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种群生态学(生活史)

合集下载

生态学:第二节 种群生活史

生态学:第二节 种群生活史


Y = wd=Ki

Y为总产量,Ki常数;w为平均每株重量;
d密度
倒数产量法则
(reciprocal yield law)
植物单株平均重量(w)的倒数 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
1/ w = Ad + B A, B为系数,这一方程适合许 多农作物。
-3/2幂定律
(-3/2 power law)
高密度导致种群“自疏”时,存活 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密度(d) 的关系表达为:
因密度引起 稳定,常在K附近 大,具完善的抚育和保护机制 较多地用于提高适应、竞争能
力,以质取胜 弱,不易占领新的生境
慢 稳定的、较确定的环境,自然
反应时间长
r-选择对策者和K-选择对策者之间 还包括很多r-K连续体。
大多数物种则是以一个、几个或大部分 特征居于这两个类型之间。因此,将这 两个类型看作是连续变化的两个极端更 为恰当。
项目 (特征)
0. 种 群 增 长 曲 线
1.寿命
2.出生率
3.体型 4.存活率
5.密度 6.对子代投资 7.能量分配
8.迁移能力 9.发育速度 10适应环境
r-选择(对策)者
平衡点不稳定,种群数量剧 烈波动
短,常小于1年
r 高, m高,提早生育,平
均世代长度短 小,种间竞争能力弱 低,C型存活曲线,死亡多
1. 多 雌 多 雄 制 ( 混 交 制):如鱼类。性比多不稳 定,对后代照顾少。
2. 一雌 一雄制 (单配 偶 制):如晚成鸟。性比稳定, 亲体照顾较多。
婚配制度
3. 一雄多雌制:如鸡、 马、盘羊等。性比不 稳定,较强壮的雄性 拥有交配权,其基因 易被保留,繁殖力强 。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世界人口分布
Population Structures by Age and Sex, 2005
Less Developed Regions
Millions More Developed Regions
Age
Male
Female
80+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7-19 10-16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 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4.2.1.2 种群的数量统计
• 划分研究种群的边界 •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 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可应用标记重
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
Quadrat method
草原
Capture-recapture method
5-9
0-4
Male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300
100
Female
100
300
Source: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2 Revision (medium scenario), 2003.
性比
-
Mortality
-
Emigration
4.2.2.1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锥体 时期结构 性比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
100 年龄
95(岁)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2物种生活史对策

3.2物种生活史对策
无保护后代特征
高繁殖力(扩散力)
缓慢
Deevey I, II
有保护后代行为
高存活力(竞争力)
行为特征
进化方向
r-K策略连续体
r-K连续体( r-K continuum ): r-选择
和K-选择是两个进化方向的不同类型,
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
许多过渡类型,有的更接近于r-选择,
黑脉金斑蝶:昆虫中飞行最远的迁移者 座头鲸-距离最长的迁移者
羚羊:声势最浩大的迁移者
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里生活着150多万头羚羊,那里最为著名的当数动 物大迁徙绵延数十公里,尘土铺天盖地,它们向西然后再向北,要长途跋涉近 3000公里。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5月是塞伦盖蒂的湿季,那里水草丰美,是动物 们的天堂,动物在那里休养生息,繁殖后代,可是一到5月中后期,旱季来临, 数百万的动物就集体向北面的肯尼亚的马塞马腊迁徙,寻找食物,先是食草动 物长途跋涉,后面跟着食肉动物,迁徙期从5月到6月。10月份,塞伦盖蒂又逐 渐湿润起来,预示着湿季马上就要来临,动物们再从北方迁徙到南部的塞伦盖 蒂,这样的回迁从10月持续到11 月。
1)生长对策
生长速度 生长方式
根冠比率
生长速度
早期演替种:早期迅速生长,具开拓对策(白桦)
后期演替种:早期生长缓慢,具保守对策(红松)
不耐荫种 优 势 度
中性种
耐荫种
皆伐后年数
生长方式
以温带木本植物为例,其顶枝形成有两种主要方 式:
① 有限生长类型:顶枝在冬季完全定型,冬芽
大型和小型小天蓝绣球(Phlox drummondi)生殖价随年龄的变化
生殖效率是生殖对 策的一个主要问题。 生物是通过提高后 代的质量与投入能 量的比值来达到提 高生殖效率的目的。

