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青春钱伟长

合集下载

钱伟长:一代科学家的奋斗缩影

钱伟长:一代科学家的奋斗缩影

钱伟长:一代科学家的奋斗缩影作者:高博来源:《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13期钱伟长,“三钱”中的最后一位,于2010年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岁的一生。

像很多同辈的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永远是他事业的指南针。

战争的苦难,或者政治厄运,始终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

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錢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

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

他就是钱伟长。

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

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

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

他听从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

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

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

”钱伟长后来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

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

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

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

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拿到80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的认可。

在清华物理系的4年,钱伟长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底子。

七七事变的爆发,扰乱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事业,也暂时中断了钱伟长的学习。

清华大学迁到了昆明。

为了筹集路费南下,钱伟长在天津教了一年中学物理课。

一年后,钱伟长和4个朋友一起,乘船经香港、越南,于1939年初辗转到达昆明西南联大并得到了执教的机会,与中文系女生孔祥瑛相识并于8月1日结婚。

钱伟长名言励志

钱伟长名言励志

钱伟长名言励志1、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

2、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3、没有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有个人的一切。

4、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

5、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

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

6、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7、如果你被一些小问题缠住,那你就一辈子也学不成。

千万不要为这些小困难停下来,那样是舍本求末。

8、我说创造很多,一个最大创造,就是一个国家不论怎么差,能团结起来,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像中国一样,这是我们对全世界的创造。

9、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

我发现很多东西还不懂,需要学,我就学。

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在于刻苦和努力。

10、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11、学校体育很重要。

好处之一是自身健康,另外运动也可以培养人,培养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

运动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要应付环境,就要有分析、决策的本事。

12、在我国形成的理工分家、文科和理工农各科分家的现象,业已明显地影响培养建设四化人才的质量,现在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我们主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反对现在国内中学就文理分家的现象。

13、运动是培养人的体力,增强体魄,激发拼搏争先的斗志,形成合作的团队精神的最好形式。

14、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15、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

我说我是看国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

16、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

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他的家境贫困,父母是普通的农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但是,钱伟长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相反,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

钱伟长的故事,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数不胜数,但他从未退缩过。

他知道,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因此,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

小时候,钱伟长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但他却有着一颗向上的心。

每当别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看书,做作业。

他知道,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尽管家境贫困,他依然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伟长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成为了大学里的学霸。

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毕业后,他顺利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成功的职场人。

然而,钱伟长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知道,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被淘汰。

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公司的骨干员工,得到了公司的重用和认可。

除了工作之外,钱伟长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知道,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他希望能够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他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钱伟长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的励志故事。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追逐自己的梦想。

青春哲理励志故事

青春哲理励志故事

青春哲理励志故事青春哲理励志故事(一)人生的长短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今年已经92岁,依然担任上海大学校长。

他叫钱伟长。

他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型编码等方面,有过举世瞩目的突出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时叫学部委员)。

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

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

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

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

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

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

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

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

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

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

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

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

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人生哲理:扬长避短是一般的“通则”,可并不意味着从短处进攻,就一定不会成功。

青春哲理励志故事(二)迟到的午餐1996年的一天,一位名叫皮特的南非着名企业家,应邀到总统曼德拉的家中做客并商谈一个与政府的合作项目。

上午10时30分,皮特准时到达曼德拉的家中,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站在房外停车坪上,迎候他的那个人,正是78岁高龄的曼德拉总统本人。

车子停下来后,曼德拉热情地跟皮特和他的司机杜密打招呼,然后将他们引进家中。

钱伟长事迹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

钱伟长事迹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

钱伟长事迹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了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

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从理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

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

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

“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

”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

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

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

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

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

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

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

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

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

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

但一开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课堂测验,他一连七个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学期的课程中,由吴有训亲自讲授普通物理。

他劝钱伟长:不要上课只顾记笔记,重要的是仔细听讲,力求当堂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择其关键简明写出。

