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及抗体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第三节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第四节人工制备抗体第一节概念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1.说出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3.列出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antibody,Ab)是指B 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本章节中所提到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所以可以认为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在此章节中是同一概念。
从定义可以知道,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关系(见图2-3-1)。
图2-3-1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关系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又称为免疫球蛋白的单体。
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都是四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链间由二硫键相连接。
其中二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H链),两条相同的短链称为轻链(L链)。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见图2-3-2)。
图2-3-2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可以被木瓜蛋白酶水解切断,得到两个相同的Fab 段,即抗原结合片段,一个Fc 段(见图2-3-3)。
图2-3-3 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见图2-3-4)。
图2-3-4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抗原与抗体结合示意图(见图2-3-5)。
图2-3-5 抗原与抗体结合示意图2.细菌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示意图(见图2-3-6)。
图2-3-6 细菌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示意图3.抗体的Fab段与细菌结合,抗体的Fc段与巨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示意图(见图2-3-7)。
图2-3-7 抗体结合细胞示意图第三节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三、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一、免疫球蛋白的分类二、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一、免疫球蛋白的分类根据免疫球蛋白重链结构和抗原性不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类型及免疫调节。
(3) 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 能够识别常见病原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
(2) 能够运用免疫学原理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原生物检测与免疫学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研究的兴趣。
(2) 增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关注。
(3) 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病原生物概述(1) 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2) 病原生物的分类(3) 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2. 第二章:细菌(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 细菌的繁殖与生长(3)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3. 第三章:病毒(1) 病毒的基本概念(2) 病毒的结构与分类(3)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4. 第四章:真菌(1) 真菌的基本概念(2)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3) 真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5. 第五章:免疫学基础(1)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2) 免疫类型与免疫调节(3) 免疫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实验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病原生物检测与免疫学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与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实验器材:显微镜、实验试剂、实验动物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全文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9
• 三、机体的反应性
• 受基因控制,与年龄和健康状态也 有关。
• 四、其它
• 抗原进入体内的途径、剂量及是否 应用佐剂等有关。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0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 一、抗原的特异性 • 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抗原性上。 • 表现在免疫原性上:指某一抗原只能诱
•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 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共同抗原) 发生反应。
•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4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5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6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1、异种抗原 • 2、同种异型抗原 • 3、自身抗原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0
6、机体对异物的移植排斥反应功 能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1
7、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死 亡细胞的能力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 B、肺炎支原体与肺组织 • C、父母的HLA与子女的HLA • D、化脓性链球菌M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
及心肌 • E、外毒素与类毒素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解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病原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周期。
1.3 免疫学的定义和原理解释免疫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2.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细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2.3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细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细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病毒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病毒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3.3 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病毒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4.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真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真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4.3 真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真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真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描述寄生虫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感染阶段。
5.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介绍寄生虫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寄生虫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5.3 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六章:免疫学基本原理6.1 免疫反应的类型介绍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基本概念。
解释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差异和相互作用。
6.2 抗原和抗体描述抗原的定义和特性。
解释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抗体产生的机制。
病原免疫教案(人卫第3版)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表(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NO:1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1.具有将病原生物与传染病等相关学科初步联系的能力。
2.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概念。
3.熟悉病原生物的特点。
4.理解免疫的功能。
5.能初步运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解释与之相关的临床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具、挂图:多媒体、板书辅助考核(或提问):微生物有哪些特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哪些?复习旧课要点:无新课难点、重点与解决措施:重点1.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概念。
2.病原生物的特点。
3.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难点1.病原生物的特点。
2.免疫的功能。
解决措施联系以前学过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内容,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5分钟)二、病原生物的概念及特点(30分钟)三、免疫的概念与功能(20分钟)小结(10分钟)课外作业:P4 思考题课后记: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与寄生虫统称为病原生物。
微生物是一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它具有的特点是种类繁多、个体微小、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结构简单和数量巨大。
寄生虫是居留在其他生物体并对其产生损害的低等动物,他包括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三大类。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功能主要为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表(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NO:2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1.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具有正确应用常用消毒灭菌法的能力。
2.掌握细菌的结构、生长繁殖、致病性及正常菌群、灭菌、消毒等基本概念。
3.熟悉细菌的形态、培养、分布、感染方式与类型及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4.了解细菌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在培养基上的生长及变异现象;能判断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了解其临床意义及医院感染的预防。
5.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法操作及结果判断;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三章-免疫学基础PPT课件

第一节 抗原
概念
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 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
①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及效 应T细胞的特性。
