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合集下载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 近代自然科学
文化方面 经济方面 社会制度
文化方面
1、哲学是科学的先导,而中国哲学对真理问题不关注
2、工具主义科学观深入人心,基础科学难以发展
3、未形成系统形式逻辑体系
经济方面
1、农业经济无法提供充足动力
社会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 关,农业经济无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动力
2、重农抑商的政策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致使工商 业发展放缓,减少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 支持和刺激
社会制度
1、中央集权制抑制了科技的发展 2、科举制导致人才培养不足 3、闭关位不高
5、没有版权专利意识,从事科技之人 无法获取利益
1、中央集权制抑制了科技的发展
大一统消除了政权之间的竞争,从而降低甚至 消除发展科学技术的压力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不利于科技发展所需要的 百家争鸣,增加了产生新思想新知识的困难
2、科举制导致人才培养不足
科举制限制了人们学习的 方向,转移了人们对科学和 技术的关注
科举制迫使人才将志向转移至考试做官方面
3、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的政策掐断了与外界进步思想沟通的 桥梁,从而导致人民思想麻木。
4、官本位的思想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的人社会 地位不高
5、没有版权专利意识,从事科技之人无法获取利益
从事科技的人,无法获得相应的权益 保障,因此也就缺少动力
焦西凯 201303010004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林雄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种科技发明。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落后于我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两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首先,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创造力。

在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创造与发明,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早期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中国。

那么,为什么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一个例子。

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创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家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经商、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当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之日,也正是中西科学开始接触之时。

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16世纪末开始来华,西方科学和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然而在17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并未引发中国走上如同欧洲近代科学那样的发展道路。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归于中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的封建体制以及清朝统治者缺乏远见。

西方传教士并没有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先进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对神学观念提出严重挑战的科学思想和理念,如哥白尼天文学说和牛顿力学,因为他们的目标在于传教,而不是传播科学。

令人遗憾的是,在西方人向我们展示了近代文明和科技之后,并没有引起中国人从皇帝到臣民的特别兴趣,更谈不上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深刻认识与传播。

清代以来,到我国传教的西方人成百上千,但同一时期到欧洲游历的国人却屈指可数。

雄才大略的康熙也不过是把科学知识作为其"崇儒重道"国策的附庸,在解决历法计算等问题之后就再也不思进取了;以十全老人自诩的乾隆,更是将西方新奇物器视为其玩赏享乐之物,根本没有从中感受到西方生产技术进步的巨大意义。

当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地时候,停留在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统治者竟浑然不知。

19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之余开始对中国人进行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他们当中的少数人与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合作,把一批近代科学著作译成中文,从而开启了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先路。

其次,少数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开始认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

为救危局,19世纪60年代初,朝野一部分洋务派主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技术救国的试验,是中国自主地引进并发展科技的大胆尝试。

洋务派建立了近代工矿企业,兴办了外语、水师、船舰、兵工、铁路、电报、测绘等新式学校,向欧美派遣了少量的留学生,翻译出版了西方科技著作。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1960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有惊人的发现,而在17世纪初期伽利略时代之后,近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具备了什么条件,而中国恰恰不具备那些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第一,近代自然科学是冲破神学的束缚才得以诞生的。

基督教的宗主罗马教会曾经极力阻碍科学的发展,并且迫害过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建的源泉。

第二,自然科学建立和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神学是人类仍然处于愚昧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在宗教统治的国家,神学几乎成了思想文化的全部。

自然科学的创建,恰恰是从神学领域中开辟出一片新鲜土地,自然科学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哥白尼学说好似从神学中破茧而出,到了牛顿动力学理论完全不需要上帝了,留给上帝的只不过是第一推动的作用。

这个第一推动的问题本身,已经不是动力学的范畴,而是要由宇宙学来回答。

第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在古代,自然科学没有独立的存在,而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或称之为自然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

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是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科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

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模糊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于欧洲,就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也归功于资本主义。

为什么自然科学体系没有在(近代)中国产生

为什么自然科学体系没有在(近代)中国产生

为什么自然科学体系没有在(近代)中国产生为什么自然科学体系没有在(近代)中国产生(草稿框架)关键字:1、地理气候环境,地中海,希腊,交换,商业,硬币,运输,海洋2、文字,腓尼基字母、听觉,汉字,视觉,识字,语言语法,独立语系,思维模式,逻辑,科学,民主3、文字载体,纸张,印刷术,传播4、宗教,战争,社会制度,法律,教育,视觉环境改善,绪言:中国经济技术曾经在很长时间处世界领先地位,可是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却没有在中国产生,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在讨论“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讨论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欧洲科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产生的科学思想。