自强不息的科学大家—钱伟长

自强不息的科学大家—钱伟长

自强不息的科学大家—钱伟长江苏无锡人,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数学博士。

1931年至1937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学习。

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40年至194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工程师。

1946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所长,中科院学术秘书,全国青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工业大学教授、校长,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协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泉州华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工程学院、江苏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和成都电子工程学院等名誉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1992年12月至1996年11月任民盟第七届中央副主席。

1996年11月在民盟七届五中全会上被推举为民盟中央名誉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兼)、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1994年1月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1994年4月被聘为潍坊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名誉会长,5月任上海大学校长。

1994年11月起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长。

1997年10月当选为民盟中央第八届名誉主席。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伟长(课前三分钟演讲)

钱伟长(课前三分钟演讲)
钱伟长
带走一个辉煌时代
弃文从理:“我要造飞机大炮”
从小学到初中,钱伟长真正上学不到五年。然 而进入苏州高中后,钱伟长经过3年似痴似醉的努 力,18岁时竟以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100分的成绩 考进了清华大学。 就在钱伟长进入历史系学习的第二天,也就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 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当天,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 理,转学物理。钱伟长在物理系苦读四年,毕业时, 他成为该系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高山仰止:“将来不是要祸国殃民吗?”


钱先生眼里揉不进沙子,是非分明,嫉恶 如仇。 有一次,潘世明所在的研究所发现研究学 生学位论文涉嫌假算。一名研究生毕业后,别 的学生用他提供的程序,无论如何得不到论文 中所述的结果。钱老知道后很生气:“现在就 假算,将来不是要祸国殃民吗?”于是他提议,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接受组织程序考 核,必须通过试算。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辞: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 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 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 无名无利无悔,2005年7月,上海大学毕业典礼上,93岁高龄 的钱伟长穿着大红的校长服,颤巍巍地出现了, 当时他已需要人搀扶走路,口齿也不再清晰。 但在座的上大学子,却终生难忘钱校长的临别 赠言——“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我希 望加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天下是什么,是老百姓;忧的是什么, 是火箭升不了空,是假冒伪劣产品那么多。孩 子们,你们是否能记在心上?”全场师生无不 为之动容。
赤子丹心:“我是中国人,我要回 去”



1935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后 因二战突发,船运中断,被改派至加拿大。当得知所乘 船只要在日本横滨逗留3天时,钱伟长认为在抗日战争期 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和其他公费生愤然离船, 并一起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 后来,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以 探亲为名回国。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 水瓶,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奔波于北京三所大学讲 课,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 信心”。 1974年,钱伟长获得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 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着“如 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 填上了“NO”。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5篇1秘书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5篇1秘书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5篇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篇1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 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特别是历史卷中的那道关于二十四史的题,我听说只有你一人得了满分;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却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对你来说,学中文更合适,为什么一定要改学物理呢? 钱伟长激动地说: 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试期间,我看到外国人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无非就是靠着他们的枪炮比我们好,我觉得文学救不了现在的中国,现在国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 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两位教授.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仍然回中文系.同时吴教授还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物理系功课负担很重,没有强壮的身体,难以应付.钱伟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篇2那时候,清华大学理科的许多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师们讲课也用英语.第一学期对钱伟长来说是非常艰苦的,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还要自己补习英语和中学的一些理科知识.他夜以继日地苦读,首先攻下了英语这一关,同时理科成绩也逐步提高,凭着刻苦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年终考试,钱伟长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4年后,22岁的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接着又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从事X光衍射研究.1939年7月,中英文教基金会招考第七届公费留学生,钱伟长从3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第二年1月,22名青年满怀雄心壮志,告别了家乡亲人,乘船赴加拿大留学. 钱伟长进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跟随系主任、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仅仅过了50天的时间,钱伟长就与导师合作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纪念冯·卡门教授60寿辰的纪念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集上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如爱因斯坦、铁木申柯等,钱伟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竟跻身于国际科学大师之列,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上的一组方程式被国际科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辛格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推荐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系主任冯·卡门教授.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对曾在自己祝寿文集上发表过论文的钱伟长表示热烈欢迎.钱伟长跟随冯·卡门教授作博士后,回来又在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研究工作.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导弹的空气动力设计.他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到德国火箭的威胁,英国首相邱吉尔向美国求助,这件事交到了冯·卡门教授的研究所.钱伟长等人议论,德国火箭是从欧洲西海岸向伦敦发射的,多数火箭落在了伦敦东区,这证明德国火箭采用了最大射程.根据他们的研究理论,钱伟长指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造成已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蒙蔽德国,让他们的导弹仍按原定射程攻击,伦敦市中心就可避免火箭造成的巨大实质性破坏.英国按这个建议去做,果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邱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激地称赞: 美国青年真厉害! 可他没有想到,当年使伦敦减轻灾难的是中国青年.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篇3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励志青春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1941年夏,一个28岁的青年与他的导师辛吉(J.L.Synge)合作写出了世界第一篇有关弹性板壳内禀理论的论文。

