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论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一、绪论1.病理学的定义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的人体,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和转归。

3.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病理学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理解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和应用。

二、疾病概论1.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人体在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生命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经历不同的病程和发展过程。

2.疾病的基本特征:疾病具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等基本特征。

3.疾病的分类与命名:疾病的分类与命名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如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等。

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概念及类型:适应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的类型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损伤的概念及类型:损伤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适应性应答反应,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

3.修复的概念及类型:修复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损伤的修复过程,包括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或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的概念及类型: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类型: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在某些部位发生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包括血栓的类型(血栓的主要成分)和血栓的结局。

3.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塞是指血液循环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和细菌栓塞等。

4.梗死的原因及类型:梗死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包括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病理生理学笔记--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笔记--疾病概论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Ment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条件)
(一)概念
能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二)种类
1.外界环境因素
l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l 2.机体内部因素
l免疫防御机能状态,
l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机能状态
l年龄、性别、
l药物、强酸强碱、毒物
l致病特点:
l (1)有一定的组织器官选择性毒性作用
l(2)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一定作用
l (3)其致病性受条件因素影响
l (4)潜伏期一般较短(慢性中毒除外)
4.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营养性因素Nutritional Factor)
5.遗传性因素(Genetic Factor)
分子病的分类
n(1)酶缺陷所致的疾病
n(2)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
n(3)受体病
n(4)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
n(一)潜伏期:
n病因入侵到该病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n(二)前驱期:
n潜伏期后到出现典型症状前的一段时间。
n(三)症状明显期
n出现该病特征性表现。
n(四)转归期
,称为体液机制。
n 2体液性因子的种类
n全身性体液性因子
n局部性体液性因子
n细胞因子
n 3体液性因子的作用方式
n(1)内分泌(endocrine)
n(2)旁分泌(paracrine)
n(3)自分泌(autocrine)
(三)细胞机制
n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代谢障碍

疾病的概论的总结归纳

疾病的概论的总结归纳

疾病的概论的总结归纳疾病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疾病既是人类健康的威胁,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对疾病的概念、分类、病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和控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相关知识。

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导致机体功能异常或破坏的异常状态。

疾病可以来源于内因或外因,病因复杂多样,包括感染、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体的遗传背景、免疫力、生活环境等有关。

二、疾病的分类根据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发展过程等方面的不同,疾病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照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按照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等;按照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等。

三、疾病的病因疾病的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机制。

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感染;遗传性疾病则与基因的突变或缺陷有关;而营养代谢性疾病则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出现异常有关。

四、疾病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人群易感性、传播途径等信息。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病例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五、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或消除疾病的发生、传播和危害。

预防控制疾病的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社区卫生、公共卫生等。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健康饮食、预防接种等;社区卫生重点关注社区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公共卫生针对大范围的疾病控制,如流感疫苗接种、食品安全监管等。

综上所述,疾病是人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了解疾病的概念、分类、病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参与疾病预防工作。

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疾病的本质,以期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带来的挑战。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疾病概论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章 疾病概论
• 目的要求:
• 1.掌握疾病概念,掌握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和发 展中的作用。 3.了解疾病的转归与经过。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健康与疾病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至今尚无完 整的定义,两者间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
不生病就是健康吗?
• 一、健康的概念
• 健康(health) • 是指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 至少包括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状态。 • 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事业 性好、人际关系好
病因的分类
• 免疫因素
• 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 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 • 免疫缺陷病
病因的分类
•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 应激性疾病、变态人格、身心疾病
2、疾病发生的条件 • 疾病发生的条件 • 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 体内外因素。 • 其中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 素称为诱因
1、损伤与抗损伤
• (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间并无严格界限 • (2)矛盾的两个方面 • (3)动态变化过程
• 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 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格局。 • 若损伤↑ →疾病恶化或死亡 • 若抗损伤↑ →病因去除,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恢复 • 正常,机体逐渐康复
第三节 发病学
• 发病学(pathogenesis) • 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 律和共同机制。 • 疾病种类繁多。每一种疾病的发展过程都 有其自己的规律,但不同的疾病却有一些 共同的规律。
•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 • • • 三大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第一二章绪论疾病概论

