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浅谈胃痛的中医辨治

1 临床 资 料
6 1
蛎3 0 g ( 先煎 3 0分 钟 ) 、 防己 1 0 g , 每 日1 剂, 水煎服 , 早晚分服 。 本组 3 0例 患者 , 大 部 分来 自住 院病 人 。其 中年 龄最 小 为 5 4 服 药 2天后 , 患者心率 6 1 次/ 分, 精 神好转 , 气短 、 乏 力 症 状 消 岁, 年 龄最 大 者 为 7 1 岁, 平均 年 龄 6 2 . 5 岁, 病程 最 短 半 年 , 最 长 失 、 出汗 症 状 已缓 解 。嘱 患者 继 服 5剂 , 日1 剂水煎服 , 早 晚 分 达数年。 且 这 些 患者 均 属 家庭 拮 据 、 安起 搏 器 有 困难人 群 或足 因 服 。第 6 天后 , 患 者心 率 6 5次, 分, 心 悸气 短 、 乏力、 下 肢 肿症 状 年龄太大, 合并 症 多 的患 者 。 症 状 表 现为 : 头晕 、 心悸、 胸 闷不舒 、 已 消失 。嘱继 续 服上 方 1 5 剂后 , 症 状完 全 消 失 , 且 持续 好 转 , 治 胸脘痞满 、 形寒肢冷 、 小便 短 少 、 下肢浮肿 、 恶心吐涎 、 腰酸 、 气 疗 1 5天痊 愈 出 院 , 随访 3 个月 未 复 发 。
短、 乏力 、 面 色苍 白 、 唇 甲淡 白或 青 紫 暗 、 脉 沉 细 或 沉 微 欲绝 、 心
率 5 6 次 以下 。
2 治疗 方 法
病案 2 : 张某, 男, 6 1 岁。 煤矿工人退休。 2 0 1 2 年8 月2 4日 莱
诊 。主诉 : 近1 0日来感 觉 心悸 、 气短 、 乏力、 双 脚 至小 腿 肿 甚 、 上 楼 费劲 、 遂来诊。 查体 : 心率 4 1 次/ 分、 手 脚冰 凉 , 下 肢肿 、 按之 凹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胃痛,中医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为主的一个病,包括西医学所说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胃痛症状者。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胃痛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阻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爽、脾胃素虚、药物损伤等等,因此,在辨证治疗上也是按照这几个病因进行治疗的。
1、寒邪犯胃表现为胃痛发作急骤,喜暖喜按,得温则减,遇冷加重,有受寒或吃生冷饮食史。
治疗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常用方剂:良附丸、小建中丸、理中丸、维U颠茄片、胃气疼片等。
如果病情比较轻,生姜红糖水即可缓解。
2、饮食停滞表现为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吞酸,或伴随呕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大便不利,舌苔厚腻。
治则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木香槟榔丸等。
3、肝气犯胃表现为胀痛,情绪不好会加重,嗳气、放屁后疼痛减轻。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片)、金铃子散、香砂平胃片、逍遥丸、越鞠丸、气滞胃痛颗粒、健胃片、沉香化滞丸、气滞胃痛冲剂等;4、肝胃郁热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
治则:清热和中,理气和胃。
常用方剂清中汤、连朴饮、加味逍遥丸、四方胃胶囊、三九胃泰颗粒。
5、瘀血停滞症状为: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常用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元胡止痛片。
6、脾胃虚弱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加重,胃酸嘈杂,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健胃和中,制酸,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胃灵颗粒、虚寒胃痛颗粒、健脾丸、参桂理中丸、温胃舒片等。
7.胃阴不足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1。
胃痛而胀,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
2.痛而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3.食后痛甚多实,空腹疼痛者多虚。
4.脉盛气盛者多实,脉虚气怯者多虚。
、..5.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6.新病体壮者多实,爽病体弱者多虚。
7.补法治疗痛剧者多实,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二)辨寒热1.胃痛暴作,遇寒凉过度则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2。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为热证。
(三)辨气滞与血瘀.1。
若以胀痛为主,伴见嗳气者,多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者,多为血瘀。
2.痛处攻窜不定者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3.初病多在气,久痛入络,若痛久不愈者,多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
同时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者应以祛邪为急。
如食滞中阻,则消导以和中,瘀血内阻,宜活血化瘀,肝气犯胃,宜疏旰和胃等,若属虚证当以补虚为先,如脾胃虚寒,当温中健脾,胃阴不足,宜养阴益胃等。
若属虚实夹杂,当以扶正祛邪,并根据正邪的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此外,中医对痛证治疗有。
通则不痛。
之说,但不能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
通。
看作是。
通下。
法。
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
通则不痛”。
还当注意,应用理气药时谨防伤阴。
因理气之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故不宜大量久用,对胃阴不足或肝胃郁热者,尤当慎重。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慢急性胃脘痛具有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病情变化迅速,病程短等特点;慢性胃脘痛具有起病缓慢,疼痛渐发,或反复发作,疼痛可耐受,服药可缓解或症状消失,病势较缓,病程长等特点。
2.辨虚实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若补之则痛剧,大便常闭结不通,多见于新病体壮之人;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若攻之则痛剧,大便无闭结,多见于久病体弱之人。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饮食伤胃证治疗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使用保和丸治疗,以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中草药组成,能够消食导滞 、和胃止痛,主治饮食伤胃所致的胃痛。
代表方剂:保和丸。
肝气犯胃证治疗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以柴胡、芍药、川 芎、香附、陈皮等中草药组成,能够疏肝 解郁、理气止痛,主治肝气犯胃所致的胃 痛。
VS
柴胡疏肝散。
代表方剂
04
胃痛的日常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平衡 。
适当饮水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消化和排泄 。
饮食宜清淡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 刺激性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事件发生。
运动保健
适度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 跑、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治疗
调理脾胃功能,常用中药 有黄芪、白术、砂仁等。
寒邪客胃
症状
胃痛急剧、遇寒加剧、得 温则舒、口淡不渴等。
病因
外感寒邪,侵犯胃腑,或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寒 从内生。
