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与发展doc10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与管理

创新是人类…切科学技术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 具备高素质人力资源 的国家 ,如 果在 加上一个能持续激励人 灵魂 。只有创新 ,人类 的知识存量 才 能不断增加 ,人类 的 们创新的机制和体 系,那么这个 国家 就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 实践活动才能充满 生机 与活力 人类 的创新能力是随着 社会 巨大潜力 。就可以有持续高速 的经济增长率 ,就可以快速缩 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 9月 2 7日刚刚 闭幕 的 “ 五 ”重 短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 十 ( 二)是 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 大科 技成 就展 ( 技部 等主办 )上。 与以往科技 成就 展览 科 相比 ,这次 展览最 大 的亮 点就是 “ 业创 新 ” 企 :汉 王科 技 的创新 。传统工业文 明时代 的创新几乎都是以破坏生态环 境 公司 的手写笔、无锡 尚德太 阳能 电力公司的太阳能电池 、北 为代价 ,当今世界的人们饱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苦果。蓝 京英纳超导技术有 限公 司的超导线材、北京科兴生物制 品有 天 、白云 、新鲜的空气 、清洁 的水源 ,正在变 为奢侈品而远 限公司 的 S R A S灭活疫苗 ,无一 不是企业 自主创 新的突破 离人们的生活。传染性 肆虐 的新型病毒不断侵扰人们的正常 据统 计 ,“ 十五 ” 以来 ,全 社会研 究 开发经 费投入 有 了大 生活。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利用高科技创新发展环保产业, 幅度增长 ,从 “ 十五 ”初 的 8 6亿元 ,到 2 0 9 0 4年 已达 到 既 发 展经 济 ,又维 护 生 态环 境 。 14 8 3亿元, 占当年 G P比重从 1 O D . %提高到 1 3 % . 5 。投入的 ( 三)是以节约稀缺 自 然资源为条件 。传统工业技术发 明 增 长 ,保 障 了科 技 创 新活 动 的开 展 , 卜五 ” 以来 , 自 的指导思想都是单一地尽可能地利用 自 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 主创 新能力大 幅提升 ,形成 了一大 批重要 创新成 果 ,国家 润,而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 当前的能源危机导致 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显著上升,从 20 年的第 3 位提高 国际社 会对稀有资源和能源等 战略性 物资的恶性竞争加剧 , 00 O 到20 年的第2 位。整体科技实力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对能源产地和运输通道 的争夺与控制 愈演 愈烈 。严 重影响和 04 4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特征 制约 了能源依赖型企业 的发展 ,并波及到其它行业 知识经 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 以前的 以传统工业为产 业支柱 、 以 济时代的创新应 以多种可再生的 自然资源为基础,如太 阳能、 稀缺 自然资源 为主要经济 的新型经济,它 以高技术为第一 产 风能 、生物技术,大力发展低 资源消耗的产业如信息科学技 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 首要依托 ,是促进人与 自然协 调、可 术 的软件 业 、生命科 学 技术 的基 因工程等 。 ( 四)以促进人们生存质量 的提高,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 持续发展的经济 。早在 19 9 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E D OC ) 就明确提 出z“ 人类正在 步入 一个 以知 识 ( 智力 ) 资源 的占有、 会效益并重为导向。知识经济时代 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 配置、生产、分配 、使用 ( 消费 )为重要因素的经济 时代 。 了根本的变化.人们 的消费观念 由数量 转向质量型 ,呈现 ” 我国 目前发展知识经济主要是鼓励技术 创新,大力发展信 息 高品位的、审美化的、个性化的趋势 ,以追求个人享受与发 产业,提高知识产业在整个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千方百计地 展 为 目标 。 用知识经济带动传统产业 ,努力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的 二 、知识经 济时代创 新人才 的特 征 知识含量 ,同时推 动市场营销创新、 业文化创新 顾客关 要实现这种创新必须要有合格的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 的唯一主体。 知识经济时代 的创新人才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系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企 业价值 。本文认为知识 经济 时代的创新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 深切关注人类的命运 ,关注 生态环境 与能源危机 ,致力于促 ( ) 一_ 是以智力资源 为依托的创新 。以知识为基础 ,直接 进人与 自然、全社 会各阶层和谐发展 的目标。具体来说 ,应 依赖于知识和信息 的生产 、运用和传播的知识经济 ,正 日益 具 备如 下人 格特 征 : 影响和改变着 人们 的工作和生活。一个拥有丰富知识 存量和 ( )高 尚的道德情 操 ,致力 于创造 一切 美好 的事物 。 一 一
创新型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创新型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科技创新的突破,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这时必然会滋生一批创新型的企业与之适应。
本文通过研究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旨在探究其可行性较强的对策建议,期望能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企业能更好地使用新技术,更快更有效地将其转化为有形产品,获取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企业;创新意识;创新型人才引言: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集中力量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创新型企业的良好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尤为重要。
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型企业是指具有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灵敏反应,从而获得长期盈利的企业。
