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合集下载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参与戊戌变法,三十岁成为报界巨子,辛亥革命时在政坛叱咤风云,“五四”之后又投身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国学大师……他一生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国爱国,与时俱进。

他真正达到了儒家所述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堪称完人。

年少得志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无缘于科举进士,梁家的希望便都寄托于他。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祖父梁维清从梁启超只有两岁的时候,便开始这样训斥他。

梁启超也当真是神童,六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

1884年,梁启超赴广州应考,中秀才,时年十一岁,“童子秀才”由此得名。

1885年,梁启超进入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

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粤华书院、粤秀书院、广雅书院一起,号称广东五大书院。

五年苦读,梁启超“四季大考皆第一"。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正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见识及胆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一夜之间,梁启超既获功名,又得爱妻,这意味着梁启超将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但他后来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功名利禄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拜入康门在梁启超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是一位关键人物1890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干秋的引荐下拜会了三十三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八点聊到晚上七点。

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作文必备素材人物篇之《梁启超》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作文必备素材人物篇之《梁启超》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接触了孙中山等人的思想,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成为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并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

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参与戊戌变法,三十岁成为报界巨子,辛亥革命时在政坛叱咤风云,“五四”之后又投身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国学大师……他一生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国爱国,与时俱进。

他真正达到了儒家所述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堪称完人。

年少得志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无缘于科举进士,梁家的希望便都寄托于他。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祖父梁维清从梁启超只有两岁的时候,便开始这样训斥他。

梁启超也当真是神童,六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

1884年,梁启超赴广州应考,中秀才,时年十一岁,“童子秀才”由此得名。

1885年,梁启超进入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

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粤华书院、粤秀书院、广雅书院一起,号称广东五大书院。

五年苦读,梁启超“四季大考皆第一"。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正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见识及胆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一夜之间,梁启超既获功名,又得爱妻,这意味着梁启超将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但他后来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功名利禄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拜入康门在梁启超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是一位关键人物1890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干秋的引荐下拜会了三十三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八点聊到晚上七点。

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作文范文之写梁启超的作文

作文范文之写梁启超的作文

写梁启超的作文【篇一:关于梁启超---论文】梁启超---之我见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

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身为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留下的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更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

一、在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摸索出这位维新巨人从启蒙到成长的心路历程。

梁启超12岁外出游学之前生活和成长的这个家庭,一向以质朴、端凝的家风闻名乡里。

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

据资料记载,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来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曰:”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

“位于新会南端出海处的崖门,是南宋将亡时宋军与元军最后激战至覆灭的古战场。

每年清明祭扫路过崖门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殉国的情景。

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而梁启超对爱国精神的诠释震撼着我们。

在今天,梁氏宅院内中规中矩的厅堂布置,让人依稀看到了这位祖父不苟言笑的面容。

正厅中间桌子上置放着一对青天大花瓶,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八仙图案的金木雕彩瓷画,典型的正统家庭气象。

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远超越了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

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维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

终其一生,梁启超虽然因为政见的“多变”屡遭诟病,但他爱国的宗旨却从未改变。

其实,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

作文范文之写梁启超的作文

作文范文之写梁启超的作文

写梁启超的作文【篇一:关于梁启超---论文】梁启超---之我见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

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身为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留下的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更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

一、在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摸索出这位维新巨人从启蒙到成长的心路历程。

梁启超12岁外出游学之前生活和成长的这个家庭,一向以质朴、端凝的家风闻名乡里。

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

据资料记载,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来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曰:”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

“位于新会南端出海处的崖门,是南宋将亡时宋军与元军最后激战至覆灭的古战场。

每年清明祭扫路过崖门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殉国的情景。

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而梁启超对爱国精神的诠释震撼着我们。

在今天,梁氏宅院内中规中矩的厅堂布置,让人依稀看到了这位祖父不苟言笑的面容。

正厅中间桌子上置放着一对青天大花瓶,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八仙图案的金木雕彩瓷画,典型的正统家庭气象。

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远超越了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

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维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

终其一生,梁启超虽然因为政见的“多变”屡遭诟病,但他爱国的宗旨却从未改变。

其实,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

梁启超主要事迹300字

梁启超主要事迹300字

作文一<<梁启超:变法先驱的传奇人生>>梁启超,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

小时候,梁启超就特别聪明好学,整天抱着书看。

长大后,他看到国家那么弱,心里很着急。

于是,他跟着康有为一起搞戊戌变法,想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他们写文章、办报纸,呼吁大家一起改变。