生物的生活史与种群生态学

生物的生活史与种群生态学

生物的生活史与种群生态学生物的生活史和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种群动态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繁殖、生长、适应和演化等方面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生物的生活史和种群生态学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在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生物的生活史1.1 生活史的定义和概念生物的生活史指的是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包括繁殖、生长、发育、适应、老化等各个方面。

在生活史中,生物经历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适应策略。

1.2 生活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活史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殖策略、生长和发育、适应和演化等方面。

生殖策略涉及到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的选择、投资和适应策略。

生长和发育是指生物从婴幼期到成年期的生长和体型发育过程。

适应和演化涉及到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进化过程。

二、种群生态学2.1 种群生态学的定义和概念种群生态学是研究同一物种个体组成的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数量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同一物种在一定地区内的种群数量、密度、成员年龄结构、生长率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2.2 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包括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种群密度调控、生物相互作用以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方面。

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研究了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密度调控研究了种群密度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影响,以及种群数量在不同环境下的调控机制。

生物相互作用研究了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和动态的影响。

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了遗传变异对种群适应和演化的作用。

三、生物的生活史与种群生态学的关系生物的生活史和种群生态学是密切相关的。

生物的生活史决定了个体的繁殖策略、生长和发育过程,而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的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

生物的生活史在种群水平上产生了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种群密度调控和生物相互作用等种群生态学的现象和规律。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A. 判断动物濒危状况的一 个重要标志。 B. 经济鱼类的捕捞标志---捕捞种群年龄的低龄化和小型 化现象。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3-生活史对策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3-生活史对策

大小及对后代的亲代关怀等要素。
– 早熟型和晚熟型
– 生殖的时间节律
– 一次生殖和多次生殖
– 窝卵数/每胎产仔数
– 抚育与无抚育
12
• 植物种群的生殖对策:
–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 种子植物的种子数量与大小
• 生殖价 (reproductive value):生物体今后
传递到下一个世代的总后代数量。
15
r-对策与K-对策的特征比较
r-选择(机会主义) 气候 死亡 存活 数量 种内种间竞争 多变,不稳定,难以预测 具灾变性,无规律 非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低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 远远低于环境容纳量K 多变,通常不紧张 K-选择(保守主义)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 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稳定 通常接近K 经常保持紧张
• 生殖效率:后代质量与投入能量的比值
r
三、K-对策与r-对策 环境与物种进化
不稳定 环境 r生 物
K-
稳定 环境
不稳定 环境
r生 物
K-
稳定 环境
不稳定环境 不可预测 灾变较多
如何应对
两条道路 遭遇两种环境

环境
K
稳定环境 竞争较 为激烈
以r-对策者模式应对
以K-对策者模式应对
r K
r-对策者 K-对策者
• 扩散与迁移
藏羚羊的 季节性迁徙
• 美洲王蝶的迁徙:10 月底至来年3月初, 上亿只美洲王蝶从美 东北部和加南部飞越 4500多公里来到温暖 的墨西哥中部林区越 冬和繁衍。
动物的迁移模式
29
思考作业:主要概念
生殖价reproductive value 生活史life history

种群生态学-生活史对策(生态对策)

种群生态学-生活史对策(生态对策)

N2 K1/α12

K2
·
K1 K2/α21 N1 11
21:00:13
3、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间生态位(spatial niche)。 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 多维生态位空间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
4716群落生态学?保存完整的群落很有用?重新恢复荒芜地区的种群?确定大多数重要物种的保存方法确定大多数重要物种的保存方法?遭到干扰后预测出群落怎样能得到恢复遭到干扰后预测出群落怎样能得到恢复?预测对于干扰群落的恢复能力?确定目前需要保护物种的数量和能够在哪儿保存确定目前需要保护物种的数量和能够在哪儿保存22
dN2/dt>0 K2/α21
21:00:13
N1
7
N1取胜, N2灭亡