这种企业能够把资源整合起来,从事持续而有生产性的创新,最终使得创新成为一种组织行为。
创新型的企业是以创新功能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经济组织,持续创新是其基本特征。
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扎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措施。
我国政府也多次公开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核心就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时代,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该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能明显感知,时代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创新就死亡”已悄然成为企业发展的游戏规则,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求得长远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创新型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经验匮乏。
不论是在创新理念还是在企业发展模式方面都很不成熟,可借鉴的经验极少。
因为没有龙头企业的引领,便滋生了很多的盲目创新和盲目跟风现象,最终将不可避免的造成企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活动并形成大量的产业过剩。
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根本出路

动力 知识经 济呼唾知 阻剖祈 ,砰唤技术刨新
技 术 创 新 可 以 有 狭 义 和 广 义 的 理 阚 辊 义 上 是 慢 指 新 产 品和 新 工 艺 设 想 的 提 出 和 开 发 .而 广 义 的 技 术 刨 新 则 是 指 一 个 过 程 它 是 从 新 产 品 和 新 工 艺 设 想 的 提 出 .
是 人 的 知 识 和 技 能 。 国 与 国 之 间 企 业 与 企 业 之 l 可的 竞
短 .收益量减少 .比较 优势丧 夫。这在客 观上要求 企 业
不断 进 行 技 术 刨 新 ,不 断 取 得 比较 优 势 . 第二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 门 的 生 活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变化 .诮费观忠由数 量型 转向质 量銎 ,姒追求 享璺 和发
展 ;知 识 产 权 对 技 术 剖 新 的 保 护 更 加 有 敬 ,技 术 贸 易 壁
垒 也 蛋趋 坚 实 ;新 技 术 不 断 涌 现 ,技 术 生 产 周 期 不 断 缩
短 。 在这 种情 况 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业 不进 行技 术 剖 新 就 会 灭 亡 。 首先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企 业 生 产 经 营 进 A 网 络 化
消费观忠将 由数量 型转为质 盈型 以追求 更高层 次的享
受 。而 且 这 种 追 求 会随 知 识 经 侪 的 进 展 和 辩 学 技 术 的进
步不 断 加 深 .会 随 不 同 的 企 业 提 供 的 差 异 产 品 而 不 断 变 化 .作 为 向 市场 提 供 产 品 为 基 车 任 务 而 存 在 的 企 业 .则 必 须 满 足 消 费 者 的 这 种 化 着 的 需 求 为 宗 旨进 行 不 断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战略

S C l E N C E &T E C H N 0 L 0 G Y .
匝圆
知 识 经 济 时代 企 业 管 理 创 新 战略
韦黎 明 ( 浙江驰 成建 设有 限公司 浙江 东阳 3 2 2 1 O 0 )
摘 要: 由于长期 以来人们观 念上计 划经济的根深 蒂 固, 对创新 管理有 着一 定的 困难, 尽 管说经过改革 开放3 o多年 的实践 , 人 们在意识 形 态上认 识 了经济浪 潮带来 的冲击波 , 因此 管理 创新也越 来越被人 们所重视 , 怎样开展 创新活 动, 彻底打破 传统观念 , 为企业的发展夯 实基 础, 本 文 正 是 通 过 这 一 角度 给 予 探 讨 。 关键 词 : 知识 经济 管理 创新 战略 中图 分 类 号 : F 2 7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3 7 9 1 ( 2 0 I 3 ) 0 2 ( b ) -0 1 7 3 —0 1
革, 及 早 研 究 如 何 在 变 革 中 求 生 存 谋 发 展
要 积极利用知识信 息为企业 发展服务 , 要
使 企 业 在 激 烈 的竞 争 中 站 稳 脚 跟 , 市场预 测的发展 , 企 业 的 管 理 正 由传 统 的 2 管理方法要从 传统 刚性 向柔 性人 本化 的对 策 , 程序 、 设备、 技术 、 生 产 指 标 等 因素 的 管理 转 变 转 向创新型方 向转变 ,的发 展 离 不 开 知 识 的 更 新 与 进入2 1 世纪后 , 人 才 的 竞 争 越 来 越 彰 加 大 科 研 及 信 息化 建 设 的 投 入 , 发 挥 信 息
并且愈演 愈烈 , 因此 , 在 知 识 经 济 在 管 理 中的 作 用 , 开发 和 利 用 信 息 技 术 , 为 发展过 程中的资 源 , 是 创 造 财 富 的 主 要 形 显 出 来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驱动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驱动与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创新,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才能够不断地开拓新市场,才能够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实力。
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呢?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创新体系。
这个创新体系应该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
创新主体包括个人创新者、企业创新者和社会创新者等;创新组织包括研究所、企业研发部门、社会组织等;创新环境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
其次,创新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在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时,必须注重资金的投入。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率。
这可以通过建立一套科学、严谨、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来实现。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创新资金的来源、使用、监管和评估等方面。
第三,人才是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的重要保障。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因此,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而政府也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创新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创新人才的发展。
