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练习及答案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3、下列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
要概括。
(4分)
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
要赏析。
(4分)
8.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痛苦。
(每点2分)
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
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
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为了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
39.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起句“转” “又”二字,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悲苦凄凉的感情基调。
B.“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
C.下片中的“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报国理想。
D.这首词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40.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这首词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请说说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诗寄予新时代青年怎样的期望?【答案】39.C 40.示例:希望青年勇担历史责任,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解析】3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这是一首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其感情基调是激昂的,并非悲苦凄凉;B.“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不是“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D.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不是“以小见大”的手法;故选C。
4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立鸿鹄志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引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
【背景】此词大概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九下0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8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字词解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③斫去桂婆娑:传说月中有桂树。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斫,砍。
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内容描述: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俯视那魂牵梦绕的沦陷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婆娑的桂树。
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清辉更多。
全诗赏析:词人想象力丰富,通过嫦娥的升华传话,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立志收复中原土地的政治理想。
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月到中秋,这良辰美景让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山河,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
词人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考点精炼:题组一(1)【词语理解】“桂婆娑”寓意丰富,请写出。
(2分)(2)【思想感情分析】“被白发,欺人奈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 分)答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第一组题目:(1)【词语理解】(2分)“桂婆娑”寓意丰富,既指挡住月光的阴影,也指带给人民黑暗的朝廷投降势力。
(2)【思想感情分析】(2分)白发日增,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1分)?这抒发词人感慨时间流逝、功业无成、白发已多的惆怅,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1分)。
第二组题目:(1)【画面描绘】(2分)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
(1分)描绘了一幅月轮转动、万里清辉的中秋月明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习题】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3、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4、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习题】
1、分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分析: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应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3、答: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
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4、答: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5、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