第一二章绪论疾病概论
3、免疫因素包括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缺陷。
如 XLA 、AIDS (3P-CCR5变异率低易患AIDS)。
4、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受到重视,77年提出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tion, prerequisite) 1. 概念:条件是指影响疾病发生的内外因素。它们本身 不致病但可左右病因作用,能加强病因作用的条件称诱 因。
生物因素 理化因素 营养因素 遗传因素 先天因素 免疫因素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1、注意生物因素致病的三大特点:侵入门户和定位多具 选择性;病原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取决于毒力、侵袭 力和机体感受性;病原作用后既改变宿主又改变自身。 比如SARS。
2、注意区别遗传、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指遗传物质变化, 包括染色体和基因异常。如47-xxy 、18-三体、AD、 AR、SL 。先天因素指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近年 多称出生缺陷(birth defect )如先心、脊柱裂。
病情复杂多变。主导环节、恶性循环。
3、局部与整体相互联系:如化脓性胆管炎与感 染性休克。
(二) 基本机制(mechanism)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是指很多疾病所共有 的机制。现代医学观点认为疾病发生的关 键在于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引起这种紊 乱的机制有四种:
1. 神经机制
2. 体液机制
3. 组织细胞机制
三 发病学概论 发病学(pathogenesis)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
过程中一般规律或共同机制。
(一)一般规律:规律就是事物本质之间的联系。 关于一般规律的学问是哲学。“不管自然科学家 采取什么态度他们都要受哲学的支配”(恩格 斯)。病理生理学被称为医学的哲学。
1、损伤抗损伤: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2、因果交替: 使疾病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使

病生串讲笔记

病生串讲笔记

病理生理学串讲笔记总结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定义(p1)2.病理生理学是桥梁科(p1)一.疾病概论1.健康和疾病的定义(p5)2.疾病发生的原因(p7)3.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p8)4.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p9)二.水钠代谢紊乱1.体液容量减少——脱水定义以及对机体的影响(p18)2.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高渗性脱水的定义以及脱水热(p19)3.正常血钠性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的定义(p20)4.水中毒(了解)(p21)5.水中的定义(p22),发生机制(p22),常见水肿特点(细胞中毒性脑水肿)(p24)6.低血钾症的定义(p27),对神经肌肉的影响(p28),对心脏的影响(p29),对心电图的影响(p30),代谢性碱中毒引起反常性酸性尿(p30)三.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定义(p50)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p51),机体的代偿调节(p51),对机体的影响(p52)乳酸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血乳酸水平升高而导致的酸中毒称为乳酸性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当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超过了组织所能利用的程度时,酮体在体内积聚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叫做酮症酸中毒。

(酮体由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组成,均为酸性物质)2.呼吸性酸中毒的定义(p53)3.代谢性碱中毒的定义(p55),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和盐水抵抗性碱中毒)(p56),代偿调节(p56),对机体的影响(p57)4.呼吸性碱中毒的定义(p57),原因和机制(p58),防治的病理学生理学基础(p59)四.缺氧1.四种缺氧的定义2.肠源性发绀(p66)3.CO中毒时,患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氰化物(CN)中毒时,患者皮肤、黏膜呈玫瑰红色。

4.循环性缺氧动静脉氧含量差升高。

5.缺氧时,循环系统的变化(p68),组织、细胞的变化(p71)6.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p72)五.发热(主要了解有啥物质就可以啦~)1.发热和过热的定义及区别(p74)2.发热激活物(p75)3.内生致热源(p76)4.发热中枢的正调节介质(p78),负调节介质(p79)5.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寒战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发汗期>)(p80)6.生理功能的变化(p81)7.发热的生物学意义(p82)8.首选物理降温六.应激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的主要效应和代偿意义(p84)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的主要效应和代偿意义(p85)3.急性期反应的概念(p87)4.热休克蛋白的概念和主要生物学功能(p88)5.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心理生理障碍的概念(p92)七.缺血—再灌注损伤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p95)及条件(p96)2.缺血—再灌注时活性氧增国的机制(p97),活性氧的损伤作用(p98)3.钙超载的定义(p100),细胞内钙超载产生机制(p101),钙超载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p101)4.白细胞聚集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p102)5.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p103)八.细胞凋亡1.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p108)2.凋亡蛋白酶的定义(p112)3.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DNA双链的核小体连接部,形成180~200bp或其整倍数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梯状“条带(p112)4.P53基因,分子警察(p113)(老师在此处提到了分子伴侣)九.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1.血管内皮细胞(VEC)在DIC中的重要作用(书上没有找到此标题,但有类似标题—VEC 的抗凝作用p121)2.DIC的发展过程(p127)3.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p129)(只记大标题就可以)4.“3P“试验(p131)十.休克1.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个人觉得休克的三个环节都很重要~)(p136)2.防治原则(p145)(只记小标题就可以了)十一.、SIRS & MODS1、SIRS 和MODS概念(p147)2、SIRS的发生发展过程——局限性炎症反应阶段、有限性全身炎症反应阶段、SIRS/CARS 失衡阶段(p149-150)3、SIRS发生机制——炎细胞的活化、炎症介质大量释放、促炎介质/抗炎介质平衡失调(p150-154)十四、心功能不全1、心功能不全的概念(p189)2、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概念(p189)3、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p192-196)4、左心衰竭可引发肺水肿;右心衰竭可使体循环淤血十五、呼吸衰竭1、呼吸衰竭的概念(p205)2、呼衰引发右心衰的发生机制(p214)①肺动脉高压→右心后负荷↑酸中毒→肺小动脉收缩肺血管壁增厚、硬化、狭窄→肺小A重塑肺小动脉炎症、栓塞、DIC →肺血管床↓②缺氧、酸中毒→直接抑制心肌舒缩功能③呼吸困难时用力呼气→胸内压↑→心脏舒张受限呼吸困难时用力吸气→胸内压↓→心脏收缩受限④长期缺氧→RBC代偿性↑、血黏度↑→右心后负荷↑3、通气功能障碍、换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Ⅰ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解剖分流、死腔样通气的概念4、胸外阻塞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胸内阻塞引起呼气性呼吸困难5、呼吸衰竭时呼吸系统的变化:限制性通气不足——浅快呼吸阻塞性通气不足——深慢呼吸中枢性呼衰——周期性呼吸(陈施呼吸)6、肺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生机制(p214-215)7、ARDS(p215)8、呼吸末正压通气的概念(p217)十六、肝功能不全1、肝性脑病的概念(p225)和诱因(p230)2、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的内容(p226-229)3、肝肾综合征十八、肾功能不全1、急性肾衰竭的概念(p239)2、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分类(p239-240)3、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临床表现(p243)和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p244)4、慢性肾衰竭的概念(p245)5、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健全肾单位进行性减少、肾小管-间质损伤、矫枉失衡(p246)6、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泌尿功能障碍、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肾性骨营养不良。