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梁启超没有放弃。

他继续到处讲学,传播新思想。

他的文章写得可棒了,很多人看了都深受启发。

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着。

作文二<<梁启超:引领时代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很久很久以前,国家面临着好多困难。

梁启超从小就立下大志,要为国家做贡献。

他努力学习,积累了很多知识。

后来,他参与戊戌变法,勇敢地站出来,和那些不好的现象作斗争。

他们想尽办法,希望能让国家变得更好。

可惜,变法没有成功。

但梁启超不灰心,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到处发表演讲,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要团结起来,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面旗帜。

作文三<<梁启超主要事迹>>梁启超,那可是一位超级厉害的人物。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好学。

长大后,积极投身变法运动。

他和康有为一起,想要通过变法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他们不怕困难,勇敢地向皇帝上书,提出各种好的建议。

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梁启超并没有放弃。

他继续努力,用自己的笔写下一篇篇激励人心的文章。

他四处奔走,宣传新思想,希望能唤醒更多的人。

他还去国外学习,把先进的理念带回来。

梁启超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文四<<了不起的梁启超>>嘿,你们知道梁启超吗?他可厉害啦!小时候,他读书就特别刻苦,总是想着长大后能为国家做点啥。

后来,他参与了戊戌变法。

那时候,国家很弱,他和一群有志向的人想要改变这一切。

关于梁启超的作文素材

关于梁启超的作文素材

关于梁启超的作文素材《关于梁启超的作文素材》篇一梁启超,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辉。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他可不仅仅是一个书上的名字,更像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宝藏,里面有着数不清的作文素材。

我第一次真正对梁启超有深刻印象,是在历史课上。

老师讲到戊戌变法时,梁启超那意气风发的样子仿佛就在我眼前。

他就像一个无畏的战士,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和笔杆为中国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他的那些文章啊,就像一把把犀利的剑,直刺向封建腐朽的心脏。

我想,这得多牛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也许我只能当个在旁边呐喊助威的小喽啰,哪敢像他这样冲在前面。

他写的《少年中国说》,简直是超级经典。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每次读到这些句子,我就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

感觉自己好像不再是那个只知道玩耍的小屁孩,而是背负着重大使命的小超人。

梁启超他肯定是想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少年身上,他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规律,知道少年是未来的希望。

可是我有时候又会想,他把这么重的担子放在少年身上,是不是有点太“狠”了呢?毕竟少年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像我,还得天天为考试发愁呢。

梁启超的一生也是起起落落。

他参与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

我想,那时候他心里肯定特别难受,就像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朵被暴风雨摧残了一样。

可是他没有放弃啊,到了海外还继续宣传自己的思想,这毅力,我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就想,要是我在学习上也有他这样的毅力,那我不得每次都考全班第一啊。

可是我总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退缩,比如做数学题,一看到难题,我的脑袋就像浆糊一样,就想放弃。

梁启超要是知道我这样,估计得气得从历史书里跳出来骂我一顿吧。

他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

这就好比他是一个全能型的选手,在知识的赛场上,各个项目都能拿金牌。

我呢,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小瘸子,语文还可以,数学和英语就总是拖后腿。

梁启超追求卓越的事例素材

梁启超追求卓越的事例素材

梁启超追求卓越的事例素材《说说梁启超追求卓越那些事儿》梁启超,这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啊!一提到他,那真叫一个佩服。

他就像是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星星,一直指引着我们追求卓越的方向。

咱先说说他的学习劲儿。

梁启超那读书的热情,简直比夏天吃冰棍儿还带劲。

他就像一块永远吸不饱水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知识。

不管是古代的经典著作,还是西方的先进思想,他都能一网打尽。

这就好比在知识的大超市里,梁启超是那个啥都想买、啥都要学的疯狂购物者。

想象一下,他坐在书桌前,眼睛放光,贪婪地读着每一本书,那种对知识的渴望,真是让人忍不住想为他点赞。

而且啊,梁启超可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他把学到的东西都运用到了实际中。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学会了各种武功秘籍后,马上就去江湖闯荡,一试身手。

