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散文随笔感怀清明节优秀感怀散文6篇
抒情散文:情祭清明

抒情散文:情祭清明抒情散文:情祭清明(精选22篇)清明时节总是雨,或许便是因为这样一个节气,让人的心情也带上伤感从而怀念哪些逝去的亲人。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关于关于清明节的情祭清明(精选22篇),希望你喜欢。
情祭清明1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清明的日子总是阴天。
也许古今传说的: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的说词有一定的道理。
或许是老天,也在万千的阴郁拜祭的心情里,心情压抑吧!我拽紧厚衣,倚在窗前。
远眺天上的流云,像夏日的氲氤,又像满蕴伤感的泪水,欲坠还休的样子,让人们的心情愈加的沉闷。
风静静的,不敢招惹这份安静。
怕是一丝的袖带之风,都会引万点凄冷的陨落,招致冷酷的洗礼!爱人的车还不见影子,他与堂哥子侄们去扫祭祖茔。
人说一层肚皮一层山,确实如此,我在想念自家的亲人!父亲的摸样、小哥的笑脸、姐夫的笑谈!亲人们在岁月里,成了记忆!荒沙里多起来的坟丘,吞噬着美丽的情洲,随着岁月,一点点缩小。
那些以往的风景,慢慢老化,风干、然后成为化石,永远的横亘在那儿,再没了昔日快乐与生气!真的好冷,我打了个寒颤,从心里、骨子里!短暂的人生转瞬就逝,昨天的事情,今日好像就以遥远,去的真快!那些感慨、那些苦闷、忧愁,似乎也变得淡漠后,薄凉;那些以往的热衷,也像这天阴霾、没有了阳光!人说见得多了就麻木了,情感似乎总是在儿时和青春时停留,此后就没有了记忆里的样子!有人说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似乎就是这个样子,是呀!起初的我似乎不是这个样子,也曾热情、阳光,可是如果呆在阴天里久了,也就习惯环境。
是呀,谁不曾希望看到四季芬芳的景象,谁不希望有无数的好友相伴相知。
就现实而言,真正的好友有几人?出了亲情,他们就像陈年老账,那么一笔搁置在那里,翻烂了,也就发了,厌倦了!白天的心境,总不能静下来,敲打键盘的思绪,也如外面喧嚣,杂的乱七八糟。
这乱七八糟的音符里,却没有一丝阳光的折射!窗外那行垂柳,怂拉着满头柔丝,像个思女,默默无言;几只早燕,低声慢语,在高枝千荡;零星的飞雪悄然临世,开始好小,然后就像天女散花,纷纷扬扬洒满世界。
清明节抒情散文随笔范文三篇

清明节抒情散文随笔范文三篇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文秘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抒情散文随笔范文三篇,请大家参阅!(篇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雨果真就下了。
它下的不紧不慢,是蒙蒙的落,细细地往下飄,轻声儿地拂在人的脸面上,就有一种清凉,一种柔润往心里去。
天上有灰色的雾,漫漫地笼着整个天空,那雾里就是柔软的雨丝,它满天空里飘荡,洒下的,是一片又一片的清洁和明净。
地面是潮湿的,绿叶儿是青翠的,那些迷人的花瓣儿,倒像包了浆一般,透着亮晶晶的水色。
这是清明时节的雨,竟是这般的忧柔又缠绵不已,它柔润着万物,也柔润了人的心,是人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常常就生出了悲怜,有了思念。
清明是一个节气,自打清明起,这雨水就开始多了,万物就有了生发的力量,人们开始种瓜点豆,世间的一些生命因此而焕发新的青春,绿叶渐渐铺盖了大地,春花开始了灿烂和迷人的时节,这个世界就变得清洁而明净起来,这是一个美好的节气,一个让人焕发青春,奋发往上的节日,人们喜欢着它。
清明又是一个引发思念的节日,这节日从古时的春秋就有,相传在晋公子重耳流亡时就发生了,说他流亡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饿的再也无力站起,他的随臣介子推竟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碗肉汤让公子喝了,当公子得知,流下了眼泪。
十几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当了晋文公,他重赏当年伴随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劝说介子推该去讨赏,而他却打了行装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然而山路险峻,林木茂密,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来。
可大火烧遍了,也不曾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竟然坐在一棵老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发现一首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公主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又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是一个感人又悲恸的传说,然而清明也由此而演化,而成为君臣百姓共同思念的节日了。
这一天,人们会想念什么!想念已故的亲人,祭祀亡灵。
[实用]清明的散文13篇
![[实用]清明的散文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771a8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8.png)
[实用]清明的散文13篇清明的散文篇1清明,缠绵的雨丝带来的不是以往的浪漫,而是侵入骨髓的凄寒。
清明,清明,说出口总有种伤感涌上心头。
莫名地,心情变得很沉重。
先人的离世,往往是人们心中一段最为哀思的回忆,深埋在记忆深处,不愿提起、不愿忆起。
而清明,则将全部的哀思拉回到现实,就那样平静地呈现在全部人面前。
于是,最初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又回来了。
逝者安眠,生者,却难以放下。
我相信,清明时节的'雨,每一滴都是由人们的思念化成的。
这种思念、如此痛,如此让人心伤。
