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药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研究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传统的中药在治疗真菌感染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一、中药的抗真菌活性中药作为传统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等多种活性。
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例如蒲公英、人参和冬虫夏草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或破坏真菌细胞膜来达到抗真菌的效果。
二、中药的抗真菌机制中药对真菌的抗菌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1. 抑制真菌生长: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能够直接抑制真菌的增殖和分裂,从而减少真菌的数量和病变的扩散。
2. 破坏真菌细胞膜: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真菌细胞的溶解和死亡。
3.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并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
三、中药的治疗应用中药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根据研究,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和它们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1. 黄连:黄连具有抗菌、抗炎和抗真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2. 阿魏:阿魏具有抗真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口腔和消化道真菌感染。
3. 黄芪:黄芪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真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真菌感染。
4. 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研究发现它也具有抗真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严重真菌感染。
在使用中药治疗真菌感染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四、中药的优势和挑战中药在治疗真菌感染中具有以下优势:1. 丰富的药物资源:中药草本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可以提供多种选择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作用:中药不仅可以抗菌,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组织修复,对真菌感染的治疗具有综合作用。
然而,中药在治疗真菌感染中也存在一些挑战:1. 药物繁杂: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具有多种活性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皮肤病与性病2018年4月第40卷第2期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Apr2018,Vo1.40,No ,2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临床上传统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种类较少,耐药率较高,且多有肝、肾毒性等副作用。
寻找和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中草药抗真菌作用做了大量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已有上百种中草药具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
中草药为我国的伟大瑰宝,且其具有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等多种优势,研究开发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具有良好前景。
现就近年来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1中草药活性成分抗真菌作用1.1萜类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中草药中的一类较为重要的化合物,如香茅醇、柠檬醛、广霍香醇、月桂烯、青蒿素等均为萜类化合物。
目前很多研究发现许多萜类化合物是中草药中抗真菌作用的有效成分。
国内外有较多文献报道中草药中萜类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
Wang 等[1]研究表明从南蛇藤中分离出的倍半萜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抗菌作用。
Pereira 等[2]研究发现从樟子松挥发油中分离出的倍半萜对酿酒酵母、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及克柔假丝酵母菌均有抑菌作用。
柠檬醛为天然倍半萜戊二醛,属于萜类化合物。
张宽朝等[3]通过牛津杯法、气体扩散法对比柠檬醛、肉桂醛对黑曲霉抗菌作用,该研究发现二者均具有抑制黑曲霉生长作用,且柠檬醛作用强于肉桂醛。
金慧玲等[4]研究表明青蒿琥酯对常见皮肤瘌菌有不同的抗菌作用。
战广琴等[5]研究发现香茅醛对黑曲霉具有抑菌作用,该研究表明香茅醛的抗菌机制是破坏黑曲霉菌丝、孢子细胞壁和质膜,并能够改变膜的选择通透性。
李姝毅等[6]研究表明丁香酚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测得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为(99.75-399.00)μg/ml ,并通过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对细胞壁及细胞膜的直接破坏。
20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研究

