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动物模型的应用介绍
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模型是一种在毒理学中常被用来评估潜在有害物质的动物
模型,它以小型、可容易养殖的斑马鱼为研究对象。
除了毒理学外,
斑马鱼模型还可用于医学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
斑马
鱼因其狭义的发育作用和容易获得而被使用,从而在毒理学上发挥作用。
斑马鱼具有常见的人类候选毒性物质,如重金属和农药,作为实
验生物是理想的,该模型可建立并复制各种类型的实验,以检测和鉴
定潜在的有害物质。
斑马鱼模型的应用不仅限于毒理学,它还被用于研究分子生物学
和遗传学,用于研究斑马鱼的生物行为,运动能力,以及体内抗病毒
免疫系统的机制等等。
此外,斑马鱼也可用来研究营养学和饮食,特
别是针对鱼类饮食和养殖水中残留物的影响。
斑马鱼模型也广泛用于医学研究,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以及研究各种疾病的机制,诊断药物疗效,以及发现新的药物和治疗
方法。
此外,它还可用于评估环境影响,研究物质性能,和重大研究
物质的毒性。
斑马鱼作为一种敏感的实验对象而被广泛应用,可以提供准确的
数据,而且这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比使用其他实验动物更容易操作。
总而言之,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用来评
估潜在有害物质的毒性,进行各种疾病研究以及环境影响分析,有助
于探索医学领域,以及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环境。
斑马鱼作为研究模型的应用与发展

斑马鱼作为研究模型的应用与发展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热带鱼,因其外观被广泛应用于美学领域,而在科学研究中也成为了重要的工具。
斑马鱼胚胎发育快、生命周期短、巨大的繁殖能力以及相对简单的遗传系统,使它成为研究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优秀模型生物。
从其性状方面来看,斑马鱼的产卵较为容易,雌性斑马鱼每月可以产下300-400个卵子。
斑马鱼胚胎的发育阶段短,仅需1-2天就可以完成脊椎动物发育的最初几个小时。
它们的受精卵体积很小,可以进行高通量的药物筛选或遗传突变筛选。
正是这些方面的优势使斑马鱼成为了研究发育和遗传调控领域的研究模型。
在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方面,斑马鱼的基因组已经被彻底测序了。
它们仅有26条染色体,相当于人类染色体的一半。
12,000~13,000个基因与斑马鱼的身体结构、发育过程、生长和控制代谢有关。
这一基因与基因组学的基础研究为深入探究疾病、药物筛选等许多方面奠定了基石。
在对疾病的研究中,斑马鱼作为模型动物也正在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斑马鱼模型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遗传病变,并且可以用来进行疾病模拟,如神经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等。
斑马鱼的生命力特别强,因此,可以将其用于对各种物质的毒性实验和药物筛选实验,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药物试验的效率。
此外,斑马鱼的神经系统也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大量生理学与药理学研究利用斑马鱼的神经网络为研究平台。
例如,小鼠等作为动物模型观察老年痴呆症状是复杂的,且很难通过细胞或者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但是,斑马鱼的神经网络结构相对简单,例如从背根神经节开始,斑马鱼大脑仅有几百个神经元组成的而且都是浅表的,为研究神经网络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条件。
利用斑马鱼作为研究模型也有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其种群自我更新时间相对较长,斑马鱼不能胜任复杂的进化研究,因此其遗传模型的适用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外,另一个方面是在斑马鱼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生态中断现象。
(完整版)斑马鱼动物模型的应用介绍

斑马鱼动物模型的应用斑马鱼(Danio rerio)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鱼属(Danio)的一种硬骨鱼,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观赏鱼,因其体侧具有斑马一样暗蓝与银色相间的纹条而得名。
斑马鱼个体小,易于饲养,成体长4-5cm,雄鱼体修长,雌鱼体肥大。
可在有限空间里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可满足样本需求量大的研究。
斑马鱼发育迅速,在28.5℃培养条件下受精后约40min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之后大约每隔15min分裂一次,24h后主要器官原基形成,相当于28d的人类胚胎,幼鱼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
雌雄鱼通过调控光周期控制14:10(光照:黑暗)产卵时间,成熟鱼每周可产卵一次,一尾雌鱼每次可产卵100-300枚。
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易于观察。