于是当这雨滴落在人们身上时,才让人心中升起难以名状的感伤,才让人的心情变得莫名的沉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散文篇2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的,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纷纷洒洒,习惯了在清明看雨,淋雨。
假如哪一年破例遇上一个大晴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籍。
阴雨,破败的路面。
一座山,有着很多的灵魂休眠着。
这座山是那样的苍老,它们叙述着沦丧的过往。
山中的灵魂和这座山是一体的,当山倒下,灵魂也灰飞烟灭,看着山上,突起的.一个个小山包,那种感觉正如缱绻的悲伤,山山水水,最终东流。
看,那坟前开满的是不是丁香花?“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泪,惯性般的滑落。
今天,不寻常的日子,让已经遗忘太多事的我想起了太多太多让人难以抹去的事。
那一刻,吵闹的家里突然变得死寂;那一刻,归家的路变得遥遥无期;那一刻,死神狞笑着向沉睡在床上的他走来……再也见不到了,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了,再也看不见他的笑容了,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再也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了……站在坟前,一种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
可以装做什么事也没有,可以选择蒙骗别人,但是永久骗不了自己。
在心里悄悄的说着,你可以听到吗?假如还有知觉,是否可以请你站起来,可是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了。
清明节思念感怀散文三篇

清明节思念感怀散文三篇寄语:下面是我们的为大家的清明节思念感怀散文三篇,请大家参阅!想想真是惭愧,在小学时代,我经常将端午节和中秋节弄混淆,到底是吃月饼还是吃粽子?我也常常在不经意间说错,唯一记得清楚的就是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说起清明节到底是在哪一天?就更可想而知了。
关于清明节的相关知识,也只能背诵唐朝大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读中学时,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举行一次祭扫革命先烈的活动。
我所在的初级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全校师生只300人左右,但总能把这项活动造得声势浩大。
第一次听到班主任跟我们讲,下午要去扫墓。
幼稚的我们还以为每个人带一把扫帚去。
这也怪不得我们,一群乡下孩子,没见过什么世面、信息闭塞,会有如此荒诞又天真的想法也不奇怪。
烈士墓就设在一处麦田里,老师跟我们讲,说是有7位烈士合葬在这个墓里。
我们到了才知道,所谓的烈士墓也就是麦田中间堆起的一块厚土堆,土堆上连一块墓碑也没有。
给烈士敬献花圈,请老红军讲战斗故事,学生代表讲话,领导讲话,每年的活动按照这些程序进行着。
我们站在一片麦地上,认真地听着,想想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新生活,牺牲了自己。
我们这些晚辈站在墓前,心情该是多么沉重!后来在市里读师范,学校的团委也会在清明节左右组织我们去烈士林园给革命先烈扫墓。
市里的烈士林园非常大,修建得也非常气派,旁边种有很多的松柏。
去的学校非常多,有市里面所有的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的情绪也异常高涨。
我们所在的师范,有几千人,打着学校的校旗和共青团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学校走到市区,再走到烈士林园,不时还有电视台在录像。
因为学校很多的缘故,我们扫墓的程序往往很简单,先是各班敬献花圈,然后再瞻仰烈士墓。
烈士林园里的墓很多,各个烈士墓的前面,都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他们的相关简介和英勇事迹。
我们各怀心事的看着。
2024年写清明节上坟的散文汇总

2024年写清明节上坟的散文汇总关于清明节的散文(一):关于清明,我始终觉得这是个代表着过去的词汇,因为祭奠和怀念。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但是,应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清明,心里却是提前飘起了细雨。
岁月在不经意间远去,从少不经事,到亲身感受一次次生离死别,脑海中每年行走在清明雨路上的断魂人,都是别人的清明,是母亲的离去,才真正觉得那纷纷的细雨,从此便属于自己了。
十三年了,我恪守着时间,站在岁月的桥头,静静守候着每一份思念的降临,请求它把我征服,将我的心揉碎。
我就这样一次次走进母亲的世界,去追赶和感受那份亲切又虚无的亲情。
母亲也必须来过我的世界,但是,我该如何去知晓?如何去扑捉?我肯定已经错过了很多次。
我来了,那里的泥土,还有长眠在这块泥土下的母亲,蹲下,沉思片刻,和姐姐她们清理墓地上的杂草。
在一片萦绕的惆怅哀思中,我们更能够体悟活着的美丽,于是便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草寂寞轮回的释然,无论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我想,都证明后辈人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二):清明节便是多雨的季节,距清明还有几天,那雨早就潇潇洒洒地下了。
带着暮春的寒意,奔过了榕树林,掠过了芭蕉树,浇透了我的心,愁绪也如这雨丝一样悠长悠长。
迷蒙中,我仿佛看见带雨的桂东山水,山水间沿着泥泞小路蹒跚的人们。
这时他们都提着祭品通往自家祖宗的墓地去祭祀逝去的先人。
我又仿佛看见了爷爷永远归宿的那坯黄土陵。
黄土陵上隔年的残枝败叶在风雨中摇曳,父亲跪在青石碑前,点上了香烛,闪闪的烛光映照在父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我分明看见父亲那花白的双鬓,还有和着雨水飘落的泪珠。