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变革。

他那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言辞,就像一把把利剑,刺向那些陈旧落后的观念。

这时候的梁启超,简直就是披着知识铠甲的勇士,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一路冲锋陷阵。

还有他的写作才能,那也是杠杠滴!他的文章就像一场精彩的脱口秀,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意。

读他的文章,你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被他那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

他能把复杂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让普通人都能听懂。

就好像他是个大厨,把知识和思想做成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让人吃了还想吃。

梁启超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影响了无数人。

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很多人的人生道路。

他让我们明白,追求卓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积累。

他就像一个传奇,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敬仰不已。

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觉得学习好累啊,不想努力了。

但是一想到梁启超那拼命三郎的劲儿,我们就应该惭愧啊。

人家那么牛的人物都还在努力追求卓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所以啊,让我们以梁启超为榜样,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哪怕路上有风有雨,有困难有挫折,我们也不能退缩。

因为梁启超会在历史的天空中看着我们,告诉我们:加油,你们可以的!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参与戊戌变法,三十岁成为报界巨子,辛亥革命时在政坛叱咤风云,“五四”之后又投身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国学大师……他一生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国爱国,与时俱进。

他真正达到了儒家所述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堪称完人。

年少得志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无缘于科举进士,梁家的希望便都寄托于他。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祖父梁维清从梁启超只有两岁的时候,便开始这样训斥他。

梁启超也当真是神童,六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

1884年,梁启超赴广州应考,中秀才,时年十一岁,“童子秀才”由此得名。

1885年,梁启超进入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

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粤华书院、粤秀书院、广雅书院一起,号称广东五大书院。

五年苦读,梁启超“四季大考皆第一"。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正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见识及胆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一夜之间,梁启超既获功名,又得爱妻,这意味着梁启超将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但他后来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功名利禄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拜入康门在梁启超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是一位关键人物1890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干秋的引荐下拜会了三十三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八点聊到晚上七点。

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梁启超觉得以前学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并不是直正的学问。

干是,他当场拜康有为为师。

于是,他当场拜康有为为师。

当时的梁启超已是举人,康有为却只是一名监生。

康有为在广州修建了一所万木草堂,开馆授徒。

在万木草堂为期一年的学习使梁启超获益匪浅,他后来回忆说“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同时,梁启超的学识和辩才俱增,在康有为的诸多弟子中脱颖而出。

有人说,康有为这一生当中,失败之事众多,唯独成功地塑造了少年梁启超。

“康梁”二人在寻求进步的学子之中,其感召力有同日月。

公车上书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非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既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一年,也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一年。

1895年春天,梁启超跟康有为一同进京参加会试。

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梁启起和其他举人愤怒了。

在康有为的振臂一呼下,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敦促朝廷拒绝和议,着手改革。

由于历史上将赴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称作“公车”,意即由公家车马包送入京,因此这次举人的上书运动被称为“公车上书”。

但上书最终没有被呈送到光绪帝手中。

公车上书后,梁启超继续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致力于维新运动,积极参加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等活动。

1895年下半年,他协助康有为成立强学会,负责编辑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争取北京一些士绅和开明官僚对维新运动的支持。

1896年1月强学会遭清朝政府封闭后,梁启超应黄遵宪和汪康年的邀请,参加《时务报》的创办工作,担任主笔。

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梁启超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开民智、伸民权。

戊戌变法受德国强租胶州湾所引发的民族危机的刺激,1898年北京再度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中心。

梁启超于这年3月,在康有为的指示下,北上进京,共襄变法大业。

他连续发动三次公车上书:第次上书是反对俄国强租旅顺、大连;第二次上书是抗议德国兵毁坏山东即墨县文庙内的孔孟塑像即所谓山东“即墨案”;第三次上书是吁请改革科举制度。

此外,梁启超同时还辅助康有为成立保国会以“保国“救亡”为宗旨的学会团体。

经过一春紧锣密鼓的活动,康、梁二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6月11日,年轻的光绪皇帝在他们的影响和翁同穌等一批帝党官僚的支持下,同时也为了改变自己无权的状况,发布《定国是诏》,开始“百日维新”。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后,康、梁等人根据皇帝授意,发布了不少实行新政的诏书,如设立学堂、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等。