( 白对 照 ) 空 一起 置 2 ℃ 恒 温 箱 2周 , 5 观察 真菌 生 长 情 况 。菌 完 全 无 生 长 “ , 发 育 迟 缓 , 成 的 菌 落 较 小 “ +” 菌 发 一” 菌 形 1 , 育不 旺 盛 “ +”菌 发 育 较 旺盛 , 菌 落 比 正 常 较 小 “ +” 菌 2 , 但 3 , 发 育迅 速 旺盛 “ +” 最 小 真 菌 完 全 无 生 长 浓 度 即 为抑 制 真 4 。 菌 生 长 的最 低 浓 度 ( C 。 MI ) 复方实验方法 : 根据 单 味 中 药 抑 菌 实 验 结 果 选 取 6种 抑 菌 效 果 最 好 的 中 药 ( 风 子 、 角 、 椒 、 香 、 骨 皮 ) 成 大 皂 川 藿 地 组
关 键 词 真 菌 ; 药 ; 中 实验 研 究
浅 部 真菌 感 染 在 临 床 上 十 分 常 见 , 足 癣 是 最 常 见 的 浅 手 部 真 菌 病 , 致 病 菌 种 类 很 多 , 要 为 红 色 毛 癣 菌 、 膏 样 毛 其 主 石 癣 菌 。近 年 来 由 白 色 念 珠 菌 感 染 发 病 者 , 升 高 的 趋 势 。 有
研磨 成 混 悬 液 , 血 细 胞 计 数 板 上 调 节 菌 液 浓 度 为 5× 在
1 0 CFU / l m 。
单 味 中 药及 复方 MI 见 表 1 C值 。
表 1 单 昧 中药 及 复方 M I C值 ( ) %
制备 药 液 : 风 子 、 角 、 椒 、 部 、 床 子 、 黄 、 骨 大 皂 川 百 蛇 大 地 皮 、 柏 、 参 、 鲜皮 、 肤 子 、 花 、 仁 、 黄 、 香 、 黄 苦 白 地 红 桃 姜 藿 芒 硝 、 矾 、 砂 、 芥 、 风 ( 东 中 医药 大 学 附属 医 院 提 供 ) 明 硼 荆 防 山 生 药 各 5 g 将 各 药 ( 物 药 除 外 ) 水 2 0~ 30 , 沸 0。 矿 加 0 0 ml煮 1 mi, 药 汁 用 纱 布 滤 出 。再 加水 2 0 0 ml同法 煎 煮 过 5 n将 0 ~30 , 滤 。两 遍 熬 出的 药 汁 兑 在 一 起 , 热 浓 缩 为 5 ml将 3种 矿 加 0 ; 物 药 各 加 水 5 m/即 制 得 1 0 0 , 0 %药 液 。 其它试剂仪器 : 馏水 、 白胨、 萄糖 、 脂 、 霉素 、 蒸 蛋 葡 琼 氯 试 管 、 样 器 、 压 消 毒 锅 、 温 箱 、 微 镜 、 量 天 平 ,0 加 高 恒 显 微 2 ml 注 射 器 、ml 射 器 等 由 皮 肤 科 真 菌 实 验 室 提 供 。 5 注 单 味 中药 实 验 方 法 : 备 常 规 沙 氏琼 脂 培 养 基 , 人 系 制 加 列 试 管 内 , 管 4 。取 10支 , 1 10管 。 用 5 注 射 每 ml 4 为 ~ 4 ml 器 抽 取 10 0 %药 液 2 加 人 试 管 l , 制 得 2 % 药 液 培 养 ml ml即 0 基混合物 ; 向剩 余 l 药 液 的 5 l 射 器 中 抽 取 蒸 馏 水 l , ml m注 ml 混 匀 加 人 下 一 支 试 管 l , 制 得 l %药 液 培 养 基 混 合 物 。 ml即 0 如 此 反 复 , 制 得 2 % 、0 、 % 、 .% 、 .5 、 .2 % 、 即 0 l % 5 2 5 12 % 0 6 5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1995~2004年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 选择性弱(指对两种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有些中草药,表现出对多种真菌的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
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较低浓度(1 mg/ml)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
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黄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黄连、菖蒲乙醇提取物1~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
紫苑、徐长卿、藿香、黄芩、鹤虱、丹参[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
蛇床子、莪术、鹅不食草、地骨皮、补骨脂、威灵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
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GL-7的生长。
诃子、白术、紫草、青木香、甘草、当归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细辛、马齿苋、红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藓皮、羌活、鱼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 mg/ml 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
5%羌活水提物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抑制浓度(MIC)为11.88 %[3]。
茵陈蒿、郁金、独活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GL-7有强大抑制作用。
姜黄、大黄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
姜黄挥发油和姜黄水浸出液对13种常见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50%~0.08%和2.50%~0.16%[4]。
苦寒类中药抗白念珠菌的研究进展

【 src】 F n u m i C ab a s n ci hn m nni sr u , n na rs t c hn m nnhs eo e h a r Abtat u gs( a . li n )i et np eo eo ei s adf gleia ep eo eo a b cm em j n c f o s o u sn t o
203 ) 043
【 摘要 l 深部真菌 ( 主要为 白念珠菌 ) 感染现象在临床 中越来越常见 , 真菌耐药 已经 成为 目前治疗 的主要 难题 。传统 中医
理论 认为“ 苦寒燥湿” 中药能有效治疗各种感染 , 寻找抗 耐药 白念珠 菌新药 及协 同药 物具有 一定 的指 导意义 。该 文 主 类 对 要总结阐述苦寒类 中药抗真菌研究进 展。
t r a a iu ne t n .I h sd f i n t c a ig f rf d n u h e r g rt e n w o e o ii g w t u o a o e o t t r si ci s t a e n t I s u t e v o f o i e r me n n o n i g o tt e n w d so h e n sc mb n n i f c n z l i u hl a an tte r ssa t u g .T er s a c n ” i e n od kn fT M g i s h e itn u g r e i w d g i s h e itn n i h e e r h o b t ra d c l ” i d o C a an tte r ss t n ia e r ve e . f t a f