对爷爷来说,常年漂泊在外的父亲似乎是个“不孝”之子。
爷爷病危的时候,常常掂念着父亲,直到临终前,还抓着我的手问:你爸回来了没有?那时,父亲正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
父亲没有赶上爷爷出殡,应对那一堆馒头似的黄土陵,怎样也想不通,病魔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内就夺去了爷爷的生命。
清明节感怀美文

清明节感怀美文篇一:清明节感怀随笔清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是一个人人不能回避的节日。
虔诚、庄严的色彩,凝结了这一天的主色调,但她还在向我们传递着更多更多的色彩和情怀。
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的宝典里,清明这个节日最具多重含义和多重意义。
她是祭奠先祖、缅怀亲人的重要节日,是传承历史的人文景观,更是抒发中华民族认祖归宗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
但她还是一个亲和大自然的节日,清明时节,神州大地气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时节,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迷恋,南宋吴维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将此表现的最为直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和对这个节日的迷恋。
人们需要在清明这个节日里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情结,感悟心灵。
清明在我最初的心灵感受中,是快乐多于凝重,没有忧伤和悲痛。
草青了,树绿了,柔软的春风拂来,让人暖洋洋的,我们都像换了羽毛的小鸟,尽情地撒欢。
清晨,从父母手中接过平日里不多见的零花钱,带上午饭,去烈士陵园扫墓。
站在烈士塔下,高声朗诵着: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庄严、肃穆,油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敬仰的心情。
望着一排排烈士墓碑后面的抔抔黄土下面,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但不知在这里还连着许多人的忧伤和悲痛。
清明,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牵念镌刻在这里。
但那时,不懂得每一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要付出失去亲人的沉重代价,不懂得诗人杜牧所描绘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感和体会不到它的内涵。
当母亲逝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到来之时,心中陡然沉重,思念之情越发强烈,隐隐之痛阵阵袭来,正像宋代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所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思念和悲痛铭刻在了心底。
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是一种大自然的景象,悲情与春思化作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文人情怀的一种意象,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更是一种炫美的景观,她们都融化在历史的传承之中。
有关清明节的散文5篇

有关清明节的散文5篇外婆采来艾草,包了许多清明果,有圆形的、有月牙形的非常漂亮。
有咸的、有甜的,我偿了偿可美味了!我们还准备去扫墓,外婆准备了祭奠物品,我们就出发了。
来到墓地爸爸摆上祭品,放置了一束花,烧了一些纸钱。
妈妈说:这是为了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有关清明节的散文篇二:清明感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就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阴雨绵绵的天气,冷清、岑寂的气氛似乎成了清明节的代名词,但今年的清明节可不一样。
清明节前一天还是无比晴朗,远处依稀传来鞭炮声。
远处渐渐清晰的鞭炮声影响毒素般蔓延开来,伴随着一阵阵烟花燃放的气息。
天空中升起一条条灰色的烟雾一点一点把湛蓝的天空染上了点点灰色。
清明节的前夕在一片炮仗声中安然度过。
到了第二天,真正的清明节来了,气氛显然变得更加热闹了。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犹如魔音般萦绕在我耳边。
原本晴朗的天空此刻却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灰色,更有甚者有些人还摆起了宴席。
一道道红色的拱门和热闹的声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全然失去了雨中拜访已故亲人的庄重和严肃。
山中各个墓前,来祭奠的人只是一闪而过。
短暂的鞭炮声后,墓前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
来祭奠的人只是按部就班甚至漠然地点燃香烛,行一个礼节就完成了,然后就匆匆离开,留给墓中的人一个冷漠的背影。
墓上可能长满了杂草,来祭奠的人却浑然不觉,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如果墓中的人地下有知,可能会悲哀地问,你们就是这样探望我们的,又何必如此呢?清明节代表的不是阴雨绵绵,也不是冷清的气氛,更多的地对已故之人的尊重和怀念,几句表达思念的话语和一颗虔诚的心往往比绚丽的烟花、气派的宴席更令墓中的人开心。