②抗 原 性:也称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相 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2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4.IgD 血清中含量很少,约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
0.2%~0.3%,是B淋巴细胞的重要抗原受体,血 液中的IgD功能尚不清楚 5.IgE
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量0.02%,能与肥大 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的Fc受体结合,引发 I型超敏反应。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2.分类 (1)按T淋巴细胞表面CD分子不同分为 1)CD4+ T淋巴细胞
细胞表面表达CD4分子,受自身MHCⅡ类分子 限制,活化后分化为Th细胞
2)CD8+ T淋巴细胞
细胞表面表达CD8分子,受自身MHCⅠ类分子 限制,活化后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
38
第三节 免疫系统
T 淋巴细胞的双识别
动免疫应答 ❖每一个B淋巴细胞表面只含一种抗原受体,
只能识别并结合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从而 产生针对该抗原决定基的抗体
42
第三节 免疫系统
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43
第三节 免疫系统
(三)NK细胞 ❖ 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约占外周血
淋巴细胞的5%~10% ❖ 表面无抗原受体,无需抗原刺激活化
就能直接杀伤抗原靶细胞,具有早期、直 接、广泛等特点
27
小结
存在形式
IgG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3. 理解病原体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的应对机制。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病原生物概述病原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病原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2. 第二章:细菌细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免疫逃逸策略3. 第三章:病毒病毒的结构、分类及繁殖方式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免疫应答4. 第四章:真菌与寄生虫真菌的分类、致病菌及免疫反应寄生虫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免疫逃避5. 第五章:免疫学基础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应答的类型及机制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图片、实例生动演示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及致病机制。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病原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免疫应答的类型及机制。
4. 进行实验教学,观察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四、教学评价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2. 课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多媒体课件3. 实验材料:病原生物标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模型4. 案例素材:与病原生物感染相关的临床案例六、教学资源(续)5. 网络资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学术网站、科普文章、视频资料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授课48课时,实验授课16课时。
2. 授课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线下授课为主。
3. 教学进程:按照章节顺序进行授课,每个章节安排2-4课时。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结构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水解片断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分类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Fab段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抑制细菌吸附 2.Fc段的生物学功能 (1)激活补体 (2)结合细胞 (3)抗体调理作用 ①参与ADCC (4)穿过胎盘和黏膜
第一节 抗原
抗原的特异性
❖ 特异性是指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 原的免疫效应物质,且仅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 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特点,亦是临床 免疫学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抗原
抗原
机体
抗体
抗原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抗原的特性示意图
第一节 抗原
抗原决定基
❖ 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 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般由几个到 十几个氨基酸构成。
血清、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 原。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概念
❖抗体(antibody, Ab)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 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 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 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第一节 抗原
概念
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 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
①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及效 应T细胞的特性。
②抗 原 性:也称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相 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激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反复使用可引发超敏 反应,故注射前应做过敏试验
(三)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异嗜性抗原。
(四)同种异型抗原 1.红细胞血型抗原 (1)ABO血型抗原 (2)Rh血型抗原 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 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参与免疫应答、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调节
免疫原性 ❖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
称为类毒素 ❖ 注射类毒素,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即抗毒
素),能有效中和外毒素
第一节 抗原
(二)动物免疫血清 ❖ 临床治疗疾病使用的抗毒素,是将类毒素给
马注射,从马血清中提取的 ❖ 抗毒素注入人体,可中和相应的外毒素,起
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 此抗毒素是异种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可刺
第一节 抗原
(五)自身抗原 1.隐蔽的自身抗原
如甲状腺球蛋白、精子、脑组织和眼晶体蛋白等
2.修饰的自身抗原 (六)肿瘤抗原 1.肿瘤特异性抗原 如黑色素瘤的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
指与某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但不是该肿瘤细胞所特 有的抗原物质。如肝细胞癌变时,体内的甲胎蛋白(AFP)含
量明显增加
第一节 抗原
❖ 表位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础,它是与抗 体、免疫活性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 位。
第一节 抗原
❖ 如两种抗原含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表位,能与 同一抗体发生反应,则这两种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 抗体或效应T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 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抗原A
抗血清A
抗原B
抗血清B
第一节 抗原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
①异种物质 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异体物质 ③自身物质
(二)理化性状
1.分子大小与化学组成 分子质量一般在l0kD以上,且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
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则免疫原性越强 2.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第一节 抗原
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 微生物化学组成复杂,免疫原性较强 ❖ 细菌的外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
难点 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抗感染免疫的组成及意义。
学习目标
1.具有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理解免疫现象。 2.掌握抗原、抗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抗感染免
疫的概念与功能。 3.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特性、抗体产生的规律、细胞免
疫的作用。 4.了解免疫调节及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5.学会运用免疫学原理辅助诊断及防治相关疾病。
②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1.IgG
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开始合成,3至5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 IgG是人体内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占血清
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和体液中
❖ 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 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抗病毒、细菌的抗体及抗 毒素主要为IgG
四、佐剂 ❖ 先于抗原或同时注射入机体,能明显增强免疫
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佐剂
❖
包括①微生物及其产物:如短小棒状杆菌、卡介苗
(BCG)等;②无机化合物:如明矾、氢氧化铝等;③油剂:
如弗氏佐剂等
❖ 佐剂能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刺激时间,刺激抗原 提呈细胞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发
挥佐剂作用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2.IgM
由五个单体构成,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 ❖ 主要分布于血液,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0% ❖ IgM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胎
小结
❖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 合的物质。
❖ 抗原的特性包括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 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表位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础。 ❖ 抗体或效应T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
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郑州市卫生学校 张晓红
目录
第一节 抗原………………………5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17 第三节 免疫系统…………………28 第四节 免疫应答…………………50 第五节 抗感染免疫………………65
重点难点
重点 1.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免疫应答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 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意义。 4.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