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望月怀远》教案

《望月怀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意境。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体验。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多媒体课件。
2. 相关诗词资料和参考书籍。
3. 课堂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望月怀远》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月怀远》,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3)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4)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
3. 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海上生明月”、“共此时”等。
(2)学生结合诗句,解释词语的含义。
(3)教师总结并板书关键词语。
4. 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教师总结,强调诗的意境美。
5. 结构与韵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如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
(2)学生观察诗的韵律,注意平仄、对仗和押韵。
(3)教师总结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望月怀远》。
(2)选择一首相关的诗词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释诗句的意义。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句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望月怀远》的文本。
相关的注释和解释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引出诗人张九龄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望月怀远》的兴趣。
5.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注意停顿和韵律的准确性。
5.3 词语解释与诗句分析解释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
分析诗句的意义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5.4 情感体验与讨论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体验诗人的思念之情。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感受和理解。
5.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
提出与《望月怀远》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6.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6.3 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月怀远教学方案设计

望月怀远教学方案设计一、引言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就望月怀远这一主题,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作。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分析《望月怀远》这首唐代名篇的意蕴和意境;2.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欣赏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望月怀远》,该诗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将通过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并进行文学性评析。
2. 诗歌解读首先,学生将与教师一起分析《望月怀远》的题材、构思、艺术形象和修辞手法,力求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通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3. 鉴赏技巧培养其次,我们将重点讲解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古典诗歌的词藻、形象和意象,以及如何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4. 文学性评析最后,学生将被鼓励以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作为出发点,对《望月怀远》进行文学性评析。
教师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本节课将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思考和讨论。
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些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达成共识。
通过合作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问答互动教师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要积极给予肯定和引导,鼓励学生发言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到《望月怀远》这首诗作,教师将组织一些诗歌鉴赏活动,例如欣赏朗诵、诗歌分享等。
《望月怀远》教案

《望月怀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句意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分析。
(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境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
(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
(2)提问:“月亮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什么寓意?”(3)简介诗人张九龄及《望月怀远》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5. 文学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望月怀远》教案

《望月怀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悟诗文的美妙之处。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2)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文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望月怀远》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2)学生跟读,体会诗文的节奏和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望月怀远》的朗读录音,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5. 艺术欣赏(1)教师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学生欣赏并体会诗文的美,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望月怀远》。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望月怀远》的感悟文章。
8. 板书设计《望月怀远》意象:月亮、海水、天空情感:思念家乡、亲人艺术特色:韵律美、意境美9.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感悟文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望月怀远》教育教学设计

思念之情 ﻩ 写景抒情
首联:明月(写景)——怀远(抒情)
望(月) 颔联:月夜 怨 怀远
怀(远) 颈联:怀远 怜爱
尾联:望月遐思
【教后记】
E、月 很美 (《荷塘月色》)
总结诗歌欣赏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
七、总结ﻫ 自从南宋人谢庄有了“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的发现后,人们便开始通过明月寄托相思了。月亮女好似一把巨大的折光镜,把此方的感情折射个彼方,又把彼方的感情折射给此方。在不同的人的眼中,这面天然的折光镜能折射出不同的东西。张若虚就用这面折光镜折射出相思者的情感,甚至他们的容貌。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着用用这面折光镜。
思考:全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五、总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借“月”寄托不同情感的作品,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2、小结学生找到作品中与“月”有关的主要意蕴:(学生将意蕴板演)
点拨:A、月 乡愁 (《静夜思》)
B、月 离愁 (《雨霖铃》)ﻫ C、月 相思 (《一剪梅》、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D、月 孤寂 (《月下独酌》)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指谁?为何“怨遥夜”?
明确:诗人自己,说自己是有情人。
普天下有情之人对于远离自己的亲人,美好的月光更能惹起他们的思念之情而久不能寐,更觉得长夜漫漫。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月怀远》。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诗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唐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3. 了解作者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理解。
2. 鉴赏唐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4. 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实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张九龄及其创作背景。
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月怀远》,提问:“望月”和“怀远”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海上生明月”、“共此时”等。
3. 合作探讨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4.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4.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5. 诗歌拓展5.1 推荐其他有关月亮的唐诗,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让学生自主欣赏。
5.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月怀远》的诗句。
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诗人张九龄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简述《望月怀远》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月光景色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月光对他们的意义和回忆。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的含义。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详细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表达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和分享。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写作练习:布置一篇创意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创作一篇小作文。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运用。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望月怀远》诗歌文本。
5.2 图片资源:美丽的月光景色图片。
5.3 参考资料:关于诗人张九龄的背景资料和诗歌解析的参考书籍。
第六章:教学扩展6.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其他唐代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并比较他们的创作风格。
学生通过阅读一首其他诗人的作品,加深对唐代诗歌的了解。
6.2 诗歌创作背景探讨:深入探讨《望月怀远》的创作背景,如诗人张九龄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诗歌范读、美读
(四)鉴赏内容
1、“海上生明月”中“生”字好在哪里?
2、“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3、颔联中的“情人”为何有“怨”?
4、颈联中的“怜”、“露滋”各有何意味?
5、尾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愿望和情感?
(五)主旨
(六)艺术特色
(七)作业
(八)板书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