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闭关锁国试题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试题精选】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试题精选】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测试题及答案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测试题及答案
第23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培养识读历史地
图的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堂同步练习(A)]
一、堂训练
1、下面叙述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不正确是()
A、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B、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明
C、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D、炫耀了大明的武力与金钱政策。

2、2004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将要开展纪念活动请你判断哪个设计活动方案不正确()
A、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仿真航模开展
B、发行的《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
C、世界华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论坛举办
D、开新闻发布会,推出大国海洋霸权新主张
3、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原因是()
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②船舶种类齐全③装备先进④指南针的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初二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

初二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

初二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A.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D.对外贸易【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清朝闭关锁国的认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骄傲自大的心理,根据所学知识,汉唐,宋元时期,由于统治者执行了开明的对外政策,导致了中外交流发达,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这种政策使中国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看不到外国的先进,会造以天朝上国自居,成夜郎自大的心态,题目中的所述现象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分析理解能力,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行的一种政策,它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

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面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否则就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2.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里的“湖广”主要指的是今天的()A.湖南和广东B.湖南和广西C.湖南和湖北D.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里的“湖广”主要指的是今天的湖南和湖北,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农业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很快,除了满足本地粮食需求外,还销往江浙、徽州等地。

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闭关锁国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闭关锁国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16《闭关锁国》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清明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A.广州B.漳州C.宁波D.云台山2.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一通有无,”只不过“天朝”所产的茶叶、瓷器、丝巾是西洋各国必需的,所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让洋人的日常所用得益于“天朝”的“余润”。

以上材料表明[] A.清朝绝不允许外国人来中国B.清朝绝不允许中国对外贸易C.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D.清朝封闭关口,固守疆土3.清政府特许的统一经济管理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广州十三行C、宣政院D、理藩院4.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错误的是[]A、中国落伍了B、有一定的自卫作用C、巩固了统治D、严格杜绝对外贸易5.清朝统治者的观念是[]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C、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D、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6.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消极影响是①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②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④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有首要条件。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种历史现象给中国带来的影响[]A.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B.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D.进一步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8.清政府特许的统一经济管理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广州十三行C、宣政院D、理藩院一、问答:清朝前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消极影响?我国现在采取的与“闭关锁国”完全不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清朝前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对外开放政策;作用: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有利于引进外资,引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习题01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习题01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习题01 选择题1.“海禁”开始于()A 洪武年间B 嘉靖年间C 康熙年间D 乾隆年间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此港是()A 上海B 宁波C 青岛D 广州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A 封闭关口,固守疆域B 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D 增设关税,加强管理a.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工商业发达B 天朝物产丰富C 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5.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A 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 封闭关口,严守疆域C 不许外国人来华D 禁止中国对外交往6.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A 闭关锁国B 扩大对外贸易C 限制农业生产 D鼓励对内贸易7.清朝前期,英国商船曾几次到中国贸易,企图建立长期商业据点的地方是()A 泉州B 上海C 宁波D 广州8 清朝政府规定:“外国船只只准在广州一口同上贸易,对中国出海的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

”该规定说明清朝()A 禁止对外贸易B 实行闭关锁国C 加强思想控制D 鼓励商业发展1.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叙述正确的是()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者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下列各项,是中国与世隔绝,在阿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落伍的是()A 休养生息B 重农抑商C 八股取士D 闭关锁国3.清朝中后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一地对外通商,该地是()A 广州B 上海C 南京D 武汉4.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A 自然经济为根源B 清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C 自大心理的反映D 防范自卫的产物5.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大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七年级历史下册 3.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练习题 试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 3.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练习题  试题

乏公仓州月氏勿市运河学校0 明清经济的开展与闭关锁国一、选择题1.明代引进原产南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是〔〕A.玉米、甘薯B.花生、马铃薯C.葡萄、花生D.向日葵、玉米2.清朝前期,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的城是〔〕A. B. C. D.3.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是〔〕A.邢窑B.越窑C.哥窑D.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周杰伦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曲<青花瓷>,唱出了浓浓的中国风,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奉献。

