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建德江边的住宿体验为题材,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
整首诗以写景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表达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表达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感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其作品《宿建德江》的相关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味人生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教学难点:诗中某些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内涵,以及如何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韵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和感受诗文中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文的背景知识,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仿写一首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019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一一宿建德江》优质课说课稿

2019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优质课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触摸自然”。
通过学习《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及《花之歌》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去触摸、体验大自然中山川湖海的心跳,培养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第一单元第3篇课文,此诗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诗的首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且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露出一个“愁”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诗人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诗人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一个“愁”字,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德”,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高年级阶段,经过前五年语文的学习。
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很多,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已经掌握,学生喜爱以“大自然风景”为素材的文章。
但学生对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是有点困难,阅读时不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朗读感悟、探究式、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3.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生课前预习生字词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1.揭题,解题2.介绍作者及建德江(二)教授新课。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课件、黑板、粉笔、教案
2.适当的音乐和影像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问答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提问:
•你知道宿建德江吗?
•宿建德江是哪位人物?
•你知道宿建德江有哪些成就?
第二步:阅读文献
提供宿建德江有关的文献,供学生阅读。
第三步:展示图片
通过展示宿建德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第四步: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宿建德江的成就,归纳总结宿建德江主要的贡献。
第五步:展示成果
每个小组发言,展示他们的成果。
第六步:课堂讨论
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步: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对宿建德江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献、展示图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渐对宿建德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古诗词三首说课教学PPT电子课件

旷:空旷辽阔。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整体感知
“愁新”是什么意思?作者的“愁新”是什么?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思乡之愁。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他是思乡之愁?
一个“客”字。
整体感知
日暮时分,你在建德江上看到了什么?
只有诗人一个人。
傍晚。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停船靠岸。
指诗人自己。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 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辽阔。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 月伴我身旁。
品读释疑
《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 地方发现的?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 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 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 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 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 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 越的生活。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 忧。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 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宿建 德江》。
整体感知
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泊:停泊。 渚:水中间的小 块陆地。 日暮:傍晚。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1张PPT)

三、说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这首诗的生字词及释义。 2. 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 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 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板块四、拓展延伸 正所谓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 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出示其他古诗:) 举头望,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六、说教学过程
1.出示古诗:
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宿建德江》。 (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 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 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毕生。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 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应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 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特殊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 编诗二卷。 【介绍建德江。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 月飞远。他的心飞到(故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 ,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宿建德江》的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宿建德江》的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宿建德江》的范文篇1一、说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的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
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三、说教学过程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经典古诗词。
这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既展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又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
(2)学生能理解每首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中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意境和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深化理解。
3.情境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词中的景象。
4.启发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朗读《宿建德江》,指导学生理解大意和感受意境。
3.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4.拓展延伸,了解作者及背景。
第二课时1.复习《宿建德江》,巩固理解。
2.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导学生理解大意和感受意境。
3.分析讨论,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陶醉。
4.拓展延伸,了解相关文化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前两首诗词,温故知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
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接着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描写了是夜晚的景色,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对这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
更交流了作者生平,为后面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打下基础。
2、在“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宿建德江》重在扣住“山水田园诗的《宿建德江》写了哪些景语呢?这些景语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语呢?”这一问题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
“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深刻体会作者人生经历,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从而归纳出“知人论诗”这一赏析古诗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新的山水田园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也多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运用“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这些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把山水田园诗
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主板书。
创新·写作(备选)
要求:亲爱的同学,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
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
心醉神迷。
试把当时你所见到的美景描绘出来,跟大家共享吧!注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题目自拟。
(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