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临床表现及分期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缩写为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于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cy virus,HIV)而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
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①性接触传播:从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或进一步发展为AIDS的潜伏期为10年左右,约有5%的HIV21感染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且能够维持正常的免疫状态达15年以上的长期生存者。
②血液传播:无症状期明显较性传播者短,这是由于经血传播者在首次感染时即获得大量感染性病毒,病毒复制剧烈而迅速,免疫功能受损较大,随之并发或继发机会感染。
③母婴传播:是指受感染的母亲在产前、产时或产后短期内把HIV传给胎儿或婴儿。
艾滋病可以说是一种慢性病,其发病期长,艾滋病的临床分期为:①急性感染期;②无症状的HIV感染期;③艾滋病相关综合征;④艾滋病期。
人类对HIV普遍易感,经过感染初期之后,HIV感染者进入一段临床潜伏期,其外表和健康人是一样的,称无症状HIV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虽然外表健康,但其身体中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含有艾滋病病毒,是传播HIV的最大传染源。
无症状期的长短与传染途径有关,也因人而异。
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是2~15年,平均8~10年,临床表现为:1.HIV感染分期(1)急性感染:有约半数在感染HIV感染后1~6周内出现流感样表现,患者发热、乏力、盗汗、体重减轻,部分出现皮疹可以是斑丘疹或是荨麻疹。
末梢血象一过性增加。
(2)早期:一般无特殊症状,可有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常常是颈、枕、腋淋巴结对称的肿大,直径为0.5~2.0cm。
这一期HIV抗体阳性。
(3)中期:除了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外,还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易疲劳、低热、体重减轻、腹泻等。
此外,还可出现口腔毛状黏膜白斑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艾滋病临床表现及分期

壹
贰
叁
肆
急性期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时间 较长
皮疹:皮肤出现红斑、丘疹、 水疱等
口腔溃疡:口腔黏膜出现溃 疡,疼痛明显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 失眠等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悸、心 律失常等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 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肌肉关节疼痛:全身肌肉关 节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 稀薄,可能伴有腹痛
2
治疗方案:根据 患者病情和药物 耐受性制定个体 化治疗方案
3
4
治疗效果:抗病 毒治疗可以降低 病毒载量,提高 CD4+T细胞计数, 改善临床症状
治疗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病毒载 量和CD4+T细胞 计数,注意药物 不良反应,坚持 长期治疗
免疫重建治疗
目的:恢复免疫功能,提高抗 1 病毒能力
治疗方法:使用抗病毒药物, 2 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
效果:降低病毒载量,提高 3 CD4+T细胞数量
注意事项:需长期坚持治疗, 4 定期监测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机会性感染治疗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 病毒药物,如抗逆转 录病毒药物,抑制病
毒复制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 免疫调节药物,如免 疫球蛋白、干扰素等,
提高免疫功能
抗真菌治疗:使用抗 真菌药物,如氟康唑、 伊曲康唑等,治疗真
菌感染
抗寄生虫治疗:使用 抗寄生虫药物,如吡 喹酮、阿苯达唑等,
治疗寄生虫感染
抗生素治疗:使用抗 生素,如青霉素、头 孢菌素等,治疗细菌
感染
营养支持治疗:提供 充足的营养支持,如 补充蛋白质、维生素 等,提高患者抵抗力
安全性行为
01
艾滋病的症状