此外,还应该加强人才的评价、激励和使用等方面的工作,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重协同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协同,建立一个互动、共享、协同的创新体系。
这可以通过建立创新联盟、创新平台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需要我们在创新体系、资金管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创新与发展

创 新 与 发 展
文 /陈 斌 兵
当代世 界科 技 进步 日新 月 异 , 术更 替 不断 加速 。 技 今天 称 得 上 先进 的技术 , 久就 有可 能变 为落后 的 。 新是 一个 民族进 步 的 不 创 灵 魂 , 国家兴 旺发 达 的不 竭动 力 。 果 自主创 新能 力 上不 去 , 是 如 一 味靠 技术 引进 , 就永 远难 以摆 脱技术 落后 的局面 。 个没 有创 新能 一 力 的民族 , 以屹 立于世 界先 进 民族之林 。 为一个 独立 自主的社 难 作 会 主义大 国 , 我们 必须在 科技 方 面掌握 自己的命运 。 国已经具 有 我 定 的科技 实力 和基 础 , 具备 相 当的 自主创 新 的能力 。 们必 须在 我 学习、 引进 国外先进 技术 的 同时 , 持不懈 地着 力提 高 国家 的 自主 坚
பைடு நூலகம்
头, 甚至能 使濒 临破产 的企业 起死 回生。 忽视科 技创 新 , 是 如果 即使
产 、 储 使用 和消 费之 上 的经 济 。 存 知识 经 济 的实质 , 于 以科技 创 原本有较强 竞争力 的企 业也会坐失 良机 。 在 这样的案例 比 比皆是 王安
新带动 经济 发展 质的 飞跃 , 实质就 是科 技创 新 。 其 同传统 的经济 形 电脑公司的失败原 因就在于将计算机 的使用定位 于办公 室 , 而首创个 态相 比, 知识 经济 的繁 荣 , 不再 取 决 于资源 、 本 和硬件 的直接 投 人化 电脑 的微软公司后来 居上 , 资 成为计算机 行业 巨 研制 出世界 第 入, 而是依 赖 于知识 积 累和应用 , 将知识 作为 主要 生产 要素 推动 生 只石 英 电子表 的“ 表王 国” 士 , 钟 瑞 因其工业 决策部 门偏爱 机械手 产力 的发 展 , 以科 技创 新 并 表而痛失 良机 , 以至于钟表市 场终于被积极创 新的 日本 企业所抢 占。 能力来 改变 资源 、 资本 的总 量或增 量 , 决定 经济发 展状 况的模 科技创新 是企 业的生命 , 于一个 国家来 说同样 如此 。 对 众所周 知 , 二 式。 科技创 新 的速度 和方 向将决 定知识 经济 的成 败 。 记得 人类 历 战后在经济上 曾是一片废墟 的 日 还 本之所以获得 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 史上第一台 电子 汁算机吗碉B 可是美国 的宾西法尼亚大学创造的人类 展 , 就是 因为该 国在引 进技术 的基础上 重视 了科技 创新 。 大 奇迹 啊! 它的机身太 笨重 , 可是 有好几 间房子那 么大 , 内存 而且 “ 创新 有 大小 、 之分 , 深浅 可就其 创新 点而 言 , 世 界第 一。 都是 少 、 度慢 , 是 聪明 的人 类对 其创 新 改造 , 是 电脑便 一代 比一 速 于 于 个人早 期 的创新 为其 以后更新 更深 刻的创新 提供 了信 心 。 创新并 代好 , 一代 比一代 强 , 到今 天 , 直 笔记 本 电脑 应运 而 生 。 电脑 的发 不 是 高不 可攀 , 而是 一点 点培 养 起来 的 。 然 , 新 有其偶 然 的存 当 创 展 , 历 了一个 不 断创新 , 经 不断 改造 的过 程 。 人类 得 益于 科技 , 科 在 , 而归 根到底 , 是对 客 观事 实的切 实把握 , 关现 象的 充沛 占有 , 相 技得 益于创 新 。 实人类 得益 于创新 又 岂止在 电脑 一方 面 。 其 现代 无 综 合现 象的 反复推 敲 , 思维模 型 的不断 完善 。 实践证 明, 自力更 生 、 论是 街头 巷 尾 , 还是 茶余 饭后 , 们 总也 少不 了聊上几 句 “ 因技 自主创新 , 我们真正在 世界高科技领 域 占有一席之地 的重要基石 。 人 基 是 术”这基 因技术 中蕴含着大量 的科学技 术! 前 , , 从 我们 的祖 辈们面朝 尖 端技术 不可 能从 国外 直接 拿来 , 即使有 的一 时可 以从 国外 引进 , 黄土 背朝 天 , 用辛 勤 的劳 作去 换取 那 五谷 丰登 。 而今 , 几倍 体小 黑 但 如果我们 不 能进 行有效 的学 习 、 消化 和新 的创造 , 最终还 是会 受 麦和 杂交水 稻诞 生 了 , 粒大 籽饱 , 一年 一熟 , 还抗 旱 呢! 我们 吃 制 于人 。 有 自己掌握 核 心技 术 , 还有 惟 拥有 自主 知识 产 权 。 同时 , 善 要 的西瓜 , 以前 , 总是埋 怨西 瓜子 太 多 , 我 吃起来 一点 儿也 不过瘾 , 有 于抓住 一切 可 以抓住 的机 遇 , 选择 有重 点地 引进 国外关 键技 术 , 有 时我在想 , 要是西瓜 能 没有籽该 有多好 啊 ! 在这 已不成 问题 了 , 现 三 把 自主创新 与必 要 引进有 机结 合起来 。 学的 本质就 是创 新 。 科 创新 倍体 无籽西 瓜 , 已走进 了千家万 户! 早 个大瓤甜 , 老少 皆宜 ! 转基 是一个 民族 的灵 魂 , 一个 国家 兴旺 发达 的不 竭动力 。 这些 是 整个人 类历 因作 物 的闪亮登 场 , 疑为 我们 的生 活注入 了鲜 活 的空气 。 无 如果把 史 , 就是 一个 不 断创 新 、 断进 步 的过程 。 不 没有 创新 , 就没有 人 类 科 技 比作一 棵参 天 大树 , 么创 新 是根 , 技是 叶 , 那 科 成果 是果 。 只 的进 步 , 没有 人类 的未 来 。 就 当代科 学 技术 的 发展 , 加雄辩 地 证 更 有 根深 才能 叶茂 、 繁 、 硕 。 花 果 只有 创新 才能 令科 技 之树 常青 明了这一点 。 人类 每一次在 科学技术上 的重大 飞跃 , 会导致生产 力获得划 都 为 了中华 民族 的伟大 复兴 , 了祖 国的繁 荣 昌盛 , 了人 民 的 为 为 时代 的进 步 , 而也进 一步证 实 了邓小 平 同志“ 从 科学 技术 是第 一生 幸福安 康 , 我们 大胆 地创 新 吧 , 我们 脚踏 实地 的创 新吧 ! 让 让 产力 ” 一伟 大论 断的远 见卓 识 。 个 国家只有 保持科 技创 新 方 面 这 一 的优势 , 能为经济 发 展提供 源源 不竭 的动力 , 持经 济发展 的 才 并保 作者 单 位 武 汉科 学 技术 馆 领先地 位。 科技创 新 已成为 一国经 济生命 的源 泉 。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

1 知识经济时代的虚拟团队研究综述1.1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从7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各种观点,先是1973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初探》中明确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后是1980年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浪潮中,它必将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时代,人类社会也由此迈入“超工业社会”。