但是,变法的制定者们在政治上既不成熟又缺乏手腕,他们徒有激情不未顾及现实。

改革官制、废除八股、取消旗人特权等,每一项改革都冲击着庞大的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维新党行动过于操切,言辞过于激烈,康有为面对一众大臣,竟然说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的狂言,实在是书生意气。

情急之下,他们想到“围园杀后”。

本以为看准了袁世凯,可惜袁世凯察觉到风向不对,担心引火烧身,将康、梁等人的计划向直隶总督荣禄和盘托出。

事态扩大了,康、梁之“罪"已不是同慈禧政见不同,而是上升到了“谋反"的程度。

震怒之余,慈禧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

以言报国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开始14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他一度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时人曾有评论,孙、梁倘能共图大业的话,则大业已成功一半矣。

凭着孙中山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及梁启超的文章理论,以及他们共具的在海内外华人中的威望,大业没有不成功之理。

可惜的是,二人分别走了革命和改良的道路,虽同归爱国却殊途不一。

在日期间,梁启超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推动改良。

《清议报》大力宣传民权理论,同时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公开进行猛烈抨击。

《新民丛报》中,梁启超在介绍、引进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日学进行改造,提出学界革命、史界革命、文界革命等口号。

在与革命党人论战时,梁启超还发明了一种新的文体:新民体。

它介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还直接引入不少日本汉字,譬如组织、政治、经济、哲学,大大丰富了中国近代词汇。

其中,有一个词是梁启超的原创,那就是“中华民族"。

梁启超在1899-1903年间所作的启蒙宣传,对中国近代的贡献极大,不但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广泛影响,而且在许多方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整整影响了从邹容到毛泽东两代先进的中国人,其意义远远超出他的政治活动,这是他一生最富创造力的时期。

梁启超也因此被尊称为“舆论界的骄子"。

多变政途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

1907年10月,他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

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他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

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

梁启超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祺瑞政府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从主张变法维新,到和平改良、革命破坏,再到主张君主立宪、共和民主…梁启超这一生里政治主张多变,也常被人斥为“善变”变色龙”。

对此,梁启超说:“这些话不仅别人批评我,我也批评我自己。

我自己常说,不惜以今日之我去反对昔日之我’,政治上如此,学问上也是如此。

但我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靡的投机者。

…我为什么和南海先生分开?为什么与孙中山合作又对立?为什么拥袁又反袁?这绝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由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

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没有什么个人打算。

著书立说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思想有所转变。

欧洲的经历让梁启超开始反思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他在新文化运动将"民主"和“科学"喊得沸反盈天之时,敏锐而超前地指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传统儒家里提倡“正心诚意”,塑造修齐治平之人的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用。

1920年春回国后,梁启超便全身心地从事各项文化事业活动。

梁启超所从事的第一项文化活动是组织创办共学社,致力于出版事。

又成立讲学会,先后邀请美国哲学家杜威、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来华讲学,推进中外文化交流。

他的另一项活动是承办学校:改造中国公学,将公学改为大学,并增办图书馆;筹办司法储才馆,为中国准备收回领事裁判权,培养本国司法人才;发起创办文化书院,因经费问题,未能实现。

此外,梁启超还为发展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将松坡图书馆(后被并入扌北京图书馆)建成为当时国内一所颇具规模的私立图书馆。

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也在他的手下建立健全。

他促成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

去世后他还将全部藏书四万余册都捐赠给北京图书馆。

梁启超晚年时将另一部分精力花在了大学的讲坛上,以清华大学为主要阵地。

在教学中,梁启超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不但向学生讲授有关历史和文化知识,而且循循善诱,传授治学方法,教导如何做人。

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在学校时必须养成读书习惯,否则,“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的终身幸福”。

他建议同学们在进行专门研究时,应先掌握普通知识,指出:“研究学问的人,每天应以三分之二的时间做专门的工作,以三分之一的时间做涉猎的工作,最少也应以四分之一的时间涉猎。

如此涉猎,才得到充分的常识。

"同时,梁启超还常常鼓劢同学们要注意道德品质的修养和意志的磨炼。

他一再勉励同学们除培养个人的智能和人格外,还要为国家和社会尽力。

讲学之余,梁启超又潜心学术,著书立说,创作了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著,内容涉及诸多学科。

1928年,他在病中仍坚持撰写《辛稼轩先生年谱》,直至日病复发,再次被家人送进医院。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实践了他生前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的誓言,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