艾滋病的症状人体感染HIV后到发展为艾滋病,可以分为4个临床期,但不是每个感染HIV的人都一定出现4个临床期。
部分人(60%-70%)感染HIV的初期尚未出现症状,即无症状携带者,月25%-30%在3-5年内,表现为爱滋病相关综合征(ARC),以后约10%—25%再发展为典型的爱滋病,大概在10年内,50%—75%将发展为爱滋病。
急性感染期多发生于感染后2—6周,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头痛、肌关节痛、咽痛、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的像单核细胞增多征。
有10%出现脑膜炎症状,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中度增多。
有的病人此期症状轻微,常易忽略。
一般持续3-14天,然后大部分病人进入无症状期,而部分病人则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消瘦。
此时一般血象正常,或血细胞轻度增高,淋巴细胞减少,血液中可HIV抗原,但出现血清HIV抗体阳性时间延迟,一般为输血感染后2-8周,性交感染后2—3个月。
潜伏期为无症状感染期,本期除HIV抗体阳性外,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
潜伏期长短不一,半年到10年不等,少数可达15年。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mplex,ARC),有的称为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本期实际属于艾滋病的前期或早期,已出现爱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
主要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头颈部淋巴结、胸腺乳突肌后缘淋巴结,一般至少有2处,可有胀痛或压迫神经痛。
50%的病人出现低热、盗汗、消瘦、腹泻,酷似结核病,或有瘙痒性皮疹,消瘦不能以发热或营养不良解释,1/3的病人的体重减轻在10%以上。
有的病人出现神经紊乱、头痛、抑郁或焦虑。
3/4的病人脾肿大,出现不名原因的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T4细胞数<400mm3,T4/T8<1, HIV抗体阳性,部分患者经常或反复出现条件性感染,如脚癣、念珠菌感染、湿疹、疱疹等,虽然不很严重,但常使病人感到痛苦。
典型的艾滋病(full blown AIDS)主要表现为获得性免役缺陷所引起的条件性感染(或称机会性感染)、恶性病变和多系统损害。
艾滋病临床表现及分期分析

艾滋病临床表现及分期分析艾滋病临床表现及分期分析一、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失衡性疾病。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分析,以便于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
二、临床表现1. 早期感染症状- 发热、乏力和体重下降- 腺体肿大和疼痛- 皮疹、类似流感的症状2. 健康期- 患者普通无明显症状,但体内已经存在病毒- 患者可传染病毒给他人3. 中晚期症状- 持续发热、乏力和体重下降- 慢性腹泻、恶心和呕吐-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和念珠菌感染- 多发性神经病变、智力退化和痴呆- 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和淋巴瘤三、分期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艾滋病可分为以下四个分期:1. HIV感染期(无临床症状)- 患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呈阳性反应,但无明显症状- CD4+细胞计数正常(大于500个/立方毫米)2. 早期症状期(中度免疫功能伤害期)- 患者浮现轻度临床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 CD4+细胞计数降至200-499个/立方毫米3. 中晚期症状期(重度免疫功能伤害期)- 患者浮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反复感染、神经系统伤害等- CD4+细胞计数降至50-199个/立方毫米4. 艾滋病期(严重免疫功能伤害期)- 患者浮现严重的免疫功能伤害,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CD4+细胞计数低于50个/立方毫米或者合并艾滋病相关疾病(如卡波西肉瘤)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艾滋病相关的临床病例资料、药物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测指南等。
请参阅附件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1. 艾滋病防治法:指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法》。
其目的是规范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公众健康。
2. 传播:指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染给他人的行为。
艾滋病的四期症状大集锦

艾滋病的四期症状大集锦*导读: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
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
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1. 急性感染期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
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
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
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
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
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症状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
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2. 潜伏期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
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3. 艾滋病前期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
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A.淋巴结肿大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艾滋病典型四期症状

艾滋病典型四期症状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
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1. 急性感染期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
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
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
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
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
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症状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
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2. 潜伏期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
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3. 艾滋病前期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淋巴结病相关综合征"、"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征"等。
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A.淋巴结肿大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
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的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
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
约30%的病人临床上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
艾滋感染的临床分期与诊断