F zo 5 00,hn ;. eat n f P amao g ,col f h r c ,eo d Mitr dc l nvrt,h n h i uh u 30 0 C ia 2D p r met h r cl yS ho o o o P amayScn lay Mei U i sy S ag a i a ei 2 0 3 , hn ) 04 3 C ia
复方中草药抗真菌研究进展

种或几种真菌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 ,单体化合物对
3 真 菌无 显 著抑 制 作 用 ,士 槿皮 、 丹 皮 9 %乙 种 5
醇 粗 提 物对 3 真 菌均 有 较强 的抑 制作 用 1 种 。多数
癣病 感 染豚 鼠制 造皮肤 癣病 动物 模 型 ,同时 又根 据 造模 方法 不 同 ,将 其分 为皮 肤创 伤感 染法 、爪 问感 染法 和穿 刺感 染 法等 ,前两 者是 以病 灶 的病珲 变化 程度 和病 灶皮 肤 屑真菌 培养 的转 阴率 为依 据 ,后 者
ZHANG n , I ia Pi g L U Ha y n
( h n d o ain l olg f giut rl c n ea d T c n lg , h n d 1 , hn ) C e g u V c t a C l eo r l a i c n e h ooy C e g u6 1 0 C i a o e A c u Se 1 3
肤 常 见致 病 性 真 菌 ( 膏样 毛癣 菌 、红 色 毛癣 菌 、 石 絮状 表皮 癣 菌 ) 有一 定 的 抑制 作 用 ,同时 与达 克 都 的抑 菌 效果 相 当( > .5 。林 静 瑜 等报 道 ,癣 P0 ) 0
药 膏 的提 取 配 方 是 r香 、蜂 房 等 8 中草 药组 成 , 味 研 究表 明 ,浓 度> %对 石 膏样 毛癣菌 、红 色表 皮癣 5
观 察 14 中草 药 9 %乙醇 提 取 物 对 白色 念 珠 菌 、 6种 5
作者简介 :张平(9 2 ) 1 8一 ,女 ,四川成都 人 ,硕 士研 究生,讲 师,主要从事 动物疾病 的防治研究 。
21年第9 饲料博赞 45 01 期
啤酒 酵 母和 威 克海 姆原 藻 3 真 菌 的作用 ,并对 其 种 中抑 菌效果 明 的巾草 药 中的丰要 成分 进 抗真 菌 药敏 试验 ,结 果 表 明 ,2 种 q草药 乙醇提 取 物对 1 2 1
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进展

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进展吕晓峰【摘要】@@ 真菌为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属真菌界,与动、植物界平行,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30万余种真菌,对人类致病的约200余种[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等广泛应用,或器官移植的发展,以及人类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如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肺部真菌感染最为常见,虽然两性霉素B脂质体、三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但其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采用中医治疗,效优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2页(P953-954)【关键词】肺疾病,真菌性;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作者】吕晓峰【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河北,邢台,05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519;R519.1真菌为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属真菌界,与动、植物界平行,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30万余种真菌,对人类致病的约 200余种[1]。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等广泛应用,或器官移植的发展,以及人类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如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肺部真菌感染最为常见,虽然两性霉素B脂质体、三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但其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
采用中医治疗,效优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药抑制真菌生长的实验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知的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有300余种。
王理达等[1]实验证实黄柏、丁香、乌梅、黄连、黄精等13味中药有明显的抗真菌活性。
宫毓静等[2]对160种具有抗真菌的中药进行真菌体外抑菌观察,其中牡丹皮、木槿皮、知母、高良姜、黄连、丁香、肉桂、黄柏、黄芩、肉豆蔻、防己、地骨皮、木香、徐长卿、丹参、鹤虱、急性子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山苍子油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山苍 子 [ ie uea(os)pr. 名 荜 澄 Lt aC bb 1 . es又 s u
茄] 为樟科植 物 的成 熟果实 , 《 据 中药 大辞典》 记 载, 山苍子 味辛 , 微苦 , 温 。归脾 、 、 、 胱经 , 性 胃 肾 膀
越受 到 国内外学 者 的广泛 重视 。
பைடு நூலகம்
药力 强劲 的天 然植 物 之 一 。现 将 近 年 来 山苍 子 油
抗真 菌 的研 究 进展综 述 如下 。
1 念珠菌
念珠 菌居 深部 真菌 感染 的病 原菌 之首 , 广泛 存
在于 自然界 , 寄生于人体皮肤与黏膜 , 并 属于条件 感染病原菌, 易引起严重免疫缺陷患者或接受肠道 外营养患者各系统 、 各部位的感染。近年来深部真 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耐药菌株的发生也逐渐增 多。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 的耐药成为最普遍 的 真菌耐药类型 , 中临床上氟康唑的预 防性用药 , 其 导致 了耐氟康 唑的克柔念珠菌感染 的增 多。由于 克柔念珠菌对咪唑类药物天然耐药, 目前对因其感 染 引起 的真菌 血 症 、 内炎 、 内膜 炎 、 节 炎 、 眼 心 关 肾