爱因斯坦看到这篇论文后说:“我这一辈子,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一直睡不好觉,一直在研究,还有东西没弄清楚。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把问题弄清楚了。

”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的这篇文章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Einstein)、麻州理工学院弹性力学家赖斯纳(Hans Reissner)、电子计算机发明者冯·诺埃门(Von Neumann)、板壳弹性力学教授铁木辛柯(S.Timoshenko)、应用数学权威柯朗(R.Courant)等赫赫有名的学术权威的文章出现在同一本文集上,发表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的祝寿文集里。

文集作者中只有一个人是青年,这个人就是钱伟长。

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一段不完美的人生开局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镇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

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曾在家附近的池塘里捉过虾、摸过鱼,为了生计,他还曾帮家里采过桑养过蚕、挑过花刺过绣。

但是,他有一个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大家庭--他的父亲钱挚和四叔钱穆(后成为中国国学大师)擅长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六叔和八叔分别以诗词、书法和小品、杂文见长。

在这些家里人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祖国浩瀚的文化。

钱伟长在进小学以前就读过《水浒传》、《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名著。

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某种程度上“救”了年轻的钱伟长。

初中毕业后,祖母和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去捧邮局职工、铁路员工之类的“铁饭碗”,养家糊口。

但是这一主张遭到钱伟长父亲和四叔的反对。

渴望继续学习的钱伟长,为了减少奶奶和母亲的反对力度,就拼命帮家里干活。

幸运的是,他和父亲以及四叔赢得了“胜利”,最后还是争取到了读高中的机会。

侥幸升上高中的钱伟长学得很苦。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的小学和初中是断断续续的,因为经常遭遇停学逃难,11年的小学初中生活,真正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五年。

因此,他的数学只学了一点点,物理和外语也没有学过。

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好在,他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严老师。

严老师经常为他开小灶。

在自修室熄灯后,钱伟长就和严老师一起到他的办公室挑灯夜读,高中三年养成的“开夜车”的习惯一直陪伴着钱伟长后来的科学研究。

也恰恰是这段磨难,练就了钱伟长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韧刚毅的品质。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钱伟长的大学路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境地。

然而,机遇似乎很眷顾他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

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那年决定设立“清寒奖学金”,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

钱伟长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个月内在上海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五所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

原本是打算多争取被录取的机会,结果,钱伟长居然都考中了。

在时任北大教授的四叔钱穆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那年9月10日,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

历史系的陈寅恪、中文系的朱自清和闻一多都喜欢上了这个文史知识积累都不错的“才子”,最后他选择了中文系。

刚刚入学,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大地。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圆明园,实地感受了一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被侵略的屈辱史。

曾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是满目疮痍。

看到那些,钱伟长震惊了、愤怒了,决定弃文学理,他要研制飞机、大炮,要科学救国。

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从圆明园回来的第二天,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攻读物理系。

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入学考试成绩后,对他说:“你的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中文考这么好。

你还是读中文系吧!”“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大炮,是为了救国。

”钱伟长说。

“学文也同样可以救国呀!”吴有训反驳说。

钱伟长并不接受吴教授的逻辑,他就是要读物理,而且他有他的招。

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

没办法,吴有训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你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中,化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你。