PEP的理论研究(动物研究) 的理论研究(动物研究) 的理论研究
• 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对猴子进行粘膜暴露
– 24小时后,SIV感染暴露区域的树枝状细胞 – 24-48小时后,SIV进入暴露区域的淋巴结 – 5天后,可在外周血检测到 SIV
• 用Tenofovir治疗SIV经静脉暴露的长尾猿
我国使用WB条带的情况 我国使用WB条带的情况
• Genelabs
– 目前是混合型(HIV-2:gp36) 目前是混合型(HIVgp36) – HIV-2条带 HIV-
• Organon Teknika (biomerieux) :LiaTek
– 最早gp160,gp120, gp41, p18, p24, p55, p31, 最早gp160, p51,p65 – III型 包括HIV 1+2 III型 包括HIV • HIV-1 无gp160;HIV-2: gp105, gp36 HIVgp160;HIV-
– 最近预防接种(流感,HIV) 最近预防接种(流感,HIV) – 高丙种蛋白血症(全身性红斑狼疮) – 一般人群WB不确定率2/100,000,医院EIA阳性标本 一般人群WB不确定率2/100,000,医院EIA阳性标本 中WB确定率10-15%。最多见一条P24。不确定条带 WB确定率10-15%。最多见一条P24。不确定条带 出现与胶原脉管病、恶性肿瘤、非B型的HIV感染,高 出现与胶原脉管病、恶性肿瘤、非B型的HIV感染,高 危人群 – 实验室操作
HIV/AIDS的临床表 HIV/AIDS的临床表 现与诊断
库车县第二人民医院 吴玲
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按地理分布
(截止2005年底) )
传染危险性? 传染危险性
艾滋病的自然史和临床分期