此外,1982年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大趋势》中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概念,1986年英国学者弗莱斯特(Forrest)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基于知识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世纪知识取向不断增强,产品与服务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
知识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决定的模式,以创新优势来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劣势。
生产包含的物质生产要素越来越少,所包含的知识生产要素越来越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不断向服务业倾斜。
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位资源。
通过知识,一方面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一切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竞争加剧,产品质量日益提高的重点落在新技术、新资源的开发上。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
高科技的发展,缩小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不仅指有形商品、资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识、信息的流通。
各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转化成人才、信息、知识的竞争,集中表现在知识产权上,任何国家都可以利用自己国家的智能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李婧,邵娜. 论知识经济效应[J] .华商.2009:5同时任何国家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世界市场。
现代教育思想试题及参考答案重点(简答)剖析

第一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1、科教兴国思想是指全面落实(C科教兴国战略)的思想。
2、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A先导性)的作用。
3、(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
4、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转变(A教育观念)。
5、素质教育是对(C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
三、填空题1、教育思想是指经过人们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教育理论认识,具有实践性、抽象性、社会性、前瞻性等多种特征。
2、根据我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实关系状况,将教育思想划分成理论型、政策型、实践型三个部分。
3、教育思想具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和反思功能。
4、一般说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在教育建设上应当包括独立、教育制度建设和主动等三个基本方面。
5、能否用新的思想方法、新的观察视角和新的理论视野探索和回答教育现实问题,是教育思想创新的关键所在。
6、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知识产业。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8、素质有遗传性、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
第四章-----第五章一、填空题1、西方从十四至__十六_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尊重__个人__的主体地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保证人的__主体性的发展,就成为其文化和教育中的一种基本理念。
2、科学方法与能力是__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行为习惯是科学素养的外部行为表现,科学态度与_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3、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人们身上与科学活动有关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包括科学知识与__技能、科学_方法_与能力、科学行为与__习惯_以及科学__态度_与精神等。
4、学生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他们的_独立性、_主动_性和创造性。
5、从内部心理结构上看,主体性主要包括主体意识_、主体_能力_和主体_人格_三个部分。
6、建立合理的__师生关系是体现__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与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之林。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对于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来说,创新是它的活力之源,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其立身之本。
纵观国内外成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不好,亏损严重,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这其中的原因还很多,但主要与这些企业管理水平低,企业管理混乱,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来分析,望企业家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供企业参考。
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迅速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1、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科学社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过去,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走的基本上是一条高投入、低产出、高产值、低效益,主要靠新建、引进、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
而实际上,真正要使企业发展,惟一的出路是:将国内外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并加以创新发展,同时在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为此,不大力搞好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大力搞好组织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不能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国内外著名的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一番考察,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性,这就是勇于创新并且善于创新,借助于创新促进自身的发展。