若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文学院。

”这个条件虽然很苛刻,但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对于有“追求”的钱伟长来说。

从此,这个身高只有1.49米的小伙子拼了命,开始恶补数理化。

在同学们那里,对他的印象就是,天天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演算。

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

早晨5、6点起床到科学馆去读书,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他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

一年后,钱伟长成功地越过了吴教授给他设定的门槛--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

和他一起转进物理系的有五个人,他是唯一一个留下的人。

四年后,他更是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学生。

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为了科学救国,曲折踏上留学路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生。

那年9月2日,途经香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用,第一次留学夭折了。

那年12月底,中英庚款会第二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大留学。

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

上船后,钱伟长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他和大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

他和很多人一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携行李下船登陆,第二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月,钱伟长一行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大学,由于在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身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手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老师的话:“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

”他是炎黄子孙,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

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

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人才,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工作。

这一时期,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

除此之外,钱伟长还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但是,他的科学报国路并不平坦。

1957年1月31日,因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提出了与苏联教育思想相悖的不合潮流的见解,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职。

钱伟长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但是,这并未能阻止他对教学与科研的追求。

他把工作转入“地下”。

一些懂行的专家请他开设各类讲习班,诸如为北京地区冶金学界讲授“晶体弹性力学”、为航空学界讲授“空气弹性力学”、为力学界讲授“颤振理论”……他的这些系统讲座为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工厂做炉前工。

他没有抱怨,而是和工人们一起,自己建造了热处理车间。

他发明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轻易地拿起52公斤重的铁棒。

他还和工人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钱伟长重要贡献中国近代力学与应用数学主要奠基人1、钱伟长的早期工作是物理学的光谱分析,有3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物理学报》(1937—1939年)。

其中,硒的单游离光谱分析开我国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

硒的光谱是4f 电子光谱的基础,在30年代是用来验证量子力学计算的重要研究园地。

该光谱线条众多,能位复杂,长期未能分析。

1935年,首先由哈斯帕斯(Haspas)公布了一些分析结果,钱伟长证明其大部分是不可靠的。

1937年,艾伯森(Albertson)和哈里森(Harrison)公布了从600条谱线中分析得到的一批能级,大部分的J值是21/2、31/2,钱伟长把能级的J值扩展到41/2,低能级扩展到38个,高能级扩展到75个,共分析了925条谱线,大部分离亮度的谱线都得到分析,并和玛吉诺(Margenaw)观察到的齐曼(Zeeman)效应相互校正。

这一工作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是稀土光谱的奠基性工作。

2、钱伟长的成名之作是薄板薄壳的统一内禀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喷气式飞机是争夺制空权的法宝,导弹被视为下一代的武器,航天计划处在摇篮中。

从而力学,如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以及喷气发动机工程热物理和工程控制论等都成为热门科学,取得蓬勃的发展。

欧洲的一批科学家在战乱中移居北美,形成了一些活跃的科学研究中心。

钱伟长先后师从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和应用力学大师冯·卡门,在飞行器结构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器动力学方面作出多项成就,其中最有名的是和辛格合作,用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方法,从一般弹性理论出发,给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方程。

他因此作为冯·卡门60寿辰祝寿文集中最年轻的中国作者赔身于一批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之中。

钱伟长以板壳内禀理论为题目的博士论文,分成几部分发表后,一时间成为北美力学研生的必读材料,被当作理性力学的开山之作。

1980年,美国理性力学权威A.C.爱林根(Eringen)访问中国,特意到清华大学的照澜院,来拜见钱伟长,他说,当年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拜读钱伟长的板壳内禀统一理论,从而开始了自己在理性力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他把钱伟长认作自己的前辈。

在1940年以前,板壳理论的各种近似处理是很混乱的,钱伟长对于这种近似的板壳理论深感不满,曾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9至1940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三维微元体平衡方程为基础,引进三维应力应变关系,得到用应变分量所表示的平衡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