有关清明节的散文篇三:关于清明节的作文200字清明时节,缅怀先烈今天是清明节,人们常常会去扫墓、踏青、悼念已故的祖辈,我们也会想到那些为祖国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们!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无数的革命先烈烈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长眠在中国的青山绿水中。
有关清明节的随笔散文7篇

有关清明节的随笔散文7篇有关清明节的随笔散文篇1假期!嗯?为什么今天没有通常的节日气氛,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卖烧纸和冥币,所以我迷惑地问妈妈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妈妈回答说:“这是清明节,在古代也叫郊游节。
农历三月的清明节是春天回归大地、阳光明媚的好时节。
人们不仅在节日期间参观坟墓和祖先,还会去远足。
”第二天,我妈妈带我乘公共汽车去乡下远足。
我说不出一路上我有多开心。
我和孩子们说说笑笑。
不知不觉中,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旅行,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黄河湿地。
从柳树上垂下来的柳枝看起来像她的长辫子,而柳枝上的小花蕾看起来像她美丽的头饰。
还有金色的油菜花、黄色的迎春花、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等等。
仰望天空空,柔软的白色棉花糖般的白云,像对我们耳语,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白云上的黑白图案是什么?哦,原来是一群鹅向我们挥手说:“孩子们,我们回来了。
你想念我们吗?我记得去年我们带着萧瑟的秋风从这里飞走了,现在我们带着温暖的春花从南方飞回来。
”午饭后,我们不情愿地准备告别这个美丽的徒步旅行的地方——黄河湿地。
通过这次郊游,我真的感受到了春天,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看到了春天。
哦,天啊!我喜欢这个春天,万物复苏,充满活力!4月5日清明节的下午,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去烈士陵园看望烈士。
从学校开始,我们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
我是班长,举着旗杆,然后和我们的同学一起沿着街道走向烈士陵园。
有关清明节的随笔散文篇2清明节即将来临,在这阳春三月之际,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流传至今。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许多多的传说。
如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出了晋国。
他们在荒山中迷路了,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烧熟了递给重耳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夜散文随笔感怀清明节优秀感怀散文6篇清明节优秀感怀散文6篇【篇一】“杏花艳蕊落泥尘,绕篱彩蝶急回身。
黄英花菜争妍色,姹紫嫣红总是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桐花开放,天清地明,在仲春与暮春交替之际,又一年的清明节伴着浓浓春的气息莅临人间。
清明既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它也一直为历代治国者所高度重视。
从唐代开始,朝廷就有清明放假的规定,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不等的假期。
宋代是人们生活日趋都市化,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方便人们能更好地在清明节踏青、扫墓,特规定太学可以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民间习俗,现在,清明节也被政府确定为我国的国假日。
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盛唐时期,民间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后又被历代沿袭成为习惯。
古人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春光美景,还附有戴柳、射柳,并进行打秋千、放风筝等文娱活动,以此来增添生活的情趣;祭祀和扫墓原本属于清明前寒食节的活动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悼念亡臣介子推,因寒食与清明两节前后相接,后来逐步演变成为一个节日,踏青和扫墓这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也就慢慢被人们融合为一体了。
千百年来,当清明节来临时,人们或伴着明媚春光举家出游,或与三两个好友结伴同行,置身于山野郊外,品笼罩大地的浓浓绿意,赏吐艳百花的各式姿态,听鸟儿在林间婉转鸣唱,让春色和春意涤荡身心,尽享清明踏青之乐。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也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带来的独特意趣,桃红柳绿的清明时节,自是户外踏青活动的难得良机。
