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出处
描写红楼梦的四字词语

描写红楼梦的四字词语1)哀哀欲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2)哀天叫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平儿丰儿等哭的哀天叫地,贾政心中也着了忙。
”3)膏梁纨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宝钗笑道:‘真真膏梁纨袴之谈!我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
’”4)恨铁不成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六回:“只为玉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5)赞不绝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宝玉看了,赞不绝口。
”6)没精打采: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十七回:“贾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的归至怡红院中:”7)丢三落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8)兰桂齐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9)能说会道: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10)水来伸手,饭来张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东西,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
红楼梦中的四字词语精选 1)哭天抹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前日不知为什么撵出去,在家里哭天抹泪。
”2)善罢干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可比他得人心儿,他就肯善罢干休了?” 3)所作所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 4)心拙口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5)蛾眉倒蹙,凤眼圆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2回:“晴雯听了,果然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
出自于《红楼梦》中的成语典故大全

出自于《红楼梦》中的成语典故大全宏篇巨著《红楼梦》,包罗万象,人物繁多,个个栩栩如生。
语言精美,辞藻丰富,成语使用繁多,掌握成语意义,学会引用优秀合适的成语,有利于增加我们作文文采,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学习《红楼梦》中的相关成语吧。
顾头不顾尾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
”成语解释: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又惊又喜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
”成语解释:既惊讶又高兴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成语解释: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不安本分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成语解释: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
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不干不净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
”成语解释:指不洁净,肮脏。
也指因忌讳而感觉不洁净。
也可形容语文不文明。
指桑骂槐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成语解释:指着桑树骂槐树。
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东风压倒西风典故出自: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成语解释: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
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斯斯文文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
红楼梦中的成语知识讲解

红楼梦中的成语红楼梦中的成语词目粉妆玉琢1发音fěn zhuāng yù zhuó释义白粉装饰的,白玉雕成的。
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得白净。
也用来形容雪景。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玩耍一回。
”示例江山万里,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峻青《瑞雪图》)词目饫甘餍肥1发音yù gān yàn féi释义饫:饱食;餍:吃饱。
饱食肥美的食品。
形容生活优裕、奢侈。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
”示例词目华冠丽服3发音huá guān lì fú释义冠:帽子。
形容衣着华丽。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全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示例词目倚财仗势3发音yǐ cái zhàng shì释义倚、仗:凭借。
倚仗着自己的财产和势力。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
”示例词目郑重其事4发音 zhèng zhòng qí shì释义郑重:审慎,严肃认真。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示例孙俊英背剪着手,~地在墙前站着看标语。
(冯德英《迎春花》第六章)词目金玉良缘5发音jīn yù liáng yuán释义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
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出处都道是~,俺只念木石前盟。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示例词目挺胸凸肚6发音tǐng xiōng tū dù释义凸:凸出。
与红楼梦有关的成语

与红楼梦有关的成语
1.情非得已: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指情况不得不如此,没有办法。
2. 挥洒自如: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指自如地驾驭和运用。
3. 颠倒乾坤:出自《红楼梦》第九十回,指让天地颠倒,形势逆转。
4. 风马牛不相及:出自《红楼梦》第二回,指两事物之间毫无关联。
5. 背信弃义: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指背叛信义,不守承诺。
6. 深恶痛绝:出自《红楼梦》第十一回,指极度憎恶和痛恨。
7. 捉襟见肘: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指财力不足,困于生计。
8. 拍案而起: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三回,指因为事情激动而站起来。
9. 指鹿为马: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指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10. 狐假虎威: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指借助权势欺压人。
- 1 -。
《红楼梦》的成语大全

《红楼梦》的成语大全导语:《红楼梦》是我国文学造诣最高的古典名著,下面是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的关于出自《红楼梦》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蝎蝎螫螫解释:形容人婆婆妈妈,在小事情上过分地表示关心、怜惜。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晴雯忙回身进来,笑道:‘那里就吓死他了?偏惯会这么蝎蝎螫螫老婆子的样儿。
’”小题大作解释:拿小题目做大文章。
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没有什么,左不过他们小题大作罢了,何必问他?”心神不定解释:定:安定。
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便把丰儿等支开,叫刘老老坐在床前,告诉他心神不宁,如见鬼的样子。
”嬉皮笑脸解释: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新来乍到解释:乍:刚才,起初。
形容为时不久或刚刚来到一个新地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况且你二姐姐是新媳妇,孙姑爷也还是年轻的人,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新来乍到,自然要有些别扭的。
”惜老怜贫解释:爱护老人,同情穷人。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
”寻根究底解释:追求根底。
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心到神知解释: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
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有什么虚文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修炼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
太太们这么一说,就叫做‘心到神知’了。
”悬灯结彩解释:悬:挂;彩:彩球,彩带。
挂着灯笼,系着彩球。
形容节日、喜庆的景象。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两府中倶悬灯结彩,屏开鸾凤,褥设芙蓉;笙箫鼓乐之音,通衢越巷。
出自红楼梦的成语

