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论文终审稿)
2023议论文全国1卷诗经范文5篇

2023议论文全国1卷诗经范文5篇2023议论文全国1卷诗经范文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如何在高考考场上写出一篇优秀的满分作文?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高考满分议论文,欢迎查看![2023·新高考11卷] 23.作文(60分)请考生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诗经中如《周南》《郑风》一样描写婚姻爱情的唯美诗篇数不胜数。
孔子曾以“思无邪”来评价《诗经》,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有人说人性天然就“无邪”,也有人说“无邪”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作一篇文章就此谈谈你对“思无邪”的理解。
要求:观点清晰,态度合理,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议论文全国1卷诗经范文(篇1)诗有时是一种神奇的东西。
诗不能给你带来很多物质上的收入,但它带来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与名利无关。
名利必竟都是身外之物,平常心对待为好。
比如每朵花开都有它独特的香味。
谁也不能强迫别人去欣赏它。
能够把名和利抛在一边来写诗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他不是去达到某种目的,它只是你内心真情的流露。
真正有才气的人都是虚怀若谷的。
诗歌也是这样的有人欣赏当然好,没人欣赏时孤芳自赏也不错。
也许这世界上会有很多人总会用钱财来衡量一切事物,开口闭口都是钱。
看到你写诗就会问你得了多少稿费。
也许是自己的水平不够吧!如果有人能靠写诗维持生计,我会很佩服。
有一些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是要经过很长时间人们才会发现它的价值的。
比如凡高的画价值连城,而他本人是享受不到。
安徒生写童话,经常受到别人的捉弄,打击。
但是他的童话却鼓舞了很多的人,这是钱无法做到的。
《诗经》里有很多优美的诗篇却没有作者的姓名。
诗经_论文

《诗经》学习领悟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一个学期对于《诗经》的学习就这样在忙碌中告终了,面对古人圣贤遗留下来的诗句文字,深深地品味一下,可以说是余韵无穷,韵味无尽啊!静心沉思,领悟那至圣先贤的千年智慧。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源头,对此有所了解必会对以后的文言古诗的赏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诗经》是一部反映先秦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诗歌总集,由儒家创始者孔子编定而成,在民间广泛流传了两千年多年。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采葛》;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在课程中间时不时的一起吟咏几句诗句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诗经》是古代配乐吟诵的诗词文本,有比较强的音乐节奏感,适合于反复朗读,但是由于只是浅显的了解接触老师在实际授课时,相对来说没有把握这一点。
不过老师的课程将的还是相当的形象生动,可以细细品味那份古典的韵律。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没有礼教的束缚,没有掺杂世俗功利的考虑,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生活,是一种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下面我们简单的赏析几首有关于女子爱情方面的诗歌: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研究论文

诗经研究论文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以《卫风·氓》为例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
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一、引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关于诗经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长篇史诗宗教思想采诗制度中国诗歌论文摘要: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中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1((诗经》中有无史诗1. 1史诗的概念史诗源出古希腊,有平话或故事的意思,是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为文学作品分类时首先提出的。
“所谓史诗一般是指人类童年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往往取材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塑造崇高的英雄形象,充满激昂奋进的精神,它气魄雄伟、结构宏大,并富于神话色彩和纯真的气质,是文学史上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学体裁。
”1.2《诗经》中有无史诗在中国,史诗概念出现得很晚,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诗经》时才提出来的。
《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篇诗歌叙述周人从始祖后樱创业到建国的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诗经》中《生民》等数篇诗歌是不是史诗,或者《诗经》中有没有史诗的看法很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这五篇诗歌是史诗。
持此种意见的有陆侃如、冯沉君等,他们主要根据马克思论述希腊神话时提出的史诗“三要素”,理由是(1)((生民》等诗产生于野蛮和文明交替时期,是艺术发展尚不发达阶段的产物。
(2)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
(3)具备了马克思提出的史诗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五篇诗歌规模太小,根本算不上史诗。
余冠英《诗经选》称之为一般叙事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之为历史叙事诗。
这五首诗篇幅最长的《皇矣》是%句,篇幅最短的《绵》是54句,五首诗加起来才380句。
这同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15693行相差甚远。
持第一种意见学者由于论证充分,赞同的人越来越多。
每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篇幅的长短也不是断定为史诗的决定因素。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

《诗经》艺术探究研究报告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给后世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艺术手法和特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学财富。
关键字:《诗经》艺术一、诗经艺术介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二、诗经艺术研究的背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
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
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三、诗经艺术的主要内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诗经作品文章研究文档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
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
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诗经研究报告