K1 > K2 /α21,K2< K1/α12 N1取胜,N2被排挤掉
N2 K1/α12 K2
21:00:13
K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取胜,N1被排挤掉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群的空间结构:不同的检验方法 种群的年龄结构 生命表的编制:计算方法、存活曲线
生态对策r-对策和K对策
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方程
种群调节的一些基本概念:局域种群、 集合种群、斑块等
21:00:13
高斯假说 Lotka-Volterra模型 生态位理论
15
群落生态学



12第3章2 种群生态学讲稿

12第3章2 种群生态学讲稿
W = C×d-3/2 或lgW=lgc-3/2lgd Nhomakorabea•

式中:w 为植物个体平均质(重)量,d 为密度,C 为常数
这个法则是由日本学者yoda首先提出来的,也是经验法则。
7.1.2性别生态学 • 性别生态学——是以研究物种种群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分支学科。它以性别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和对物种繁殖进化的影响等为主要内容。 7.1.2.1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繁殖 • 就有性繁殖而言,它在进化选择上具有的优越性(优点):一方面,表现为雌雄配子中 各携带父母亲代的一半基因组,可以获得父母双方的优秀基因,遗传基础比较丰富;另 一方面,雌雄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这样,在不良环境中至少 能够保证有少数个体生存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所以,有性繁殖是对多变的不 良环境的一种有效的适应对策。这些优越性,可能就是大多数生物选择进行有性繁殖的 原因所在。有性繁殖的缺点:是繁殖过程复杂,耗时比较长,付出的繁殖代价比较大 (包括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和交配价)。 • 从无性繁殖来看,它的优越性(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能够完整地保持母 本的整个基因组,较好地继承母本的特性。 • 第二,繁殖速度快,能快速扩大种群数量,快速占领栖息地,有利于开拓和占领新的栖 息地。第三,付出的繁殖代价比较小。 • 无性繁殖的缺点:一是遗传基因来源狭窄,容易出现基因退化现象;二是不容易产生变 异型的后代,不利于物种的进化。 • 无性繁殖的物种,多见于植物界中,动物界中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物种比较少。 • 另外,在植物界中,有许多植物既能进行无性繁殖,又能进行有性繁殖,如沙棘、竹子, 柠条、火炬树等。在动物界中,只须 少数动物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如蚜虫,在春夏 两季,进行无性繁殖;当到了不良气候来临的秋季时,蚜虫产生有性世代,两性个体交 配,产卵,以度过严酷的冬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变群(cline):选择压力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 现型的渐变,形成一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 地理亚种(subspecies):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不连续,或物 种种群隔离,则会形成地理亚种 工业黑化现象(industrial melanism):桦尺蠖(Biston betularia)在污 染区黑色型占优势,在未污染区则仍以浅色型个体占优势。


• Hardy Weinberg law states that in a population mating at random in the absence of evolutionary forces, allele frequencies will remain constant.
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计算 (Genotype frequency and gene frequency calculation)
美国《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刊登一份研究报 告指出,欧洲人的金色头发原来是基因突变和“女 多男少”现象双管齐下的产物。 约一万年至1.1万年以前,欧洲人头发、眼睛 的颜色都还是深色。 金发的出现源于女性发色的基 因变异。 欧洲男性野外狩猎容易丧命。女性生存几率比 男性更大。结果男性人数减少,女性比例不断增加。 在食物和男性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显眼的女性金发 碧眼更容易在争夺伴侣时胜出。金发女性易得到生 育机会。因此,虽然金发是基因突变所致,但拥有 金发的人数却得以逐渐增加。 颜色越浅的金发说明古时候当地的女性对男性 的依赖程度就越高。在北欧现象更明显,因为当地 女性独立出外觅食的难度更大,对男性更为依赖。 现如今,金发在欧美似乎已经不那么吃香了。
进化动力(Evolution forces)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如下:

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迁移活动(migration) 非随机交配(non-random mating )

遗传漂变:在小种群
中,基因频率因随机 因素而变化。 瓶颈效应和奠基者效 应������ 强度取决于种群大小, 用种群大小倒数表示


������
以相差10倍以上忽略其一
• 物种形成的步骤 • 物种形成的方式
物种形成的步骤(Steps of species formation)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认为: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 过程大致分三个步骤:
种群对自然选择压力时空变化的反应

