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溶液的形成 (共34张PPT)

你发现了: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
1.对比1、2组或3、4组可知 溶解能力不同
。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
2.对比1、3组或2、4组可知 溶解能力也不同。 。
结论: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实验探究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分层
不分层
不分层 水和乙醇 能够互溶
结晶
• 溶质在溶液中过剩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 过程叫做结晶。
• 结晶方法: ❖冷却热饱和法:KNO3 ❖蒸发结晶法:NaCl
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 2g食盐和2g的0.食2g盐熟石灰分别放入0.21g0的m熟l水石灰中
• 2g食盐完全溶解,0.2g熟石灰而不能(余有白
(2)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 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一种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 高锰酸钾
可以
1、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 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的固体未溶解,加 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溶液
探究一: 1. 蔗糖溶解于水
2.食盐溶解于水
现象 形成 什么
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溶解的过程吗?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分 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蔗糖溶解到水中 形成 蔗糖溶液
食盐溶解到水中 形成 食盐溶液
Na+和Cl-在水分子作用下分 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 1.1溶液的形成 课件

(1)用上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 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
是___________。
(3)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
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右图,则称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NaCl质量为
。
(4)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水的密度为1g/mL)。量取读数时,下 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选填字母 标号)
晶体质量不再减少
3、在40℃时,某试管中盛有一定 量的硝酸钾溶液,怎样用实验方 法证明它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 溶液?
答案:取少许硝酸钾固体加入该溶 液中,视察硝酸钾是否溶解,若溶 解,则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若不溶解,则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 液。
4.溶液的饱和性与浓稀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讨论:如果溶液在配制 过程中质量分数偏小, 可能的原因是: (一)计算错误
(二)溶剂偏多: 1.读数时仰视 2.烧杯不干燥 3.试剂瓶先用蒸馏水润洗
4
(三)溶质偏少: 1.溶质中有杂质 2.砝码和物质放反了 3.称量前游码没归零 4. 砝码有缺损 5. 倒固体时有部分残留在纸
上或洒出
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 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 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 可能原因是:
溶质\克 溶质\克 溶质\克 溶质\克
KNO3晶体 A
KNO3晶体 B
KNO3晶体 C
KNO3晶体 D
2、一杯20℃的NaNO3溶液,能 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D )
A蒸发10克水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B降低10℃时,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C加入10克硝酸钠晶体,仍有硝酸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
(溶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3.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
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5.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1.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3.①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②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③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四、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 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 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注意
a.看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①温度, ②溶剂质量③对于哪种溶质而言。
b.饱和溶液不能溶解原溶质,还能溶解其他 溶质
02 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在盛有1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有部分固体未溶解
2.将上述得到的液体静止后,取少量上层清夜于试 管中 (1)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气液混合气为质 若有水在水为剂
五、溶液名称:
① 全称:(溶质)的(溶剂)溶液。(溶质前,溶剂后) 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碘的酒精溶液
• 简称:若溶剂为水,可直接读(溶质)溶液。 如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 特例:如糖水、碘酒、石灰水、盐酸
例4、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溶质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
石灰水
氢氧化钙
医用酒精
酒精
碘酒 盐酸
碘 氯化氢气体
稀硫酸
硫酸
溶剂
H2O H2O H2O 酒精
H2O H2O
六、溶液的用途
1、便于动植物吸收养料。
2、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 子中间。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分子或离子直 接相互接触,因此反应比较快。如:铝与硫酸铜均为固态时, 不容易反应,但把铝浸入在硫酸铜溶液中时,立即有红色的 铜析出。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
四、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1、气体和固体溶解在液体中:气体、固体是溶质。
2、液和液互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若 溶液中有水,水均是溶剂。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明溶剂的溶液,通常溶剂是水。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溶液PPT课件(第1课时)

第十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核心应用]
核心一 溶解的过程
例1 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D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第六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溶液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后,老师的提问及同学们的回答如上图 所示,以上三位同学中能够正确描述溶液特征的是谁?
第七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是指各部分性质相同,包括密 度、浓度等;稳定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不会分层;溶液不一定 是无色的,例如碘酒、啤酒都是有颜色的。 [课堂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探究点三 乳化现象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食用油与水混合静置后出现什么现象?食用油滴入汽油中形成的是什 么溶液?洗洁精滴入油水混合物会产生什么现象?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五页,共二十一页。
第四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续表)
注意 事项
(1)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 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 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 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第1节溶液的形成(共39张PPT)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 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⑴ 溶液是混合物。 ⑵ 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⑶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点击上图右下角play播放
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食盐溶于水时,在水分
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从而 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最常用的较好的溶剂。常 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如果不加以说明,通常所 提的溶液就是指以水作溶剂的溶液。
夹层
内胆
1.右图为“便携式无电冰 桶”,使用时在夹层中放入 水,将食品放入内胆。在夹 层中再放入一种固体物质, 就会使内胆内的食品在低温 环境中保存。则在夹层中放
实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硝酸钾仍有 部分未溶解
全部溶解
(1)硝酸钾不再溶解 (2)加热后全部溶解 (3)冷却后又析出固体
硝酸钾全部溶解
上述实验证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有条 件的,改变条件就能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减少溶质, 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 度
子的作用下,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向水中扩散, 均匀地分散到水中,所以食盐溶液实际上是离子和分子 组成的均匀混合物。离子的直径很小(一般小于 10-9m),质量也很小,它们在水溶液中跟水分子一起不 断运动,所以溶液是均匀、稳定的。
Na+和Cl- 扩 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一、溶 液
第三单元 溶液 知识点-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溶液一、溶液的组成及特征1.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4.溶质和溶剂的确定:①根据名称判断,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②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③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④由水和其他物质形成的溶液,不论水量的多少,水都作为溶剂5.Tips: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答案:不一定。
均一稳定的液体也可能是纯净物,如蒸馏水,而溶液属于混合物。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氯化铁溶液呈黄色、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三、物质的除污方法及原理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四、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1)利用概念进行判断(2)利用溶解度进行判断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溶液为饱和溶液;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固体。
Tips: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b.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浓溶液;c.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d.一定条件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对另一种溶质来说,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如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还可以再溶解硫酸铜;e.析出晶体后所得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1)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NaCl、KNO3(2)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3.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1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反应类型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知识点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课后练习及解析
1.(2013bull;莱芜中考)下列物质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碳酸钙
B.植物油
C.面粉
D.蔗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溶液的概念;(2)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蔗糖能溶于水,加入适量的水可形成溶液,而碳酸钙、植物油和面粉都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解析选D。
溶质可以是固体,例如,氯化钠溶于水中,溶质是氯化钠;溶质可以是液体,例如,酒精的水溶液,溶质是酒精;溶质可以是气体,例如,汽水中二氧化碳是溶质。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是无色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稀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一定少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解析选B。
溶液有的呈现不同的颜色,如碘酒;稀溶液只是质量分数小而已,像海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很小,但我们人类食用的食盐大多出自海水中;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A、C、D均错。
4.向如右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蔗糖
D.硝酸钾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认识。
由题意可知瓶内压强减小,应为瓶内温度降低所致,
由于硝酸钾溶于水温度降低,故选D。
5.(2013bull;泰安中考)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
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溶液的基本性质。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A错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B错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C错误;溶液具有稳定性,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D正确。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三化学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预祝大家在新学期可以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