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
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板书:青山不老)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第1篇】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1、出示词语:肆虐盘踞记载铁锹绿波劲挺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中国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
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
老师板书:险恶二、感受奇迹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
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
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
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
老师板书:奇迹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
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中共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
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
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
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第1篇】(教学策略)1.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背景1.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3.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4.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5.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2.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课件出示:粼粼肆虐盘踞记载擎天铁锹拐杖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感悟奇迹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1)老人创造的奇迹:①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六十平方米,那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谈谈你的感受。
(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了不起的奇迹!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两个“全”字让人感受到了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③杨树、柳树,如臂如股……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青山不老学习目标:1. 了解《青山不老》的作者、内容及背景。
2. 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信息。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4.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1. 学习《青山不老》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信息。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青山不老》的书名和封面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
2. 引导学生联想与《青山不老》相关的词语和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提问:你知道《青山不老》是什么意思吗?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青山不老》,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旨。
Step 3:深入了解(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青山不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青山不老》的认识和理解。
Step 4:综合运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与《青山不老》相关的小故事或剧本。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和改进。
Step 5:巩固提高(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文章的整体复述和归纳。
2.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述的方式,表达对《青山不老》的理解和感悟。
Step 6: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答问题:你对《青山不老》有什么新的认识?扩展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青山不老》的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可以进行一次班级朗读比赛,展示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朗读技巧和理解水平。
3. 学生可以模仿《青山不老》的写作风格,练习写作技巧。
Step 1: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青山不老》的书名和封面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
2. 引导学生联想与《青山不老》相关的词语和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
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理念与目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青山不老 人教部编版

19.青山不老【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学会圈点钩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书上圈画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知识链接】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荒漠化的防治: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或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面积,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护田林和防护林等亦可)预习案一、解释下列词语。
粼粼:险恶:盘踞:归宿: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二、全文段落层次划分与归纳。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填空:3、他觉得种树是,屋后的青山就是。
探究案探究点一: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探究点二:从文中列举出两个最感动人的事例?并分别写出自己的感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2. 【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谁来读一读这些词?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
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2.了解奇迹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课件4】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青山不老》导学案
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家园更加美好而献出自
己的一份力量。
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1.看今日之青山:这是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想昔日之青山: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一番景象?想象画面。
3.悟“青山不老”之含义:经过刚才对“青山不老”的对比学习,现在说说你对“青山不老”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1):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
预设(2):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永存。
(板书:精神永存)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够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
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深刻地理解老人身上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