疾病概论的总结归纳

疾病概论的总结归纳

疾病概论的总结归纳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疾病概论进行总结归纳。

以下是对该主题的分析和重要知识点的概述。

引言:疾病是指人、动植物体内发生的异常状态,它不仅对个人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了解疾病的概念、分类和特征对我们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指人体的生理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身体失调和健康问题的一种状态。

疾病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二、疾病分类根据疾病的不同特征和原因,可以将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大类。

1. 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传播给健康人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食物传播等。

2. 非传染病非传染病是指不通过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非传染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

非传染病多与个人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相关。

三、疾病特征1. 发病率和潜伏期发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人数。

潜伏期是指疾病暴露后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

2. 病因和病理变化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病理变化指的是疾病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产生的损害。

3. 临床表现和诊断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对患者身体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表现。

诊断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确定疾病的过程。

四、疾病预防和控制1. 预防疫苗接种针对一些传染病,疫苗接种是预防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2. 卫生与环境管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3.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五、疾病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等。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恢复身体功能和延长生存时间。

1疾病概论复习.doc

1疾病概论复习.doc

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基本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熟悉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症状、体征、社会行为的概念。

3.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基本机制,了解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

4.熟悉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5.了解疾病谱的变化。

二、知识点纲要(一)健康与疾病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病痛和疾患。

命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

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下降。

病理变化,简称病变,是指不同疾病中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其中功能、代谢方面的异常又特称为病理过程。

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也可出现几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

社会行为是指人际交往、劳动等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疾病一旦发生,机体便进入了与健康状态完全不同的失衡运动态势。

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也叫第三状态。

此时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自觉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颓丧,肌肉关节酸痛, 消化功能减退。

如衰老、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健康携带者等。

(二)疾病的病因学与发病学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学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1.疾病发生的原因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

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包括:(1)外界因素:1)生物性因素:如各种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临床上称之为感染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水肿,休克,黄疸,昏迷,炎症等等。

健康(Health)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disease) 在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当前医学模式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病因学:研究引起,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的科学。

包括:原因、条件、诱因。

(1)原因即病因,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主要有一下几种因素:
①生物性因素;
②理化因素;
③营养性因素;
④遗传性因素;
⑤先天性因素;
⑥免疫性因素;
⑦精神和社会因素。

(2)条件
—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体内外因素。

(3)诱因
—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即加强病因作用的因素.
3.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
1.屏障防御功能的破坏;
2..自稳态的紊乱;
3. 3.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4.因果转换;
5.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关联。

4.疾病的转归(Fate of disease )-康复或死亡(recovery or death )
脑死亡(Brain death) :指大脑半球和脑干功能的全部、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经15min以上人工呼吸仍不能回复自主呼吸;
(2)不可逆性昏迷,外界刺激无反应;
(3)脑电波消失;
(4) 颅神经反射消失;
(5)瞳孔散大或者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