受精卵直径约1mm,易于进行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操作。
一、斑马鱼的品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ZFIN (http://zfin/org)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型品系主要为AB 品系、Tuebingen(Tu)品系、WIK 品系,斑马鱼基因组计划所用品系是Tu。
AB 品系是实验室常用的斑马鱼品系,由单倍体细胞经早期加压法获得。
Tu品系斑马鱼具有胚胎致死突变基因,用于基因组测序前敲除该致死突变基因。
WIK品系较Tu品系具有更多的形态多样性。
此外,还保存有3000多个突变品系和100多个转基因品系。
这些品系资源对于利用斑马鱼开展各种科学研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斑马鱼突变品系的筛选斑马鱼突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已基亚硝脲(ENU)化学诱导、γ或χ射线照射和插入诱变。
ENU是一种DNA烃基化试剂,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诱导碱基对的替换,诱导产生的突变率为0.1%-0.2%,涉及单个基因的突变。
射线照射导致染色体大片段的缺失或染色体重排,产生突变率达1%。
斑马鱼模型动物的应用与前景

斑马鱼模型动物的应用与前景斑马鱼是一种小型热带淡水鱼类,常见于水族箱中。
而近些年来,斑马鱼模型在动物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斑马鱼模型是指将斑马鱼作为实验模型,通过人工操控、基因编辑等方法,研究其生命现象和机制,并应用到医学、药物研发、神经研究、毒理学、转化医学等领域。
一、斑马鱼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斑马鱼模型被广泛运用到疾病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筛选上。
其相较于哺乳动物模型具有价格低廉、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体型小、幼鱼可透明等优势。
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人体疾病相关的基因改变植入斑马鱼模型,从而模拟人体疾病。
如甲状腺激素缺乏症、舌咽神经痛等。
另外,通过药物筛选,可以快速选择出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为后期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斑马鱼模型在神经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斑马鱼模型还可以应用到神经研究领域中。
斑马鱼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简单,同时具有高度透明性,可以直接观察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变化。
因此,斑马鱼模型被广泛应用到神经元的迁移、突触形成、神经细胞凋亡等神经发育研究上。
以突触发育为例,斑马鱼模型的发育周期较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突触发育的变化,从而为更深入的神经系统研究提供基础。
三、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近些年来,毒理学研究中,对于环境污染物和化学物质的评估,始终是一个难点。
而且,对于大多数化学物质分析,动物实验又过于昂贵、耗时且对动物损伤较大。
因此,斑马鱼模型的应用被引入到毒理学研究中,成为一种有效、可预测且实用的模型。
其以短期、高通量的特点得到毒理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斑马鱼胚胎在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反应,快速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从而增强毒性评估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四、斑马鱼模型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斑马鱼模型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同时不受哺乳动物模型的限制,因此可以应用到转化医学领域中。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紧密结合,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疗效应的新型医疗领域。
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淡水水域的小型鱼类,因其身上的黑白相间斑纹而得名。
近年来,斑马鱼模型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其在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和重视。
一、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斑马鱼种群繁殖速度快、生命周期短,而其胚胎发育过程也非常短暂。
这些特点使得斑马鱼成为一种非常理想的药物筛选模型。
在药物筛选过程中,科学家常常会将化合物加入到斑马鱼的培养基中,然后观察其对斑马鱼发育和生长的影响。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筛选指标。