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1)海尔集团: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使“海尔”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家电名牌。
海尔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甚至是世界的名牌。
海尔品牌的价值,经评估机构评估,1995年为42.6亿元,1996年为77.36亿元,1997年为118亿元,至今为止,居全国10大驰名商标的第2位,仅次于“红塔山”。
其实,1984年时海尔集团的前身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街道集体小厂。
短短十几年,海尔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呢?其根本原因就是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
(2)微软:不断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缩影。
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公司获得巨大成功的全部奥秘在于,他们将知识作为主要资本来从事生产,将研究与开发置于中心地位,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
该公司OFFICE产品部副总经理克里斯彼得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在3年以后将不再有意义。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道出了微软追求创新的经营理念。
有人说,微软是世界信息业的骄子,它的崛起反映的不只是一种知识创造财富的现象,它是美国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征的是一种新的产业,新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它是知识经济的缩影。
为什么微软公司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呢?就是,在公司内创造最好的“创新”氛围,为各种人才发挥创造力提供最好的条件和资源,不断进行创新,扩大其新产品序列,不断地从一个软件市场和销售渠道进到另一个软件市场和销售渠道。
微软公司成功的事实表明:创造财富的主要力量已不在于机器设备、操作工人、原料,而在于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知识。
在这种知识经济的社会里,自然资源的作用大不如以前,技术、知识和人的智力劳动的作用成为创造财富更为有效的因素,创新成为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
(3)宝钢:以高起点的创新赢得竞争优势。
宝钢投产13年来,一手抓生产稳定运行,一手抓引进技术的开发创新,结合宝钢生产实际,对原装备中的不足和缺陷,不断进行改造完善,使80年代初引进的技术装备,继续保持了90年代世界一流水平,消化引进,开发创新成果斐然。
宝钢先后开发科研开发项目1980项,开发创新技术610项,取得806项重要科研成果。
累计申请专利380项,授权179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4项,其“宝钢生产系统的优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奖。
至1998年10月,宝钢通过科技进步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66.78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
宝钢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管理创新,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宝钢特色的管理模式。
宝钢的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精干高效,博采众长,既有直接从国外引进的管理经验,又有自己独立的创新方式,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不办社会,全部精力集中生产经营。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是集中一贯管理体制,保证企业高效运行。
宝钢的集中一贯管理体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在纵向上,主要管理权力和管理业务集中在公司,统一指挥,统一经营;在横向上,上下工序有机衔接,即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主生产线实行集中一贯管理。
三是实行主辅分离,建立专业化协作体系,向分工和协作要效率。
在宝钢的管理创新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管好主体的前提下,实行主辅分离。
所谓主辅分离,就是把除了主体生产线以外的辅助部门按专业化的特点从总体中分离出,建立自负盈亏的新企业,放开辅助部门,使其灵活经营。
由于宝钢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所建立的宝钢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彻底改革,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因此获得了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由于有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重驱动,宝钢从投产到1997年底,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02.85亿元,利润366.03亿元,上交国家利税230.18亿元,并已先后获得“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及五一劳动奖状;继1994年在全国千家经济效益最佳企业排名榜首,1995年又在“中国的脊梁”国有企业500强中名列第一,进入亚洲百强企业。
(4)TCL集团:在变革与创新中成长起来的竞争型国企的典型代表。
TCL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之一,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TCL集团进入前十名。
1998年,实现总产值138亿元,销售收入9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 6.5亿元。
TCL之所以能在全国经济不景气、国有企业效益全面滑坡和全国产品市场销售疲软的情况下,逆流而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就在于该企业始终将经营变革与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器。