用。随后 , 对山苍子油抗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日 益
增 多 。据 报 道 , 苍 子 油 的抗 菌 组 分 主 要 是 柠 檬 山
醛 、. O蒎烯 、 r . 香茅醛 、 香叶醇、 甲基庚烯 酮。其对念 珠 菌 、 癣 菌 、 霉 菌 等 十 余 种 真 菌 和 金 黄 毛 曲
色葡萄球菌 、 淋球菌 、 大肠杆菌等十余种致病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第39卷第3期2005年3月上海中医药杂志SHANGHA I JOURNAL OF TRAD I TI O NAL CH I N ESE MED I C I N EVol .39No .3Mar .,2005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ogress on An ti funga l Acti v ity of Ch i n ese Trad iti ona lM ed i c i n e江西中医学院J 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 (江西 南昌 330066) 方建茹F ANG J ian 2ru 龙 凯LONG Kai 谢小梅3X I E Xiao 2mei 摘要:概括阐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抗真菌中药的研究进展,归纳出中药可通过对真菌细胞结构、功能及大分子生成等多方面、多途径的影响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并对中药抗真菌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药;抗真菌;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34(2005)03-0060-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资金资助项目(NO.30160099)。
[作者简介]方建茹(1974-),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与微生物。
(3通讯作者) 人类发现真菌已有几千年,对其中部分作为病原菌的认识虽早于细菌、病毒,但研究还很不够。
近20年来,随着癌症放、化疗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1]。
而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从高效低毒、抗菌谱和耐药性方面评价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真菌新药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笔者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单味中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王理达等[2]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 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
宫毓静等[3]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纪丽莲[4]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
王昊、付爱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尹秀芝[7]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
屠鹏飞[8]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 I C 在18.8~750μg/m 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
刘小琴等[9]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 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
何进[11]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 I C 为6.25~50μg/m l ),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
付爱华等[12~14]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杜青云[15]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
夏忠弟、方芳等[16~17]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二、中药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 1.萜类 近年来对具抗真菌活性的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
萜类物质在中药中含量丰富,可与真菌细胞的不同部位作用呈现不同的生物活性。
如江涛等[18]应用试管内药基法证实β2松油烯、姜黄醇等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优良的抗真菌作用(M I C 10~01009μg/m l ),经药物处理的真菌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发生改变。
张文平等[19]采用同位素掺入技术证明柠檬醛、肉桂醛可抑制曲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合成。
罗曼[20~22]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结合显微多道分光光度图象分析系统证明柠檬醛引起黄曲霉DNA断裂,并使黄曲霉质膜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改变。
金慧玲等[23]证明青蒿琥酯对常见藓菌有不同抑制作用。
战广琴等[24]发现香茅醛能破坏黑曲霉菌丝体、孢子细胞壁和质膜结构,并改变膜的选择通透性。