在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情况来判断一种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以及其对斑马鱼的发育是否有影响。
这种方法被称为斑马鱼毒性筛选法,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毒理学研究手段。
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促进了“三Rs”原则的实施。
即,减少动物实验、替代动物试验和改善动物试验条件。
斑马鱼模型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伤害和死亡率。
二、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毒性检测大多数都是通过斑马鱼生长、鉴别、生殖和神经发育等方面的影响来评估的。
1. 斑马鱼模型在生殖毒性检测中的应用斑马鱼的繁殖速度快,产卵量也比较大,因此非常适合用于生殖毒性实验。
生殖毒性测试是检测化学物质对生殖能力和生殖组织的影响的实验。
该实验可以观察斑马鱼繁殖场景是否正常,如是否输卵管或睾丸出现异常等。
2. 斑马鱼模型在鉴别毒性提示中的应用鉴别毒性提示是指生物体在受到某些毒性物质作用后,出现一些生理或行为异常的现象。
通过观察斑马鱼是否出现尾部畸形、脊柱曲度等症状,可以知道这种化学物质是否有鉴别毒性提示。
3. 斑马鱼模型在神经毒性检测中的应用斑马鱼在神经系统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形成是非常显著的。
因此,斑马鱼胚胎对于神经毒性物质的敏感度很高。
斑马鱼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中的应用

斑马鱼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中的应用斑马鱼,一种来自东南亚的淡水鱼,具有生殖力强、繁殖周期短、生长快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研究生物医学问题。
由于斑马鱼与人类的生物学相似度高,可以模拟人类疾病,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模型生物。
本文将从斑马鱼模型的优点、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阐述其在研究人类疾病中的应用。
一、斑马鱼模型的优点1. 生长速度快:斑马鱼从胚胎分化到成鱼,只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相比之下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要长得多。
这使得斑马鱼成为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快速方法。
2. 透明度高:与哺乳动物不同,斑马鱼在硬膜内腔中胚胎发育过程可以直接观察到,使得研究者可以轻松地观察斑马鱼器官和各个系统的发育情况,也可以观察到被注射进斑马鱼的细胞和分子形态。
3. 基因编辑容易:斑马鱼的基因编辑可以通过诱导外源基因或者利用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来实现,这使得研究者可以在斑马鱼中轻松地编辑和观察各种基因的表达。
4. 与人类同源性高:斑马鱼的DNA序列与哺乳动物的DNA序列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例如约有70%的斑马鱼基因可以在人类中找到相关的基因,这意味着研究者可以通过斑马鱼模型来模拟人类疾病。
二、斑马鱼模型在哪些领域中应用广泛1. 肿瘤研究:斑马鱼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很广泛,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肿瘤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肿瘤抑制和防治等相关研究。
在肿瘤细胞内,斑马鱼的繁殖速度非常快,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实验和筛选。
2. 生殖生物学研究:斑马鱼在生殖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在该领域,斑马鱼的特点为生殖速度快、产卵量大、卵胚发育迅速,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探索人类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3. 神经生物学研究:斑马鱼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可以通过科学家对其神经系统基因编辑来进一步探讨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此外,在工业品污染、化学物品毒性等研究领域中,斑马鱼也具有重要意义。
4. 染色体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损失或增加染色体信息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自从19世纪开始,科学家们一直在通过选定某些模式生物,如斑马鱼、小鼠、果蝇等来深入研究生命的奥秘。
这些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从发育生物学到遗传学的研究领域。
其中,斑马鱼由于拥有发育速度快,透明度高,繁殖周期短等优点,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材料。
本文将详细探讨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方面的应用1.1 受精和胚胎发育斑马鱼的成熟期很短,仅需3个月,且在水中繁殖,雄鱼和雌鱼在不经过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会自行交配,产下千万个卵子。