出自红楼梦的成语出自红楼梦的成语导语:《红楼梦》是我国文学造诣最高的古典名著,下面是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的关于出自《红楼梦》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无法无天解释: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
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贾政说宝玉道:“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无法无天的事来。
”2.文风不动解释:一点儿也不动。
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宝玉摔玉)“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
”3.问长问短解释:问:询问。
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五回:“王夫人更不用说拉着甄宝玉问长问短,觉得比自己家的宝玉老成些。
”4.甜嘴蜜舌解释:象蜜糖一样甜的话。
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玉钏对宝玉说)“吃吧,吃罢!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我都知道啊5.头晕目眩解释: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贾府贾琏住宅)“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6.天下乌鸦一般黑解释: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众人说薛姨妈家的当铺当票的事)“这更奇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岂有两样的。
”7.挺胸凸肚解释:凸:凸出。
形容身壮力强,神气活现的样子。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在荣府大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
”8.偷闲躲静解释:摆脱杂务,得个清静。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第一个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闲躲静,独他是不能。
”9.通同一气解释:串通在一起。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何三引贼)众人道:“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通同一气。
出自于红楼梦的成语故事大全

出自于红楼梦的成语故事大全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不知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释:含混不清的样子羞愧难当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
成语解释:当:承受。
指感到十分羞愧内疚百里挑一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成语解释: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
形容人才出众。
人多势众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话说金荣困人多势众,又兼贾瑞勒令赔了不是,给秦钟磕了头,宝玉方才不吵闹了。
成语解释:声势力量大。
忠臣良将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成语解释:忠实的大臣和优秀的将帅耳软心活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
没精打采典故出自: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十七回:贾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的归至怡红院中:成语解释:采:精神。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顾前不顾后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一听见有人告诉了,把我吓昏了,才这么着急的顾前不顾后了。
成语解释:只顾及前面而忘了后面。
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大手大脚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真真赔的是说不出来的,那里又和太太算去。
成语解释:原指人手大,脚大。
后多用来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没上没下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再者也没刚柔,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
成语解释:不分尊卑长幼,没有礼貌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成语解释: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哭天抹泪典故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前日不知为什么撵出去,在家里哭天抹泪。
红楼梦中的成语典故 -回复

红楼梦中的成语典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成语典故。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黛玉葬花:这个成语源于《红楼梦》中的一个场景,林黛玉在花园中埋葬落花,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追求。
这个成语后来也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 心比天高:这个成语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形容一个人志向高远,野心勃勃。
在小说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3.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成语源于《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刘姥姥第一次进入大观园,被其中的奢华景象所震撼。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初次接触到新奇事物时的惊讶和不知所措。
4. 护身符:这个成语出自《红楼梦》第八十回,意思是保护自己或某个人的安全或顺利的物品或人。
在小说中,护身符是贾宝玉随身携带的一种物品,据说可以保佑他平安。
5. 金玉良缘:这个成语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形容美好的姻缘。
在小说中,金玉良缘是指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婚姻。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丰富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出处(急!!!!)浏览次数:1807次悬赏分:5 |解决时间:2007-4-24 15:09 |提问者:香榭阁主注意:是成语!!!不要其他的,只是成语!!!请表明出处(不要只写章回,至少写上句子吧)知道难了点,不过我有急用,谢谢了!问题补充:谢谢你的回答,可是请看清楚我的注意事项,不要只写出章回,那样的成语对我没用。
最佳答案骨肉分离太虚幻境曲径通幽鸳鸯在梁摸着石头过河风水宝地熟能生巧寻花问柳一石二鸟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哀哀欲绝【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耳边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耳鬓斯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风尘碌碌无可如何锦衣纨裤饫甘餍肥一技无成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了然不惑自怨自叹高谈快论荣华富贵利物济人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乐极悲生人非物换静极思动无中生有安身乐业离合悲欢青天白日青红皂白炎凉世态不可胜数自相矛盾不近人情消愁破闷追踪蹑迹好货寻愁谋虚逐妄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伤时骂世父慈子孝称功颂德从头至尾酌酒吟诗偷香窃玉洗耳谛听粉妆玉琢惯养娇生敝巾旧服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巨眼英雄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P>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
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
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
</P>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P>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
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
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
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
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
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
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
《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
”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
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
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
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
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
</P>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
</P>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
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
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
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
《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
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
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
”《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
《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
</P>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
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
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
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
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
</P>四是自己的创造。
《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
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
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
是以其书绝妙尽致。
”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
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
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
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
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
”∞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
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
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
”</P>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P>; 俗语出处备注</P>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
《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P>《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P>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P>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P>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P>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P>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P>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P>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P>;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P>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
《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P>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
《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P>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P>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P><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P>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
&《葬花》第四回黛玉语</P>、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P>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
《悲秋》黛玉语</P>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
&p; 《双玉埋红》宝玉语</P>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 《双玉埋红》黛玉语</P>;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P><P> 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
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
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
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
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
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
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P>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
</P> ;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
</P>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
</P>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
</P>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
</P><P>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
</P><P>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
</P><P>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
</P><P>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
</P><P>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