TCL 正是依托不断地经营变革和管理创新,在变革创新中争创了新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实现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TCL通过不断的变革与创新,带来行动上的超前和理念上的超前,从而形成其他一般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与一般基础性产业的国企依托资源禀赋取得发展的成功不同,TCL属于无资源禀赋的竞争性行业企业,它的成功在于其始终保持与改革的潮流一致,与市场需求一致,与技术发展的潮流一致,与国际上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步调一致,不断地变革创新,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时时更新观念,打破以往的模式,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
2、创新是企业改善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产品创新,企业能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在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用需要,使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改变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看法,从而改善现有市场条件;第二,当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是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时,它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用户,形成新的市场,从而使企业可以在更广泛的市场中进行选择;第三,不断创新并获得成功的企业,一般是首次进入新市场领域,它具有领先者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价格、市场规模等。
3、通过工艺创新,企业能加速新工艺在企业中的应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由于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改进或更新服务,提高工具系统的寿命等途径,可以节约原材料消耗,也可能缩短生产周期或在相等的时间内生产更多产品,用较少劳动力生产更多产品或减少工人劳动时间而生产同样多数量的产品。
据对1051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依靠创新,71%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源消耗,93.2%的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
4、创新是企业全方位提高企业素质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第一、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改善研制条件,提高研制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包括要素素质和企业内部结构素质);第二、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提高对外适应能力,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有效影响,改善企业行为素质(即企业系统内部要素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特性)。
5、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要发展,其产品就必须占领市场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运行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通过市场营销创新,才能在市场中赢得顾客,占领市场,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6、创新的作用具有连动效应例如,当通过产品创新使一种新产品成功地进入市场后,随着该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该企业其他相关产品的销售量也随之增加。
创创新的联动效应,已成为企业进行创新的主要原因。
7、通过创新,可利用企业剩余的生产能力目前,中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不少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资源利用率低。
但是,只要结合企业实际,深入了解市场,进行积极大胆的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就完全有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过剩能力,生产出用户需要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与竞争优势更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将由数量型转入质量型,以追求更高层的享受,并且这种追求将会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消费偏好。
作为向市场提供产品为基本任务而存在的企业,就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变化着的需求为宗旨进行不断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地将取决于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优势。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即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企业才能把已有的和可利用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新的知识资源又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经营将逐步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信息传播交流速度加快。
这使得技术扩散更加迅速,一个企业的创新在某一区域的短期存在是有可能的,但长期存在已难以有效维持。
其他企业可以利用创新成果的外部经济效应,进行相应的模仿或进一步创新,致使企业因创新带来的收益期较短,收益量减少,比较优势丧失。
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形成企业自身产品的优势。
三、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要求企业进行创新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物资匮乏,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的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不愁没有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