这些特点使得斑马鱼成为了研究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理想模式生物。
斑马鱼发育周期短,且在受精后仅需数小时即可胚胎发育,科学家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受精的过程和胚胎早期的变化过程。
这为我们对于生命的起源和胚胎形成等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参考。
1.2 器官发育斑马鱼器官发育过程也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改造,观察到不同基因表达出来对器官发育的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发育的胰腺中,Pdx1基因是发展为稳定胰岛细胞所必不可少的基因。
通过改变Pdx1的表达模式,科学家们成功地发现Pdx1对稳定胰岛细胞数量的影响,加深了我们对器官发育的了解。
1.3 神经发育斑马鱼神经系统发育与脊椎动物的其他模式生物非常相似,与小鼠等模式生物相比,斑马鱼生长速度快,且在早期神经系统发育阶段仍较为简单,因此可以更好地研究这些阶段中神经系统的构建和运作。
在神经发育领域中,斑马鱼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研究神经元的分布序列、神经细胞的形态和运动状态、神经元的自发活动等方面。
二、斑马鱼在遗传学方面的应用2.1 遗传显微镜在斑马鱼遗传学领域,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是遗传显微镜。
这个显微镜是一个用于斑马鱼早期胚胎研究的特殊显微镜。
这个显微镜可以放大数倍,帮助科学家在斑马鱼胚胎中发现突变。
该显微镜的广泛使用在突变分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帮助我们在独特的水平上研究生命的启动机制。
斑马鱼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优势探讨

斑马鱼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优势探讨斑马鱼是著名的水生模式动物,是现代遗传学研究和药物筛选的重要研究对象。
斑马鱼在神经科学、人类疾病模型研究、发育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斑马鱼的特点、应用优势、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一、斑马鱼的特点与应用优势斑马鱼生活在水中,其透明的胚胎和小型身材使得对研究者和研究器材的要求较低,同时斑马鱼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胚胎发育,且有着高度的繁殖力。
这些都是斑马鱼成为生物学研究模型的重要原因。
此外,斑马鱼是雌雄异体,受精卵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形成、孵化和成熟。
在早期的幼鱼期,斑马鱼逐渐获得了自主进食和游动的能力,这使得研究者可以进行克隆和基因敲除等研究。
另外,斑马鱼是脊椎动物,其组织结构、器官发生和功能与人类相似,可以为人类疾病模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斑马鱼也是免疫系统不成熟的动物,不需要复杂的抗体制备过程,也没有人体实验中的道德问题。
这些特点使得斑马鱼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斑马鱼在疾病模型研究中的应用1. 神经科学领域斑马鱼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哺乳动物基本相同,其胚胎发育期间神经发育迅速,易于观察和记录。
在神经科学领域,斑马鱼主要被用于研究神经元的生理学和形态学,对于神经胶质疾病模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斑马鱼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儿童脑性瘫痪等。
2. 单基因病模型研究斑马鱼天然群体基因表达具有显著的变异性,这对于遗传性疾病的研究非常重要。
例如,在斑马鱼中研究了囊性纤维化和肾脏病等遗传疾病的模型,这对于开发针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
三、斑马鱼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斑马鱼的快速发育和透明的胚胎,使其成为药物筛选的重要研究对象。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研究者在斑马鱼体内研究了多种细菌感染模型,研究药物的抗菌能力和毒副作用。
此外,斑马鱼体积较小,药物剂量需求较低,节约了研究资源,并能够加速药物发现和研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马鱼动物模型的应用斑马鱼(Danio rerio)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鱼属(Danio)的一种硬骨鱼,原产于南亚,是一种常见的热带观赏鱼,因其体侧具有斑马一样暗蓝与银色相间的纹条而得名。
斑马鱼个体小,易于饲养,成体长4-5cm,雄鱼体修长,雌鱼体肥大。
可在有限空间里养殖相当大的群体,可满足样本需求量大的研究。
斑马鱼发育迅速,在28.5℃培养条件下受精后约40min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之后大约每隔15min分裂一次,24h后主要器官原基形成,相当于28d的人类胚胎,幼鱼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