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眼界大开,欧美及日本等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令中国震惊和赞叹不已,也令中国人自惭形秽。

由于过去的教育中总是夸耀中国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令中国人自豪,这种优越的历史感让中国人(包括我)背上了历史包袱,有着很敏感的民族自尊,令人总在思考、找原因-为什么近现代中国会落后?1991年去德国之前,在讨论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时,听到和看到一些引起很多人共鸣却颇有争议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说法,当时本人也觉得地理环境论很有道理。

本人曾对语言很感兴趣,在大学期间除了学英语外,还学过些日语,学了点法语,触及点俄语,去德国之前又学了些德语。

由于一直坚持学英语,常接触外国游客和学者,也常听说,很多外国人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难的。

到了德国后,开始在弗莱堡歌德学院学德语,有机会接触世界很多很多国家的人,谈到语言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的。

的确,中国的汉字比起拼音字母是难识难记多了,因为与发音无关,即使学会说汉语,对初期识汉字也无太大助益,不象拼音文字那样与发音相关,会说有助拼音文字拼写和记忆。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一、问题的提出
光辉灿烂的古代
不堪回首的近代
苦苦求索的现代
二、对该问题的初步解答
主要原因
思想
思维方式
制度
经济
地理
1、价值观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 不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
古代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的农业社会,士大夫阶层 的思想是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认为“学而优 则仕”——只有当官才是学者的最佳出路。
三、讨论
综上所述,近代自然科学不是象牙塔中的产物,它的生产 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作为上层的政治制度、意识形 态。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意识、思
维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知识分子
到今天仍未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这种思维方式相联系 的泡沫科技现象仍然很普遍。现代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 弱于发达国家,从历史上分析这种长期积弱的原因,找出 差距,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儒家和道家的传统思想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对国民影响最大的两大派系, 儒家教导人们遵守古代习俗和传统;道家把原始社会理想 化,认为人们应该返璞归真,抛弃文明社会恢复到古代单 纯平等的社会。这两种守旧的思想都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思维方式的影响
近代自然科学可以说是古希腊科学体系的发扬光大。希 腊民族擅长航海、旅行,对空间有几何感,航海旅行又 是他们能接触不同的文化,融合不同文化中有价值的部 分,而不刻板地遵循任何一种特殊的文化和传统;而古 代中国人种地、定居、思想容易僵化,久而久之,产生 较强的保守性和排外性,这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5、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
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e) 半岛基本上被地中海海水 包围,它与其说是个半岛,还不如说是个岛屿。因为这 个原因,古希腊地区和爱琴海对岸的小亚细亚历史上就 有发达的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很显然,航海业和商业 贸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导致商业城邦的出现 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地理环境,东、 南有大海,西有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青藏高原, 北有阿尔泰山和蒙古沙漠,地理上的阻隔使得古代中国 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的,因此 缺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而长期的封 闭状态又强化了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林雄我国拥有悠长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制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类科技发明。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掉队于咱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什么缘故没有在中国诞生?那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活着界重大科技功效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二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什么缘故缘故呢?第一,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若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如此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进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长,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制造力。

在悠长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制造与发明,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类有效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初期技术水平远掉队于中国。

那么,什么缘故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以为要紧能够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缘故。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进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峻限制了科技的进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说操纵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即是一个例子。

为了操纵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制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伙儿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做生意、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