吴建华等[25]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到丁香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26~27]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证实柠檬醛和肉桂醛有良好的抗曲霉作用,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 M)、流氏细胞术等技术证实二者对曲霉菌的遗传物质合成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
白玫[28]用3H2TdR掺入法显示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
王理达[2,29]证实澳洲茄胺抗真菌作用的主要靶点是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242甾醇甲基转移酶,LSC M下见紫檀芪、白鲜碱和澳洲茄胺致真菌细胞DNA、RNA含量显著改变,认为药物可能直接干扰了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合成,影响细胞周期而发挥抑制作用。
李大宁[30]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小檗碱致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异常,并见DNA片段丢失。
张岩[31]应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盐酸小檗碱处理后酵母细胞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与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及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受到诱导,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基因和好氧基因受抑制,与金属离子平衡,特别是与Fe2+和Ca2+平衡有关的基因表达有较大变化。
3.脂肪类化合物 脂肪类化合物主要是长链碳烷和脂肪酸。
有作者从没药的茎皮中分离出3种简单的链烷化合物,抗菌实验表明这3种化合物对曲霉属和青霉属的许多种具有抗菌活性(M I C:5.0×10-3μg/m l)[32]。
研究人员还发现从莪术的干燥根茎研究中发现羧酸类广谱抗真菌成分,在小于50μg/m l的浓度下即抑制常见皮肤癣菌和某些深部感染真菌的繁殖生长[33]。
4.蛋白质类 王淑芳等[34]发现50%和80%饱和度硫酸铵环境中析出的苍耳种子粗蛋白对酵母菌的生长、ATPase活性和线粒体呼吸有显著抑制作用。
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 odia antifungal p r otein,简称G AFP)是从中药天麻中分离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致病真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三、中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和单味药的抗真菌作用,对复方涉入较少。
中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
姜欣[35]发现对于免疫功能下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抗真菌药物与补中益气汤伍用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抗真菌药物组,认为复方并无明显抗真菌作用,而是通过生物应答调节剂(BR M)样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力而协助抗真菌。
曲莉莎[36]发现龙香散可以对抗新鲜酿酒酵母所致大鼠发热。
张长生[37]发现复方虎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使致病菌生长缓慢甚至无菌生长。
吴永良[38]证明复方苦参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率达到9919%。
四、问题与展望 现阶段研究中药抗真菌的报道多见于单细胞真菌和浅部皮肤藓菌方面,研究手段多停留于形态学层面,药物在体内的抗真菌作用研究也多限于疗效报道。
中药抗真菌剂来源广泛,毒性小,具有广谱性且药效长,在真菌细胞内产生多方面生理效应,作用途径多样化,这种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趋明朗化。
今后应进一步从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中提取有效单体成分;加强抗深部感染真菌中药研究、抗真菌中药复方研究及利用动物真菌性疾病模型进行体内研究;开展中药对抗真菌药物减毒增效作用研究以及中药抗真菌机理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将成为21世纪抗真菌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1]廖万清,吴绍熙.真菌研究进展[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11212.[2]王理达,胡迎庆,果德安,等.13种生药提取物及化学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筛选[J].中草药,2001,32(3):2412244.[3]宫毓静,安汝国,虞慧,等.164次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2,33(1):42247.16文献综述[4]纪丽莲,张强华.八种菊科中草药抗霉菌及饲料霉变的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3,7(4):3502354.[5]吴昊,杨红伟,杨风琴,等.丹参、苦参、蛇床子等十种中草药对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抑菌实验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1997,19(4):1932194.[6]付爱华,尹建元,孙莹,等.黄精和生姜抗皮肤鲜菌活性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4):3842385.[7]尹秀芝,蒲卓,王冰梅,等.中药苍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及临床观察[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4922494. [8]屠鹏飞,郭洪祝,果德安.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的发现[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5132518. [9]刘小琴,万福珠,郑世玲.紫苏、白苏的抑菌实验[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2(1):42245.