雌雄鱼通过调控光周期控制14:10(光照:黑暗)产卵时间,成熟鱼每周可产卵一次,一尾雌鱼每次可产卵100-300枚。
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易于观察。
受精卵直径约1mm,易于进行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操作。
一、斑马鱼的品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ZFIN (http://zfin/org)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型品系主要为AB 品系、Tuebingen(Tu)品系、WIK 品系,斑马鱼基因组计划所用品系是Tu。
AB 品系是实验室常用的斑马鱼品系,由单倍体细胞经早期加压法获得。
Tu品系斑马鱼具有胚胎致死突变基因,用于基因组测序前敲除该致死突变基因。
WIK品系较Tu品系具有更多的形态多样性。
此外,还保存有3000多个突变品系和100多个转基因品系。
这些品系资源对于利用斑马鱼开展各种科学研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斑马鱼突变品系的筛选斑马鱼突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已基亚硝脲(ENU)化学诱导、γ或χ射线照射和插入诱变。
ENU是一种DNA烃基化试剂,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诱导碱基对的替换,诱导产生的突变率为0.1%-0.2%,涉及单个基因的突变。
射线照射导致染色体大片段的缺失或染色体重排,产生突变率达1%。
插入诱变是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斑马鱼受精卵,整合到基因组中,干扰正常基因表达。
射线照射产生的突变率是ENU 化学诱导的10倍,但由于突变涉及多个基因,突变的表型是受若干基因调控的结果,不利于基因功能的分析,因此,ENU化学诱导法是斑马鱼突变的主要方法。
研究含有纯合致死基因或隐形突变基因的突变表型时,可通过早期加压法(EP)处理母本获得的单倍体卵细胞获得二倍体纯合子。
三、斑马鱼作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生物学特性斑马鱼在基因水平上87%与人类同源,早期发育与人类极为相似,已成为研究相关疾病基因的最佳模式生物。
筛选斑马鱼胚胎或成鱼基因库中类似于人类致病或特定功能的基因,构建进斑马鱼受精卵中,观察特定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所起作用。
斑马鱼胚胎发育是全透明的,可以全程观察并研究其发育状况。
目前,斑马鱼模式生物的使用正逐渐拓展和深入生命体的多种系统(例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发育、功能和疾病(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的研究中,并已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规模新药筛选。
3.1神经系统模型斑马鱼研究表明,神经特异性钠离子通道大量表现在中枢和周边感觉神经系统,有效调控神经的兴奋性,其基因表达调控及信号通路是神经学研究重点。
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细胞死亡而造成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AD 与淀粉样蛋白(Aβ)的过量表达沉积有关,Aβ是由APP连续切割产生,而早老素增强子(pen-2)和前咽陷子(Aph-1)参与Aβ的产生。
研究表明,将斑马鱼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敲除,发现Pen-2与P53依赖型神经细胞的存活有重要作用。
并且在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斑马鱼品系中,发现在2-3月龄转基因斑马鱼大脑中,广泛大量表达GFP-APP。
这些说明斑马鱼神经系统发育在进化上和人类的保守关系。
帕金森氏病(PD)与多巴胺能(DA)通路的破坏有关。
神经毒物MPTP对人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损伤现象与PD类似。
研究者将多巴胺转运蛋白抑制物和MPTP共同作用于斑马鱼幼鱼,发现这些药物具有保护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作用。
3.2心血管系统模型斑马鱼胚胎期和幼鱼期为透明体,这为心血管发育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模型。
研究发现,斑马鱼的心脏受损后具有自动修复功能,这是首次发现脊椎动物的心脏具有再生功能,为探寻人类心脏受损修复带来希望。
斑马鱼突变品系可作为研究心脏节律、心脏管形成、瓣膜发生和心脏环化的模型。
例如,突变品系gridlock(gdl)可用于研究人类主动脉缩窄疾病。
克隆与斑马鱼同源的人类载脂蛋白基因apoE和apoA-1,发现这些蛋白对哺乳动物脂质的吸收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而Apo-1在AD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
胚胎注射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斑马鱼在发育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新生血管,而肿瘤的发生与转移又与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这启发人们通过阻断VEGF抑制血管增生而治疗肿瘤。