诗经研究报告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不同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一。
本研究报告对诗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索其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首先,本报告对诗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阐述。
诗经采用了五言古体诗的形式,韵脚对仗工整,句式简洁明了。
诗经的主题涵盖了生活、爱情、自然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表现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境。
诗经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映人情社会的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本报告对诗经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读。
诗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西周到春秋时期,是反映了
那个时期诗歌艺术发展状况的重要文献。
诗经是周朝各国朝廷宴会、祭祀、婚嫁等场合上演唱的歌谣和民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各国统治者表达自己政治态度和民意的重要工具。
最后,本报告对诗经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诗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伦理道德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人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诗经·国风 论文

试论《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摘要: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界对于“误读”的解释有多种,但多数学者赞同乐黛云/勒·比松在主编《独角兽与龙》中关于误读的定义,在该书中作者说“误读是指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
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自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
”本文主要是在此条对误读的定义上,论述《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及这种文学误读现象所产生的美学意义这两部分内容。
关键字:文学接受文学误读《诗经·国风》美学意义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因取其整数,故《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从用途和音乐上来分,《诗经》可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指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指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国风》中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周南、召南是地名。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且《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一、《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从中学起,我们就比较多的接触《诗经》,比如我们熟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这些美丽的句子都源自《诗经》,那在我们熟知的这些优美句子中,我们真懂了它的含义吗?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那些被我们误读了的《诗经·国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研究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以《卫风·氓》为例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
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一、引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一首弃妇诗,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
全诗分六章,一、二章,写女子与氓相遇并陷入热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来的,这个男子以“贸丝”为借口,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了大量的嫁妆。
三、四章,下女子被抛弃后的会很痛苦心情。
弃妇以自己沉痛的教训告诫世上的女人,男人们是变化无常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就有被抛弃的可能,因此女人千万不要迷恋男人。
这是弃妇由自己发出的血泪教训,发出的对同命运的妇女的忠告,它使人们看到,夫权制是产生婚姻悲剧的根源。
五章,写女子在夫家的辛劳,以及被抛弃却无处述冤的痛苦。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子在夫家起早贪黑,日夜操劳,,这样的勤劳,最终还是被抛弃,被抛弃后,就连兄弟都不同情,只有“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进行了血泪控诉。
六章,总序女子被抛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抱定的决裂态度。
这是全诗的终结,故事的尾声,在此,女主人公终于认定,氓这样的人是不能跟她生活下去的。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苦难终究要到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这种刚毅果决的态度,表明了她的觉醒。
至此,她已从一位纯洁多情的、善良美丽的少妇到吃苦耐劳忍辱无怨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弃妇,表现出一个女子勤劳、善良、坚强、果敢和反抗的精神。
她的形象,让人喜欢与欣赏,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也值得赞扬,而且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夫权思想浓厚的社会,她的反抗就更伟大,更具有典型意义。
2、《卫风氓》的人物形象《卫风氓》中塑造了一个卑贱的男人形象:氓。
他是住在城郊家近复关的小商人,貌似憨厚,心怀狡诈,他以贸丝为名,打算赚个女人回去;他以嬉皮笑脸获得了女人的欢心,以谎言虚咒换取了女人的信任,以占课算卦作为对女人忠诚的保证,就以这个手段欺骗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女人。
不只赚到女人的爱情,还赚到女人的财物,更还赚到女人的劳动力。
以假献殷勤而人财两得,以背恩负义而成家立业。
以损人利己而达到卑鄙目的:这就是氓的生意经。
婚前是羊,婚后是狼,婚前装做奴才的样子,婚后摆出老爷的架子:这就是氓的行径。
诗中揭露了一个无信义、无情感、自私自利、奸诈虚伪的坏家伙的本性。
在诗中还创造了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女。
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
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出嫁之后,虽含贫茹苦,夙兴夜寐,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氓:“女也不爽”;然而氓却变了:“士贰其行”。
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
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
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
”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
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
3、《卫风氓》的修辞手法(1)比兴艺术手法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活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2)对比的表现手法其形式有二: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
”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3)顶真修辞的运用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
这可能是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
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卫风氓》诗中的顶真句。
(4)叹辞、叠字的运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
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
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个“矣”字。
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
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象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5)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卫风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
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
三、结语《卫风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
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
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
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卫风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
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
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1、杨炎林,《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与名篇欣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2、公木、赵雨,《诗经全解》.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1.3、林岚,《诗经》(传统文化系列丛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