你知道以下瓷器中,哪一件是那“传世的青花瓷〞 ( )A. B. C. D.5.清政府只开商埠,关闭其他开放港口后,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是〔〕A. 舶使B. “十三行〞C. 舶司D.理蕃院6.清朝统一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A.B.C.D.云7.明朝时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的是〔〕A.封建的生产关系、奴隶制B.奴隶制的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D.HY的生产关系8. 导致清朝统治采取“闭关锁国〞的根源是〔〕A.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B.人民的抗清斗争C.西方殖民者的侵略D.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思想保守9. 以下有关“闭关锁国〞的评价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开展B.不能同外国进行科技文化交流C.对西方殖民侵略有完全自卫作用D.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10.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A.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B.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C.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D.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二、材料分析题11. 阅读以下材料:“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请答复:〔1〕“机户〞“机工〞有什么区别?〔2〕你怎样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3〕比较一下,机户的剥削与封建地主的剥削有什么不同?三、简答题12. 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这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A2.B3.D4.D5.B6.A7.C8.A9.C 10.C11.〔1〕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课时练习--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课时练习--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025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一、单选题1.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

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

”这说明当时()A.实行闭关自守政策B.商品经济发达C.政府鼓励对外贸易D.禁止商品外销2.对广州十三行的正确评述有()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②清朝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设立的机构③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④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由于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出现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

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A.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D.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4.早在明洪武年间的严格海禁时期,“缘海之人往往私下出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走私。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海禁政策名存实亡B.明朝政治黑暗腐败C.民间贸易并未断绝D.官府独占海外贸易5.《清高宗实录》记载:“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察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仁宗实录》也有记载:“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

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稗尔永遵,故兹救谕!”以上两则清朝皇帝给英国使团的回复救谕说明清朝()A.物产丰盈无须与外界交流B.天朝上邦的意识根深蒂固C.有强烈的维护主权的意识D.顺应了世界时代发展潮流6.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系列防夷措施。

这表明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严格限制外商贸易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7.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

创界学校中考历史黄金考点二清朝的闭关锁国试题

创界学校中考历史黄金考点二清朝的闭关锁国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清朝的闭关锁国聚焦考点☆复习理解一、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开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展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忧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进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二、清朝闭关锁国的详细表现: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实行严厉的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

3.清朝统一HY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地限制。

三、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闭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宏大影响。

1.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

3.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场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是违犯历史开展潮流的,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四、启示: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们今天一定要汲取教训,实行对外开放。

【知识拓展】清朝闭关锁国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忧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

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展贸易。

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

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

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场直接干预中国的内政。

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十一世订立“禁约〞,制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海禁”与“闭关锁国”(2)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海禁”与“闭关锁国”(2)

“海禁”与“闭关锁国”课后练习(2)1.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 B.直接原因是倭寇侵扰C.由十三行与外通商? D.禁止民间出海贸易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3.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请回答:(1)根据提示填写唐朝和明朝中外友好交流情况简表。

4.“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幻想自欺。

”(马克思语)出现上述现象最直接原因是()A.自给自足农耕经济 B.清朝政府实施海禁政策C.中国专制主义统治需要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5.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内涵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禁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6.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之一B.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C.元朝时期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7.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
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耕经济 B.限制工商业发展C.维护封建统治 D.防范“外夷”入侵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6.《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布诏令,“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

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由此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7.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情景,这一情景
A.属于编剧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明代或清代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
8.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 B.该政策的实施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C.该政策的实施断绝了中外贸易的往来D.该政策的实施与统治者的心态有关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不了解,这与当时的对外政策相关,故本题选D。

A不属于对外政策。

B与题中现象关系不大。

C不是主要原因。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海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废止明初以来“海禁”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说法错误,材料信息亦没有提及,排除。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故选C。

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对外交往有助于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进而伤害到自己政权的稳固,因此明清时期往往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ABD三项都是C的表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
4.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观的认识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自卫说”是从积极角度进行评价,而“自杀说”是从消极角度进行评价,两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说哪个更正确,故A答案符合题意;B、C、D说法错误,排除。

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四个选项的叙述均是该政策产生的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D项。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游离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外,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导致了近代的落后挨打,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6.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永乐二年(1404年)……禁民间海船”可知此应为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该举措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故排除A.B.C三项,选择D项。

7.B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说明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结合所学知识,这最有可能是在明清时期,因此选B,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对外交往,所以重农抑商政策与此关系较远,故排除C;D的说法不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国初海禁严”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是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是指严格限制对外往来,但是并没有完全断绝对外往来,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由“此事实大错”可知A项正确;海禁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反清势力,与统治者心态有关,故B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