3.3免疫疾病模型和感染疾病模型斑马鱼具有较完整的特异性免疫系统,体内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也呈现出与人类的相似性,同时保留了TLR信号通道。
成鱼体内注射细菌和胚胎浸没感染法可使斑马鱼感染细菌,有效建立相应的细菌发病机理研究模型。
海分枝杆菌感染的斑马鱼体内的肺结核肉芽肿和人类一样出现干酪样坏死,该模型可能在肺结核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3.4肿瘤模型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斑马鱼可以自发产生肿瘤,并且许多肿瘤与人类肿瘤非常相似,因此,斑马鱼作为最有前途且最廉价的模式生物而被广泛的应用。
肿瘤模型的构建主要是通过移植术、化学诱变和基因突变获得。
移植术即直接将肿瘤细胞注射到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的特定部位,或者将含有GFP表达基因的肿瘤细胞显微注射到斑马鱼胚胎或幼鱼中。
化学诱变可以快速获得斑马鱼肿瘤模型,例如,诱变剂处理斑马鱼胚胎或幼鱼可以获得肝癌、血管瘤、细胞间质瘤等。
但是化学诱变会引起非特异性表型,而且肿瘤定位困难。
基因突变则是将含有GFP报告基因的肿瘤基因通过质粒转导到斑马鱼体中,可用以进一步鉴定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3.5视网膜自动修复机能斑马鱼研究发现,斑马鱼视网膜具有可再生放射状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可分化为健康的视网膜细胞,并能自动修复受损视网膜。
人类视网膜拥有类似斑马鱼的放射状胶质细胞,但是这些细胞无活性。
研究人员已成功将放射状角质细胞分化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老鼠上,这为激活人类放射状胶质细胞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斑马鱼在发育遗传学中的应用斑马鱼作为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有很多优势,胚胎清透可见,从受精卵发育到完整的胚胎形成只需24h,发育过程便于观察。
GFP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可对特定组织进行实时观察。
可对批量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或荧光免疫研究。
可对胚胎进行显微注射DNA或RNA,影响基因表达。
吗啉代(morpholino)基因敲除技术和异位基因表达技术是目前斑马鱼发育遗传学研究中的新兴技术。
2000年,有研究者提出注射吗啉代修饰性寡聚核苷酸可产生基因敲除斑马鱼。
吗啉代有抑制翻译起始,减少传统反义寡聚核苷酸非特异性的效应。
注射吗啉代能产生以往证实的基因突变的拟表型,有助于确定功能基因。
吗啉代寡核苷酸正成为快速、高效的基因敲除方法。
对越早期胚胎注射外源基因,基因表达范围就越广,异位基因表达技术就是为使基因在斑马鱼特定细胞、组织和特定时间表达而建立的一系列新技术。
如RNA caging 技术,RNA与RNA caging共价结合时处于非活性状态,经特定波长照射,RNA caging被破坏,激活RNA,基因得以表达。
同样,激光诱导基因表达技术即外源基因与热休克蛋白启动子重组,激光热敏效应启动基因表达。
五、斑马鱼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斑马鱼模型最早用于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近几年,斑马鱼模型逐渐应用于生态毒理研究和检测技术。
5.1常规毒性实验中的应用斑马鱼模型可用于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以及蓄积毒性实验。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各种农药、有机试剂和污染物等的急性毒性。
斑马鱼胚胎比成年斑马鱼敏感,对于急性毒性方面是一个很好研究模型,可于显微镜下观察胚胎发育的生态毒理学终点。
慢性毒性实验测定低浓度污染物在斑马鱼生活周期内的毒性作用,来确定化学物质最大容许浓度及其影响程度。
通过慢性毒性实验可观察同种鱼在不同发育阶段(发育代)对化学物质的毒性差异。
蓄积实验则检测外来化学物质在机体内蓄积或富集性大小的实验。
5.2分子及细胞生态毒理中的应用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后,对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生物在受到损伤或致死前,其行为、生理、生化已发生反应,可以选择这些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指标测定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
例如,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晚期,硫代硫酸钠可刺激胚胎细胞的大量异常增殖,这些异常细胞会引起胚胎的部分器官发育畸形。
可通过胚胎、软骨组织染色,或全组织包埋原位杂交等技术进行显微观察。
5.3水质检测中的应用运用转基因斑马鱼的某些效用元件来显示其接触的特定污染物可检测水质的变化。
例如,斑马鱼可检测水环境中雌激素污染,当水样中存在一定浓度的雌激素时,会发现斑马鱼发育过程中出现性别的干扰和反转现象。
而转基因斑马鱼DNA具有环境污染物的效应元件,效应元件结合报告基因,例如GFP,当水体中含有待检测环境污染物时,基因被激活并与报告基因共同表达,使鱼体呈现荧光。
六、展望斑马鱼作为人类疾病研究模型、发育遗传学研究模型和生态毒理学研究模型在人类健康、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斑马转基因技术对分析细胞间相互作用,作为动物模型探讨发育、生长、繁殖等机理,以及阐明控制脊椎动物的发育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