地理变异(Geographical variation): 广布种的形态、生 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在不同地区有显著的差异,称 地理变异。
地理变异反映了物种种群对于环境选择压力空间变化的反应。 环境压力的变化有时是连续的,有时是不连续的,生物的适应性 反应也可分两类,形成渐变群和地理亚种。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教学重点: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数量动态 种群遗传进化及生态适应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群的遗传结构、进化机制和物种形成的研究是 紧密结合种群遗传学的,是当前种群生态学研究 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基因组学(Genomics)




1986年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著名人类遗传学家和内科 教授McKusick造了基因组学 (Genomics)这个名词 ,意指 从基因组水平研究遗传的学科。 这个词一经提出立刻被广泛接受 ,出现于科学著作乃至大 众传媒。这方面的专业刊物也陆续出现 ,如Genomics, Genome, Genome Research等。 但大量关于基因组研究的论文仍发表于各传统的遗传学刊 物和最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如Science,Nature,Nature Genetics等。 基因组学无疑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最活跃和 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Example 1
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例1 已知人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人的群体中,蓝眼 (aa)的有360人,褐眼(AA, Aa)的有2640人,其中纯体(AA)1200人。 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基因频率和AA、Aa、aa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解: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00个人中共有基因3000×2=6000个,蓝眼 (aa)360含a基因720个;褐眼2640人,纯合体(AA)1200人含A基因2400 个,杂合体(Aa)1440人含(2640-1200)×2=2880个基因,其中A基因 1440个,a基因1440个。则: A的基因频率=(2400+1440)/ 6000=0.64 a 的基因频率=(720+1440)/ 6000=0.36 AA的基因型频率=1200/3000=0.4 Aa的基因型频率=1440/3000=0.48 aa的基因型频率=360/3000=0.12
变异和遗传多样性(Varia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变异(variation)和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变异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 上的差别和区别,通常指遗传变异。 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称遗传漂变。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Bottleneck effect
Founder effect
在新建同类群时,由于抽样引起的 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
=5:1
:
=5:2



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自然选择������
强度决定于选择系数 选择系数的大小决定 于不同基因型个体对 环境适合度(指生物 生存和生殖并将基因 传给后代的能力)的 区别
Disruptive Selection
• Disruptive selection creates bimodal distributions by favoring two or more extreme phenotypes over the average phenotype in a population.
Directional Selection
• Directional selection leads to changes in phenotypes by favoring an extreme phenotype over other phenotypes in the population.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种群进化的两大动力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 种进化动力。
选择系数 (S) = 1 – 适合度 (W)。
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 数。1/N 适合度(fitness) :以基因型个
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 率算出。以W表示适合度, 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l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 W = ml。


基因频率和哈温定律(Gene frequency and HardyWeinberg law)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 : 种群中某一基因出现的频率 哈温定律(Hardy-Weinberg law):指在一个巨大的、随 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将世 代保持稳定不变。 多形现象(polymorphism):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 致一种以上的表现型。
Example 2
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 合体频率 例2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 AA的个体占12%,基因型Aa的个体占76%,基因型aa的个 体占12%,那么基因A和a频率分别是多少? 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12%+1/2×76%=50% 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12%=1/2×76%=50%
自然选择类型(Natural selection types)

作用于表现型特征的自然选择, 按其选择结果可分为三类: 频 稳定选择 率 定向选择 分裂选择 选择前
均数
选 择 压 力
选择后 定向选择 稳定选择 分裂选择
Stabilizing Selection
• Stabilizing selection acts to impede changes in a population by acting against extreme phenotypes and favoring average phenotypes.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 ) N个体,等位基因为A、a,n1个AA,n2Aa,n3aa AA:x=n1/N;Aa:y=n2/N;aa:z=n3/N n1/N+n2/N+n3/N=100% 基因频率 2N配子 A: p= (2n1+n2)/2N = x+1/2y a: q=(n2+2n3)/2N = z+1/2y p+q=1 x1=p02, y1=2和奠基者效应

瓶颈效应(bottleneck effect)
—— 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同样会在种群 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基因频率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 下降

奠基者效应 (founder effect)
—— 在新建同类群的时候,由于抽样引起的等位基因频率 的变化。 奠基者种群: 以1个或少数个体在空白生境中建立新种群 奠基者效应: 因选择压力,奠基者种群与母种群之间差异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