了很好的整理,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黄帝内经素问》又注明是王冰次注,就是王冰编排次序、加以注解。

本来就是原文,王冰现在有很多注解,(手举书)你看就是这个版本吧,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子,上面这些大字就是《内经》的原文,下面这些小字就是王冰对这原文的注释,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读到的《素问》,它就是经过唐代王冰整理的,所以王冰这个本子是有相当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没有完整的《素问》了。

尽管刚才我说《太素》杨上善比王冰还早,但是杨上善是把《内经》、《灵枢》、《素问》根据内容分类了,不是按原篇下来了。

现在我们能读到《素问》,应该感谢王冰。

王冰在他整理过程当中,有的地方念不通,他要改、还要注、还要整理,人家王冰在整理的时候,原来的字就是用黑笔、墨笔,他自己改的那个地方,他用朱笔,用朱砂的写成红字,表示说我很负责任吧,原来是这样,我改的,我就改成红字了,可是在传抄过程当中,这几百年下来,红字也给炒成黑字了,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字,原文的字可能是王冰改的,那是猜测,有的很明显知道是改的了,有些就看不出来,所以那些是红笔,王冰改的,那些是原文的,一时也分不大清楚了。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一、就黄帝内经本身提出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的方法。

1、“三掌握”学习法。

《著至教论》专门讲研究如何学习和教学的收获,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道:广义而言,研究天地万物运行变化规律和理论法则方面的知识。

就医学而言,是专门研究《黄帝内经》当中所建构的医学知识道理。

为什么把“三知”称为“三掌握”?知:不是知晓、知道、了解的意思,此处是掌握、驾驭和控制的意思。

比如封建社会把一个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称之为知州,知府,知县等。

1)上知天文:包括宇宙的形成,天体的结构、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历法等知识,要予以掌握,因为这些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乃至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

因此,运用运气理论来指导临床,就是这一方法的具体体现。

所以,学习《内经》对内经中涉及到的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历法知识等的掌握都是属于上知天文。

2)下知地理:在此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域气候、地域当中动植物的分布等。

学习医学知识时,要对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予以了解,并把它运用到医学知识领域当中。

因为人类生存环境不仅是影响人的体质类型,影响治疗药物的选择,还是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3)中知人事:包括人的形体结构特征、生理病理特征、体质特征、以及机体对于各种治疗反应性的差异等,还包括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变化等。

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2、“三结合”学习法主要见之于《素问》第三十九举痛论。

黄帝和岐伯交谈时明确指出“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两个验字和合字,其内涵是一致的,强调了一种应验结合的意思。

能做到这三结合,对医学道理来讲,就不会迷惑。

对医学道理中最重要的理论和医学技术能穷极它,彻底的掌握它、了解它,并能够予以应用,就是级的意思。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书名:《黄帝内经》作者: (唐)王冰注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译者: 王冰注解出版年: 2003-11页数: 316正文:上卷―――素问篇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译文:古人知道宇宙之道在教育普通人时,总是在说,对于虚邪贼风等致病的因素,我们应该及时避开,精神应守于内,这样真气跟随身体,精神平和内守,就不会生病。

所以要志向不要过高,而减少欲望,内心安宁没有恐惧,身体不要过于疲惫,气会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已的愿望。

人们不论吃什么食物都感觉很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足,大家喜欢各自的习俗,不社会地位高低都不羡慕他人,民风淳朴。

所以任何不当的嗜好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任何邪淫的事都不能迷惑心智,无论愚笨、聪明、有能力、没有能力的都不惧怕任何事物,因而合于宇宙之道。

所以能到百岁动作不衰老,用其修身养性的德性让他没有任何危险和损耗。

读书笔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一般称为外邪,我们人生病,十有八九都是从心而病,心情不好,免疫力下降让外邪有了入侵的可能性。

当我们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时,因为欲望少需要小,人生目标容易达成,心内容易满足和拥有幸福感,从而免疫力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病的可能性小。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段文字的核心是,志闲而少欲,想想现在的人,物质丰富的情况下,让欲望也在不停的扩张,欲望多了,人往往会心神不宁,为钱奔忙,心主神明,心乱了,气乱,气散。

身体的问题就一点点的出现了。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_3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_3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

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

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从无解剖学这门学科。

《黄帝内经》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学科做了精辟描述。

《黄帝内经》的很多论述,人们至今只知道其结果是正确的,当代人类科学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

因此,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其著述者有着比现代人更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大圣大智之人。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要数其阴阳五行学说,他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也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至今沿用的预测学,除来自《易经》外,很大部分均来自《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一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鼻祖,也是一部预测学的书,他告诉人们顺应自然法则,如何养生和避免灾祸。

“从金木水火土的衰旺生克,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险夷,死生的日期”。

如肝主春木之气,如果一个人日干为甲乙,肝必旺盛,一生就不会患肝上的毛病。

若病在肝脏,到夏天就会痊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如果不死,冬天病情就会呈执持状态;次年春天,肝逢春木本气,病情就会缓解,如此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选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阴阳等各个学科,其中的医学理论迄今才被西方医学论及,而且比西方医学更加高明。

《黄帝内经》是大圣大智之人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法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黄帝内经》有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

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

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

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

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天,死亡在冬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
的生命活动。

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

“天人相应”观,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

《黄帝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

当代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过渡,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的整体观,不仅对医学,而且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明确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的身心特点,去辨证施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促进和提高疗效。

说明《黄帝内经》关于医患关系的论述是富有科学性的。

另外,《黄帝内经》也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如望诊、问诊、切诊等,通过询问病人(心理等),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等来帮助诊治疾病。

《黄帝内经》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诊治疾病时,应尽量做到对病因、病史及相关情况细致了解掌握,才能有助于准确诊断治疗疾病。

《黄帝内经》重视语言疏导,“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它从人“恶死而乐生”的本能出发,告诉患者不遵医嘱的危险,讲明遵从医嘱的好处,诱导患者创造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

着重通过医生的说服教育转变患者对医治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以提高疗效。

这也是现代心理治疗应遵守的原则。

《黄帝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说明用一种情感去纠正相应的情感,可以调节情感过激引起的病变。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

它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外,同时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典籍,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当然,其在医学、哲学方面的极大贡献和成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清楚的。

记录人:朱海明
2014-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