每逢清明,身居海外和异乡的游子们,或风尘仆仆前往大西北黄土高原,拜谒有中华人文始祖象征的黄帝陵,寻根溯源,表达对先祖的真挚崇敬之情,感受中华悠久绵长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凝聚力在此时此刻又得以提升;或带着淡淡的乡愁、寻着熟悉的乡音回归桑梓,与族人和亲朋祭拜祖上、为逝去的先人扫墓,追思感怀,寻本溯源,追念先人功德,遥想他们创业的艰难,深感如今我辈守成的责任,这个节日又体现出了国人重视孝道、缅怀、感恩和不忘根本的道德意识,在感恩情怀中追求生与死的精神沟通、人与人的和谐,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支柱,也是清明节一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清明是凸显国人人伦情怀的节日,也是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重温传承多年的家训、家风,家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亲朋彼此的感情纽带更加牢固,这样的祭祀和扫墓活动,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它的形式本身,已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容和情感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绝大部分都是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
节日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
春秋时期,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并且割肉救主的介子推,功成不受赏,宁可被烈火烧死在绵山,也矢志不移。
他不求任何报答,只希望自己的主子日后能成为一位清明的国君。
犹如端午节推重屈原一样,清明节也应大张旗鼓地推重介子推。
如果把屈原定格为“高洁人格和爱国精神”,那么,介子推可定格为“不受富贵志在清明”。
政治清明,不仅是古人的宿愿,而且是当代人的诉求,这也应当是清明文化的另一重要内涵吧。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古书《淮南子》里的一句话,风雅的古人,从风里都可闻出乐声来。
古往今来,每逢清明时,总会引得众多文人雅士艺术灵感大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逢国势没落时期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是以清明为题材众多诗篇中令人印象最深、也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佳作之一,诗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特定环境中,出门在外行旅之人的思绪和愿望,全篇不事雕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花正红,树正绿,最美人间四月天!来自民间并深得皇帝徽宗赏识的北宋画家张择端,也是在清明时节,用他手中精巧绝伦的画笔,绘成了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称的国画长卷“清明上河图”,这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的现实主义杰作,以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寻常百姓过清明时的热闹场景,画中的百态人物,有骑马或坐轿去郊外柳林中扫墓的,有在肩负漕运使命的汴河两岸游走或在河桥上俯身向下看热闹的,王朝发达的经济文化及繁华都市生活的不同侧面,都被画家淋漓尽致的渲染开来。
“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清明时节,提示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脚步,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没有元宵节的喧闹,也没有端午节的红火,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从清明节这本“书”中用心领悟生命的意蕴和真谛。
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自己纪念先人,同时也希望后人纪念自己。
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无限却可以久传,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能够流芳千古永存不朽?这种意念也就会激励自己,提高生命价值,尽量延伸精神生命。
依着时令变化,清明前后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播下希望的好时节,民间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仔”,植树造林又荫及子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还被赋予了播下希望和为后人谋福祉的另一层含义。
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的立家立国之本,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之一,而节日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悟清明,从传统的节日文化中为家庭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汲取精神养分和力量,让千万个家庭之树永远枝繁叶茂,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巍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篇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蒙蒙细雨随着微微地寒风顽皮地从天空中滑了下来。
清明的雨,是那么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有时密密的斜织着,像一块无色的丝布;有时直往下掉,像一个个无色透明的降落伞快速地降落。
清明的雨,是那么柔和,它像一眼静静流淌的清泉,轻轻地滋润着大地。
它又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温和地抚摸着树叶、小草和花朵,所谓是“润物细无声’’清明的雨,是那么快乐,它像一个个舞女,穿着透明的纱裙,旋转着,跳着轻盈的舞蹈。