肺结核
Courtesy of
自然史和临床分期
Courtesy of Dr. A Roussaux
37
WHO临床IV期:AIDS (1)
HIV消耗综合症
肺外结核
Courtesy of www.aids-images.ch
自然史和临床分期
© I-TECH, 2006
P24 ELISA a
b 2 3 4
从a到b的时间为窗口期:
从HIV感染到抗体检测阳性称为窗口期,通 年 常可持续3-6个月
Source:S Conway and J.G Bartlett, 2003
19
0
周 (感染时间)
自然史和临床分期
窗口期特点
窗口期:从HIV感染到抗体检测阳性称为窗 口期,通常可持续3-6个月。 在此阶段,病人具有感染性,出现病毒血 症,表现为高病毒载量和HIV检测阴性。 HIV抗体检测出现阳性的时点称为时期转换 点。
自然史 (2)
带状疱疹
反复性口腔溃疡
Courtesy of www.aids-images.ch
自然史和临床分期
Courtesy of CDC, Sol Silverman, Jr., DDS
30
WHO临床II期:轻度疾病期 (3)
脂溢性皮炎
瘙痒性丘疹样皮炎(PPE)
从HIV暴露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一般为2-4周, 少数病例可长达10个月。此阶段最常见症 状包括:发热,淋巴结病,咽喉疼痛,粘 膜病变,肌痛/关节痛, 腹泻,头痛,恶心/ 呕吐和体重减轻。
自然史和临床分期
18
HIV血清转换期: 窗口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标准
• 中华医学会 《艾滋病诊疗指南 》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诊断与分期标准 • WHO对成人和青少年HIV感染疾病的分期
中华医学会 《艾滋病诊疗指南 》 诊断标准
诊 断 原 则 : HIV/AIDS 的 诊 断 需 结 合 流 行 病 学 史 (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 输 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HIV 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 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 诊断HIV/AIDS必须是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 证实),而 HIV RNA 和 P24 抗原的检测有助于 HIV/AIDS 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 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艾滋病期
• 主要参照1993年美国CDC的标准:包括 25种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只要包括其中 之一者即为艾滋病。 • 同时规定:CD4+细胞<200 /µl或<14%淋 巴细胞总数的HIV感染者也按艾滋病病例 报告。
25种指征性疾病
• • • • • • • • 气管、支气管或肺的念珠菌病 食道念珠菌病 侵润性宫颈癌 弥漫性或肺外的球孢子菌病 肺外隐球菌病 慢性肠道隐孢子病(病程大于一个月) 除肝、脾、淋巴结以外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并发失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视网膜炎
无症状期临床特点
• 无症状 • 可以有持续性淋巴结肿大
–A.除腹股沟部位外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淋巴结肿大;
–B.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无压痛,无粘连;
–C.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D.除外其它病因。
艾滋病前期
• 不是艾滋病的典型症状。 • 常见症状包括:鹅口疮、口腔毛状黏膜 白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全身症状 (发热、体重下降)、复发性带状疱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HIV感染后在人体内内经历的几个阶段
– HIV在• 无症状HIV感染期
– 艾滋病前期
• 艾滋病期
– 艾滋病晚期
HIV在体内的播散期
•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模型
– SIV只感染局部的树突状细胞(DC) – 在24~48小时后,感染的DC转移到局部淋巴结
25种指征性疾病
• HIV相关的脑病 •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口腔溃疡(病程 大于一个月)、或支气管炎、肺炎及食道炎 • 弥漫性或肺外的组织胞浆菌病 • 慢性肠道孢子球虫病(病程大于一个月) • 卡波济肉瘤 • 伯基特淋巴瘤 • 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
25种指征性疾病
• • • • • • • • • • 原发性脑淋巴瘤 弥漫性或肺外的鸟分支杆菌病 肺部或肺外的结核病 弥漫性或肺外的其他分支杆菌感染 PCP 复发性肺炎 进行性多发性脑白质病 反复发生的沙门氏菌败血症 脑弓形体病 HIV相关的消瘦综合征
艾滋病临床表现及分期
HIV感染的自然史
CD4细胞 (cell/mm3)
800
抗HIV 的CTL
CD4
病毒载量
400
HIV抗体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期
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期
免疫功能与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
艾滋病期
白念菌 带状疱疹
卡波济肉瘤
淋巴瘤 卡氏肺孢子虫 弓型体 200
CMV MAC
2
4
8
10
years
艾滋病期的存活时间
• 未经过治疗的病人CD4细胞数<200/µl以后 的平均存活期是3.7年 • 出现第一个指征性疾病的CD4细胞数平均 是60-70/ µl,
• 出现后的平均存活期是1.3年。
艾滋病晚期
• CD4<50/μl • 平均存活期是 12-18 个月。
实验室检查
HIV抗体阳性是诊断的先决条件,最早在 感染后二周,最晚三个月会转阳性,CD4细胞 数测定和病毒载量测定是目前判断病情进展的 最好方法。 HIV抗体检测.初筛试验用ELISA,金标法,如 两次阳性再进一步做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予以确证,如仍阳性即可确诊HIV感染。
急性HIV感染期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 急性HIV感染时的血浆病毒载量水平不能预示 疾病进程 • 在感染后6个月,病毒RNA将下降到一个数值, 这个数值将预示以后疾病的进展速度
急性HIV感染期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 VL>100000copies/ml,CD4每年下降76个, 平均存活4.4年, • 如果<5000copies/ml ,CD4每年下降36个,平 均存活超过10 年。
急性HIV感染
只有在对高危人群的随访中才能发现。其发生率仍不 清楚,估计是为1/3--2/3。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部分感染者出现 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大多 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临床表现以发热 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 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 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 同时CD4/CD8比率亦可倒置。部分病人可有轻度白细胞和血 小板减少或肝功能异常。
– 在5天内可以在周围的血中查到病毒 。
血清转换期(窗口期)
• 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血清艾滋病病毒抗 体转阳,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 输血传播时抗体转阳时间较短,2-8周, 性传播时稍长,2-3个月。
血清转换期(窗口期)
• 第三代试剂,3周后阳转, 30天达90% • >95%的感染者在5.8个月之内发生阳转
艾滋病期
急性期
诊断标准: 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 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 为阳性即可诊断。
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 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 断。
艾滋病期
(1) 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 38℃以上,> 1 个 月 (2) 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 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 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 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 感染 (6) 肺孢子虫肺炎(PCP) (7)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