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

文章编号:1005-0523(2001)01-0094-03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洪英俊(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摘要:理论界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特点论述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与这些观点不同,我的观点是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特殊性造成的.文章论述了中国高度集权封建体制的二重效应,高度集权体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高度集权体制与人才的关系,从而揭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关 键 词:中国封建体制;近代科学;关系中图分类号:B 2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 对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理论界大多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特点造成的.杨振宁认为是中国早期哲学的经验性和思辩性阻碍了实验科学在中国的产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1].近来发表的文章对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有中国和谐思想缺陷论[2],宋元以后程朱理学影响论[3],等等. 这些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性的,只在意识领域找原因,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者认为,要找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不能不考察中国封建体制的特点.1 高度集权封建体制的二重效应 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自战国以来,地主剥削佃农的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领主役使农奴的生产关系,垂直控制的郡、县行政管理制度开始取代领主分封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体制的基本模式,郡、县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这种体制对整个国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而“在欧洲一切国家中,封建生产的特点是土地分给尽可能多的臣属”(马克思语),土地层层封受,每个封建主在他的领域内,都是一个最高的统治者,握有行政司法大权.封主对其封臣下面的臣属没有直接的支配权,所谓“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我的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封建主把他的土地划成庄园经营.这种贵族庄园经济造成的是王权微弱、封建割据、小国林立. 与西欧的分封制相比,中国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创造出比欧洲中世纪高得多的文明.始建于战国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华阳国志》),万里长城令西方惊叹.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使中国直到宋元时期的长达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科学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也正是这种优越性使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因为,近代科学技术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这种制度创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并引导着创新.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体制有很强的控制力,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在中国,是先有“城”,后设“市”,“城”是统治阶级的军事堡垒和政治中心,“市’在“城”内形成.在西欧,封建社会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罗马时期的城市衰落,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没有城市,自然经济的性质十分突出,后来,“市”在封建政治中心的农庄之外的路口、寺院附近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的“城”与工商业的“市”结合在一起,较之 收稿日期:2000-09-12 作者简介:洪英俊(1946大学教授.第18卷第1期2001年3月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 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 ong U niver sity Vo l.18 N o.1 M ar. 2001西欧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封建领主的庄园与工商业经济中心“市”分立的状况更有“优越性”,它化敌为友,使封建经济容纳了它的对立面工商业经济,也使工商业经济处于封建制度的牢固控制之下.这一方面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余地,显示了它比西欧封建制度的优越.另一方面,又使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宋元明清长期地被限制在萌芽状态,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始终建立不起来. 在西欧领主制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制度,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形成尖锐对立和冲突,终于发生了“城市公社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制度创新,为近代科技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固然,西欧的封建社会也经历过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阶段.但那是在封建社会晚期,是在商业资产阶级已有相当发展的时候.西欧的中央集权国家与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形成,政治上的集中与经济上的集中并行发展.国王在反对贵族的封建割据的斗争中,需要依靠商业资本的发展.商业资本家也需要在经商活动中得到政府的保护,中央集权国家的君主与商业资本家为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使欧洲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成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而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是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中央集权的强应变力、能动性与调节能力成为控制市场经济的力量.这样,在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发展就缺乏市场这一强大的动力.2 高度集权体制与中国传统文化 扬振宁认为中国自然哲学的经验性和思辨性阻碍了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自然哲学阶段,也具有经验性和思辨性,到伽利略用系统的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界以后,西方近代科学才逐渐从作为思辨知识的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而成为实证知识.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 在中国,尽管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推动着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着,可是在高度集权体制下,一方面财富的再分配比财富的再创造更具有吸引力.只有升官,才能发财,财富才有保障,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重视技术创新.知识分子也缺乏将技术上升为理论的兴趣与动力.指南针发明出来在中国用来看风水,火药发明出来用来放鞭炮. 另一方面,科学的诞生、发展及其形态固然受哲学影响.而哲学思维特点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华”(马克思语),高度集权决定了哲学思维方法注重整体、注重关系.要维持中央集权,不仅在政治上要反对地方割据势力,防止受封者演变为世袭领主、贵族,成为分裂割据势力.如西汉的削藩、夺贵族爵位、迁豪强到京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而且要求思想上的统一.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元朝后加上理学.儒学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探索人际关系的和谐,给自然界以伦理化的解释.讲的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程朱理学讲的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样,与西方科学强调实体不同,中国的自然观以“关系”为基础.用普里高津的话来说,是以关于物理世界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协调和协和[5].这使中国的自然科学朝着研究客体的过程和关系的方向发展. 这在医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西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论述人体器官的生理病理时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素问・灵兰秘典论》) 这里可以看出二点: 1)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中医所说的“脏腑”不是对各具体脏器进行实验分析研究所概括出来的概念,而是运用科学抽象,突出其功能,舍弃其它特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抽象化的理想客体,有它的科学性,能成功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就是到现在,也表现了其较强的生命力.普里高津指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传统,就其注重整体性、有机性,具有自发的、自组织的世界观而言,与耗散结构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更为接近.近十年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95第1期 洪英俊等: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 的哲学思想[5]. 2)这种注重整体性的特点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状况决定的.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中国古代哲学,从而影响中国自然科学的形态.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系统的超稳定性(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主体形态是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决定中国哲学思想长期停留在自然哲学阶段,使中国自然科学未能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因为实验科学强调实体、强调个性分析,这与强调整体、强调过程是矛盾的,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状况是不协调的. 由此可见,近代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表层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特点的作用,而深层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体制的特点造成的. 中国封建社会体制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影响还表现在高度集权的大一统体制对人才的导向作用上.3 高度集权体制与人才 杨振宁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1].这只是在主观上找原因.马克思说:“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6]. 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处在怎样的社会关系中呢? 要维持大一统的王国,需要有大批官员.如何产生大批符合需要的官员,在隋唐年间,终于出现了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是比西欧领主制科学而民主的人事制度.在西欧中世纪,一个人的地位看出身,封建贵族爵位世代相传.而在中国,一方面是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生活方式由其政治上的等级决定;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为贫寒之士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与希望.科举制吸引了大量人才到中央政权周围,为维系大一统的封建政权提供了人材条件.唐太宗观看科举考场,得意地说:“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宋仁宗写下《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车马簇”.这里所谓的书,是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在这种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想在社会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唯一的道路是读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队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入仕才是正途”.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等,被视为雕虫小技,属于下品.这种导向使大批人才浪费,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实践,而致力于仕途,空谈政论,不注重自然科学研究.这样一来,使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产生就缺乏主体条件.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哲学思想、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归根结底,科学、哲学和传统文化,它们都由社会存在决定,其中社会体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寻找合适的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对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 高策.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J].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8,(6):2~5.[2] 毛建儒.论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18.[3] 赵显明.试析“李约瑟之谜”产生的原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1):3~8[4]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中译本序)[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96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0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积累不足
1.银祸——流通中的货 币不足 2.纸币——管理体制的 缺陷
对外贸易欠缺
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技术落后
1.技术改进缓慢 2.机械制造落后 3.理论创新欠缺
1.商品结构单一 2.文化交流欠缺 3.技术引进不足
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状况
有关于政治军事的研 究 有关于伦理道德的研 究 有关于历史人文的 研究 有关于生产技术的 研究
秦 隋 明 清
地缘因素与文化交流
蒙古高原 游牧民族
戈壁沙漠 人烟稀少
北方
西面Biblioteka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及文 化类型
西南
青藏高原 印度文明
东南
大洋海岛 日本、南洋
中国对外交流
地缘因素与文化交流
汉:张謇出使、 丝绸之路
汉:征讨匈奴 元:西征欧洲 清:西征葛尔丹
西域
唐:玄娤西游
东南亚
明:郑和下西 洋
日本
秦:徐福东渡
铁器 时代
青铜 时代 石器 石器 时代 时代
史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重农抑商 重农重商