又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雨中蹦呀,跳呀,同时变成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
不一会儿,街道上水淋淋的,好像一条条闪闪发光的缎子。
清明的雨,是那么顽皮,一会儿跳到屋顶上,腾起朵朵银花;一会儿蹦到路边的积水里,溅起一个个小水泡;一会儿又落在树叶上,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
清明的雨,如同一位弹琴高手,拨弄着春天的弦,奏出了春天的欢乐,带给大地一片生机。
【篇三】春雨霏霏,岁岁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缅怀亲人、踏青郊游等习俗。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而慎终追远也是清明节延续千年的内涵,或缅怀先烈或传承家风,或凝聚亲情,在习俗中感悟清明文化的灵魂,追远思今,传承弘扬。
作为清明节的“规定动作”,祭扫祖墓、追思先人的民间习俗由来已久。
后人通过对先人墓地的清扫、添土、拜祭、献花,既表达对逝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更祈求先人降吉祥于子孙,庇佑后代事业有成、身康体健,同时也让先人的墓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
虽然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时清明节基本内容,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名族的清明节也各有特色:壮族对扫墓祭祖非常看重,都是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香纸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藁,洗净切细后,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做“清明粑”。
有的人表示:清明节似乎已经简单地等同于“烧纸钱、放鞭炮”的仪式,让昔日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多了些烟火味。
焚烧纸品、燃放炮竹表达哀思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有环境保护和公众安全。
每逢清明节,人们总要去扫墓,祭奠家中逝去的亲人。
各地因为扫墓引发森林大火的事也不在少数。
因此,我们既要保留一些传统的祭祀习俗,更要选择一些文明环保的祭祀仪式,比如用鲜花、植树等方式,这都能够寄托对亡者的哀思。
这种方式既庄重节俭又文明环保,对逝者也是最好的安慰和纪念。
让我们一起倡导文明新风,文明祭祀,科学祭祀,环保祭祀,节俭祭祀;让我们一起弘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威”其实,不管清明节的形式衍化,无论社会文明变迁,这种内在文化底蕴中的感情追忆始终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清明之际,用心去感受清明节背后的文化韵味,勾连起现世与往世的情感对话。
【篇四】又到一年清明,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先人。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需要追忆的人越来越多:从小时候,懵懵懂懂中,只需要到苏州去扫爷爷的墓;到现在,爷爷、奶奶双双躺在地下,外公也过世了,我爸爸还要到锦溪去扫他的外公、外婆的墓,他的小舅母的墓;结婚以来,我先生的小姨、舅舅、大姨、大姑妈也相继离世了,再加上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浩浩荡荡的先人的队伍呵!老一辈人一个个如瓜熟蒂落般凋零在岁月的缝隙中,虽万般伤感,却也无奈。
我家的整个扫墓过程从清明前一周,到清明后一周,间杂错开,陆续不断。
这些先人,有的是和我有血缘亲情的,我们在一起生活,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丝万缕,别看我当时只是个孩子,可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
在敏感的孩子的心头,印下了一个家族不同人不同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还有些先人,我从未见过,只停留在长辈的讲述中。
当然,长辈的讲述也都是删繁就简,有所选择的。
故事中的祖先大部分都勤劳朴实,在艰苦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尽量把日子过好,尽人子、人女、人父、人母的绵薄力量,虽普通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后代:光明磊落、正直勇敢、克己忍让、勤劳节俭,在祖先千丝万缕的故事中,有相互帮衬、有扶持救济、也有感恩戴德、尊重念怀……我认为,这就是清明节的意义了: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感恩祖先,并且把先人好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仪式传承下来。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随着年岁渐长,我也开始考虑生死、考虑人生价值、考虑以何种方式告慰先人。
祖母在时,我知道她的愿望是子女平安、和睦,如果孩子们能掌握更多本领,做大点事业,更有出息当然更好。
有时候,老人听到外面世界的新鲜事,也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常常遭到子女的嘲讽。
其实,现在想来,完全可以好声好气地说。
这个风流激荡的时代,确实有很多可能,也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五年前,我上《少年王冕》公开课,反复揣摩教材,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动容。
说是王冕十七八岁,经济独立了以后,“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