治疗
温胃散寒,常用中药有桂 枝、干姜、吴茱萸等。
饮食伤胃
症状
胃痛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 吐、大便不爽等。
病因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食入辛 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损伤胃腑。
胃痛的症状
症状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嗳气和呕吐等。疼痛可因病 因、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多为隐痛、胀痛、钝痛、灼痛或刺痛等,可伴有嗳气、反酸、嘈 杂、心等症状。
中医护理:胃痛的辨证施护

(1)气滞胃痛型:①气遇寒则凝,得热而散。
故应注意气候、时令的变化,随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勿使患者复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畅,气恼郁怒均可诱发胃痛和加重病情,故应重视调节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达,减少发作机会。
③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热敷或用大盐1斤炒热加葱白数段,装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贴疗法。
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红外线等疗法。
⑤饮食和中药宜温热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
大蒜、韭菜、香菇、萝卜、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可适当食用。
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2)血瘀胃痛型:①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劝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尤其是对病情较重或有大出血表现者,更应加强情志护理。
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危重症,如见患者黑便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鉴别是否胃出血。
患者呕血时,一般胃出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或棕黑色,多随胃中食物一起呕出,且在呕吐前患者有胃脘嘈杂不适,恶心等症状。
患者发生胃出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
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乃气随血脱之危象,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③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证。
④指导患者饮食,在除外并发症的前提下,可选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酿、山药、茴香、桃、荔枝等。
(3)食滞胃痛型:①若进食不久即发生胃痛,可选择探吐法;尽量使积食吐出,胃痛得以缓解。
②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先给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指导患者多食萝卜、金桔、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作用的食品,有助于消化。
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9年 1 月 ̄2 1 0 0年 1 2月本 院收治的胃痛患者 10 2
例 , 中男性 7 其 8例,女性 4 2例 ,年龄 2  ̄7 0 4岁 , 平均 ( 21 4 .9 ±78 .)岁 ,病程 l  ̄2 h 5年 。主要治病诱 因包括饮食因素、情 绪 因素 、感受外邪 因素 。具体病 症见表 1 。
M eh d : c r i g t e c n i o fp t n swi t ma h c e f r id g si n o d c a u a in b o d sa i, n a i g t e so c , t o s Ac o d n t o d t n o a i t t s oh i e h o c a h o n i e t ,c l o g l t , l o t ss i v d n t ma h o o h so c i e c e c n a n s ft e s le n t ma h r s e t e y t a e t a e n s n r me d fe e t t n Re u t: e t ma h y n d f in y a d we k e s o p e n a d so c , e p ci l , r t n s d o y d o i r n i i . s l Th i h v em b ao s
..
9. 6 .
C ii lo rao C iee dc e 0 1 V 13 No2 l c un l f hn s in 1 o. ) n aJ Me i 2 ( . 0
中 医 辩 证 施 治 治 疗 胃 痛 的 临 床 研 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暧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
施护。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 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 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
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 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
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 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
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二)辨证分型
1. 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 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护治法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治疗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 肝气犯胃
证候表现:胃脘胀闷,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嗳气频繁,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
护治法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治疗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4. 湿热中阻
证候表现:胃痛,痛势急迫或痞满胀痛,口苦口干,口渴而不
喜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治疗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 瘀血停胃
证候表现: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呕血黑便。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护治法则: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治疗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 胃阴亏虚
证候表现:胃痛引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护治法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治疗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
证候表现: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
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护治法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