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伯牙绝弦》备课资料.伯牙绝弦》备课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伯牙绝弦》备课资料会昌县右水中心小学饶金华伯牙绝弦资料(一)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
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
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
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
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
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志在潇潇细雨、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琴声。
欣喜、喜极而泣、异常开心……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是什么?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备课资料(二)伯牙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课件伯牙绝弦课件2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一天,楚王 宴请大臣,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 他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等 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楚王君臣却喝得酩酊 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去。伯牙 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 竟遭如此践踏。于是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 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 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如此 懂得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最想 对子期说什么?
千 金 义 ; 三 尺 瑶 琴 为 君 死 , 此 曲 终 兮 不
何 苦 , 江 畔 起 愁 云 。 子 期 子 期 兮 , 你 我
伤 心 伤 心 复 伤 心 , 不 忍 泪 珠 纷 。 来 欢 去
不 见 知 音 人 。 但 见 一 抔 土 , 惨 然 伤 我 心 !
忆 昔 去 年 春 , 江 边 曾 会 君 。 今 日 重 来 访 ,
伯 牙 善 鼓 琴 ,
钟 子 期 善 听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看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变通)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 洋兮若江河!”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伯牙鼓琴,志在柳 丝,钟子期曰:“善哉,依依 兮若 杨柳 !” 炎炎夏日,熏风南来。伯牙鼓琴,志在微 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 兮若 清风 !” 秋高气爽,皓月千里。伯牙鼓琴,志在朗 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 兮若 明月!” 秋去冬来,天寒地冻。伯牙鼓琴,志在飞 雪,钟子期曰:“善哉,,钟子期 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25《伯牙绝弦》教学课件.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善于。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好
子期去世,伯牙做出了什么样的举 动?(原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子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 一抔(póu) 土,惨然伤我心!伤 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 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 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鼓:弹 善:擅长,善于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小语六年级上册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查字典 看注释 看插图 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一 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 成名大作《水仙操》。他的琴声把红日、云霞、山林、 海浪,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 样一首绝妙的乐曲,楚王听后却连连摇头说:“太嘈 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这时, 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 昏昏入睡了。伯牙又气又悲,他想,在这所谓的上流 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天底下究竟有没 有我的知音?自此,他经常独自一人在山间排遣内心 的孤愤与寂寞。
人生短暂,真情无价, 懂得理解,珍视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__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__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__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__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5伯牙绝弦

25 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
这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钟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个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勃勃。
教学文本,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感受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3.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难点】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音乐或视频;PPT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伯牙、子期相关资料及伯牙绝弦的故事。
搜集写景的ABCC式词语及描写高山、江水的词语或诗歌。
2课时第课时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意味。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前欣赏风景图片导入:同学欣赏图片中都画了些什么呢?如果给这幅图命名你会叫它什么?(引出高山流水图,这不仅是一幅画的名字,也是一首乐曲的名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这首动人的曲子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伯牙绝弦》。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优质课教案_3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三、教学目标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流程课前谈话: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综艺节目《开门大吉》,你们看过吗?今天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他们是根据声音猜歌曲,我们就根据画面来猜诗句,有没有信心挑战?我们先来热热身,跟着老师一起做:(加上动作说:开门大吉)我们发现这些诗句都是和什么有关呢?的确,古有云: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句来歌颂友情,赞美知音。
而追根溯源,“知音”文化起始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自于《伯牙绝弦》,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古文,上课!(一)了解人物,初识知音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对知音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xx绝弦》
教案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
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
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
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
“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
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
──《吕氏春秋》(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xx兮若xx!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