[10]侯幼红,王正文.七种中草药对白念珠菌体外粘附作用及电镜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杂志,1990,4(3):136.[11]何进,何力,张美霞,等.大蒜油β2环湖精包合物的抗深部真菌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15(2):1342135.[12]付爱华.张宏桂,张林,等.东北刺人参挥发油抗真菌实验及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5):3102311.[13]张广文,蓝文键,苏镜娱,等.广藿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Ⅱ)[J].中草药,2002,33(3):2102212.[14]杨得坡.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9211.[15]杜青云,胡永狮.姜黄挥发油洗剂对家兔石膏样毛藓菌感染模型的作用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1):90291.[16]夏忠弟,李沛涛.山苍子油乳剂对白色念珠菌超微结构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2,17(4):3292332.[17]方芳,吕昭萍,王正文,等.山苍子油抗念珠菌的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25(5):3492351.[18]江涛,曹煜,赵秀华,等.22种中草药有效成分抗真菌研究及新剂型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162318[19]张文平,傅颖媛,谢小梅.柠檬醛、肉桂醛抗曲霉菌作用机制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43(6):10212.[20]罗曼,黄耀熊,蒋立科,等.彗星系统定量检测柠檬醛损伤黄曲霉DNA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2,42(3):3412347. [21]罗曼,蒋立科,吴子健.柠檬醛对黄曲霉质膜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1,41(6):7232730.[22]罗曼,蒋立科.柠檬醛损伤黄曲霉线粒体生化机理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2,42(2):2262231.[23]金慧玲,张汝芝,高玉祥,等.高蒿琥酯抗真菌、抗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1):26227.[24]战广琴,黄有凯,李耀亭.香茅醛对黑曲霉有关形态及结构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2):2202223. [25]吴建华,温海,梁小博,等.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中药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3):1412144.[26]谢小梅,付颖媛,许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中药抗曲霉活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6):89291.[27]谢小梅,张文平,付颖瑗,等.肉桂醛、柠檬醛抗曲霉菌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草药,2004,35(4):4302432.[28]白玫.茴香醛抗真菌作用的实验及临床治疗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22(2):364.[29]王理达,果德安,袁兰,等.3种抗真菌生药活性成分对两种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0,35(11):8602 863.[30]李大宁,吴建华,陈德利,等.流式细胞术测定3种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胞核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5):2872289.[31]张岩,张亮,张一鸣,等.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研究盐酸小檗碱的药理作用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48253.[32]RENEE J Grayer,JEFFREY B H.A survey of ant ifungal com2pounds fr om higher p lants[J].Phyt oche m istry,1994,34(1):19.[33]陈征宇.植物体内的抗真菌药成分[J].国外医药(植物分册),1993,8(1):328.[34]王淑芳,王勇,王宁宁,等.苍耳粗蛋白生物活性的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31(3):68274.[35]姜欣,王晓波,杨淑芝,等.补中益气汤对肺真菌感染辅助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3):28230.[36]曲莉莎,宋杰云,方玉珍,等.龙香散药理作用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1998,20(2):55259.[37]张长生,曾志良,李骊.复方虎仗液对四种致病性真菌的抑菌试验报告[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2):50.[38]吴永良,张敏建,卢介珍,等.复方苦参素液的药效学研究与临床[J].时珍国医国药,1997,8(5):4222423.编辑:季春来收稿日期:2004209224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p r ogress on antifungal activity ofChinese traditi onal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It is showed thatChinese medicine can inhibit fungal gr owth by multi2way,in2cluding influence on cell structure,cell functi on and bi osynthe2sis of large molecule,and s o on.Key W ords: Chinese traditi onal medicine;anti2fungal;revie w26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