1.秦国地处内陆,农业发达,商业落 后,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2.齐国临海,商业发达(贩盐),管 仲治国,重农重商

秦胜齐败
母系氏族
• 生存需求刺激技术进步 •石器使用 •火的利用 •制陶技术 •农业生产
奴隶社会
80%
中国古籍中涉及到的方面及 其所占比重的比较
60%
10%
60%
中国古代以来学术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方面的比较
先秦时期
秦汉以后
15%
哲学 50% 35% 40%
10%
社会 技术
50%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
天文历法地理机械
1.《山海经》、《周易》 2.《墨子》、鲁班 5.郭守敬《授时历》 3.张衡 、候风地动仪 4.郦道元《水经注》
• 生产需要带动技术发展 •青铜器制造 •牛耕灌溉 •天文历法
初级封建社 会
•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提高 •铁器使用 •纺织技术 •造纸印刷
高度集权的 封建社会
• 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文官制度 •科举制度
•重农抑商
•思想束缚
•哲学思考
•造船航海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近代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西学东渐、闭关锁国、文字狱、军机处 • 内阁制、下西洋、八股文

明 元 宋 唐
• 行省制、中书省 • 枢密院、泉州港、景德镇 • 武举制、海外贸易、东渡日本、南下印度

汉 秦
•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运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丝绸之路(张謇) • 丞相制、郡县制、焚书坑儒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封建统强化历程
军机处 内阁制 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L/O/G/O
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状况
思考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地缘因素与文化交流
偶然因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为什么近代社会制度变革没有在中国发生?
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
唐:鉴真东渡
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导致中国没有发生近代自然科学革命
16C—17C 中国气候 进入小冰期
满清的崛起 文字狱 的盛行
东西方交流 被奥斯曼 土耳其阻断
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
Thank You!
L/O/G/O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几个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
社会分工的扩大(富余劳动力的出现)


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
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

12C——17C中西方的比较
中国
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落后
西方
资本的原始积累 1.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财富积聚到少数人手中。 2.哥伦布地理大发现、海 外殖民扩张,积累大量财 富(可流通的货币)。 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1圈地运动,大量农民 失去土体成为剩余劳动 力(工人) 2.生产技术的提高,大 量劳动力得到解放
数学
1.《九章算术》、《五经算术》 3.勾股定理
2.祖冲之 4.译《几何原本》
医学
1.《黄帝内经》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 4.李时珍《本草纲目》 3.孙思邈《千金
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 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 • 明清—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清—徐光启—《农政全书》
郑和下西洋,没有开拓海外殖民地
鳌拜大清贵族圈地,但没有出现 大量剩余劳动力(雇农)
流通中的货币不足,限制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
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
小农经济结构
1.炎帝——农耕文明 的起源 2.商鞅变法——重农 抑商政策 3.地主 农民—— 封建土地所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